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深圳光明區聯想南方智能制造基地(下稱“聯想南方基地”)的生產車間,空氣中似乎彌漫著金屬切割的微光,低頻閃爍的數據流仿佛在其間無聲流動。這里沒有傳統工廠常見的嘈雜與混亂,取而代之的是一排排機械臂以毫米級精度協作的節奏感。
這一幕,顛覆了人們對制造業的刻板印象。過去,中國制造依賴人口紅利與低成本勞動力,通過“技術引進—加工制造—貿易出口”的路徑參與全球分工。而今,深圳這座改革開放的試驗田,正以AI為核心引擎,重構制造業的底層邏輯:從“制造”到“智造”,從“成本競爭”到“生態共創”。
在聯想南方基地的“十八般武藝”系統中,AI不僅優化了生產效率,更重塑了產業鏈的協作模式。例如,園區智能控制平臺通過大數據分析,將供應商的物流數據、生產線的能耗數據、客戶的售后反饋數據無縫整合,形成了一張動態的“數字孿生網”。這張網讓深圳工廠PC產線自動化率在2023年就達58%,生產效率提升超60%,而且將這樣的效率也同步到匈牙利布達佩斯工廠、墨西哥蒙特雷工廠等。正如聯想集團董事長楊元慶對外分享的那樣——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模型技術飛速發展,為制造企業的智能化進程提供了催化劑和加速器。
在展開具體案例前,我們需先厘清兩個關鍵概念:AI原生(AI-Native)與AI原生智造(AI-Native Manufacturing)。這兩個概念常被泛化使用(目前也尚無統一的標準),但在此我們賦予其相對嚴格的定義邊界。
AI原生,指從系統架構設計之初就將AI作為核心驅動力,而非簡單疊加AI功能。其本質是通過算法—數據—算力的三元耦合,構建具有自主感知、實時決策、動態優化能力的智能系統。
典型的AI原生特征比較技術化,包括:端云協同的混合架構;基于強化學習的實時決策引擎;面向任務的動態知識圖譜等。
AI原生智造則特指制造業全價值鏈的AI原生重構,涵蓋研發設計、生產控制、質量管理和供應鏈協同四大環節。
其核心特征表現為:物理實體與數字孿生的實時映射、多智能體系統的自主協作,以及基于因果推斷的工藝進化機制。
這與傳統“信息化+AI工具”的改良模式存在本質區別——前者是從底層邏輯重構生產方式,后者僅是在原有流程上添加智能模塊驅動。簡單地講,就是“AI原生智造”通過關鍵節點的AI重構帶動全局優化,而不是簡單地用AI工具輔助賦能。
在明確AI原生智造的概念邊界后,觀察AI技術在消費終端的滲透趨勢,或許更能理解其對制造端的倒逼邏輯。
有趣的是,蘋果公司在WWDC 2025大會上推出的Apple Intelligence系統,開始展現出“蘋果味”的AI原生應用哲學——通過Vision Pro的空間計算能力與A17 Pro芯片的神經網絡引擎,iOS系統實現了空間感知型交互、智能日程重組等顛覆性功能。這種“設備即服務”的模式,將個人計算從信息處理終端升維為空間智能中樞。據第三方評測,Apple Intelligence可使典型辦公場景效率提升43%,卻也對設備算力提出了指數級要求——這從另一個維度詮釋了AI原生應用對硬件與軟件協同的高要求。
讓我們將視線再次拉回制造業,會發現消費端的AI革命正在倒逼生產方式的質變。聯想南方基地的標桿產線,其AI質檢系統正是與Apple Intelligence的多模態感知技術異曲同工——通過工業相機采集的3D表面形貌數據與材料數據庫進行實時比對,AI視覺檢測準確率超過99%。更值得關注的是,聯想將ThinkPad X1 Carbon AI的本地化AI框架反向應用于產線控制,開發出可解釋性工業AI模型,使設備故障預警準確率提升到先進水平。這一案例中,消費端AI原生的“端云協同”“本地化決策”等技術基因,被直接遷移至制造端,實現了從“人機協作”到“機機智聯”的跨越。
這種“消費端創新反哺制造端進化”的螺旋上升模式,正在重塑全球科技產業的競爭格局。當蘋果正在探索Vision Pro在工業檢測中的應用可能性時,聯想已通過“AI PC+智能工廠”的協同,實現了從產品設計到生產優化的端到端閉環。
