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黑木耳作為一種營養豐富、口感獨特的食用菌在市場上廣受歡迎,其種植技術在近年來也不斷發展與完善。本文主要介紹了黑木耳種植技術,包括種植前的準備工作,如場地選擇、菌種制備等;種植過程中的關鍵環節,如培養基配置、接種、發菌管理以及采收加工等內容。期望通過本文為黑木耳種植者提供全面、系統的技術參考并推動黑木耳產業實現健康發展。
關鍵詞:食用菌;黑木耳;種植技術;方法策略
黑木耳作為國內傳統食用菌之一,具有極高的營養價值和藥用價值,它富含蛋白質、碳水化合物以及維生素和礦物質等多種營養成分且對人體健康十分有益。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對健康飲食的追求,黑木耳的市場需求日益增長。掌握科學、高效的黑木耳種植技術對于提高黑木耳的產量和質量以及增加種植戶經濟效益具有重要意義。
1 品種選擇
三門峽市地處豫西山區且屬于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晝夜溫差較大,年平均氣溫13.8℃,土壤類型主要為棕壤、褐土等,這種獨特的氣候和土壤條件為黑木耳的生長提供了一定的環境基礎。基于此,適合三門峽市種植的黑木耳品種應具備良好的抗逆性、適應性以及高產特點,其中盧氏黑木耳在三門峽市盧氏縣等地大范圍種植并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2 栽培季節與場地選擇
2.1 栽培季節
基于黑木耳生長溫度需求以及三門峽市氣候特點,春季栽培通常可以在3月中旬—4月上旬制袋接種,經過約30~40 d的發菌培養,5月中旬—6月中旬進入出耳期,這一階段氣溫和濕度條件有利于黑木耳子實體的生長發育;秋季栽培可在8月下旬—9月上旬制袋接種,發菌期同樣為30~40 d,10月上旬—11月上旬出耳,秋季氣候干燥且晝夜溫差大能夠提高黑木耳的品質并增加干物質積累。此外還要考慮當地的降水情況,三門峽市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7月—8月,過多的降水會導致黑木耳發生病蟲害,影響產量和品質,所以在選擇栽培季節時應避開降水高峰期以避免受到不利影響[1]。
2.2 場地處理與設施搭建
無論是室內、室外還是大棚栽培場地清理都是必不可少的環節,種植人員需要清除場地內的雜草、雜物以及枯枝落葉等以減少病蟲害滋生和藏匿場所。對于室外場地還應該翻耕土壤,把深度保持在20~30 cm,目的是疏松土壤,改善土壤通氣性和保水性。
消毒工作可以采用多種手段,化學消毒方面可以使用5%石灰水對場地進行噴灑,消毒的同時又可以調節土壤酸堿度并抑制雜菌生長,噴灑量約為1~2 L/㎡;也可用40%甲醛溶液稀釋50~100倍后進行噴霧消毒并密封場地24~48 h之后再進行通風換氣以排除殘留的甲醛氣體。物理消毒方面可以采用日光暴曬,把場地暴露在陽光下晾曬3~5 d,利用紫外線消滅一些病菌和蟲卵;而在夏季高溫季節,可以把大棚密閉使棚內溫度升高至60~70℃并持續7~10 d,也能夠殺滅土壤和棚內出現的病蟲害[2]。
