引言
《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明確:體育與健康課程以教會學生健身、堅持健康第一為思想,需落實“教會、勤練、常賽”。在常態體育課堂教學里,教師要關注全體學生,精準洞察學習需求與興趣偏好,緊扣課堂主陣地,把握“教、練、賽\"要義,推進教學內容選擇、實施、評價一體化設計。通過“教\"夯實基礎、“練\"強化技能、“賽\"檢驗成果,層層遞進,讓學生扎實掌握運動常識、習得運動技能、錘煉實踐能力,培育良好品質,助力新時代少年健康成長。
一、把握課標要義,注重通透理解
新課改下,體育與健康課程的核心理念圍繞“健康第一\"展開,“教會、勤練、常賽\"是踐行這一理念的關鍵路徑。
“教會\"聚焦教學實效,是教學基本追求。教師要基于學情,從學生“不會\"起步,先讓其理解動作原理、掌握技能要領,再引導靈活運用,最終實現運動能力進階。
“勤練”貫穿課堂始終,是技能習得關鍵?!笆炷苌蒤"需“量”“質\"兼顧,不僅要在課堂保證練習時長,更要延伸至課外,督促學生養成運動習慣。同時,結合學生運動能力、特長與個性,開展針對性精練,為個性化發展筑牢根基。
“常賽\"是“教會”“勤練”的深化延伸,也是效果檢驗手段。依據《體育與健康教學改革指導綱要》,教師需結合教學內容,常態組織課堂競賽。通過“賽”,讓學生在展示比拼中,強化運動技能、體悟團隊協作,樹立競爭意識,激發進取精神,推動體育素養螺旋上升。此外,“常賽\"可與學校特色結合,比如打造班級運動隊,日常以賽促練,優秀隊伍還能代表學校外出參賽,彰顯校園體育風采。
“教會、勤練、常賽”一體化,是從“教\"到“練\"再到“賽”的完整閉環:“教會”是根基,“勤練”為保障,“常賽\"作目標。三者相互支撐、協同推進,缺一則難達理想效果,需階梯式、系統性貫穿教學全過程。
二、重視內容選擇,注重有的放矢
(一)圍繞核心素養確立課程內容
新課改下,體育學科聚焦“掌握運動技能、增強體能、培養健康生活方式\"等核心素養。體育教師需深研課標,從培養核心素養出發,結合學情,科學設計教學內容與方案,讓教學目標清晰、指向明確。選擇教學內容時,要全盤考量、系統規劃:挖掘知識技能“生長點”,貼合學生認知與能力,融入生活場景,激發興趣;嘗試“大單元整體設計”,整合“基礎知識+ 基本技能十戰術運用”,匹配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合理搭配“上下肢、柔韌性、表現欲\"等內容,讓教學內容結構化、體系化。教學動作技術時,重視“組合銜接”,讓學生在“單個動作學習一組合動作練習—完整動作運用”中,深化理解、提升實戰能力。
(二)遵循學生健康發展的原則
教學內容選擇,要符合學生身心發展規律,能激發學生的運動興趣,以促進其健康發展為準則。同時遵循教育科學性原則,選擇教育意義強、科學、健康、正面的,有利于學生身體、行為培養、心理和社會適應的健康發展的內容;遵循趣味創新性原則,增添學生感興趣、反映時代特征、貼近學生生活,學生敢于體驗且能嘗試成功的內容;遵循安全均衡性原則,選擇沒有安全隱患,適合不同學段學生身心發展和均衡發展的內容;遵循鍛煉健身性原則,選擇符合學生發展需求和年齡特點,健身性強的內容;遵循連續可行性原則,適時依據天氣特點選擇適宜的可參與的實效性內容,同步考慮教學內容的完整性、系統性、連續性,以及體育場地、師資等因素。
(三)選擇合適的體育教學內容與方法
學習內容的選擇要服務于學習自標,選定后要結合學校條件、學情特點去綜合考慮,并進一步對教材特點深入研究分析。比如從學生學習的重難點、運動負荷、教學方法的適切性、場地條件需求及安全性方面均衡考慮。不可根據教師的喜好或自己的專長去選擇教學內容,不可一刀切、大一統。教師還可通過各種網絡資源深入學習了解,關注教學內容的要點,注重教學方法的多樣化,運用創新的教學模式,將技能學習、練習、教學比賽、體能練習融人常態的教學中,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必備的品格和關鍵能力,落實運動能力、健康行為和體育品德等核心素養培養。
