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F275 文獻標識碼:A
經濟周期性波動是市場體系運行的內在屬性,企業在面對宏觀環境變化時,資源配置結構往往出現失衡與低效問題,尤其是在外部環境持續變化的背景下,資金、人力、技術等核心要素難以保持合理穩定的動態組合,可能導致企業整體運營效率下滑、應變能力減弱。傳統預算管理多以靜態目標為導向,缺乏對資源流動性與適配性的系統約束,相比之下,績效預算以“預算支出一產出一績效”鏈條為核心,強調資源配置過程的可衡量性與目標導向性,在復雜的經濟環境中展現出更強的適應能力與調節能力。當前,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績效預算的操作流程與政府預算領域,關于其在企業資源配置優化方面的研究相對不足。本文探討了在宏觀經濟波動的背景下,績效預算如何成為企業提升資源配置效率的關鍵制度工具,為相關管理實踐提供理論支持與路徑建議。
1宏觀經濟波動對企業資源配置效率的影響
1.1宏觀經濟波動的主要特征與傳導機制
經濟波動往往表現為不確定性加劇、周期性起伏,以及結構性調整疊加存在的現象,這些變化在短期內常會打亂企業原有的生產節奏與資源配置計劃。當總需求出現快速收縮或膨脹時,企業對原材料、資本和勞動力的需求亦隨之發生偏離預期的調整,致使資源配比偏離最優狀態。同時,經濟環境的動態變動也改變了融資成本與資本獲取的難易程度,形成了對企業投資行為的間接制約。貨幣政策邊際變化所引發的信貸流動性波動,會逐步傳導至企業內部的融資結構與流動性安排,部分企業面臨資金短期過剩或緊縮的雙重壓力。在這種情況下,資源配置的原有邏輯與效率基礎受到持續擾動,企業不得不在有限信息下重新構建配置模型,延遲或頻繁調整計劃,削弱了資源配置的連續性和精準性[1]。
1.2企業資源配置效率的內涵與評價維度
資源配置效率并非僅以產出與投入之比來簡單衡量,其本質更強調企業對有限資源的系統整合與動態調適能力。在實際運行中,配置效率需要同時考量技術效率、規模匹配程度與投入要素之間的邊際產出關系。在資源組合趨于最優狀態時,每一單位的投入都應實現最大邊際產出,這種最優化并非靜態存在,而是依賴企業在不同周期中的策略響應能力。技術效率所代表的是單位投入資源的使用成效,而配置效率聚焦資源在不同部門、不同環節之間流動與再分配的合理性。如果僅依賴靜態視角去審視配置水平,就容易忽略資源在時間軸上的調度與轉換能力,因此,更具解釋力的評價體系應同時涵蓋靜態和動態兩個維度。動態效率側重衡量企業資源在面對外部變化時的靈活應對能力,包括對波動性風險的適應策略以及結構性再配置的預見水平[2]。
1.3經濟波動背景下企業資源配置失效的表現
在經濟波動頻繁時期,企業常常因外部信號模糊或政策調整滯后而導致資源配置計劃失準。在投資決策方面,部分企業因缺乏對宏觀形勢的清晰判斷,傾向于觀望或盲目擴張,誘發資源錯投與資本閑置等現象。在融資資源的配置方面,波動性金融環境會導致資金獲取的不穩定性,一方面造成短期流動性過剩,另一方面又無法為核心業務提供穩定資金支持,加劇了財務結構的兩極分化。此外,企業在人力資源和技術資源投入結構上也可能暴露調節能力不足的問題。一些部門因市場不確定性加大出現人才儲備過量,而一些關鍵崗位卻因短期節支陷入技術短缺和知識更新滯后的狀態,造成資源在內部體系中分布失衡,不僅削弱了企業整體運營的協同性,也壓縮了效率邊際的提升空間。
2績效預算對企業資源配置的調控機制分析
2.1績效預算的制度邏輯與實施結構
績效預算的制度內核以“支出與結果相匹配\"為基本出發點,其核心思想并非單一追求財務節約,而在于引導資源從成本中心轉向績效單元。預算編制階段圍繞預設目標展開,從資源分配初始環節即融入產出約束邏輯,以便提升資源投入與結果之間的關聯強度。預算不再是對歷史數據的延續性編制,而是基于預期目標所進行的逆向推導,從而在形式和實質上拉近預算制度與戰略規劃之間的距離。