設施搭建因場地類型而異。室內栽培需建設菇房且要擁有基本的保溫、保濕和通風性能,墻面和地面可以用防潮、防霉材料,安裝控溫設備如空調、暖風機,通風設備如排風扇、通風管道以及光照設備如日光燈等。室外栽培可通過搭建簡易遮陽棚來實現,用竹竿、鋼管等材料搭建框架并在頂部覆蓋遮陽網,遮光率通常在70%~80%左右,四周可以設置防蟲網以避免害蟲飛入,同時設置排水溝以方便雨季第一時間進行排水工作。大棚栽培可選用鋼架大棚或竹木結構大棚,大棚跨度一般為6~12 m,長度按照場地而定,頂部覆蓋塑料薄膜之后再覆蓋遮陽網,大棚兩側設置通風口并安裝防蟲網,棚內可以設置噴霧系統用于調節濕度,還可設置多層栽培架以提高整體空間利用率。
3 培養料配制與處理
3.1 原料選擇與配方優化
黑木耳培養料的原料選擇對其生長發育和產量品質有著重要影響,常用原料包括木屑、棉籽殼以及玉米芯等。在輔料方面,麩皮作為常用添加物,可以為黑木耳菌絲生長提供氮源和其他生長因子以促進菌絲生長健壯,提高產量和品質;石膏可以起到調節酸堿度和補充鈣、硫等元素的作用;石灰用于調節培養料酸堿度并通過提高其堿性以抑制部分酸性雜菌的生長,添加量往往控制在0.5%~1%。
基于三門峽市的資源特點可以對培養料配方進行優化。如采用木屑40%、棉籽殼23%、玉米芯20%、麩皮15%、石膏以及石灰各1%的配方,這一配方利用了當地豐富的木屑、玉米芯資源,其中棉籽殼能夠提高培養料的透氣性和持水性,麩皮提供氮源,石膏和石灰調節酸堿度和補充元素,既能保證營養供應又能使培養料具有適宜的物理性狀,有利于菌絲生長和子實體發育。除此之外也可進一步降低棉籽殼用量,使用木屑58%、玉米芯25%、麩皮15%、石膏以及石灰各1%的配方,按照具體情況調整原料比例以實現最佳種植效果。
3.2 培養料發酵與滅菌
培養料發酵目的是通過微生物的活動來分解原料里面的大分子物質使其轉化為更易被黑木耳菌絲吸收利用的小分子營養物質,同時產生熱量殺死培養料中的雜菌和害蟲以最大限度避免病蟲害出現。在三門峽市黑木耳種植中常采用堆積發酵的方法,把配制好的培養料混合均勻后堆成高1~1.5 m、寬1.5~2 m的料堆,長度根據場地和培養料量而定。堆好后在料堆上每隔30~50 cm打孔徑為5~10 cm的氣孔以確保堆內氧氣供應,同時加快微生物進行有氧發酵的速度。發酵過程中溫度會慢慢升高,當料堆中心溫度達到60~70℃時保持24~48 h然后再進行翻堆,把外層培養料翻到中間,內層翻到外層使培養料發酵均勻。一般進行2~3次翻堆,發酵時間持續7~10 d,此時培養料顏色會變為深褐色,質地柔軟且有酒香味和白色放線菌菌絲出現,表明發酵成功。在發酵過程中要控制料堆濕度,如果濕度過高會導致通氣不良而影響發酵效果,可以晾曬或添加干料調節;如果濕度過低可以適當噴水,但不要噴水過多[3]。
滅菌的目的是徹底殺滅培養料里面的一系列雜菌和蟲卵并為黑木耳菌絲生長創造一個無菌環境,一般來說常用滅菌方法包括高壓蒸汽滅菌和常壓蒸汽滅菌。其中高壓蒸汽滅菌是將裝有培養料的容器放置于高壓蒸汽滅菌鍋內并在121~126℃、1.05~1.40 kg/cm2的壓力下維持1.5~2 h,這種方法滅菌效果優秀,同時可以節省時間,但需要使用專門的高壓滅菌設備,投資較大,比較適合進行規模化生產。而常壓蒸汽滅菌是把培養料在100℃的常壓蒸汽中持續蒸煮8~10 h,該方法設備簡單且成本低,往往適合小規模農戶使用,但缺點是滅菌時間長、能源消耗大且滅菌效果相對高壓蒸汽滅菌稍差,要控制滅菌時間和溫度以避免滅菌不徹底導致雜菌污染。在滅菌過程中也要注意擺放培養料容器,保證蒸汽可以均勻穿透培養料而不出現滅菌死角;滅菌結束后要讓培養料在無菌環境中緩慢冷卻,避免由于快速冷卻導致容器內外產生壓力差而使外界雜菌進入培養料。
