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456;G43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2-9684(2025)04-0070-010
(安徽工程大學外國語學院,安徽蕪湖 241000)
當前,以國產大語言模型DeepSeek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術異軍突起,憑借其高性價比、開源特性、卓越的性能和創新性,以及在中文語境理解和生成方面的優勢正對教育領域產生深遠的革命性影響。繼各大社交及云平臺服務商如華為、百度、阿里、騰訊、360 等上線DeepSeek云服務外,國內高校如浙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也陸續發布了DeepSeekV3、R1模型的本地化部署。大語言模型已從單一答疑工具擴展至教學全鏈條的深度賦能。教師端可利用其生成教案、優化教學設計,學生端則依托智能導師系統實現個性化學習路徑規劃,教育管理層面亦通過數據驅動來優化資源配置。在此背景下,教師不再是唯一的知識傳遞者,學生的學習方式趨向高度個性化,師生交往逐漸受技術中介的影響。技術的深度介入不僅提升了教育效率,更對傳統師生關系的核心要素一—知識傳遞、情感聯結與角色定位提出了全新挑戰。
依據尤里·布朗芬布倫納的社會生態系統理論,師生關系是“教師一學生—環境”三要素的動態平衡[1]。人工智能作為新興環境變量正在打破傳統生態的穩定性。教師面臨從“知識壟基金項目:安徽工程大學校級本科教學質量提升計劃項目“混合學習環境下本科生英語學習投人度影響因素研究———以自我效能感和教師支持為例\"(2024jyxm46);安徽工程大學人才培育科研啟動基金項目“師生關系的中心論及其理論基礎”(S022022099)
作者簡介:陶雪城(1985一),男,安徽蕭縣人,安徽工程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教育學博士,主要從事外語教育技術理論與實踐研究。
斷者”向“價值引導者”的轉型壓力,學生則在個性化學習與技術依賴的張力中陷人認知與情感的雙重困境,而技術中介的泛化更使師生交往面臨“去人性化”風險。教育不只是知識的傳遞,更是情感交流和價值引領的過程[2],而技術作為“座駕”可能遮蔽教育的本質[3]。因此,在人工智能深度介人的背景下,如何充分利用技術紅利優化教育生態,又能堅守教育的人文本質,避免師生關系淪為工具理性的附庸?這一問題的緊迫性源于技術應用與教育價值之間的結構性矛盾:若僅追求效率提升而忽視情感溫度與倫理規范,教育將偏離“育人”的本質目標;若固守傳統模式而抗拒技術革新,則難以滿足數字化時代的學習需求。本文以此為切入點,通過理論分析與實踐路徑設計,探索師生關系在智能時代的重構可能,力求在技術賦能與人文關懷之間建立動態平衡,為教育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新的范式參考。
一、文獻回顧與問題提出
人工智能技術對教育生態的深度介人已引發學界廣泛討論。既有研究主要從教師角色轉型、學生學習模式變革、師生互動模式演化三個維度展開探索,但尚未形成對師生關系系統性重構的完整框架。在教師角色轉型方面,學者普遍關注人工智能對傳統教師職能的替代效應。例如,鐘秉林等通過多案例分析指出,以ChatGPT為代表的大語言模型通過承擔知識傳遞與答疑功能,倒逼教師從“知識權威”轉向“學習引導者”[4]。然而其研究多聚焦于角色轉型的必要性探討,對教師如何在人機協同中重構專業權威缺乏系統性分析。余勝泉則從技術整合視角強調,教師需提升對智能工具的駕馭能力以維持教學主導權[5]。但其研究未進一步探討教師如何在技術賦能與人文關懷之間實現平衡。
