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餐飲行業的生態圖譜中,二手設備回收商常被認為是“禿鷲式”的存在—專門盯著倒閉的店鋪收割利益。但事實上,這個游走于開張與關店之間的特殊行業,早已成為餐飲生態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從2024年上半年注銷的105.6萬家餐飲企業,到每月新增的數萬名餐飲創業者,二手設備回收商如同“生態清道夫”,既為失敗者止損,又為入局者鋪路,構建起餐飲行業的資源循環通道。
杭州一家商廈的中餐館已經歇業半年,三百平的門面角落結著蜘蛛網。老白的工人們正用電鉆切割玻璃隔板,試圖將飲料冷藏柜從吧臺內搬出。“這些燈買來貴,現在沒人要,只能當廢品賣。”老白指著錯落的燈具唏噓道。
隔壁火鍋店也是老白的工人們在進行設備回收工作,孤零零的餐桌上放著的宣傳單還寫著“暑期自助季,無限暢吃59元/位”,兩家相鄰的店鋪同時黯然退場,讓空氣里的氛圍帶著淡淡憂傷。
這是老白團隊今天的工作。從下午兩點到晚上七點,四名固定工加兩名臨時工分工明確:拆電路、卸設備、分類搬運。中餐館的打荷臺、火鍋店的電磁爐被有序裝上貨車,那些不要的木桌和椅子,老白隨手拍了張照片發朋友圈,很快有人以30元一張桌子,10元一把椅子的價格收去了。
“150元收的電磁爐,大概能賣500元。”老白一邊記著賬,嘴里一邊嘟囔著,但眼神里沒有商人的精明,更多是對行業輪回的熟稔。
綿陽的老刀則對奶茶店的“猝死”印象深刻。那些開業僅兩三個月的店鋪里,茶桶整齊排列在操作臺上,冷凍柜的鐵皮光潔如新,成箱的塑料杯和吸管堆在門后,仿佛下一秒就能響起點單聲。
“最可惜的是那家冰激凌店,倒閉時機器上的保護膜都沒撕。”他通常在凌晨三點進場,用強光手電檢查設備狀態,“這時候人少,可以好好檢查設備細節,不同狀態設備的價格差別很大。”
在2000平方米的倉庫里,老白的團隊正在給新收的設備貼標簽。一臺萬能烤箱的標簽上寫著:“2023年產,原價7.8萬,回收價8000元,檢測報告:運行正常,加熱管更換3根。”這臺烤箱賣出去能賺一兩萬。
老白翻著手機里的報價單說,“設備賣多少得看成色。去年收過一家倒閉火鍋店的頂級品牌冰柜,幾乎全新,最后3折出手,比賣三臺舊冰柜賺得多。”他的定價公式里,除了品牌和成色,還得算上搬運成本:路邊店貨車能直接停靠,搬運費省30%;巷子深處的店鋪要額外加200元人工,這些都會反映在報價里。
“我不覺得在‘吸血’,相反,我這個行業算是在幫人。”重慶的老李談到二手設備的價格時這樣說。在老李看來,因為有了二手設備回收這個行業,可以給失敗的創業者一個最后“回血”的機會,哪怕不多,但好過一無所有。而對于新加入的餐飲創業者,購買二手設備,是緩解資金壓力的有效辦法。
“都說天使投資人,說起來我們也算‘天使’吧。”老李嬉笑著說。至于賺錢、利潤的問題,老李看得很透徹,說得很直白,“就算是‘天使’也得吃飯,不賺錢的生意沒人做。”
老李的觀點早已得到眾多餐飲從業者的認可。
龔老師是開連鎖快餐店的,他的省錢秘訣是“核心設備買新,輔助設備淘二手”。在二手設備回收商那里,他以半價買了三臺冰柜,“原價1.5萬的設備用兩年再賣3000元,折算下來比租設備還劃算。”他算過一筆賬:全用新設備要80萬元,摻一半二手設備能壓到50萬元。“省下的30萬元足夠支付一年房租,這就是中小餐飲的生存空間。”
林小姐開咖啡店時,整套設備幾乎都來自二手市場。“意式咖啡機、磨豆機、冷藏柜都是二手的,總共省了近10萬元。”她坦言如果全買新設備,根本不敢在熱門地點開店,“二手設備讓我有底氣試錯,就算失敗也賠得起。”這種心態很普遍,據統計,2024年新開的餐飲店里,30%會選擇二手設備降低初期投入。
