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我國職業教育發展已進入提質培優新階段,2019年,國務院印發的《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與2020年教育部等九部門聯合印發的《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行動計劃(2020一2023年)》共同構筑了新時代職業育人框架。在深化產教融合的政策驅動下,高職教育質量提升呈現德技并修的系統性特征,輔導員角色轉型成為關鍵突破點。本文基于當前職業教育內涵式發展要求,剖析了輔導員德育職責在價值引領、供需適配、協同機制等維度的現實困境,通過構建三階遞進培養模式、精準畫像實施路徑及校企雙主體聯動體系,系統闡釋了德育效能提升的內在邏輯與實踐策略。
一、提質培優行動與高職輔導員德育職責的 內在關聯
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行動計劃以構建高質量教育體系為核心目標,本質是通過深化產教融合與德技并修,推動人才培養從規模擴張向內涵提升轉型。在此背景下,高職教育高質量發展須實現技能培養與職業精神塑造的雙向賦能,而輔導員作為學生管理的一線主體,其德育職責則應從傳統的行為規范者向價值引領者轉型。從政策導向觀察,《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行動計劃(2020一2023年)》明確將“構建職業教育三全育人\"新格局納入改革重點任務,引導職業院校全面統籌各領域、各環節、各方面的育人資源和育人力量,推動輔導員專業化、職業化發展。職業院校育人目標中德技并修的具象化,要求輔導員在職業認知塑造、職業道德浸潤等維度構建閉環式德育鏈條,此種角色進化體現了政策要求與育人規律的深度契合。
二、高職輔導員德育工作的現實困境剖析
(一)德育理念與職業素養培養的脫節問題
當前高職輔導員德育工作存在理念與實踐割裂的問題,主要表現為德育目標與職業素養培育的協同性不足。一方面,部分輔導員將德育工作狹隘地理解為思想政治理論教育,過多依賴班會宣講、制度約束等傳統育人形式,未能將職業道德、工匠精神等核心要素有效融入專業實訓與崗位實踐。另一方面,職業規范培養在一定程度上停留在行業準則背誦層面,缺乏對真實工作場景中責任意識、團隊協作等素養的情景化引導,導致德育內容與職業能力發展呈現明顯的“兩張皮”現象。德育理念的偏差使得德育過程與產業需求產生了較嚴重的結構性錯位,這將弱化職業教育的育人效能,職業價值觀塑造因脫離技能實踐而流于表面,導致部分學生難以形成對崗位職責的價值認同。因此,在開展學生教育工作方面,輔導員可以通過數據分析來提供精準教育服務。在教育理念改革創新方面,輔導員要遵循以人為本的原則,落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分層化德育需求與供給單一的矛盾
高職院校的學生具有多樣性和差異性特征,其德育需求呈現明顯的分層化特征,但當前高職輔導員德育工作在供給方面較為單一,難以滿足不同學生群體的個性化需求,導致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不足。其一,統一的德育方案難以適配不同學生的認知水平。例如,普通學生群體因缺乏個性化引導,易產生價值疏離感;而技能特長生則面臨職業理想與德育目標之間的匹配失衡問題。其二,標準化的課程體系忽視了城鄉生源文化背景的差異,導致職業認同培育存在一定的地域性認知斷層,使部分學生陷入技術崇拜與責任意識淡薄的認知困境。此種供需錯位使德育資源無法精準觸及多元群體,降低了德育工作的實效性。同質化的德育模式難以有效激活學生的內生動力,導致職業規劃模糊、就業穩定性差等問題在學生群體中較為突出。其三,標準化的供給模式削弱了德育對產教融合的支撐作用,部分畢業生在崗位適應力與職業使命感層面呈現結構性短板,制約了職業教育服務產業升級的效能。
(三)協同育人機制中的角色邊緣化現象
在高職院校的協同育人體系中,職責分工存在較明顯的結構性失衡問題,導致輔導員育人作用的發揮在一定程度上被弱化,主要體現在輔導員在協同育人過程中未能充分發揮其在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中的核心作用,導致其在多主體協同育人格局中的重要性被弱化,影響了協同育人機制的有效運行。一是專業教師與輔導員的工作邊界界定較為模糊,課程思政建設過度依賴專業教師的單點突破,而輔導員在教學設計、案例開發等關鍵環節的參與度存在不足。二是實訓管理環節過于側重技能考核指標,部分院校將輔導員簡單認定為紀律管理者,其崗位倫理教育、職業習慣養成等方面的隱性育人作用未能得到有效發揮。角色定位的偏差使得輔導員在協同育人鏈條中逐漸淪為輔助性存在,難以發揮其應有的育人作用。三是角色分工失序德育資源難以形成合力,導致學生職業素養培育出現較為明顯的認知與實踐斷層。同時,考核機制在輔導員專業育人能力的權重較缺失,進一步加劇了其職能行政化傾向,最終弱化了德技并修目標的實現效能。