在學生學習模式變革領域,學界呈現出對技術雙刃劍效應的關注。一項元分析發現,過度依賴人工智能可能引發多重負面效應,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分析能力及獨立決策能力可能因過度依賴AI生成內容而逐漸退化,導致其難以深人評估信息、構建邏輯論證或整合多元知識。同時,AI的便利性易使學生陷人思維惰性,降低主動探索和原創性思考的意愿,甚至誘發抄襲等學術誠信問題[6]。朱唯星等從思政教育視角提出需警惕技術依賴導致的價值異化,包括知識價值的解構、自然語言情感力量的破壞和“現實的人”思維能力的消解等問題[7]。其研究更多停留在理論推演層面,未能深人剖析學生個性化學習與技術依賴之間的動態平衡機制。此外,張黎等通過教育鏡像理論揭示,“智能鴻溝”可能加劇教育資源分配的不平等[8],但對技術鴻溝的長效影響及其干預策略的探討仍顯不足。
關于師生互動模式演化,現有研究多聚焦于技術中介帶來的風險。曹志偉基于對63 名高校師生網課實踐的田野調查發現,虛擬互動中師生情感疏離現象普遍存在,多數受訪者表示無法通過屏幕感知教師的真實情感支持9。劉霞從倫理學視角呼呼建立技術應用的倫理框架以維護師生間的地緣、業緣和類血緣關系[10],但其研究側重于批判性分析,對如何構建人機共生的新型互動模式缺乏建設性框架。值得關注的是,針對大語言模型介入導致的工具理性加劇、價值理性式微現象,杜春娟提出師生關系“技術圖景與人文向度”的雙向融合路徑,但其理論模型尚未轉化為可操作的實踐方案[11]。
現有研究的主要局限在于:其一,多數研究孤立探討教師或學生單方角色變化,忽視師生關系作為動態系統的整體重構需求;其二,過度強調技術賦能的工具理性,未深人挖掘人文價值回歸的實踐路徑,導致理論建構與教育本質存在脫節;其三,對情感聯結、倫理規范與教育生態系統的協同機制關注不足,難以應對技術深度介人引發的復雜挑戰。本文的獨特價值在于理論框架的構建與應用策略的設計。在理論層面,整合教育生態理論與技術哲學批判,構建“技術賦能—人文價值\"動態平衡分析框架,拓展單一技術決定論視角,將師生關系重構置于人、技術與環境的交互語境中;在實踐層面,提出“師一生一機\"三方協同模式,并設計涵蓋情感強化、倫理治理、生態構建的多維路徑,為教育工作者提供兼具技術理性與人文關懷的可操作性方案。
鑒于現有研究在系統性重構師生關系方面的不足,本研究聚焦人工智能深度賦能教育的背景下,如何通過系統性重構師生關系實現技術效率與教育本質的有機統一?具體而言,首先需厘清AI技術對傳統師生關系的解構機制,尤其是在知識傳遞去中心化引發的教師角色權威弱化、技術依賴加劇的學生批判性思維退化,以及技術中介導致的師生情感聯結疏離三方面的具體表現;其次,需探索“師為主導一生為主體一機為賦能”的三方協同模式,以平衡技術賦能與人文價值之間的張力,規避技術異化風險;最后,需從倫理規范制定、情感交流強化與智能教育生態系統構建三重視角,設計可持續的保障路徑。這一研究框架不僅回應了既有文獻對師生關系碎片化探討的不足,更通過整合教育生態理論與技術哲學批判,提出兼具理論深度與實踐可行性的解決方案,為人工智能時代的教育創新提供系統性支持。
二、人工智能對傳統師生關系的沖擊
人工智能技術正深刻地改變著傳統的教育模式和師生關系。作為教育過程中的重要參與者,教師和學生在人工智能的介人下,其角色和互動模式都發生了顯著的變化。這種變化不僅對傳統師生關系提出了挑戰,也引發了關于教育本質和未來發展的深刻思考。本文將從教師角色、學生學習方式、師生情感聯結三個方面來探討人工智能對傳統師生關系的沖擊。
(一)教師角色的功能性弱化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快速發展,特別是以DeepSeek為代表的大語言模型在教育領域的應用,教師作為知識傳遞者的傳統角色正在被重新定義。根據Turmer的角色建構理論,教師角色是社會期待與技術賦能的共同產物[12]252。當AI承擔知識傳遞職能時,教師的“專家”身份被解構,亟需通過角色協商重構其權威性。DeepSeek 等人工智能工具能夠提供即時、全面、甚至個性化的知識服務,學生只需通過簡單的提問即可獲得詳細的解答。這種知識獲取方式的便利性削弱了教師作為唯一知識來源的功能性角色,尤其是在信息傳遞效率上,人工智能表現出遠超人類的優勢。例如,學生可以利用DeepSeek 快速解決問題,而無需等待課堂教學或教師的個別輔導。此外,人工智能還在教育場景中承擔了一部分教師的傳統職能,如答疑、作業批改和學習反饋。這種職能的替代進一步弱化了教師的中心地位,使其心理權威受到一定挑戰。學生可能逐漸傾向于依賴人工智能工具完成學習任務,而非向教師尋求幫助。這種趨勢使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權威性和不可替代性被削弱,導致其專業性受到質疑[13]。在醫療領域也可見類似現象,AI輔助診斷系統導致醫生的權威性下降[14]。教育場景中,教師需借鑒“醫患共決策”模式,強化人機協同中的主導權。
