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組方解析
防風通圣丸具有解表、清里熱、養血的功效,在國家醫保目錄分類中屬于解表劑下的表里雙解劑。這類方劑能同時治療表證和里證。其說明書中的功能主治為解表通里,清熱解毒,可用于外寒內熱、表里俱實證,癥狀包括怕冷、高熱、頭痛咽干、小便短赤、大便秘結、風疹濕瘡等。
小時候,我曾因受風渾身起“疹子”,奇癢無比。家長帶我就醫后,醫生開了口服的防風通圣丸和外用的爐甘石洗劑,用藥兩天后疹子就消退了。后來回想,那應該是急性蕁麻疹。自那時起,防風通圣丸因其大氣的藥名便深深印在我的腦海中。
防風通圣丸源自防風通圣散,由金代著名醫家劉完素所創,記載于《黃帝素問宣明論方·風門》。其原方由防風、麻黃、荊芥、薄荷、大黃、芒硝、滑石、梔子、黃芩、連翹、石膏、桔梗、川芎、白芍、當歸、白術、甘草共17味藥材組成,用法為“上為末,每服二錢,水一大盞,生姜三片,煎至六分,溫服”。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20年版)中,防風通圣有丸劑(直接由生藥粉制成水丸)和顆粒劑(提取揮發油后煎煮并制粒)兩種劑型。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防風通圣丸。
從醫案報道來看,使用此藥的患者主要舌象為苔黃、舌紅、苔膩,主要脈象為脈數、脈滑、脈弦。由此可見,防風通圣丸主要用于治療熱證,這也契合其作為“寒涼派”代表方藥的特點。
方中麻黃、防風、荊芥穗、薄荷,從辛溫解表和辛涼解表兩個方面發汗散邪、疏風解表,使表邪能夠隨汗液排出;黃芩、石膏清泄肺胃之熱;連翹、桔梗清宣上焦,起到解毒利咽的作用;梔子、滑石清熱利濕,其中滑石和甘草組成六一散,能引導熱邪從小便排出;芒硝、大黃泄熱通腑,讓熱結通過大便排出。考慮到熱邪容易消耗氣血,方中使用當歸、芍藥、川芎養血和血,最后用白術、甘草健脾和中。整個方劑汗、下、清、利四法并用,分消表里邪熱,同時養血益氣扶正。原方中加入生姜是因為方中多為清熱寒涼藥,容易損傷脾胃,而溫熱的生姜可減少胃腸不良反應。
二、臨床應用
防風通圣散原書記載可治療病癥五十余種,但需要注意的是,中成藥的選用應遵循辨病與辨證相結合的原則,部分無明確證型的中成藥可采用辨病用藥。下面介紹其在文獻中報道較多的臨床應用。
1.感冒
中醫將感冒分為多種類型,如風寒感冒、風熱感冒等,還有一種寒包火感冒。寒包火感冒指人體內有熱,又受到風寒侵襲,寒氣致使毛孔閉塞,體內的熱無法發散,從而出現一邊怕冷一邊上火的癥狀。防風通圣丸能夠在外疏通毛孔,驅散風寒;在內通利腸道,使熱邪通過大小便排出,達到表里雙解的效果。
2.蕁麻疹、濕疹
防風通圣丸的說明書中提到可治療風疹濕瘡。中醫所說的風疹并非由風疹病毒引起的傳染性疾病,而是類似蕁麻疹的過敏性疾病,濕瘡即濕疹。患者外感風邪,郁阻在肌表,或者邪氣沒有解除反而進入體內,又或者因飲食不當、情志內傷產生內熱,導致表邪無法發散,里熱不能疏泄,進而引發疾病。有文獻報道,防風通圣丸在治療急性蕁麻疹時,能有效改善皮損分布、縮小風團面積、減輕瘙癢程度、縮短風團持續時間并減少發作頻率。
3.便秘
防風通圣丸能夠通利腸道,可用于治療熱結便秘,即胃腸積熱導致的便秘。這類便秘常表現為舌紅苔厚膩,還伴有咽喉腫痛、牙痛、口干生瘡、口臭等癥狀。
4.多囊卵巢綜合征
有醫案報道,防風通圣丸對痰熱證兼肥胖型的多囊卵巢綜合征有一定療效。有學者提出多囊卵巢綜合征體質學說,其中典型患者多表現為:體格壯實或肥胖,面色紅且油膩;皮膚干燥、粗糙,易發痤瘡、毛囊炎;食欲好,伴有便秘;嘴唇紅或暗紅;月經偏少或稀發,甚至閉經。服用防風通圣丸可以調節雄激素、促黃體生成素水平,改善高胰島血癥或胰島素抵抗,有助于卵泡正常發育并順利排出。

5.肥胖癥
在日本,防風通圣散被用于腹部皮下脂肪充盈的肥胖人群減肥。它主要利用組方中的解表發汗、通腑泄熱功效,促進機體代謝,從而達到減重的目的。文獻中也有相關研究報告,但目前在辨證分型和安全性評價方面還存在不足。
三、使用注意事項
1.不宜長期服用
防風通圣丸整體藥性偏寒涼,且有攻下的作用,不宜長期服用。如果服用后出現大便次數增多且不成形的情況,應酌情減少藥量。
2.避免與滋補藥同服
在服用含有解表成分的防風通圣丸時,不宜同時服用滋補性中藥,如六味地黃丸、右歸膠囊等。因為同時服用可能會出現“閉門留寇”的情況,降低防風通圣丸的解表作用。
3.特定人群慎用
防風通圣丸適用于實證,且具有發汗、瀉下的功效,所以體虛感冒以及體弱便溏者不建議服用。
四、總結
在防風通圣丸的組方中,防風是君藥。中醫認為“風為百病之長”,這一用藥特點既體現了防風的重要性,也蘊含著“治未病”的理念。“通圣”既體現了該藥的顯著療效,也表達了醫者對“通達圣明”的追求。
“有病無病,防風通圣”這句俗語雖然流傳甚廣,但中藥是依靠其“偏性”來平衡人體陰陽的。只有遵循“辨證施治,有是證,用是藥”的原則,根據不同的患者、地域和時間進行適當的增減化裁,才能發揮出防風通圣丸的良好療效,切不可隨意服用。在使用防風通圣丸之前,最好咨詢專業的中醫師或中藥師,確保用藥安全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