二手設備的成本優勢被轉移到了其他方面,多數二手設備的買家會將節省的資金投入到食材升級、服務培訓和房租中。
這種成本轉移產生了奇妙的蝴蝶效應。數據顯示,使用二手設備的初創餐飲企業,其第一年的存活率比全用新設備的餐飲企業高出17%,二手設備成為創業者抵御風險的“緩沖墊”。
二手設備是“緩沖墊”,更是“氣象站”。市面上什么餐飲最火,什么時候最適合創業,什么時候該退出,二手設備回收商比一般人更清楚。
當和老李聊到什么設備最好賣時,他一指倉庫里一對老夫妻正往外推的地攤手推車說:“現在就是這種小攤的(設備)最好賣,特別是最近,做小龍蝦的東西,在我這根本放不了幾天。”
老刀總結出的規律對餐飲創業有著很好的提示作用:“年初是我們的銷售旺季,創業者帶著年終獎涌進來,這時候沒有好的產品最好別著急入場;歲尾是回收旺季,撐不下去的老板趕著關店回家。這時候入場,有時能省一大筆錢。”
老白則見證了餐飲的品類輪換:“天水麻辣燙、淄博燒烤火的時候,設備根本不愁賣,可熱潮一過,這些設備就成了庫存。”但最近,他也發現了一個反常的現象,“往年到了夏天,奶茶店設備的需求會激增,今年卻少得多。”
老李也在感嘆,最近的生意沒有以前好做。以前,他的設備可以銷往云南、貴州、四川、湖南這些重慶的周邊省,但今年到目前一單都還沒有,連銷往重慶區縣的設備都比往年少。
在老李看來,生意不好的原因有三個。
一是二手設備回收行業是和餐飲行業緊密捆綁在一起的利益共同體,他們不僅要收,還得賣,因此當餐飲行業發展勢頭良好時,有更多的創業者愿意加入這個行業,那么,二手設備市場也會發展良好;當餐飲行業低迷時,二手設備也會遇冷。
二是對二手設備“暴利”的誤解,讓許多人投入到這個行業,以重慶為例,目前南岸、江北、渝北等區都有二手設備市場,從業人員也比以前多,導致大家的客戶都比以前少了。
三是直播賣貨的沖擊,有的餐飲企業倒閉后直接用直播賣貨的方式出售設備,這些設備中很大一部分不能流轉到二手設備回收商手中,減少了貨源。
老李展示了一下自己的手機,屏幕上有人正在歇業的餐廳中出售冰柜。
以前二手設備回收商被稱為餐飲行業的“收尸人”,當時代進步,更多新概念出現,二手設備回收商對自己的定位也有了新的理解。
“浣熊食堂”在北京落地時,大多數消費者歡呼的是多了一個放心的食堂,但很多二手設備回收商卻嗅到了熟悉的味道。“本質上和我們做的事一樣,提高設備使用效率。”老刀評價道,他最近也開始和共享廚房合作。
這種跨界合作正在增多。老白給杭州某共享廚房供貨,“他們需要高頻更換設備,二手設備性價比最高。”甚至出現了專門服務共享廚房的二手設備回收商,“他們知道哪種咖啡機最耐用,哪個品牌的冰柜維修成本低,這些都是從無數次回收中總結的經驗。”
面對更加激烈的市場競爭,二手設備回收商在更新自己定位的同時,也有了更多關于行業的想法。
老白的每臺設備都貼有檢測報告,注明使用時長、維修記錄。“去年有個客戶買了二手冰柜,三個月后壓縮機壞了,我們免費換了臺,現在他成了老主顧。”老李也學著在抖音直播回收過程,“讓大家看看我們怎么檢測設備,為什么定這個價,信任建立起來生意就好做了。”
行業正在形成共識:二手設備不是“劣質品”的代名詞,二手設備回收商也不是“收尸人”。
在倉庫里,老李對著滿架的設備發呆。這些來自倒閉餐廳的冰柜、烤箱,即將流向新的廚房,支撐起一個個創業夢。“別人看我們像‘吸血鬼’,其實我們在幫餐飲人渡劫。”他掏出手機,給明天要來看設備的95后創業者發定位,那條消息里寫著:“放心,都試過,保你少‘交學費’。”
陽光透過倉庫的窗戶,照在那些冰冷的金屬上,反射出堅定的光。這光芒里,有失敗者的止損,有創業者的希望,更有一個行業在自我定位中找到的價值坐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