然而,人工智能的引入并不意味著教師角色的徹底消解,而是提出了教師職能重新定位的需求。在人工智能提供基礎知識服務的背景下,教師的核心職責需要向更高層次的能力培養和價值引領轉移[15]。例如,教師可以通過引導學生批判性地使用人工智能工具,提升其信息素養和自主學習能力。同時,教師應更加關注學生的情感支持與人文關懷,發揮人工智能無法替代的作用。因此,在人工智能時代,教師需要主動適應這一變化,通過不斷提升自身技術整合能力與教育創新能力,實現從知識傳遞者到學習引導者和價值塑造者的角色轉型。
(二)學生學習方式的個性化與依賴性張力
DeepSeek等大語言模型為學生提供了高度個性化的學習體驗。通過提供智能輔導、創建自適應學習路徑、給予即時反饋、增強互動式學習體驗、支持多語言和文化適配性以及促進自主學習等方式使學生的學習方式更加個性化。學生可以通過這些技術工具根據自身的興趣、需求和學習節奏自由選擇學習內容,實現主動探索和個性化學習。例如在與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對話中,學習者通過不斷優化提問和追問的方式提升提示詞的質量,并通過對AI反饋文本的深人分析,支持下一步邏輯嚴密的對話或活動。這種個性化學習方式在增強人機協商對話能力的同時,還能促進自我導向的深度學習,提升自主學習策略,體現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
然而,這種個性化學習的背后也隱藏著一定的風險。基于Vygotsky的“角色互動”理論[16]90,個人在互動中完成角色構建和重構。AI的腳手架作用應隨學生能力的提升逐步撤離,若技術介人超過“依賴閾值”,將抑制學生的自主性,導致批判性思維退化。首先,人工智能的便利性可能導致學生對技術的過度依賴,從而削弱學習的自主性和創造力[17]。學生在面對問題時可能傾向于直接依賴人工智能提供的答案,而不主動思考或探究問題的解決過程。長此以往,這種習慣可能使學生喪失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降低其學習的主動性和批判性思維水平。已有研究表明,過度依賴AI的學生在復雜問題解決任務中的表現顯著低于對照組,這也印證了技術依賴的潛在危害[]。其次,人工智能的普及加劇了學習能力和資源分配的不均衡問題。雖然技術為許多學生提供了個性化支持,但對于缺乏技術使用能力或接觸人工智能工具機會有限的學生來說,他們可能面臨“智能鴻溝”的困境[8]。這種差距不僅體現在技術操作能力上,還可能進一步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和教育公平。例如,技術使用能力較差的學生可能無法充分利用人工智能進行高效學習,甚至因技術工具的復雜性而產生挫敗感。
因此,在人工智能驅動的教育環境中,學校和教師需要通過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批判性思維以及技術使用能力,引導其在主動探索與技術依賴之間找到平衡。通過設計合理的教育策略,既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需求,又防止技術對學習獨立性的過度干擾,確保教育公平與學生能力的全面發展。
(三)技術中介加劇的師生交往異化
人工智能技術的廣泛應用,尤其是DeepSeek 等大語言模型的介人,正在深刻改變師生之間的交往模式。傳統教學中的師生互動多依賴于面對面的交流,通過語言、表情和肢體動作傳遞信息并建立情感聯結。然而,人工智能作為技術中介的加人,減少了師生之間直接接觸的機會,可能導致情感聯結的弱化和教育“人文溫度”的下降[18]。在虛擬互動中,教師難以全面把握學生的情感需求和心理狀態,這使得師生關系從傳統的“人際互動”逐漸轉向“技術媒介化”[9]。
