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719.2 文獻標識碼:A
現代化是一種時代潮流席卷全球,沒有任何國家可以阻擋,中國作為后發型國家,必須走中國式現代化道路。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支撐,我國要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強化現代化建設人才支撐。\"2023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重要講話中強調,一個國家走向現代化,既要遵循現代化一般規律,更要符合本國實際,具有本國特色。中國是作為社會主義國家推進現代化,是在發展中的大國推進現代化。2024年7月,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再次強調,“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統籌推進育人方式、辦學模式、管理體制、保障機制改革。”事實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僅需要行業領軍人才,而且需要大批技能人才。新時代職業教育要切實擔負起培養高素質勞動者的歷史使命,著力緩解技能人才短缺的結構性矛盾,賦能新質生產力發展。站在新的歷史起點,審視我國職業教育所處的歷史方位與發展方向,不由得問,什么是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其核心內涵與本質特征是什么?如何實現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本研究以這些問題為立足點,探討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建設的關鍵舉措,為新時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提供借鑒。
一、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的核心內涵
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不是將“中國”“職業教育”“現代化”三個概念簡單的疊加,而是中國職業教育如何從借鑒國際經驗到走中國特色道路的高質量發展階段。要做好這項工作,就要解決好“中國特色”“職業教育”“現代化”三者的有機融合問題。“中國特色”“現代化”是對“職業教育”發展狀態的特征描述,職業教育是這一狀態的主體。從實踐要求來講,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不等同于西方現代化,由于時空差異,各個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道路具有自身特殊性;從價值取向來說,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是人口規模的現代化,也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從歷史階段來講,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是對傳統職業教育的揚棄,是職業教育現代性特征的體現,符合現代化社會對職業教育提出的一系列要求。中國職業教育要在國際舞臺上彰顯自身特色,結合本土國情,走共同富裕的高質量發展道路。
(一)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是扎根中國大地、體現中國特色的現代化
不同國家的現代化進程不同,一些是先行者、一些是后進者,還有些是遲到者,先行者與后來者之間、先行者之間、后來者之間的現代性增長方式,因國情不同而各異。中國作為一個東方大國,具有獨特的經濟條件、政治條件、文化條件,這些決定了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獨特性[1]。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以人民為中心,體現了人民至上。具體表現在:第一,滿足人民對公平優質教育的需求。關注社會各群體對職業教育的需求,提升職業教育的質量和水平,使每個人都能享受到公平優質的職業教育資源,促進廣大青年實現自我價值和人生夢想。第二,滿足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需要。職業教育是社會和諧穩定的兜底網,具有促進社會公平的經濟屬性,通過對農村、邊遠貧困地區和弱勢群體的職業培訓,提供更多就業崗位,增加勞動者收人,提高勞動者社會地位,提升人民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成就感。第三,促進人的現代化。職業教育培養更多的能工巧匠與大國工匠,形成無業者有業、有業者樂業、人人皆可成才的社會氛圍,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現代化。第四,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未來10年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中國的制造業將達到世界制造強國的中等水平,職業教育培養數以億計的高素質技能人才與工匠大師,技能人才的社會地位與待遇大幅提升,為我國工業化道路貢獻力量。