三、提質培優背景下高職輔導員德育工作優化策略
(一)強化系統培養,深化德育價值引領
作為大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輔導員的職業能力高低,直接影響學生的思想品德和成長發展。3因此,在提質培優背景下,高職院校亟須構建系統化的德育培養體系,以深化德育價值引領,實現職業素養與技能培養的深度融合。
首先,高職院校輔導員應依據學生成長規律,構建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的主題化德育體系,采用分階段、模塊化的設計,確保價值引領作用的系統性發揮。其中,一年級階段應聚焦職業認知啟蒙,通過參加行業專家講座、企業參觀等活動,學生能夠建立職業價值基準;二年級階段重點強化職業道德內化,輔導員應依托技能競賽、項目實訓等實踐環節,融入責任意識與團隊協作精神方面的培育工作;三年級階段則應側重職業信念鞏固,輔導員可結合頂崗實習開展職業理想反思活動,引導學生將職業認知轉化為職業信念。這三個階段目標形成了螺旋上升的閉環鏈條,推動德育從認知建構向行為養成遞進,實現職業素養的全面提升。
其次,高職院校輔導員要將抽象的工匠精神具象化為可操作的實踐載體,可開發“技能傳承工作坊\"\"精益生產模擬項目\"等特色活動,引導學生在真實任務中體悟質量意識與創新精神。例如,機械類專業可設置精密零件加工質量追蹤任務,要求團隊建立誤差控制標準并撰寫職業倫理反思日志。此類項目化設計將抽象的價值觀轉化為具體的行為準則,使學生在技能訓練過程中,達到德技并修的目標。
再次,高職院校輔導員應建立多維聯動的德育評價體系,從職業態度、協作能力、創新責任三個維度設計觀測指標,采用過程性檔案記錄與終結性表現評價相結合的方式。高職院校可引入企業導師參與職業道德評分,將實習單位的崗位忠誠度、規范執行力等反饋納入考核,形成校內外聯動的評價機制。此種量化追蹤體系不僅能夠動態調整德育方案,還能為職業認同度的提升提供可視化證據支撐,確保德育工作開展的科學性與實效性。高職院校可通過分階段目標設計、實踐載體開發以及多維評價體系的構建,有效提升德育工作的系統性與實效性,為培養德技并修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奠定堅實基礎。
(二)實施精準畫像,優化德育供給模式
為應對德育工作中分層化需求與單一化供給之間的矛盾,高職院校應建立以學生發展需求為導向的德育供給機制,通過精準畫像與分類施策,實現德育工作的精細化管理與個性化供給。在精準化管理模式中,輔導員要尊重學生個性,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點將其劃分成不同的群體,調整現有學生管理工作辦法的細節和具體措施。4其一,輔導員應構建覆蓋學業全過程的成長檔案系統,整合課堂表現、實訓記錄、實習反饋等多元數據,從職業認知、道德判斷、實踐能力三個維度建立評估模型。在此過程中,輔導員可以通過信息化平臺記錄學生在實訓中的團隊協作表現、實習期間的企業反饋以及課堂中的職業道德討論參與度,形成多維度的數據畫像。輔導員還可聯合專業課教師每學期開展兩次素養診斷會議,依據數據波動識別學生群體的階段性特征,形成差異化德育需求清單,為精準施策提供科學依據。
其二,輔導員應基于畫像結果實施群體定向干預。輔導員可以針對技能競賽生群體,設計“競賽倫理工作坊”,將規則意識、團隊協作納入賽前培訓體系,通過模擬裁判申訴、技術爭議調解等場景強化職業道德認知。例如,在機械設計競賽中,參賽學生可在模擬裁判申訴環節中深刻體會到規則的重要性,從而在后續比賽中更加注重公平競爭與團隊協作。對于創業實踐生,高校可開發“企業家責任培育項目”,融入商業倫理案例分析、社會責任實踐任務,引導學生學會平衡利益追求與價值堅守。例如,高校通過組織學生參與社區服務項目,能夠幫助其理解企業社會責任的內涵,增強其社會責任感。同時,輔導員還可為學困生定制“職業認知重塑計劃”,通過崗位體驗微課、技能榜樣訪談等方式重建學習動機。例如,輔導員可通過邀請優秀畢業生分享職業成長經歷,幫助學困生重新認識職業價值,從而激發其學習動力。
