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載光陰,恰似淮河浪尖那轉瞬即逝的漣漪,輕輕一漾,便沒入時光深處。猶記初次踏上淮南這片土地,那時的我,是懷揣采訪本的青澀記者,為記錄鳳臺縣那群如老樹般扎根土地的植樹護堤老兵而來。他們佝僂卻堅毅的身影,深深鐫刻進我的記憶,成為歲月里永不褪色的畫面。而今,小滿時節(jié)重歸,因在淮南開發(fā)區(qū)海貝酒店參加紀念抗戰(zhàn)勝利80周年宣傳工作會議,再度與這座城市深情相擁。
有些城市,似天邊的流云,擦肩后便消失在茫茫天際,再難重逢;有些風景,卻像命中注定的邀約,初見時就已寫好重逢的序章。
歲月無聲流淌,淮南于我,從陌生走向熟悉,每一寸土地都化作訴說往事與今朝的詩行。這座城市,簡稱淮,別名“煤城”,古稱州來、壽春、下蔡。因西漢置淮南國而得名,地處安徽省中北部,既是國家園林城市、能源之都、豆腐之鄉(xiāng),又素有“中州咽喉、江南屏障”之稱,更被譽為“中國成語典故和二十四節(jié)氣之城”。它的名字里,藏著千年的風云變幻,每一個稱謂都承載著一段厚重的歷史。
小滿未滿,淮河宛如身著薄紗的江南女子,身姿裊裊婷婷。她周身縈繞著朦朧的水汽,輕挽麥芒和油菜籽的清香,踏著細碎的步子漫過堤岸,將溫柔毫無保留地灑落人間。那水波輕搖,似在低吟淺唱古老的歌謠,訴說著這片土地的故事。
我漫步在淮南的青石板路上,腳下的苔蘚透著沁人涼意,仿佛大地在輕聲訴說古老的故事。那絲絲縷縷的涼意,順著腳底蔓延全身,帶來別樣的寧靜與愜意。八公山的風,調皮地穿梭在豆腐坊的木窗欞間,裹挾著濃郁醇厚的豆香撲面而來。這香氣似有魔力,瞬間將我籠罩,勾起無盡回憶與遐想。恍惚間,仿佛看到古時匠人在坊中忙碌,一磨一濾間,凝聚著智慧與匠心。
轉過街角,醇厚馥郁的牛肉湯香氣如靈動的精靈,鉆進鼻尖。陶甕中,牛骨湯歡快翻滾,泛起琥珀般溫潤迷人的光澤,似在演奏一曲生命的樂章。老板娘手中的木勺,在晨光的輕撫下,劃出優(yōu)美弧線,動作嫻熟優(yōu)雅,宛如在繪制一幅美麗畫卷。剎那間,時光倒流千年,我仿佛看到史書里記載的趙匡胤困守八公山的場景。那時,將士們捧著粗陶大碗,在熱氣氤氳中,那一碗湯承載著無盡艱辛,卻也飽含不滅希望。這清亮澄澈的湯頭,恰似一面明鏡,映照出楚文化博物館里銹跡斑駁的青銅器。那些古老的鼎簋,或許也曾煨煮著同樣溫暖人間的煙火,靜靜見證歲月變遷。
沿著淮河堤岸緩緩前行,焦崗湖的荷葉才剛剛舒展,巴掌大小,嬌嫩可愛。采蓮船的船槳輕輕劃破水面,漾起的水紋里,仿佛藏著花鼓燈藝人跺腳時那鏗鏘有力的鼓點——“咚!鏘!”驚起蘆葦叢中幾只白鷺,它們振翅高飛,翅膀掠過新四軍紀念林的松濤,抖落的仿佛是1949年那帶著希望的露水,帶著歷史的厚重與新生的喜悅。那白鷺的身影,宛如靈動的音符,在天地間譜寫出一曲歲月的贊歌。
來到壽縣古城墻下,我緩緩伸出指尖,輕輕撫過宋代夯土留下的溝壑,那粗糙的觸感,仿佛讓我觸碰到了楚國都城最后的余溫。歲月在城墻上刻下深深印記,訴說著往昔的輝煌與滄桑。報恩寺的銀杏葉如金色蝴蝶,輕盈飄落在青石板上,沙沙作響,似乎還夾雜著壽州鑼鼓那獨特激昂的韻律,奏響歷史的旋律。賣夏集貢圓的阿婆,臉上洋溢著和藹微笑,熱情介紹:“這糯米粉團裹著豆粉,可是大有來歷哩。當年莊子游歷壽春,農婦為表謝意,便拿出這‘飪子’招待。”當蒸籠掀開,晶瑩剔透的米團仿佛裹著楚地的云霧,那細膩綿柔的口感,竟比《淮南子》里深奧晦澀的“宇宙生成論”更能觸動人心,讓人在美食中感受到文化的傳承與溫暖。