(二)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是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消除貧困、改善民生、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自2018年以來,中共中央、國務院以及教育部接連發布重要文件,要求優先發展農村教育事業,重點開發農村人力資本,帶動鄉村產業與文化振興。如《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2018)《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2019)《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行動計劃(2020—2023年)》(2020)等政策文件,都表明職業教育要在克服極端貧困、提供就業機會、減少收人不平等方面做貢獻。職業教育需要提高廣大農村人口的受教育文化水平,以此帶動農業生產方式變革。從總體數量來看,我國約有5.7億多人生活在縣以下鄉村,截至2019年底,我國農村勞動力文盲占比 3.9% 、小學學歷占比 32.8% 、初中學歷占比 50.3% 、高中學歷占比 11.1% 、大專學歷占比 1.6% 、本科及以上程度占比0.3%[2] ,這些人群依靠傳統農業經驗僅能解決溫飽問題。新時代,“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成為職業農民的基本要求,要朝向共同富裕目標前進,農村地區人口需要提升農業專業知識與技術,讓農產品在價值鏈上提升,采用更加現代化的農業生產方式,如機械化種植、網絡在線銷售、發展休閑旅游等方式推動農村產業發展。發展農村職業教育,為鄉村發展提供優質教育資源,為農民提供產業、創業技能培訓,滿足農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
(三)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是走高質量發展道路的現代化
教育的傳統性與現代性的存在狀態并不是相互對立、互不相容的,而是一種共存的過渡狀態,在這種過渡狀態中,傳統性與現代性發生互動,使傳統性變化與改造,逐漸適應現代性的需要[3]。從傳統型向現代型過渡,中國式職業教育要走高質量發展道路。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發布一系列重磅文件,尤其是《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4—2020年)》(2014)《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2014)《國家職業教育改革發展方案》(2019)等政策文件的頒布,標志著中國職業教育發展迎來快速發展時期,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體現在以下方面。一是人才培養質量更高,職業教育要結合國家產業布局,優化專業結構,開設具有前瞻性和應用性特征的課程,提高人才的應用性。
二是職業院校緊跟科技發展趨勢,發揮職業教育在科研領域的優勢特色,將最新成果轉化為經濟發展的實際應用,有效開展應用技術研究和服務工作。三是職業教育的公平普惠性更強,在促進教育公平、縮小城鄉差距與區域差距過程中貢獻力量,確保教育資源的均衡配置,提高貧困地區人口的受教育水平。四是職業院校與企業合作更緊密,爭取社會各界的廣泛參與和支持,建設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增強與行業發展需求的適配度。五是職業教育國際影響力更大,培育“魯班工坊”“絲路學院”等國際合作項目,打造具有中國特色的國際職教出海品牌,加強與國際職業教育機構的合作。總之,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一定是對傳統職業教育的超越,是職業教育質量的全面提升。
二、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的本質特征
