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思想基礎和精神紐帶。紅色歌舞作為中國革命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進程中有著獨特且重要的作用,從延安時期一直到新時代,紅色歌舞始終秉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并借藝術形式生動呈現革命歷史、傳承紅色基因、凝聚民族精神。在新的歷史時期,紅色歌舞通過創新表現形式與傳播方式,深人挖掘革命精神內涵,增強各族群眾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探討紅色歌舞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的作用,對新時代文化建設與民族團結有著重要意義。
一、紅色歌舞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底蘊積淀
紅色歌舞屬于中國革命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進程中積淀深厚歷史底蘊。從延安時期經典之作《東方紅》到新中國成立后知名作品《紅色娘子軍》,紅色歌舞借獨特藝術形式生動展現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革命的光輝歷程,深刻反映各族人民團結一致共同奮斗的精神風貌。紅色歌舞在歷史進程中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把革命歷史、民族團結、愛國主義等主題融入藝術表現,形成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藝術樣式,其間涌現的《紅梅贊》《長征組歌》等一批優秀紅色歌舞作品,成為凝聚民族精神傳承紅色基因的重要載體。在新的歷史時期,紅色歌舞持續煥發出蓬勃生機與活力,通過創新表現手法豐富藝術形式、挖掘精神價值。對于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塑造與傳承而言,紅色歌舞是思想引領的重要載體、情感共鳴的有效途徑和價值認同的深層基礎。
、紅色歌舞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主體作用
紅色歌舞依靠思想引領和精神塑造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發揮著關鍵作用,在革命精神思想凝聚進程中不斷深化著民族認同,在民族文化藝術呈現過程中持續增進著情感共鳴,在紅色基因傳承實踐活動中切實鞏固著價值認同。紅色歌舞身為革命文化的重要載體把革命精神與民族文化深度融合起來,憑借獨特藝術形式和豐富表現手法實現了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培育和強化,為各族群眾筑牢精神紐帶給予了十分重要的支撐。
(一)革命精神的思想凝聚
紅色歌舞屬于中國革命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憑借獨特且有感染力的藝術表現形式,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進程中發揮思想凝聚作用。它生動展現了中國共產黨領導各族人民開展革命斗爭的光輝歷程,還通過藝術創作傳遞革命精神的深刻內涵。革命戰爭年代《白毛女》《兄妹開荒》等經典作品用深刻藝術手法,塑造出具有鮮明時代特征的革命英雄形象,真實展現人民群眾追求解放的革命意志與堅定信念,這些作品蘊含的革命精神和斗爭意志潛移默化地影響觀眾的思想認知,不斷增強民族凝聚力。進人新時代,紅色歌舞繼承光榮革命傳統,深入挖掘革命精神的時代價值,創作出《長征長征》《井岡山》等情景歌舞劇,將革命歷史和當代價值觀念緊密結合起來。這種創新性藝術表達讓革命精神在新歷史條件下煥發出強大的思想感召力,使廣大群眾在審美體驗中加深對革命精神的理解,增強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認同感,進而在思想層面凝聚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強大精神動力。
(二)民族文化的情感共鳴
紅色歌舞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進程中,通過藝術化整合民族文化元素有效激發觀眾深層情感共鳴。在創作實踐中,紅色歌舞積極融入多民族音樂舞蹈語匯形成獨具特色的紅色文化藝術樣式,以《草原兒女》為代表的作品充分吸收各民族藝術表現手法在舞臺藝術中完美展現少數民族文化獨特魅力,彰顯中華文化整體性特征。在具體創作過程中,紅色歌舞特別注重對民族文化符號的提煉與運用,讓作品既保持濃郁民族特色又鮮明體現革命主題,這種深度文化融合使紅色歌舞成為連接各民族情感的重要紐帶,讓觀眾在藝術欣賞中自然增進文化與情感認同。
(三)紅色基因的價值傳承
紅色歌舞在傳承紅色基因方面發揮著獨特的價值引導作用,已然成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途徑。在藝術創作實踐當中,紅色歌舞深入挖掘革命歷史里蘊含的精神價值,通過豐富多樣的藝術形式把紅色文化基因傳遞給廣大觀眾,像《紅色娘子軍》《江姐》等經典作品塑造出一系列具有典型意義的革命英雄形象,這些人物形象借助富有感染力的藝術表現手法讓紅色基因得到生動深刻展現。隨著時代的發展,紅色歌舞將持續創新表現形式,運用現代藝術手法重新詮釋紅色經典,使紅色基因在新時代背景下煥發出全新生命力。
三、紅色歌舞深化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時代創造