于是,當業界“某某原生”的營銷詞甚囂塵上之時,AI原生智造已經開始從營銷到生產實踐,悄然融入了聯想的制造基地。
把AI原生智造具象化后我們不難發現:深圳聯想基地的崛起,離不開“混合式智能制造”這一核心理念。所謂“混合式智能制造”,是指通過自有工廠與ODM(原始設計制造)模式的深度融合,構建“端到端”全鏈條的柔性生產體系。這種模式既保留了自主可控的核心技術,又借助全球供應鏈的靈活性應對市場波動。
在聯想南方基地的“十八般武藝”系統中,這一理念被演繹得淋漓盡致。例如,在服務器生產線,聯想自主研發的LeMES(制造執行系統)與APS(高級計劃排程系統)結合,實現了對訂單的實時響應。通過先進的智能算法將排產考慮的60多個因子綜合考量,滿足每日5000筆訂單,60%在10臺以下的小批量排產,由人工的三四個小時縮短到只需要三分鐘,極大地提高了生產效率。這種高速響應的能力,讓深圳工廠成為聯想全球供應鏈的“中樞神經”。
更值得注意的是,聯想南方基地的“混合式智能制造”并非孤立存在,而是與全球布局的網絡形成共振。這種“母本工廠”的復制能力,使得聯想在應對一些突發事件時有更強的韌性。
這種“混合式智能制造”哲學,正是AI原生智造理念的具象化體現,其本質在于“雙實融合”——即實體經濟與數字經濟、本土制造與全球資源的深度融合。這種模式不僅讓深圳工廠成為全球協同的“燈塔工廠”,更讓這樣的“智造”從“世界工廠”轉型為“世界智囊”。
在具身智能越來越火的今天,聯想也在進行有節奏的布局。在深圳聯想基地的展廳里,一臺名為“樂享壹號”的機器人吸引了參觀者的目光。這并非普通的工業機器人,而是聯想“企業超級智能體”的具象化載體。它能夠自主拆解生產任務,調用云端模型進行決策。這種“超級智能體”是聯想混合式人工智能(Hybrid AI)戰略的關鍵突破,也是AI原生的進一步具象化。
聯想南方基地的“超級智能體”不僅服務于自身生產,更成為賦能中小企業的“孵化器”。2023年啟動的“光明計劃”已幫助多家初創企業實現從概念驗證到量產的跨越。例如,中科時代的工智機生產線在聯想南方智能制造基地導入量產,年度總產值超過5000萬元人民幣。這一成就的背后,是聯想提供的端到端智能制造服務,包括為工智機打造標準生產制造及質量管控體系,同步對生產流程進行數字化升級,以“包工包料”的全面服務為產品質量與售后服務保駕護航。這種“制造即服務”(MaaS)模式,讓深圳工廠從傳統的“代工廠”轉型為“生態共創平臺”。
深圳聯想基地的“兩小時產業圈”是另一種革命性實踐。通過將供應鏈半徑壓縮至兩小時內可達,聯想在光明區打造了一個高度協同的產業集群。這樣做,一方面將發揮產業鏈龍頭企業影響力,助力上下游企業數字化轉型,并通過長期戰略合作的方式鼓勵供應商伙伴在周邊設廠、擴大投資,帶動上下游企業的數十萬就業崗位。另一方面輸出聯想技術、資源和經驗,為大灣區中小企業提供生產場地及全鏈條支持,激發創新活力和動力。
聯想南方基地的另一大亮點,是其“零碳工廠”的實踐。聯想南方基地集成聯想第六代海神液冷技術,通過去離子水冷卻與AI能效優化,將數據中心PUE值降至1.1以下,較傳統風冷方案節能40%(該技術已應用于多個客戶項目)。在基地自身實踐中,液冷系統結合光伏發電、能源回收等綜合措施,推動工廠向“零碳運營”目標邁進。
但綠色智造的意義遠不止于此。在深圳,AI被賦予了“人本智能”(Human-centric AI)的使命。例如,深圳基地的“人本智能”實踐聚焦人機協同效率提升。通過部署LeMES智能制造執行系統與數字孿生技術,實現產線操作的實時數據采集與分析。例如,AI視覺系統自動檢測員工裝配動作規范性,結合AR眼鏡推送操作指引,顯著降低人為失誤率。盡管未公開具體培訓周期數據,自動化率的持續提升間接優化了人力配置效率,使員工更專注于高價值創新任務。這種“以人為本”的智能化轉型,正在重新定義制造業的勞動價值——原生AI智造的作用得到進一步體現。
此外,深圳工廠還通過“人本智能”理念推動社會福祉。例如,在科技普惠維度,聯想聯合Scott-Morgan基金會及DeepBrain AI探索AI分身技術的社會價值。2024年CES展會上展示的ALS患者Erin Taylor超現實AI化身(相似度96%),整合眼球追蹤與本地化大模型推理,實現無需聯網的意圖預測交互。該項目目前處于原型驗證階段,旨在為行動障礙群體提供新型溝通工具。