本文對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的本質特征進行分析設計,具體包括人、體系、內容、治理、制度五個方面的現代化。其中,人的現代化是目的,是職業教育現代化最終要達到的目標;體系的現代化是核心,是職業教育結構合理化的表現;內容的現代化是根本,是人才培養的落腳點;治理的現代化是追求,意味著職業教育從管理到善治的轉變;制度的現代化是保障,為職業教育現代化戰略實施保駕護航。具體而言,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的本質特征包括以下五個方面。
(一)人的現代化
現代化不僅表現為政治、經濟、技術等領域與傳統形態的不同,還包括人的思想、觀念、態度和行為方式等方面的根本變化,即人的現代化。學者羅伯特·貝拉在其《意義與現代化》中表示,“現代性不僅僅代表一種政治體系或經濟體系,更是一種精神狀態(Mentality)”。英克爾斯等人的研究表明:“在決定人的現代化的過程中,教育是一個關鍵且獨立的因素。”教育現代化的終極目標是促進人的現代化,以幫助人適應社會發展的高度不確定性。在未來,職業教育要從“人”的視角出發,鞏固人的主體性地位[4]。第一,人的現代化是指職業教育要培養能工巧匠、大國工匠。202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發布關于教育強國的重要論述,提出“要統籌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推進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科教融匯,源源不斷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大國工匠、能工巧匠。”習近平總書記為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目標明確方向。第二,人的現代化是指人才培養適應新質生產力需要。當前,傳統制造產業朝智能化、綠色化轉型,新能源、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加速壯大,新質生產力正在形成,學校需要緊跟產業發展趨勢設置專業,這是邁向職業教育現代化的應有之義。第三,人的現代化指技能人才的社會地位更高,社會要強化對優秀技能人才的激勵。“高級技工”應有更體面的收入和社會地位,有更暢通的成長渠道。社會要營造出尊重技能、崇尚技能、成就技能的環境,優化技能人才評價體系,吸引更多年輕人主動投入技能積累工作。
(二)體系的現代化
職業教育體系的現代化應是一體化的,一體化發展要盯準“立交融合”的總目標。按照教育部發布的《關于深化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的意見》(2022)中對職業教育體系的表述來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具有外部適應性、內部適應性和系統協調性,外部要提升職業教育服務能力,堅持高質量發展;內部要深化產教融合、職普融通、科教融匯;系統協調性指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統籌發展。事實上,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應體現出以下特色。第一,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應具有高度適應性,要能培養一批社會需要、技術過硬、知識扎實、創新能力強的高技能人才,在專業設置和課程體系上及時更新,緊跟產業發展變化需求,及時響應“新經濟”對人才結構的變化。第二,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應是有機銜接的,要建立起五年一貫制、中高職銜接的五年制、中本銜接的七年制等學制體系,豐富職業院校辦學形態。第三,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應是多元立交的,職教高考制度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職普融通。以后還要建立多樣化的綜合高中,建立學科性課程和技術性課程,學生根據個人意愿選擇課程。第四,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應是高質量的,要完善職業教育標準體系建設,加快專業、教學、課程、實習、實訓方面的國家標準出臺,促進不同層次的職業教育內容銜接。第五,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應是開放性的,要打造中國職業教育品牌,積極向國際輸出我國特色辦學文化,建設世界水平的中國特色職業教育體系。
(三)內容的現代化