三、落實一體化教學,注重過程豐富
(一)把好教會關
在體育課堂教學中,“教會”是向學生傳授運動技能與健康知識,助力其掌握相應體育技能、培育健康素養的過程。這一過程致力于讓學生學會技術動作、掌握運動技能,進而形成運動能力。其關鍵在于激發學生興趣,畢竟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從“想學\"到“要學”,主動學習的效果往往事半功倍。體育教師應精心設計豐富多樣的教學方法與學練方式,遵循循序漸進原則開展教學,讓學生先對運動進行嘗試,進而明晰動作要領,最終實現有效練習。教學中可采用情境教學模式,借助語言、游戲、音樂等導入途徑,將游戲、生活與競賽元素融入其中,吸引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學習。例如,在教授運動技能、開展體能練習(如長跑)時,可準備國家隊參賽視頻或知名運動員講解動作要領的視頻資料,讓學生通過直觀的視頻展示,了解動作細節,激發他們的求知欲,促使其認真、刻苦地學習。此外,教師要依據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及運動技能形成規律,科學合理地安排教學內容與方法,綜合運用觀看視頻學習、自主探究、小組合作探究、教師講解示范等方式,提升教學質量與效果。
(二)過好勤練關
在體育課堂教學中,“勤練\"的核心在于引導學生通過反復實踐與練習,逐步鞏固并熟練掌握運動技能。
首先,體育教師需密切留意學生對知識的內化程度及動作要領的掌握情況,著重培養學生自主練習的意識與習慣。在學生練習過程中,教師要關注每一個學生的動作表現,及時給予糾正與指導。適時運用適宜的情境教學模式,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練熱情,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為學生播放國家隊運動員的訓練視頻及他們取得優異成績的精彩瞬間,激勵學生以優秀運動員為榜樣,在練習中克服懈怠心理,明白唯有憑借吃苦耐勞的精神和堅韌不拔的毅力,才能收獲優異成績。
其次,秉持以學導練的理念,教師要做到精講,為學生留出更多的時間進行勤練與精練。在組織學生練習時,應遵循科學、正確的原則,避免一味追求練習的強度與密度。需充分考量學生的實際情況、身體特點,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課型及場地器材條件等因素,合理調控體育課中的運動量、運動負荷和運動強度。為了增添練習的趣味性,減少學生在練習過程中可能產生的枯燥感,教師可在練習環節融入趣味性游戲,豐富器材種類或變換練習空間,以此提升學生的練習興趣。
此外,勤練還需注重練習方法的多元化??刹捎米灾骶毩暦?、合作練習法、創新練習法、小組探究練習法等多種方式,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進一步激發學生積極參與練習的意識和興趣。
(三)落實常賽制
“常賽\"是體育課堂教學的延伸,通過常態化組織競賽活動,檢驗“教會、勤練\"成效,是體育教學閉環的關鍵一環。
教師要設計多元化賽事,讓學生在競賽中暴露技能短板、深化運動認知??山Y合課堂進度,靈活開展“隨學隨賽\"(如雙人對抗、小組接力)、“組合技能賽\"(如籃球“運球十傳球十投籃\"連貫賽),讓學生在實戰中強化技戰術、錘煉體能,同步培養“勝不驕、敗不餒”的競爭意識與應變能力。
常賽形式需靈活多元、全域覆蓋:課上有“即時賽”,課后、課余可依托體育節、文化藝術節、運動會,搭建班級賽、年級賽、校級賽體系。以我?!叭珖嗌倌晷@足球特色校\"建設為例,每周1節足球課打底,班班建隊;每年舉辦“足球文化藝術節”,串聯班級聯賽、校際友誼賽,以賽促訓提升隊伍水平。