首先,人工智能的即時性和便利性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師生的直接互動。例如,學生通過DeepSeek獲取答案或完成作業時,往往不再需要向教師尋求幫助。盡管這種技術支持提高了學習效率,但也削弱了教師在學生學習過程中發揮的情感支持作用。長此以往,師生關系可能從本質上的教育關系退化為工具性關系,情感交流和價值引領被大幅壓縮。其次,虛擬環境中的互動缺乏情感的真實性和深度的交流。人工智能無法真正理解學生的情感訴求或回應復雜的心理需求,這種冷技術化的交往方式可能使學生在學習中感到孤立。對于情感依賴較高或需要心理支持的學生來說,這種缺失可能對其學習體驗和心理健康產生負面影響。再者,人工智能的介入可能影響教師的角色認知,進而加劇師生交往中的情感異化。在傳統課堂中,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授者,更是學生成長的引路人和支持者。然而,當人工智能在教學中承擔越來越多的答疑、反饋甚至個性化指導功能時,教師的角色可能被技術邊緣化,在教學過程中更多地扮演管理者或監督者的角色,而非情感支持者。這種角色轉變可能導致教師自身的職業認同感下降,同時也削弱了師生之間的情感聯系。教師若缺乏情感投入,學生則在學習過程中更難獲得歸屬感和支持,從而影響其學習動機和長期發展。
因此,在人工智能廣泛介人教育的背景下,教師需要有意識地增強情感交流的深度和頻率,通過面對面的互動、情感關注和價值引導來彌補技術中介帶來的“情感真空”。學校也應為師生創造更多非技術化交流的機會,例如組織線下活動、小組討論和集體項目,確保教育過程中的人文關懷得以延續和加強。
三、人工智能支持下的新型師生關系
在人工智能深度賦能教育的背景下,新的師生關系模式逐漸形成。不同于傳統單一的“師一生”模式,人工智能的加人促成了更為多元化的互動方式和協作模式,推動師生角色的重新定位。這一階段的師生關系不僅需要重新思考人工智能的定位,也需要探索技術與人文價值的深度融合。以下將從人機協同的“三方模式”、教師角色再定位以及多元化的互動模式三方面展開分析。
(一)人機協同的“三方模式”
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為教育領域提供了新的協作模式,“師一生一機”協同關系成為新時代師生關系的重要構成。這一模式強調教師、學生與人工智能工具在教學中的合理分工與協作,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主導者,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人工智能作為學習輔助工具,共同構建多層次、互動性強的教育生態系統[11]。在這一模式下,DeepSeek 等人工智能工具被廣泛應用于教學設計、個性化反饋和問題解決等環節[17]。
首先,教師可以利用人工智能輔助備課,生成教學素材,制定教學計劃并優化課堂結構。例如,DeepSeek 能夠快速生成豐富的案例、練習題和多樣化的教學資源,幫助教師更高效地設計教學內容。其次,在學生學習過程中,人工智能可根據學生的個性化需求提供實時反饋。例如,基于學生的學習數據,人工智能可以分析其薄弱環節,并提出針對性的改進建議。這種個性化支持不僅提升了學生的學習效率,也減輕了教師在重復性教學任務中的負擔。此外,“師一生一機”協同模式還注重三者之間的動態平衡。教師在這一模式中需要扮演技術引導者的角色,確保人工智能的合理使用,避免技術中介削弱師生之間的互動與情感聯結[5]。同時,教師需要對人工智能輸出的內容進行監督,確保其準確性與倫理合規性。例如,對于人工智能生成的學習方案或解答,教師需進行審查并對學生進行批判性思維的引導,幫助學生理解技術的局限性并理性使用技術工具。
通過構建“師一生一機”協同關系,三者動態平衡不僅能充分發揮人工智能的技術優勢,還能強化師生之間的教育本質屬性。這種模式推動了教學效率與學習效果的雙向提升,同時為未來教育生態的智能化轉型提供了重要支持。
(二)教師角色的再定位
