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學生數學核心素養是教學活動中的關鍵環節,也是新時代對教師的新要求。核心素養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應掌握的關鍵技能和品質,包括對知識技術的理解和情感態度、價值觀念等方面的全面發展。大單元教學是一種創新的教學理念,關注點在于教學的系統整合及整體視角。此法旨在超越傳統課時分割的局限,通過巧妙融合相關知識點,揭示知識間的內在聯系與邏輯架構,從而增強學生的綜合認知與實際應用能力。因此,為了更好地滿足新時代教育的需求,教師須更新教學觀念,采用大單元教學法將數學知識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緊密結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其可以更深人地探索數學知識,全面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具體策略如下。
一、依據單元核心主題,系統整理教學資料
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不應僅限于章節的細節內容,而應將各個知識點融入整個教學框架,深入挖掘教材的深層次內容,并且創造豐富多樣的課堂情境,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還應圍繞單元的核心議題,設計并完善相關教學資源,從而提升教學效率,增強學生的數學素養。此外,教師還要鼓勵學生整合與教學主題緊密相關的數學概念、基本原理、數學文化及思維方式,以此構建立體化教學體系。
以人教版初中數學九年級上冊“點和圓、直線和圓的位置關系\"為例,在傳統教學方法中會直接闡述與圓相關的空間位置。在這種教學方式下,學生通常處于被動接受地位,缺少主動探索,且不能建立起全面認知框架,難以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和數學邏輯能力。教學活動設計中,教師可結合單元主題引導學生思考“與圓相關的位置關系”中所涵蓋的各類元素來喚醒學生的聯想思維,并促使其將相關知識與單元知識的有機融合。教師也可引導學生探究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如幫助學生建立起點與圓的位置關系、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及圓與圓的相對位置等概念。教師可利用具體案例闡釋這些問題,關于點與圓的相對位置,教師可進一步提出問題,激發學生對不同情境的思考,讓學生利用稿紙,結合日常生活中的現象讓學生分析各種情況下點在圓上的位置關系并加深對概念的理解。討論點在圓形上的相對位置時,教師可指導學生通過實際觀察和深入研究,幫助學生發現其中的規律性。此外,還可依據教材提供的圖形或其他資料,結合實際經驗解釋這些知識點,幫助學生理解。
二、依據實際情況,設定單元目標
對于初中數學大單元教學中單元目標的設定,教師要深刻理解教學內容和核心素養之間的內在聯系,從不同維度分析教材,根據教材內容和相關的教學標準設定宏觀的教學目的和標準,結合實際教學現狀將目標分為多個具體的小目標,并引導學生利用核心素養完成對數學教學的學習與思考,鍛煉學生數學思維。
以人教版初中數學九年級上冊的“二次函數·二次函數的圖象和性質”為例。單元目標的設定應涵蓋學習二次函數知識時須掌握的各項技能與素質,以提高學生數學問題解決能力和建模能力為基準。該單元目標可設定為,對二次函數定義的掌握,明確二次函數圖象形態與特征;二次函數的實際應用等,注重培養學生數學建模能力、合作能力與思維能力。依據具體目標結合教材中的例題與習題進行詳細解析來達成教學目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通過觀察分析與二次函數有關的參數、圖象等,嘗試利用二次函數解決實際問題。例如,求解最值、確定解的存在性等。在此基礎上,通過探究、歸納總結和應用拓展三個步驟,引導學生學會如何運用數學思想方法解決問題。這樣的教學目標設定具有明確的目標性,使學生能夠清晰認識其需要掌握的能力,如了解本單元涵蓋的知識點,理解知識點與整個單元知識結構之間的聯系,強化思考和學習能力等。教師須重視這部分內容,這一部分不僅強調如何深入理解二次函數,還注重二次函數與實際問題的結合。目標的設定對學生來說講究實用性,學生通過學習二次函數及其相關內容能在解決問題時能夠靈活運用。另外,通過設置適當難度的題自也可以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因而在設計大單元的教學內容時教師應明確教學目的,幫助學生共同構建學習框架,幫助學生自行調整學習進度、能力與方法,培養自我評價能力。
三、深入解析教材內容,提升學習效率
大型教學單元的開展,需要教師具備一定的超越章節界限能力。該能力強調將不同章節重點知識相互串聯,采取跨章節整合教學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單元內容,全面掌握章節知識點,培養學生利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幫助學生建構知識脈絡和思維框架。