課程與教學是作為教育內容的載體,是學校育人的主要渠道,也是教育改革的核心[5]。2019年6月,教育部發布《關于職業院校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制訂與實施工作的指導意見》,指出職業教育要圍繞產業發展和市場需求的人才培養模式,優化課程標準、專業設置、教學方式等,強調對人的職業綜合素質和行動能力的培養。一方面,課程教學與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結合得更緊密。英國倫敦大學邁克爾·揚教授曾言,“一種新興的理念正在逐漸被政府與雇主組織共同接受,即知識本位取向的職業教育課程過于注重對已有知識體系的積累,它與職業教育的本質目的——培養工作能力失去了聯系。”[6]當前,我國職業院校存在教學內容難以緊跟技術發展、課程內容脫離崗位內容、教學方式偏向學科專業知識等問題。職業教育課程教學的現代化需要克服這些問題,將技術領域的迭代融人課程建設中,建立學校教師與企業技術師傅的穩定聯系,促進學校課程與企業生產的同頻共振。另一方面,職業教育數字化教學資源建設更完善。相對于普通教育,職業教育課程教學過程更復雜,更具有隱秘性,因為與工作世界相聯系,與工作現場相關的任何材料都可能成為教學工具,例如活頁教材、教科書、工作手冊、電子化教材、數字化教學資源等[7]。職業教育課程與教學的現代化要充分利用數字化教學資源的優勢,運用計算機輔助教學、虛擬仿真教學軟件、遠程開發式教學等新教學形式,滿足職業教育實踐性教學需要。
(四)治理的現代化
完善社會治理體系,建立健全社會治理制度,是黨的二十大報告的明確指示。職業教育治理能力指的是采用恰當的組織方式處理好政府、學校、企業、社會之間的關系[8]。目前,我國職業教育治理主要由政府行政命令主導,學校執行為主,要想提高職業教育治理的現代化,增強職業教育的活力與辦學水平,需要大幅提高行業企業的參與程度。第一,企業積極發揮共同育人的作用。從德國建設職業教育強國的經驗來看,始終將校企合作、產教融合放在辦學第一要義,企業和行會承擔了大部分對年輕人的技能教育和培訓,使國家更具有創新能力和競爭力[9]。因此,我國職業教育治理的現代化需要頭部企業參與學校育人過程,在建設現場工程師學院、開發產教融合中心、建設校內外實訓基地、開發專業核心課程等方面貢獻力量。第二,社會組織積極參與學校治理。行會作為政府和企業之外的組織機構,既能了解市場發展趨勢,又能關注大局,消息靈通,可以發揮獨有的組織力量,對職業教育進行自我管理。目前,我國尚未建立起行業協會指導辦學的機制,行業協會在校企合作的質量監督、課程標準的建設、職業資格證書的認定等方面的作用未發揮。面向“職業教育現代化 2035′′ ,要努力建設起各行業協會,或者類似的行業協會組織應主動發揮在參與職業教育具體立法的咨詢、對企業培訓治理的監督等方面的作用。
(五)制度的現代化
制度的現代化意味著一種收益更高的制度對原有制度的替代。2019年,國務院發布《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其中第一條就是“健全國家職業教育制度框架”,可見制度建設對于實現總體目標的重要性。具體而言,職業教育制度的現代化應體現在以下方面[10]。一是堅持人民至上原則,滿足人民對職業教育的期望。在新工業化時期,要注重勞動者技能培養和職業精神的高度融合,不僅滿足社會公共服務的需要,還要滿足人的全面發展的需求,培養一大批有一技之長的勞動者,發揮職業教育提升人的經濟資本、文化資本的作用。二是加強黨對職業教育的領導制度體系。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工人階級是領導階級,職業教育要能提升工人階級政治意識、領導能力[1]。另外,加強黨的領導,能夠使全黨和各級政府統一思想,加強各部門之間協調配合,使政府以政治高度引領辦學方向,以大局意識統籌規劃區域教育,保障教育事業的優先發展,為教育改革提供根本的組織保障。三是著力建設中國特色職業教育制度體系。進人黨的十九大以來,職業教育制度進人重點建設階段,如《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行動計劃(2020-2023年)》《職業教育專業目錄(202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2022)《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基本標準(試行)》(2022)等政策文件接連頒布。面向社會主義強國建設,我國職業教育制度在法律法規、師資隊伍、辦學標準、專業設置、考試招生等方面還需要進一步細化和完善,使職業教育發展更加規范化、標準化,為技能型人才培養提供制度保障。
三、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的現實困境
現代化的過程絕非一個順遂的過程,從傳統向現代的轉型必然充滿著矛盾和沖突,不是所有群體和組織都樂意接受新事物的革新。在現代化過程中,有推動現代化的因素和阻礙現代化的因素,這二者的力量對比決定了現代化進程的速度。我國職業教育從傳統落后到先進發達的轉變,必將經歷一個重重阻礙的過程。例如職業教育吸引力不足、職業教育“普教化’趨勢明顯、職業教育質量偏低、校企合作不深入、職業教育區域差距大等問題。只有解決好這些難題,戰勝諸多方面的挑戰,才能順利迎來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
(一)增強吸引力與社會認同之間的矛盾