在人工智能賦能教育的背景下,教師的傳統角色正在發生深刻轉變。從過去單一的知識傳遞者,逐漸轉型為技術引導者、情感支持者和學習促進者,以適應技術賦能后新的教育需求。這一角色再定位不僅是對人工智能技術的回應,更是對教育本質回歸的思考。
首先,教師需要成為人工智能技術的引導者。在“師一生一機”協同模式中,人工智能作為教學輔助工具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的合理應用[11]。例如,教師需具備運用人工智能設計個性化學習任務、分析學生學習數據并制定干預策略的能力。同時,教師還需要引導學生正確理解和使用人工智能,幫助學生培養批判性思維,避免其盲目依賴技術工具。其次,教師的情感支持作用愈發凸顯。在技術廣泛介入教育的背景下,情感維度逐漸成為教師不可替代的核心功能之一。人工智能盡管可以高效提供知識服務,卻無法替代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情感互動和人文關懷[19]。教師需通過建立積極的師生關系,關注學生的情感需求與心理健康,為學生提供安全感與歸屬感。最后,教師需要成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人工智能能夠提供大量個性化學習資源,但學習的意義建構和深度理解仍需要教師的介人。教師需在課堂中設計探究式、協作式和情境化的學習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內在動機。同時,教師需監督學生的學習過程,提供持續的反饋與指導,幫助學生從知識獲取走向能力培養。
在人工智能時代,教師的角色轉型不僅要求其提升技術整合能力,更需回歸教育的本質,通過技術與情感的結合實現對學生全面發展的支持。這一轉型不僅是對教師能力的挑戰,也是教育理念與實踐方式的重塑。教師需要在技術賦能與人文關懷之間找到平衡點,既要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優化教學,又要避免其對師生關系和教育價值觀的沖擊。
(三)多元化的師生互動模式
人工智能技術賦能教育,催生了多元化的師生互動模式,使傳統的“師一生”雙向互動演變為“師一生”“師—機”“生一機”三層次的動態交互模式。這種模式不僅拓寬了師生交流的渠道,也為教學與學習提供了更加靈活、高效的支持。
首先,“師一生”互動仍是教育過程中的核心維度。教師與學生通過直接交流構建知識傳遞與情感聯結的基礎。在人工智能支持的教學環境中,這一互動得以進一步增強。例如,教師可以利用學生的學習數據,針對個體的學習表現與問題點進行精準反饋,使課堂討論和個別指導更加高效和有針對性[13]。這種以數據驅動的師生互動模式大大提高了教學的精準性和學生的學習效果。其次,“師一機”互動提升了教師的教學設計和課堂管理能力。教師可以通過DeepSeek這類人工智能工具,生成課程材料,模擬問題情境或分析課堂互動數據,從而優化教學流程。人工智能還可以協助教師實時監測學生的學習狀態,提供教學調整的依據,使教學決策更加科學化、靈活化。最后,“生一機”互動為學生提供了個性化的學習體驗。學生可利用人工智能實現自主學習,例如通過智能化系統生成個性化學習路徑、即時答疑和知識拓展。這種互動不僅滿足了學生個性化學習的需求,還通過多樣化資源的獲取提升了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
然而,需要明確的是無論是“師一機”還是“生一機”的交互,人工智能是人的工具或伙伴,人居于決定地位[20]。教師需要在這一過程中指導學生正確使用人工智能工具,避免學生對技術的過度依賴[17]。通過“師一生\"“師一機”“生一機”的多層次互動模式,教育實現了知識傳遞與能力培養的平衡,師生協同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顯著增強。這種模式不僅提高了教育效率,還為師生關系賦予了全新的內涵。
四、智能化時代師生關系的重構路徑
面對人工智能深度融人教育的趨勢,傳統的師生關系需要在技術與教育理念的交融中實現重構。如何在技術賦能的背景下實現教育效率與人文關懷的平衡、如何在快速變化的教育生態中實現公平與多樣化的教育目標已成為當前師生關系重構的核心議題。以下將從情感交流、倫理規范、智能教育生態系統構建三方面探討實現師生關系重構的可行路徑。