以人教版初中數學七年級下冊“不等式與不等式組\"為例。不等式及不等式組的定義和特性構成了本單元的學習核心,然而單純依賴理論講解難以讓學生深入掌握知識。實際上不等式在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在,教師須深入挖掘教材將不等式理論與生活實際相結合并設計出富有啟發性和探索性的教學活動,利用生活場景組織課堂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可通過購物折扣、任務分配等日常活動幫助學生理解不等式在現實問題中的應用,并在實踐中掌握解決不等式的方法,確定不等式組解集的技巧。同時,可分析不同類型的不等式與等式的關系,加深學生對相關數學知識的理解。此外,教師還應引導學生深入探究不等式、等式、函數等數學概念的相互聯系,幫助學生構建全面的知識體系,提升數學素養和綜合能力。教師應注重數學知識的滲透,并引導學生多角度地認識事物,通過指導學生觀察、分析、總結和推理等數學活動培養學生的嚴謹數學思維,增強解決問題和創新能力。同時,教師也應善于發掘教材中的數學思想,并將其應用于課堂教學,如在處理不等式問題時激勵學生嘗試多種解題策略并比較其優劣,提升教學效果。
四、深入剖析學生學習情況,制訂教學流程
在開展大規模單元教學活動時,教師應遵循深入理解概念、提煉內在規律原則,將知識應用于實踐的教學流程,引導學生深入掌握基礎概念,并通過例題分析,提煉出解題策略與方法。教師應幫助學生系統地梳理數學概念,并構建清晰有序的數學思維框架。同時,教師應結合知識點間的內在聯系及生活實際,設計恰當且富有成效的問題情境,以助力學生深刻理解數學知識間的聯系與差異,并通過類比遷移等手段高效掌握相關公式或定理。
以人教版初中數學八年級下冊中的“勾股定理”為例。在預習環節教師可向學生提出探索性問題,如勾股定理最早是由哪個國家發現的?其發現者又是誰?一些數學專家建議:若能發現與外星文明交流的合適圖形,那么勾股定理的圖形或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教師可利用上述問題激起學生對數學學習的熱情,隨后引導學生思考與所學內容有關系的問題。教師還可通過組織討論和交流等互動形式促進學生之間的學習。在互動學習過程中,教師可策劃一系列實驗活動鼓勵學生親自參與探索,即指導學生通過觀察、實驗和邏輯推理來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這不僅有助于學生深化對概念和公式的理解,還能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和創新能力。
五、實施任務導向,構建情境任務
數學是一門邏輯嚴謹、抽象程度高的學科,要實現有效的課堂教學必須采用科學且高效的教學方法。在實施大單元教學策略時,教師應設定一個貫穿整個單元的核心任務,促進各章節教學的高效進行,通過構思簡單且富有吸引力情境,激發學生完成任務并深入思考相關問題。教師須構建宏觀的教學框架,針對每個具體的小任務進一步豐富情境細節,有助于學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數學概念。教師應引導學生通過獨立思考和團隊合作的方式解決問題并培養學生分析和歸納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
以人教版初中數學九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旋轉》為例。該單元內容豐富并涵蓋了圖形的平移、旋轉、中心對稱以及圖案設計等多個領域。教師可設計一個綜合性圖形設計項目將平移、旋轉和中心對稱的元素巧妙結合。通過分析、拆解和重組這些元素,學生能探究不同旋轉體之間的聯系和轉換規律進而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針對這一核心項目,教師可將其拆分為四個子項目:深人掌握圖形平移的原理、精通圖形旋轉的技巧、探究圖形中心對稱的屬性及綜合運用這三種圖形變換方法。教師應營造一個激發興趣的環境,促進學生的積極參與,同時注重培養學生對造型規律性認識,如教師可組織一次大型的繪畫比賽,要求學生創作一幅融合平移、旋轉和中心對稱元素的圖形。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利用多媒體技術展示圖片并配合文字說明圖案的教學意義和應用價值。教師可展示不同風格的圖案,如圓形、橢圓形、三角形和多邊形,幫助學生理解這些圖案背后的規律。此外,基于宏觀教學背景,教師可以采取場景構建的方式,如平移旅行,鼓勵學生繪制出在探索城市旅游景點過程中的平移元素;旋轉奇觀中可鼓勵學生利用陀螺、旋轉木馬等模擬旋轉來觀察圖形的變化;在對稱的秘密中,可引導學生設計出包含對稱元素的圖形。此外,還可利用一些藝術作品,如剪紙藝術,引導學生探討其中包含的平移、旋轉和對稱等數學元素。這些情境的設計在很大程度上能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和靈活性,并將所學運用到實際生活中。
六、結束語
在現代數學教育中,教師應采取合理有效的方法為學生創造知識實踐與應用的機會,大單元教學法無疑是更好的選擇。采用此方法不僅能助力學生更好地掌握單元知識,還能構建知識體系,提升數學知識的應用與創新能力。教師結合教學內容設計的教學方案,也能有效激發學生探究精神和學習熱情,在學習中更鼓勵學生以探索學習的方式提高綜合素養,培養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拓展數學思維。
【參考文獻】
[1劉曉薇.核心素養視域下的初中數學大單元教學設計研究[D]伊犁:伊犁師范大學,2024
[2]李陳娟.核心素養視角下初中數學大單元教學研討[J.陜西教育(教學),2024(7):42-44.
[3]張濤.核心素養導向下如何進行初中數學大單元教學[J.讀寫算,2024(7):62-64.
[4汪霞.基于核心素養的初中數學大單元教學略談[J].創新教育研究,2024,12(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