增強職業教育吸引力是2024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中的明確指示。盡管近年來國家接連發布關于職業教育的重磅政策文件,并從國家立法的層面指出“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具有同等地位”《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2022),但在人民群眾心中鄙薄職業教育的觀念根深蒂固,職業院校畢業生上升空間有限、技能型人才社會地位較低等問題依然嚴峻。2024年全國兩會召開前,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問卷顯示:2002名受訪者中, 59% 的受訪者同意自己的孩子讀職高, 53.7% 的受訪者希望國家加大對技能型人才的激勵政策[12]。在 2023 年一項關于中職生的升學調查中,其中只有 29.07% 的學生能夠接受上高職, 65.06% 的學生都希望獲得本科及研究生學歷[13]。究其根源,“學而優則仕”“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君子不器”等傳統認知對職業選擇產生深遠影響,使得技能型人才的發展在我國缺乏堅實的文化根基,造成職業教育社會認同感低,吸引力不足。
(二)體系建設與職普協調之間的矛盾
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應是“貫通、銜接、立交、融合”樣態的,但是我國職業教育還存在體系不完善、結構不合理的問題,制約著我國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近年來,為支持我國現代工業的發展,我國中職、高職為國家培養1000萬的高技能人才,一線從業人員 70% 來自職業院校。與這組數據呈鮮明對比的是,目前我國職業本科畢業生僅僅占據高等職業教育招生的1.6%[14] ,中職、高職學生學歷上升通道狹窄,技能人才可持續發展性不足,中職與高職銜接不暢,在專業設置、課程教學、實習實訓、評價體系方面各自培養學生,造成教育資源浪費,高層次人才缺少。另外,在推進職普融通的過程中,一些中職“普高化”傾向嚴重;還有一些地方普高可以向中職學校單向流通,但是考慮到升學率等因素,不愿意接收中職學生的轉入;還有一些中職學校關閉轉型,導致中職學校存量下降,引起人才結構與人才供應斷層。這些都體現出我國職業教育結構的不合理。應積極推動中高職銜接試點,這符合技能人才成長規律,長學制貫通培養既能夠增加職業教育吸引力,還能推動職普融通的深度發展。
(三)學歷提升與就業導向之間的矛盾
2021年,習近平總書記對職業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優化職業教育類型定位”。《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2019)也明確提出職業教育是與普通教育同等重要的教育類型,以服務就業和產業發展需求為導向,要突出類型教育的鮮明特色。然而,目前我國職業教育“普教化\"趨勢十分嚴峻。一方面,中等職業學校正在由就業導向向升學導向轉變,發達地區的中職學校升學導向更為明顯。據調查顯示,2023年,上海市中職畢業生總數為33681人,畢業去向落實的32422名學生中,升學人數為25509人,占比 78.68% ,升學渠道以職教高考中 43.87% )和貫通培養升學( 30.23% )為主。升學學生中,進入專科人數占比 87.06% ,進人普通本科占比 12.94% [15]。中職學校從“就業導向\"轉向為高等職業學校輸送合格生源,成為高等職業教育的預備教育,違背了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的雙重應然目標,忽視了對學生工作技能的培養。另一方面,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培養模式單一,與普通高等教育培養目標類似,培養規格定位不清,課程內容以理論學習為主,實踐性教學特色不突出,教學內容與行業企業生產標準脫節,畢業生技術技能水平低,實踐操作能力弱,與“應用技術型人才”的理想目標差距甚遠,職業教育辦學“模仿普教、追趕高教”傾向愈加突出。
(四)學校辦學與企業合作之間的矛盾
職業教育本質屬性要求職業學校必須與行業企業緊密聯系,在產教融合中促進學生職業能力的提升。然而我國的實際情況是,校企合作“校熱企不熱”,產教融合、工學結合培養模式流于形式,多元主體參與辦學的格局尚未形成。一是企業辦學熱情不高。據調查統計,在調研的280個企業中,僅有 15% 的企業表示是以人才培養的目的參與辦學,而 83% 的企業表示沒有或者很少參與職業院校人才培養,企業更愿意將人力和資金成本投入到企業內部員工培訓中,對要承擔一定風險的學校聯合培養方式興趣不大[16]。二是校企合作不深入,未達到理想效果。很多企業即使參與到校企合作中,也僅僅停留在為學校提供實習崗位或訂單式培養的層次,企業參與辦學的廣度和深度遠遠不夠,在制訂人才培養規格、參與教學過程和評價過程方面未發揮出應有作用[17]。三是在校企合作模式中,職業院校關注人才培養末端,如學生實習就業等問題。同時迫于壓力被動合作,不能主動與企業達成利益共識,不能為企業提供高質量的實習人員,對校企合作市場信息的捕捉能力較弱,造成合作對象單一化、人才培養滯后化[18]