4 制袋與接種技術
4.1 菌袋制作
菌袋的規格一般為長33~35 cm、寬15~17 cm,這樣方便進行裝料、搬運和擺放,也可以確保黑木耳菌絲有足夠生長空間。裝袋前要把培養料含水量控制在60%~65%,可用手握培養料來判斷,以指縫間有水珠但不滴下為宜。機械裝袋效率高且適合進行大規模生產,裝袋時要調整好裝袋機的參數以確保裝料均勻、緊實度適中,一般每袋裝料量為1.2~1.5 kg。人工裝袋更注重細節,裝袋時要邊裝邊壓實使培養料在菌袋內分布均勻且上下松緊一致,防止存在空洞或局部過松過緊的情況,裝料高度一般為菌袋的2/3~3/4。然后用棉塞或無棉蓋體封口:棉塞要求松緊適度,既能保證通氣性又能避免雜菌侵入;無棉蓋體則操作簡便而且密封性強[4]。
4.2 無菌接種操作流程
接種環境要求嚴格需保持無菌狀態,接種室應提前展開消毒處理,可采用紫外線照射30~60 min,利用紫外線的殺菌作用殺滅空氣中和物體表面的雜菌;也可使用甲醛和高錳酸鉀混合熏蒸,按照甲醛10 mL/m3、
高錳酸鉀5 g/m3的比例把甲醛倒入高錳酸鉀中并馬上關閉接種室門窗熏蒸24~48 h,熏蒸后通風換氣2~3 d,排除殘留的有害氣體以保證接種環境安全。在接種前還要對接種室進行清潔,用75%的乙醇擦拭地面、墻壁以及工作臺等,進一步減少雜菌數量。
接種操作應按照無菌步驟進行。接種人員進入接種室前要更換工作服、鞋套并戴上口罩和帽子,防止自身攜帶的雜菌污染接種環境。在接種箱或超凈工作臺內把滅菌后的菌袋和菌種放在工作臺上并打開菌袋口,在酒精燈火焰旁用接種工具把菌種接入菌袋內,動作一定要迅速、準確以最大限度減少菌袋開口時間,避免雜菌進入。一般每袋接入菌種量為5~10 g且菌種要均勻分布在培養料表面,有利于菌絲快速萌發和生長。接種后馬上將菌袋口封好并用棉塞重新塞緊或用封口機密封無棉蓋體。
5 發菌管理技術
在發菌期的溫度調控至關重要,黑木耳菌絲生長的適宜溫度為22~28℃,而三門峽市春季氣溫回升快且晝夜溫差大,在發菌初期可以把溫度控制在25~28℃以加快菌絲萌發和定植。發菌后期隨著菌絲生長代謝菌袋內溫度會上升,要注意觀察菌袋溫度避免溫度過高燒菌,如果溫度超過28℃就要加強通風散熱,可提高通風次數和時間或在菌袋間放置散熱材料。
濕度方面發菌期空氣相對濕度應控制在60%~70%。
濕度過高容易滋生雜菌影響黑木耳菌絲生長;濕度過低則會導致培養料水分散失過快使菌絲生長緩慢。
通風管理方面,發菌期間培養室或大棚每天應通風2~3次,每次通風30~60 min,補充新鮮空氣并排出二氧化碳等廢氣,加快黑木耳菌絲的有氧呼吸,使其生長健壯。
6 出耳管理技術
6.1 劃口催耳技術要點
常見劃口方法包括“V”形、“O”形以及“I”形等,在三門峽市的黑木耳種植中“V”形劃口應用較為廣泛。劃口時用鋒利的刀片在菌袋表面劃出深度為0.5~0.8 cm、長度為2~3 cm的“V”形口,每個菌袋劃口數量為12~16個,劃口間距為8~10 cm。這種劃口方式有利于耳芽的形成和生長,耳片展開后形狀美觀且不易積水,能夠減少病蟲害出現。“O”形劃口則適用于濕度較大的環境,劃口直徑一般為0.5~0.8 cm,每個菌袋劃口數量可適當增加,劃口間距為6~8 cm。“I”形劃口耳根小且單片率高,但對管理技術要求較高,劃口深度一般為0.5~0.7 cm,長度為1.5~2 cm,每個菌袋劃口數量在15~20個左右,劃口間距為7~9 cm。