(一)情感交流與人文關懷的強化
在人工智能深度融人教育的時代,情感交流與人文關懷的強化成為師生關系重構的核心任務之一。盡管人工智能能夠高效提供知識傳遞和個性化學習支持,但其“技術中性”的特性導致教育過程中的情感維度和人文價值可能被削弱,甚至引發“人文情感淡化”的教育問題[19]。因此,在技術介人的同時,注重師生間的情感聯結與人文交流是確保教育本質回歸的重要途徑[18]。
首先,教師需主動承擔情感關懷者的角色,通過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為學生提供心理支持和歸屬感。諾丁斯的關懷倫理學強調,教育中的關懷是“非對稱性”的,教師需主動感知學生需求[21]。AI雖可識別情緒數據,卻無法替代教師的情感在場性。在人工智能輔助教學中,雖然技術工具可以減少教師在重復性任務中的負擔,但這些工具無法代替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情感互動。教師可以通過組織面對面的溝通、班會活動或情感主題課程加強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為學生創造安全、溫暖的學習環境。其次,教師需在技術與情感之間尋求平衡,避免人工智能對師生直接互動的過度替代。通過靈活運用人工智能工具支持教學,教師可以將更多時間投入到學生的情感關注中。例如,教師可以結合課堂討論、個別輔導和課外活動,通過觀察和交流深人了解學生的心理需求和情感狀態。在這過程中,技術可以作為輔助工具提供數據支撐,而非情感交流的主體。最后,學校也應注重創造促進師生情感交流的機會,如開展線下研討會、集體活動和小組協作學習,以彌補虛擬互動中的情感缺失。這種有意識的設計能夠幫助師生在利用科技支持的同時,維持教育的人文溫度,避免教育過程過于技術化。
通過強化情感交流與人文關懷,師生關系將更加和諧,教育的情感維度也將在人工智能賦能的背景下得到全面保留和延續,這不僅是對人工智能技術應用的補充,更是對教育人文價值的堅守。
(二)倫理規范的建立與執行
在人工智能廣泛應用于教育的背景下,制定并執行相關倫理規范成為師生關系重構中的重要環節。人工智能作為一種技術工具,在教育中的使用涉及隱私保護、學術誠信、責任劃分等諸多敏感問題。如果缺乏清晰的倫理框架和規范指導,可能導致技術濫用[2]、倫理失守和教育目標的偏離。
首先,隱私保護是人工智能教育應用中的首要倫理問題[23]。人工智能工具在分析學生學習行為和提供個性化反饋的過程中,往往需要收集和處理大量的個人數據,包括學習記錄、行為習慣、心理狀態等。這些數據的使用必須嚴格遵守隱私保護原則,確保學生個人信息的安全性。教育機構和技術開發方應明確數據采集、存儲和使用的邊界,避免數據泄露或被不當利用。其次,學術誠信是人工智能教學中需要重點關注的另一個倫理維度[24]。以 DeepSeek 為代表的人工智能工具能夠快速生成內容,但如果學生過度依賴其完成作業或考試,可能會破壞教育的公平性和真實性。因此,學校和教師需通過明確規則規范人工智能的使用范圍,例如在考試或學術寫作中限制學生的不當使用,同時鼓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獨立思考,維護教育活動的公正性。最后,通過技術倫理教育提升學生對人工智能的正確認識與合理使用能力至關重要。教師應在教學中引人人工智能倫理的相關內容,幫助學生理解人工智能的優勢與局限,以及可能帶來的潛在風險。例如,教師可以通過案例分析或討論活動,引導學生認識技術濫用可能引發的社會問題,并培養學生在技術使用中的責任意識和批判性思維。
制定并執行人工智能教育的倫理規范不僅是保護師生權益的必要措施,也是保障教育公平和促進教育本質回歸的關鍵路徑。未來,倫理規范的建立不僅需要教育機構和技術開發者的共同努力,還應納入法律法規的支持與社會各界的廣泛討論。
(三)構建智能教育生態系統
在人工智能賦能教育的時代,構建智能教育生態系統是推動師生關系重構的重要路徑。這一生態系統需要深度融合人工智能技術與教育的人文價值,既滿足技術驅動的教育效率提升,又確保教育公平與人文關懷的平衡,最終實現開放、包容和公平的教育生態[25]。