在績效評估體系的構建上,單一的“成本一效益”分析難以全面反映預算執行過程中的資源動態流轉,因此需要一套科學的、多維度的指標體系作為度量工具。具體指標通常覆蓋成本控制率、目標達成度、時間效率等多個層面,輔以定性評價來校準定量指標的可能偏誤。
在方法上,采用結果回溯分析與同期對比評估并行模式,有助于識別偏離績效預期的行為環節[3]。同時,信息反饋機制是制度運行的另一支柱,它將評價結果回流至預算編制與調整過程,使績效評估不僅停留在“事后總結”,而是融入預算執行的全過程。預算的組織形式會對制度成效產生直接影響,當前較為成熟的做法是將預算責任分解至具體的業務單元,并由各層級形成內部責任閉環,以構建橫向可比較、縱向可追溯的預算管理網絡。在這種架構下,績效預算不僅是一種技術制度,也是引導企業內部管理邏輯重構的路徑之一。制度邏輯的嵌入,使資源分配從“分塊投放”走向“目標牽引”,從而在基礎層面上奠定績效預算影響配置效率的結構基礎。
2.2績效預算調節資源配置的傳導路徑
預算制度對資源配置的影響依靠多重機制層層推進,預算目標的設定直接決定了資源投放的方向與強度。不同于傳統預算中以部門為中心的資金分攤,績效預算要求根據績效責任單位所承擔的具體任務設定資源配額。目標牽引下的資源配置往往具備更強的精準性,使企業內部資源聚焦于最具產出效能的業務單元,避免資源因權力結構或歷史慣性而被動傾斜。在預算執行過程中形成的績效反饋機制,是對資源配置偏差進行修正的重要環節。企業在預算期間所收集的各類執行數據,為判斷資源投入與實際效果之間的匹配程度提供了依據。在過程中如果發現資源分配未達預期自標,反饋機制會促使管理層及時調整投入節奏與結構,從而防止資源繼續沉淀在低效區域。相較于靜態審批制度,績效預算強調過程中的糾偏彈性,使資源配置更加貼近實際經營動態。資源利用效率的進一步提升,有賴于預算控制機制的強化。一方面,控制機制要求各項資源支出在設定范圍內運行,并接受定期審視;另一方面,預算超支或執行偏離須承擔責任后果,強化了各責任單位對資源使用的敏感度與紀律意識。這種以激勵約束為基礎的制度,促進企業內部形成一種“自我調節一自我優化”的反饋閉環,為資源配置效率的提升構建了制度保障[4。預算作為資源分配的起點,在這種控制邏輯下被賦予了動態調節與結構性引導的雙重功能。
2.3當前績效預算制度在實踐中的結構性缺陷
盡管績效預算理念在理論上具備較強的邏輯嚴密性,但在企業實際運行中,制度體系與管理流程之間的錯位現象依然存在。在預算編制階段,部分企業仍沿用以年度計劃為基礎的線性編制路徑,缺乏與戰略目標的深度協同,這種模式導致預算目標多為形式化指標,脫離了具體業務邏輯,削弱了預算資源配置的引導功能。預算作為企業戰略部署的支撐性工具,如果無法響應戰略重心的變動,勢必陷入“編而不用、用而不準”的循環,在績效評價環節存在結果與資源配置決策脫節的問題。部分企業采用考核表或報告材料記錄預算執行情況,卻未能將評估成果有效反饋到下輪預算安排中,這種反饋機制的缺失,使評價過程淪為“事后總結”,缺乏激勵與糾偏作用,資源配置也難以依賴評價結果進行優化再分配[5。評價本應成為連接預算目標與實際績效的橋梁,而當前在多數案例中,這一橋梁處于“斷鏈”狀態。
3優化績效預算,提升企業資源配置效率的實踐路徑
3.1建立預算目標與戰略資源匹配機制
預算目標的設置并不只是對年度計劃的量化延伸,更應成為企業戰略邏輯在資源層面的具體落地方式。預算如果脫離了戰略主線,其資源配置就會陷入局部最優而整體低效的困境。