此類“科技向善”實踐與深圳基地的綠色智造形成共振,共同強化聯想“智能,為每一個可能”的ESG理念。這種“科技向善”的實踐,不僅提升了企業的ESG評級,更讓深圳成為全球綠色智造的標桿。
深圳聯想基地的智能化變革遠不止于車間內部。當機械臂在其中精準舞動時,一場更深刻的變革——涉及柔性制造、生態協同與鏈主效應,正悄然重塑著整個產業鏈格局。
這里不僅生產電腦,更在鍛造全球制造業的新基因:柔性制造重塑效率規則,生態協同溶解企業邊界,鏈主效應重繪產業版圖。
深圳聯想基地的實踐,為全球制造業提供了兩大啟示:首先是柔性制造正成為核心競爭力。在聯想南方制造體系(含深圳/武漢基地),86%的訂單為十臺以下小批量定制,傳統產線難以承接。通過自研APS系統與LeMES實時調度,實現“72小時交付”的敏捷響應。這種柔性能力推動全球供應鏈從規模導向轉向“敏捷化價值創造”。

其次,數據資產化正在驅動產業變革。聯想南方基地構建全要素數字孿生體,虛擬驗證替代物理試產。在新品導入過程中,通過模擬千種參數組合預測良率的波動,將開發周期縮短60%。數據資產化使制造決策從經驗依賴轉向“預測—優化”閉環,重塑產業知識沉淀范式。
作為全球智能計算設備的核心制造樞紐,深圳聯想南方基地的“鏈主”效應持續強化。2024年,聯想協同的312家國內供應商中,52家核心企業分布于深圳及東莞兩小時產業圈內,形成高效協同的“1+52”集群網絡。這一布局不僅鞏固深圳在全球電子產業鏈中的戰略節點地位,更推動中國制造業從“規模輸出”向“技術標準共研”升級。
在AI原生制造領域,深圳基地正深度參與全球規則重構。例如聯想與英偉達聯合推動的Neptune液冷標準,通過開放專利降低AI服務器部署門檻;2024年MWC大會首發的ThinkEdge SE100邊緣服務器,憑借8.2 TOPS/W的能效比(行業平均5.4)及模塊化架構,成為東南亞智慧工廠的首選方案。此類技術輸出標志著深圳從產業追隨者轉向價值生態共建者,其“母本工廠”經驗正通過匈牙利、墨西哥基地全球化復制。
立于深圳聯想南方基地極目遠眺,光明科學城的輪廓勾勒出未來制造的雛形——AI原生智造正從技術概念蛻變為可感知的“有機生命體”。
聯想成功打造的城市超級智能體,采用“1×N智能體”形成城市超級智能體,即由一個城市核心中樞,協同多個領域智能體,實現城市治理并提供社會服務,從而形成“全局統籌+專業執行”的協作體系。若將此范式遷移至制造業,將重塑“需求—生產—交付”全鏈路的實時閉環優化。
深圳基地的實踐表明,AI原生智造的本質是商業邏輯的升維。其推動力來自雙重躍遷:
從生產導向到需求洞察:通過端側AI設備(如AI PC)實時采集用戶行為,驅動C2M柔性排產(2024年小批量訂單占比達86%);
從產品交付到能力輸出:以“星辰”工業智能云平臺開放12大制造系統能力,賦能超200家生態伙伴(如本末科技機器人量產提速20倍)。
這種“制造即服務”(MaaS)范式,使深圳從傳統工廠蛻變為全球智造的“創新反應堆”。
聯想南方基地的智造革命,既是中國產業升級的微觀實踐,更為全球制造業提供可復用的轉型路徑,重構制造的價值內核——從傳統“技工貿”分離轉向“AI原生智造”全鏈路融合。這種模式以聯想構建的“1+N”分布式供應鏈網絡為依托——即中國為“1”個核心樞紐,海外市場為“N”個節點(聯想已在11個國家建立30多家工廠),形成覆蓋美洲、歐洲、亞太的本地化生產集群,實現可持續的產業閉環。
IDC《2025全球IT行業十大預測》提出,技術生態的開放協作能力已成為供應鏈韌性的核心要素。當全球制造業面臨AI范式更迭,深圳經驗的價值在于提供一套可遷移的方法論:即以數據驅動柔性生產(86%小批量訂單)、以生態共創稀釋風險(200+伙伴的“技術共生體”)、以人本智能激活可持續性(如液冷技術節能40%)形成了AI原生智造范式。這不僅是效率革命,更是向“智造創新”的進化路標。
(作者為中關村大數據產業聯盟副秘書長;編輯:張燕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