6.2 耳片生長階段管理
黑木耳耳片生長的適宜溫度為18~22℃。三門峽市春季和秋季氣溫變化較大,種植人員要重視天氣變化并調整溫度,當氣溫高于25℃時耳片生長速度加快,但容易出現耳片薄、顏色發黃以及品質下降的情況,此時種植人員可通過搭建遮陽網、增加通風量以及噴水降溫等措施來降低溫度;耳片生長期間,空氣相對濕度應保持在90%~95%,可應用噴霧、噴水等方式提高空氣濕度。在大棚內安裝自動噴霧系統,按照濕度情況定時噴霧,使水霧分布在大棚內空間以保持空氣濕潤。此外,良好的通風能夠提供足夠氧氣并排出二氧化碳等廢氣以促進黑木耳進行呼吸作用,使耳片生長健壯,每天應通風2~3次且通風時間要超過30 min[5]。
7 采收與加工
7.1 采收時機與方法
在三門峽市因為氣候差異特點,春季和秋季栽培的黑木耳采收時機也有所不同。其中春季栽培的黑木耳一般在5月中旬—6月中旬出耳,生長周期較短,當滿足成熟特征后就要馬上采收,防止由于氣溫升高和雨水增多導致黑木耳出現腐爛、流耳等問題而影響品質;秋季栽培的黑木耳出耳期在10月上旬—11月上旬,這個時候氣溫慢慢降低,黑木耳雖然生長速度放緩但品質較好,種植人員可以延長生長時間,待耳片充分成熟后再進行采收以提高產量。
采收方法有兩種。一種是整朵采摘法,種植人員用手握住黑木耳基部向上提起把整朵木耳從菌袋上摘下,這種方法適用于耳片大且生長分散的黑木耳,采摘時要注意不損傷菌袋和耳芽;另一種是割耳法,用小刀在距離菌袋表面0.5~1 cm處將木耳割下,這一方法適用于耳片小且生長密集的黑木耳,可以減少對菌袋的損傷并加快后續耳芽生長。
7.2 保鮮
剛采收的黑木耳含水量較高,如果不及時進行保鮮處理就會出現變質腐爛問題,種植人員可以用冷藏保鮮的手段把新鮮黑木耳裝進保鮮袋里密封,再放入冰箱冷藏室,溫度控制在0~5℃,如此一來黑木耳的呼吸作用以及酶活性受到抑制,能延長保鮮期到7~10 d。除此之外也可以用氣調保鮮技術,通過調節包裝里面的氣體成分來減少氧氣含量,提高二氧化碳含量,抑制黑木耳的呼吸作用以延長保鮮期。通常要將氧氣含量控制在2%~5%,將二氧化碳含量控制在5%~10%,能夠讓黑木耳保鮮期達到10~15 d。
8 結語
綜上所述,黑木耳種植技術涉及多個環節,需要種植者掌握科學的方法和技術要點,嚴格按照操作規程進行管理,才可以獲得高產、優質的黑木耳并在市場中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 張牧秋,王辛娜.小小黑木耳種出大“錢”景[J].奮斗,2025(5):69-71.
[2] 林令陽,楊軼.小木耳托起鄉村振興大產業對策研究——以黑龍江省東寧市為例[J].農場經濟管理,2024(12):26-29.
[3] 黃道文.稻耳種植模式在低熱河谷地區的運用探索——冊亨縣“水稻+木耳”水旱輪作產業發展的思考[J].農村實用技術,2024(12):71-72+76.
[4] 紀麗麗,那娜,于丹梅.黑木耳菌糠再利用研究進展[J].黑龍江糧食,2024(9):107-109.
[5] 孟慶珍,馬德君.白山市木耳產業發展的現狀、問題及對策分析[J].北方園藝,2024(22):109-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