賽事組織要堅持育人為本,將“規則意識、體育精神\"融入常賽,遵循“安全第一、友誼優先、比賽第二\"原則,引導學生在競賽中賽水平、展風格、凝團隊,讓體育精神、道德與品格成為成長底色。同時,常賽也為學校體育特色發展賦能,推動“教會、勤練、常賽”一體化教學長效落地。
(四)有序推進一體化教學
教會、勤練、常賽三者相互促進,不能將三者割裂開來,需要整體規劃和設計內容與形式。特別是教會、勤練、常賽的內容與形式要呈現進階性,三者相互聯動和協同,不能局限于學校體育課堂教學,還需將課內外、校內外連貫起來,達到家、校、社一體化協同促進和推進,讓教會、勤練、常賽有效促進體育與健康課程培養學生核心素養,促使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四、關注多元評價,注重潛能激發
聚焦“教會、勤練、常賽\"的理念,關注多元評價,注重潛能激發。
(一)關注過程性評價
在體育教學的學習過程中,應當著重培養學生的興趣,積極嘗試多樣化的教學方法,促進師生互動,營造平等參與的課堂氛圍。同時,密切關注學生的學習態度、練習時的刻苦程度及合作學習的意識等多個維度。結合對學生特異體質的摸排情況,對于具有特殊體質、屬于特殊人群或來自特殊家庭的學生,要給予更多關注,尤其注重對其學習態度、練習表現及運動量完成情況等方面進行過程性評價。通過多給予這部分學生鼓勵與表揚,充分發揮評價的正向激勵作用,助力他們在體育學習中獲得積極體驗與成長。
(二)淡化結果性評價
結果性評價可圍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運動項目特點和學生身心特點展開,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特別關注一些天生運動能力較弱、協調性靈敏性較差的學生,根據學生差異設置不同目標,必要時可降低對部分學生的要求,給他們設置比其他學生略低的標準,并積極加以引導和糾正學生學習方法,保護他們的自尊心和積極性,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的理念。
(三)落實增值性評價
合理適量地布置體育作業,充分考量個體差異,確保作業內容與課堂學習緊密關聯。體育作業不僅為家長提供了親子運動的契機,還可借助信息技術追蹤學生課后的學習進程。特別是在寒暑假這樣較長的假期時段,要引導學生制訂運動計劃。一方面,通過運動有效改善學生假期中可能出現的懶惰、缺乏運動及長時間接觸電子產品等狀況;另一方面,鼓勵家長與孩子在假期共同參與親子運動,以此強化溝通,增進情感。同時,收集和分析學生學習與鍛煉的數據,聚焦體育習慣的培養,針對學生在良好運動習慣養成方面的進展以及學習提升的幅度,開展增值性評價。
(四)健全綜合性評價體系
針對學生的課上、課后學習表現健全多元的評價制度,建立體育運動參與、健康體質監測、課外體育鍛煉、專項運動技能等多方面結合的考查機制,考查學生學習態度、體育素養、合作意識等多維度評價,可將達到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作為考核的內容之一,形成較為完善、科學的過程性綜合評價,為判讀學生個性化發展,開發其潛能做參考和依據,為學生終身體育打下良好的基礎。
時間: 年月一 年月 體育教師: 班主任: 學校:

總之,落實“教會、勤練、常賽\"核心理念,把握“學、練、賽、評”一體化教學模式,使之相互貫通,相互促進,便于學生掌握運動技能、提高運動能力,對于發展學生的運動能力、健康行為、體育品德等核心素養,促進學生健康全面成長大有裨益。
參考文獻:
馬志斌.新課標背景下體育教師應具備的六大關鍵能力[J]中國學校體育,2023,42(11):86-88.
責任編輯:黃大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