為了使資源投放更貼近企業發展方向,績效指標設計應聚焦邊際效率,即考察每單位資源所產生的績效提升幅度,而非單純追求總量最大化。這樣一來,預算所指引的資源流動方向更具選擇性與針對性,有利于高效單元獲得持續投入,低效環節在預算層面被有序收縮。在組織系統內部,預算目標的設定過程中應建立與戰略部署之間的互動通道。并非所有戰略目標都應一概量化為預算指標,而是在識別資源支撐重點的基礎上,將戰略邏輯轉化為可分解、可追蹤的資源分配路徑。目標分解與預算責任同步下沉,有助于提升一線業務對資源運用的敏感度,避免預算層級間的傳導失真。企業戰略如若以擴張、轉型或整合為方向,其預算目標也應圍繞這些方向進行結構性引導,使資源配置形成良性循環。預算不再只是管理工具,更是戰略執行的橋梁,其價值恰恰體現在這種由目標向配置,再到執行的完整鏈條中。
3.2引入全過程動態績效管理模式
績效預算的靜態特征往往不能反映出企業運轉過程中的階段性變動情況,而預算的時效性決定了其對資源配置效率的影響程度。因此,有必要在預算管理制度中融入動態反饋機制,使預算不再局限于年初制定、年終考核的線性結構,而是形成“編制一執行一評估一調整”的閉環邏輯。預算反饋環節并不僅僅服務于績效考核,而是承擔起發現資源投放與業務成果偏差并據此發出調整信號的重要功能。預算執行過程中所產生的數據,應實時進入反饋系統,幫助管理層準確判斷當前的資源流動是否與目標保持一致。
3.3提升績效信息透明度與系統集成化水平
資源配置效率的提高與信息系統的支持程度密切相關。績效預算的推進過程,需要高度依賴數據的完整性、及時性和可穿透性,而信息不對稱是預算制度效力受限的常見原因。因此,加快預算管理的信息化轉型,有助于企業建立資源配置的實時監測與可視化系統。信息系統不應僅僅承擔數據存儲與統計功能,更應服務于管理判斷和資源配置的分析與決策。
3.4強化預算績效結果與資源再分配的聯動機制
績效預算體系的設計如果不能與資源后續分配形成有效閉環,其管理邏輯就難以完整體現。預算執行成果并不僅僅是結果的呈現,更應轉化為資源調整的依據。構建以績效考核結果為導向的激勵與懲罰機制,使預算執行者在資源申請階段即意識到績效結果將影響下一階段的資源配置,這一認知轉變促使其在預算執行中更加注意目標導向性。預算不再只是一種被動接受的制度安排,而成為影響未來發展的重要變量。激勵機制的設計不僅限于對高績效單元的資源傾斜,更包括對執行力不足單位的預算收縮,通過資源再配置形成內部優化邏輯。在考核方法方面,應引入績效持續性與投入產出比等指標,避免單一結果指標主導資源調整而忽視長期潛力與戰略匹配程度。通過將預算成果納入下一年度預算編制的依據,構建一種能夠持續循環的資源分配機制,這一過程實際上促成了企業內部資源的“優勝劣汰”。
4結語
績效預算不僅是一種財務管理工具,更是一種貫穿戰略制定、資源配置與績效反饋的系統機制。本文立足宏觀經濟波動的現實情況,圍繞企業資源配置效率展開分析,提出在波動性經濟環境中,企業內部資源容易出現結構失衡與效率下滑等問題。績效預算憑借目標導向、結果評價與過程控制的制度優勢,為企業構建了一種兼顧戰略協調與動態調節的資源配置路徑。在現有制度結構的基礎上,建立預算與戰略聯動機制、完善績效閉環管理、提升信息透明度、強化預算結果反饋,有助于推動資源從無序分散向高效集中轉變。績效預算的價值在于將理性配置理念嵌入企業運行全流程,從而引導資源在不確定性中實現有序流動,為企業提升整體運行效率奠定制度基礎。
參考文獻:
[1]黃雨虹.預算管理在企業績效評估中的作用與影響因素研究[J].中國電子商情,2024(9):25-27.
[2]夏雪妮.全面預算管理對企業績效的影響與評估[J].財訊,2023(10):29-31.
[3]劉橋秀.企業項目成本預算和控制的優化策略研究[J].當代會計,2021(9):9-11.
[4]趙凡儀.預算管理在企業績效評估中的作用與效果[J].銷售與管理,2024(16):36-38.
[5]趙曉敏.國有企業全面預算管理與績效的關系研究[J].財會學習,2024(10):53-55.
作者簡介:宋凱軍(1979—),男,漢族,廣西貴港人,碩士研究生,高級會計師,研究方向為財務管理、內部控制、風險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