(五)教育公平與區域差距之間的矛盾
對照職業教育現代化的標準,當前我國職業教育公平仍有很大差距,職業教育投人不足、基本辦學條件不達標、區域間職業教育發展不平衡現象仍然存在。第一,從經費投人來看,按照國際標準,職業教育的生均成本應是普通教育的2-3倍。當下我國高職學生數量占高校學生總數的一半左右,但是經費投入不到高等教育經費投入的 20% 。2022年全國普高生均經費為19118元,中職生為17462元,中職生生均經費仍低于普高生[13]。可見我國在經費投入方面遠未達到國際標準。第二,從標準化建設來看,自2019年高職擴招以來,學生數量比之前增長 38.92% ,許多高職院校在師生比、實習實訓場地分配、生均宿舍面積、生均教學儀器設備等指標方面呈現超負荷運行,這對學校的教育資源供給帶來很大壓力[19]。第三,從地區發展來看,還存在發展不充分不平衡的問題,尤其是西部地區職業教育發展緩慢,經費投入嚴重不足。例如,2022年北京市中職生生均一般公共預算教育經費達到71796.68元,而貴州省僅有8579.17元,全國生均值為17461.54元[20],生均經費投入地區差異性大。另外,辦學條件薄弱、師資建設落后,雙師型教師缺乏,很難依托當地企業進行校企合作,教學方式單一,課程建設滯后等,多種因素影響著西部職業院校的辦學質量。上述均是影響我國職業教育公平的關鍵要素,反映出我國職業教育公平還有很大空間。
四、面向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的實踐進路
為破除我國職業教育發展的現實困境,以中國特色職業教育發展道路給予中國現代化經濟建設和社會文明進步的有力支撐,職業教育現代化須以人、體系、內容、治理和制度的全面現代化迎來更好促進經濟可持續化發展、實現充分就業和個人成長成才的現代職業教育。
(一)以人的現代化為基本遵循,增強職業教育社會吸引力
現代化不僅是物質領域的極大豐富、制度領域的民主科學,更是價值觀念、社會文明的轉化。德國的職業教育培訓體系社會認可度高,很大程度上因為德國技能型人才就業福利好,社會地位高[21]。中國要想切實提高職業教育社會吸引力,需要從以下方面入手。第一,完善技能人才評價體系,提高技能人才的社會地位。國家應采取多種手段提升技能人才的經濟收入,按照技能水平等級進行工資分配,如特級技師崗位的人員,應比照正高級職稱人員待遇,并為技能人才在職務晉升與職級晉升方面提供足夠的機會。同時,為技能人才在落戶、就業、事業單位招聘等方面提供保障,建設有利于技能人才成長的社會文化氛圍,提升技能人才社會地位。第二,深化職業教育改革,通過產教融合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校企雙方深度合作,通過共同制定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專業課程體系與標準、建設教材與課程資源、共建實習實訓基地、協商技能評價標準。由企業委派企業師傅參與學校教學工作管理,共同開展產業學院等部門的建設與實施,建立校企一體化育人的長效機制,提高職業院校學生的崗位適應能力,增強職業教育吸引力。
(二)以體系的現代化為主要抓手,凸顯職業教育類型化特色
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應該是開放的、多元的、凸顯職業教育類型化特色的。瑞士建立了從職業準備教育、中職、高職、職業繼續教育在內的縱向銜接體系,并且在職業教育的各個層次提供了與普通教育相互融合的通道。2018年,德國在《歐洲新起點,德國新活力,國家新凝聚》中提出“為了保證平等的教育機會,需加強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間的雙向滲透。”[22]這確保了學生具有進人教育系統或職業教育系統獲得相應資格證書的同等機會,這更符合未來知識經濟對人才的多元需求。建設中國式現代化職業教育體系,一是建立縱向完整的職業教育體系。通過職教高考銜接中高職,形成“中職-高職-職業本科”一體化的職業教育體系,暢通技能人才學歷通道,探索中高職銜接、中本銜接、專本銜接等不同形式,增加中職學生升入職業本科比例。二是橫向上推動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的融合。未來我國的職普融通,應是職普相對分離且互有溝通,這可以確保職業教育的就業和育人屬性。建議國家從政策上明晰職普融通的相關規定,對開展職普融通學校的經費投入、課程教學、學生生源等方面進行規定,為廣大職業院校的實踐提供基本路徑。目前,山東省已實施普通高中和中職學籍互轉、學分互認,近三年全省4.3萬名普通高中在校生轉入中職,為學生提供多樣化成才路徑。這種人才培養模式可在我國其他地方展開試點,積累經驗后逐步推廣。
(三)以內容的現代化為關鍵依托,保障職業教育辦學質量