首先,智能教育生態系統的構建需要依托人工智能技術打造覆蓋廣泛的教育平臺與資源共享機制。人工智能可以幫助突破傳統教育資源的時空限制,為欠發達地區或教育資源匱乏的學生提供優質的在線課程、個性化學習支持以及即時反饋。這種模式通過技術賦能可有效彌合教育資源分布不均的差距,使更多學生享受到平等的學習機會,促進教育公平的實現。例如,通過遠程教育平臺,農村或偏遠地區的學生可以接受與城市學生同等質量的教學資源,這會大大降低教育不平等的影響。其次,智能教育生態系統注重效率與公平的雙向發展。人工智能技術能夠通過大數據分析優化教學設計和學生學習路徑,使教師能夠針對不同學生的需求提供個性化教學方案。同時,技術驅動的自動化評估與反饋能夠減輕教師的重復性工作負擔,讓教師有更多時間專注于創造性教學,為學生提供情感關懷。此外,在這一生態系統中,教育的人文價值需與技術應用有機結合。學校和教師需確保技術使用以人為本,避免教育過程中的“技術冷漠化”。通過設計開放且靈活的教育環境,智能教育生態系統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習成效,還要培養其社會責任感和人文素養。例如,可以通過引入社會實踐項目,將技術與實際社會問題相結合,幫助學生在學習中構建多元化的價值觀。
智能教育生態系統的構建旨在實現教育資源的公平分配與高效利用,推動教育效率與人文價值的統一,為師生關系的未來發展提供堅實支撐。未來,智能教育生態系統的完善還需依賴多方協同合作,包括政府制定合理的政策法規、高校和研究機構推動前沿技術研發、社會力量的積極參與。
五、結論
人工智能技術的迅速發展和廣泛應用對傳統的師生關系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同時也為師生關系的重構提供了全新的可能性。從“工具理性主導”轉向“價值理性重構”,從“算法黑箱風險”轉向“透明性倫理建構”,從“技術普適主義”轉向“地方性知識嵌入”,教育的三重轉向要求教師從知識傳遞者向技術引導者和情感支持者轉型,學生則需在個性化學習與技術依賴之間找到平衡。人工智能驅動的“三方模式”與多元互動為師生關系注入了新的活力,但也對教育倫理與人文關懷提出了更高要求。要實現師生關系的重構,需從以下三方面著手:一是通過強化情感交流與人文關懷,確保教育過程不失溫度;二是建立并執行明確的倫理規范,規避技術濫用的風險;三是構建智能教育生態系統,實現教育資源的公平分配與高效利用。在智能化時代,教育需要在技術創新與人文價值之間找到平衡,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后續研究可探索腦機接口技術對師生共情機制的革新或區塊鏈在師生數據確權中的應用,以構建更具共情互動的教學環境以及透明可信的教育生態系統。本文的研究為理解人工智能時代的師生關系提供了理論支持,也為未來教育的實踐探索指明了方向。在不斷變化的技術環境中,教育工作者應與時俱進,通過技術與教育的深度融合實現教育效率與教育本質的統一。
[責任編輯:楊 氫]
參考文獻:
[1]吳軍其,任飛翔,李猛.生態系統理論視域下數據驅動課堂教學的實踐誤區與消解路徑[J].現代教育技術,2022(10):34-42.
[2] 徐錦芬.高校英語課程教學素材的思政內容建設研究[J].外語界,2021(2):18-24.
[3] 鄧曉芒.人工智能的本質[J].山東社會科學,2022(12):39-46.
[4] 鐘秉林,尚俊杰,王建華,等.ChatGPT對教育的挑戰(筆談)[J].重慶高教研究,2023(3):3-25.
[5] 余勝泉.人工智能教師的未來角色[J].開放教育研究,2018(1):16-28.
[6] ZHAI Chunpeng,WIBOWO Santoso,LI Lily D.The effects of over-reliance on AI dialogue systems onstudents’ cognitive abilities:a systematic review[J]. Smart learning environments,2O24(1):1-37.