其三,輔導員可以建立動態跟蹤與效果反饋機制,采用“基線測評一干預實施一效果比對”的循環模式,每季度更新學生成長曲線圖。輔導員可通過個別訪談、小組觀察記錄學生的行為變化,聯合企業導師評估實習期間職業素養表現,并將干預效果數據反哺德育方案的修訂,形成“評估一干預一再評估\"的閉合回路。例如,在實習期間,輔導員可以通過企業導師的定期反饋,發現部分學生在崗位責任感方面存在的不足,隨即調整德育方案,增加職業道德情境模擬課程,從而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動態反饋機制能夠幫助輔導員及時調整德育策略,確保育人效能的持續提升。通過構建成長檔案系統、實施群體定向干預以及建立動態反饋機制,能夠有效滿足學生的多元化需求,推動德育工作從“大水漫灌\"向“精準滴灌\"進行轉變。這種精細化、個性化的德育模式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還能為培養德技并修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提供有力支撐,促進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
(三)構建聯動體系,整合德育資源網絡
校企應構建雙主體協同育人機制,依托資源整合與職責重構形成德育合力,從而有效解決協同育人機制中輔導員角色邊緣化問題。其一,高職院校應制定校企雙導師協同工作規范,明確輔導員在企業文化對接中的核心職能。校企聯合成立德育委員會,由企業人力資源主管、學校輔導員代表共同制定《實習期德育指導手冊》,細化職業素養評估標準。這一機制不僅可強化德育的實踐性,還可提升學生的職業認同感。其二,高職院校應優化實習督導環節的協同流程,建立“前期介入一過程跟蹤一后期反饋\"的全鏈條管理機制,確保學生實習期間德育工作的系統性和實效性。在實習前,輔導員可以組織學生參與職場倫理模擬實訓,通過角色扮演,促使學生體驗職場中的道德困境,幫助其理解職業道德的重要性。在實習中,高校可采用雙周線上會議制度,輔導員負責心理疏導與價值觀引導,企業導師側重操作規范督導,形成雙導師協同育人的良性互動。在實習后,校企雙方可共同完成《職業素養發展報告》,從愛崗敬業、質量意識等維度量化評估德育成效。全鏈條管理機制不僅能夠動態跟蹤學生的職業素養發展,還能為德育工作的持續優化提供有力支撐。其三,高職院校應構建動態化的協同保障體系,確保聯動機制的長效運行。校企雙方應簽訂《德育資源共建協議》,明確年度聯合教研次數、文化融合活動指標等剛性要求。同時,校企雙方應設立校企德育聯動專項基金,用于雙導師培訓、德育案例庫建設等基礎工作。例如,高校可開發“職業道德案例庫”,并收錄來自不同行業的真實案例,為輔導員的德育教學提供豐富素材。在此基礎上,高職院校還可以建立\"紅黃藍”三級預警機制,對實習期間出現的職業倫理偏差行為,由輔導員與企業導師聯合實施分級干預,確保問題解決的時效性。例如,針對學生在實習中出現的遲到、敷衍等問題,輔導員與企業導師應共同制訂個性化干預方案,幫助學生及時糾正行為偏差。高校可通過制定協同規范、優化實習督導流程、構建動態保障機制整合校企資源,形成德育合力,為培養德技并修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提供堅實保障。協同育人模式不僅能夠提升輔導員德育工作的實效性,還能為職業教育的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四、結語
本文揭示了提質培優背景下高職輔導員德育效能提升的內在機理。在理論層面,本文建構了“職業認知啟蒙一職業道德內化一職業信念”鞏固的三階遞進模型,明確了德技融合的螺旋上升規律;在實踐層面,本文提出建立精準畫像機制與雙主體協同體系,為破解傳統高職院校輔導員德育同質化困境提供新范式。未來,相關研究應關注人工智能技術在德育畫像中的應用邊界,以及跨區域校企聯盟的協同育人長效機制構建問題,從而推動職業教育德育體系向智慧化、生態化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孫洪波.新時代高校輔導員工作素養的新要求及提升路徑[J]長春師范大學學報,2019(9):134-135.
[2]劉雙.提質培優視閾下高職院校輔導員德育工作的推進策略[J].廣西教育,2022(36):57-60.
[3]郝浩竹,宋林霞.“提質培優”視域下高職院校輔導員職業素養提升“1231\"模式研究[J山西青年,2024(10):163-165
[4]楊美娟.高職院校輔導員工作困境與對策探索[J].成才之路,2024(16):4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