紅色歌舞在新時代背景下實現了傳播方式與藝術形態的創新發展,通過數字技術擴大其傳播效應,借助群眾互動的方式深化其實踐成效,依托藝術創新的手段提升其審美影響?,F代傳播技術和傳統表現形式的有機結合,讓紅色歌舞在保持革命文化特色的同時煥發出新的藝術活力,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創新性實踐路徑,推動紅色文化在新時代條件下實現創造性轉化。
(一)數字技術的傳播效應
數字技術的快速發展為紅色歌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了新的傳播路徑,5G技術、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新興數字技術廣泛應用,顯著提升了紅色歌舞的傳播效果與影響力。在數字化轉型過程中,傳統紅色歌舞作品借助高清數字修復、三維建模等技術手段實現創新性呈現,讓經典作品《紅色娘子軍》《白毛女》等在新時代煥發出嶄新活力。數字虛擬舞臺的運用打破了傳統舞臺空間限制,利用全息投影、裸眼3D等技術手段營造出沉浸式觀演體驗,使觀眾能深人感受紅色文化。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短視頻平臺成為紅色歌舞傳播的重要載體,藝術工作者通過創新性改編與精巧剪輯讓紅色歌舞更貼合年輕受眾審美需求,云端直播、在線展演等數字化傳播方式得到普及,實現紅色歌舞在空間與時間上的廣泛覆蓋,讓偏遠地區群眾也能享受優質紅色文化藝術資源。數字技術深度應用推動紅色歌舞傳播形式朝多元化方向發展,通過跨平臺、多終端傳播矩陣構建全方位、立體化傳播格局,有效擴大了紅色歌舞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的影響范
圍與作用深度。
(二)群眾互動的實踐成效
紅色歌舞在群眾性文化活動中展現出強大的實踐效能,成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載體。廣場舞、社區文藝演出這類群眾性文化活動里,紅色歌舞憑借鮮明的主題性與較強的參與性,吸引了不同年齡層次群眾積極參與。在城鄉基層文化建設進程中,各類群眾性紅色歌舞團隊蓬勃發展,通過排練與展演紅色經典作品,讓廣大群眾在藝術實踐中增強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認同感,社會組織與文化機構積極開展紅色歌舞培訓活動,借助專業指導與系統培訓,提升群眾性紅色歌舞活動的藝術水準與思想內涵。在重大節日與紀念日期間,群眾性紅色歌舞展演成為重要文化活動形式,通過群眾廣泛參與的文藝演出,營造出十分濃厚的紅色文化氛圍;在學校教育當中融入紅色歌舞元素,通過藝術實踐活動培養青少年愛國情懷與民族認同感,讓紅色基因能夠代代相傳。群眾性紅色歌舞活動的廣泛開展,形成自上而下、城鄉聯動的文化實踐網絡,在潛移默化中增強各族群眾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認同感與歸屬感,這種群眾性的文化實踐,使紅色歌舞真正走人群眾生活,成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生動實踐。
(三)藝術創新的審美影響
紅色歌舞通過藝術創新達成了審美價值的顯著提升,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產生了非常深遠的影響。現代舞美技術和傳統表現手法的有機結合,讓紅色歌舞在保持革命題材特色時呈現出更豐富的藝術魅力。在題材創新層面,紅色歌舞突破單一革命歷史敘事模式,融入現代生活元素與時代特征,創作出優秀作品;在藝術表現手法層面,紅色歌舞借鑒現代舞蹈及當代戲劇等表現技巧,豐富作品藝術表現力讓革命題材有現代審美特征;在音樂創作層面,對傳統紅色音樂進行創新改編融入現代音樂元素,使作品既傳承紅色基因又貼近當代觀眾審美需求;在舞臺設計與演出形式層面,創新運用現代科技與藝術手法,營造出極具感染力的視聽效果,增強作品藝術感染力。這種多維度藝術創新讓紅色歌舞在新時代煥發出強大的藝術生命力,藝術創新帶來的審美提升使紅色歌舞能更好實現以藝載道文化使命,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進程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
四、結語
紅色歌舞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歷史進程中積淀了深厚的精神底蘊且發揮了思想引領與情感凝聚的重要作用,通過革命精神思想引領、民族文化情感共鳴和紅色基因價值傳承,有效增強了各族群眾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認同。在新時代背景下,數字技術創新應用、群眾互動深度參與和藝術形式不斷創新,讓紅色歌舞煥發出新的生機活力,并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有力支撐,紅色歌舞會繼續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實踐當中發揮重要作用。
基金項目:拉薩師范學院2024年教育教學成果獎培育項目“邊疆地區以紅色文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西藏高校探索與實踐”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LSSZ2024JXCG01。
[作者簡介]徐穎怡,女,漢族,湖南常德人,拉薩師范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為音樂與舞蹈學、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喬永友,男,漢族,山東荏平人,拉薩師范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音樂與舞蹈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