[7] 朱唯星,陶磊.人工智能賦能思政課:教學樣態、問題及治理路徑[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5(4):57 -60.
[8]張黎,鮑文雨,趙磊磊.“智能鴻溝”的教育鏡像:教育數字化轉型的底層視角[J].現代教育技術,2024(7):51 -60.
[9]曹志偉.網課之困:深度媒介化背景下大學生群體的學習異化與問題反思——基于高校網課的田野調查[J].中國青年研究,2024(2):111-119.
[10]劉霞.人工智能時代師生關系的倫理審視[J].教師教育研究,2020(2):7-12.
[11]杜春娟.ChatGPT大語言模型背景下的師生關系:技術圖景與人文向度[J].渭南師范學院學報,2024(12) :65 -72.
[12]TURNER R H.Role theory[M]//TURNER JH. Handbook of sociological theory. New York :Springer Sci-ence + Business Media,2001.
[13]曹亞楠.人工智能時代師生關系弱化的危險及規避[J].當代教育科學,2021(12):20-26.
[14]LYSO Emilie Hybertsen,HESJEDAL Maria Bardsen,SKOLBEKKEN John-Arne,et al. Men’s sociotechnicalimaginaries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for prostate cancer diagnostics-a focus group study[J].Social science medicine,2024(347) :116771.
[15]裴榕.生成式人工智能賦能教育教學:變革影響、風險挑戰與實踐路徑[J].當代教育論壇,2025(2):72 -79.
[16]VYGOTSKYL S. Mind in society:development of higher psychological processes[M]. Cambridge:HarvardUniversity Press,1978.
[17]陶雪城.從ChatGPT到 Sora:數字轉型背景下外語教學的機遇與挑戰[J].語言與教育研究,2024(2):5-11.
[18]張鐵軍,周福盛.數智時代教育離身性風險的生成機制與治理策略[J].當代教育論壇,2025(2):24-33.
[19]李建龍.再造關系:中國式高等教育現代化進程中的“技術—人文”關系重構[J].中國遠程教育,2024(12):50 -62.
[20]谷生然,郭燕.人工智能主義:概念、基本理念及其理論困境[J].西華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3):58-65.
[21]卜玉華.諾丁斯關懷倫理思想的新意[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5):30 -36.
[22]黃榮懷,張國良,劉夢或.面向智慧教育的技術倫理取向與風險規約[J].現代教育技術,2024(2):13-22.
[23]王曉敏,劉嬋娟.人工智能賦能教育的倫理省思[J].江蘇社會科學,2023(2):68-77.
[24]沈苑,房斯萌,柳晨晨,等.生成式人工智能教育應用治理:案例與反思[J].開放教育研究,2024(6):39 -47.
[25]袁磊,雷敏,徐濟遠.技術賦能、以人為本的智能教育生態:內涵、特征與建設路徑[J].開放教育研究,2023(2) :74 -80.
AI Empowering Education: the Impact and Reconstruction of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s
TAO Xue-cheng (SchoolofForeignStudies,Anhui Polytechnic University,Wuhu241oOO,China)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advancement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echnologies,particularly the widespread application of large language models (LLMs) such as DeepSeek in educational contexts,traditional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s are undergoing profound transformations. Grounded in educational ecology theory and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 critique,this study reveals threefold impacts of AI on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s:the functional marginalization of teachers'roles,the tension between personalized learning patterns and technological dependency in student learning process,and technology-mediated alienation in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s.To address these challenges,the author proposes an AI-supported framework for reconstructing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s ,encompassing a tripartite human-machine collaboration model,the repositioning of the role of teachers,and diversified interaction paradigms. On this basis,the author proposes the reconstruction path of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focusing on enhancing emotional communication and humanistic care,establishing ethical governance frameworks,and constructing inteligent educational ecosystems. These proposed solutions aim to achieve dynamic equilibrium between technological empowerment and humanistic values,thereby providing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and practical references for restoring educational essence and ensur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s in the AI era.
Key words :artificial inteligence ;large language models; Deep Seek ;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