暮色如輕紗般漸漸漫過舜耕山,我靜靜佇立在上窯窯河邊。唐代壽州窯的殘片,在月光輕撫下,泛著幽幽青釉之光,對岸新城的霓虹倒映在水中,與水中若隱若現(xiàn)的黃釉瓶影相互重疊交織,宛如一道神秘的時空交錯謎題。河風徐徐吹來,裹挾著豆腐坊里傳出的號子:“磨豆要勻,點鹵要準——”這聲音,仿佛從遙遠的漢代飄來,穿越唐宋的煙雨迷蒙,最終落在今夜的餐桌上。瓷碗里盛著的,哪里僅僅是豆腐?分明是江淮兒女用漫長歲月熬煮出的生活答案,所有扎根大地的堅守,終將在歲月深處,孕育出勃勃生機,長成永不凋零的春天,綻放出生命的絢爛。
離淮前夜,我特意繞道龍湖公園。音樂噴泉的水柱,隨著音樂節(jié)奏,歡快地追逐著星子的起落,宛如一群靈動的舞者在夜空中翩翩起舞。廣場上,練太極的老者氣定神閑,一招一式間,盡顯悠然自得之態(tài),仿佛將天地間的靈氣都匯聚于一身。他們身后,新抽的柳枝輕柔地拂過明代孔廟的飛檐,而焦崗湖的漁火,早已在淮河上點亮了千年的航標,指引著過往的船只,也照亮了歷史的長河,見證著歲月的流轉與城市的變遷。那漁火明明滅滅,似在訴說著無數(shù)個日夜的故事,承載著人們的希望與期盼。
行至武王墩墓遺址,考古隊正在全神貫注地仔細清理戰(zhàn)國車馬坑。青銅軎飾上的饕餮紋,在探照燈的強光下忽明忽暗,恍若楚考烈王佩劍出鞘時那凜冽逼人的寒光,仿佛在訴說著古代的輝煌與威嚴。3000年前的楚人或許從未想到,他們埋藏于此的,不僅是王侯的儀仗,更是江淮文明與中原文化激烈碰撞后綻放出的璀璨火花,閃耀著歷史的光芒。不遠處,引江濟淮工程的巨型渡槽橫跨淮河,鋼鐵鑄就的骨架與古老的芍陂古堰遙遙相望、相互呼應。公元前5世紀的孫叔敖定然也不曾料到,他當年修筑的“天下第一塘”,竟能在21世紀與現(xiàn)代水利工程,完成一場跨越時空的深情對話。這場對話,訴說著歲月的滄桑變遷,也見證著文明的傳承與發(fā)展,展現(xiàn)出人類智慧的延續(xù)與創(chuàng)新。
清晨的豆腐坊里,老師傅專注地用棗木模具,壓出帶著菊花紋的豆腐腦。熱氣裊裊蒸騰間,八公山的云霧仿佛都匯聚在了陶缸里,隨著點鹵的鹵水泛起翡翠色的漣漪,如夢如幻。這熟悉的場景,竟與《淮南子》中“水火既濟而土合”的記載奇妙地重合,仿佛時光從未流逝,歷史與現(xiàn)實在此刻完美交融。轉角處,牛肉湯館的老板正將千張切得細如發(fā)絲,他說,這是為了紀念當年淮河北岸的纖夫們。那些纖夫們,即便粗糲的砂紙磨破了手掌,也能在一碗醇厚的牛骨湯里,尋得生活的慰藉,熨平生活的皺痕,繼續(xù)在這江淮大地上,書寫屬于自己的故事,傳承著堅韌不拔的精神。
淮南,這座兼具中原氣度與江南風情的城市,在歷史的長河中熠熠生輝。它的每一寸土地,都承載著厚重的歷史;它的每一縷風,都吹拂著歲月的記憶。在小滿時節(jié)的這次重逢中,我深深感受到了它的獨特魅力,也愈發(fā)期待下一次與它的相遇,去探尋更多深藏在時光深處的故事,聆聽這座城市訴說更多動人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