職業教育內容的現代化,需要以課程與教學為載體,全面提高職業教育辦學質量。發達國家已經將數字化教育資源建設作為職業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在未來只有掌握先進技術的國家才能走在現代化前列。一方面,要加強職業教育數字化教學資源建設。數字化教學資源的類型包括文字形式、圖形圖像、可視動畫、音頻、視頻或虛擬仿真等資源,課程類的教學資源包括試題庫、教學課件、微課視頻、教案、技能比賽、教學習題庫等等內容。職業院校要吸收國內外先進經驗,開發適合本校的數字化教學資源。另一方面,在課程與教學中充分體現最新行業標準。結合行業發展的新技術、新知識、新標準、新趨勢,及時修改專業教學計劃;課程內容來源于企業最新生產任務,以工作內容為邏輯主線進行教學分析,而不是知識學科邏輯體系;按照典型工作任務組織教學內容,突出實踐任務、情境化、行為體系的學習特征[23];教材內容對接主流生產技術,由企業專家參與教材開發,體現崗位通用技術與核心技能。這可以有效解決課程教學內容與企業生產實際脫離和學生技能水平不足的問題。
(四)以治理的現代化為現實追求,提升職業教育治理能力
從國際看,經濟全球化日益加深,新一輪的科技革命和工業革命興起,國家之間競爭日益激烈。如美國、英國、澳大利亞、新西蘭相繼提出技能強國戰略,目標是培養世界一流勞動力。為了實現制造業強國目標,我國需要加快推進職業教育治理能力現代化。具體而言,即是健全職業教育改革的配套機制、深化產教融合、加強行業企業對職業教育的指導作用。一是行業企業參與治理。行業企業比學校更能了解市場的真實變化,并利用專業知識、人才、技術、信息等為政策制定提供科學建議。可以通過授權委托、購買服務等方式,強化行業企業和社會組織的監管及支持作用。二是職業學校應當主動作為,提升辦學活力。例如根據地方產業發展需求,依法自主設置專業,建立專業優化及動態調整機制;鼓勵專業教師去企業頂崗實習,將生產管理一線的新技術、新工藝帶到學校,融入課程開發與教材編寫。三是各級政府履行職責,保障辦學條件,加大財政投入力度,落實職業院校辦學標準,將產教融合納入地區發展規劃,加大對農村地區的職業教育投入,為職業教育發展創設良好制度保障。職業教育治理能力是現代化進程中的關鍵,需要攻堅克難多方面改革。
(五)以制度的現代化為根本保障,提高職業教育國際競爭力
世界上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職業教育制度,也沒有一成不變的職業教育制度,職業教育制度需要根據經濟發展、社會背景、時代需求而調整,在職業教育制度建設中,一方面要注意完善職業教育法律體系,這對于明確職業教育地位、發展方向具有重要作用;另一方面要進行標準化建設,可以有效縮小職業教育區域差距大的問題,如完善國家教學標準、專業設置標準、課程標準等,以提升職業教育質量與國際競爭力。職業教育制度建設應包含以下內容:
一是多元辦學制度。國家應制定相關政策或者完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詳細規定職業教育的多元辦學制度與職業院校的混合所有制模式。有行業依托的職業院校在專業設置、實習實訓、教學效果、畢業出路方面比沒有行業依托的要好很多。二是經費保障制度。國家應完善相關制度規定,確保職業教育經費充足,因為職業教育在實訓設備、場地、教師技能培訓、實踐性課程方面投入較大,國家應在政策中規定企業按照一定比例繳納教育培訓稅,公立高職院校的學生生均經費不得低于普通本科,中職生均經費不得低于普通高中。三是教學制度。基于國家職業教育學分銀行制度,完善技能成果與學歷證書之間的學分轉化,促進學生職業實踐經歷、職業資格證書向學校課程學分的轉化,實現各種學習成果之間的積累轉化。四是學生管理制度,在學分制管理下,如何實現學校和企業的共同管理,合理界定學校和企業對學生管理的職責,對不同年齡段、不同學段的學生進行動態化學分管理。五是教師人事管理制度。職業教育相關文件應規定,雙師型教師作為職稱評定的重要參數,將企業實踐經歷、資格證書等級納人職稱評定體系。六是學生招生考試制度。建議完善職教高考制度,詳細規定技能考核標準,健全技能型人才評價制度體系。通過制度建設,使我國職業教育的質量、公平性與包容性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
參考文獻
[1]錢承旦.世界現代化歷程:總論卷[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5:2.
[2]祁占勇,王志遠.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村職業教育的現實困頓與實踐指向[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0(4):107-117.
[3]褚宏啟.教育現代化的路徑[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32.
[4]時文龍,周月華.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的生成理路與價值向度探析[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4(12):16 -21.
[5]高歡梅.新編教育學原理[M].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21:56.
[6]邁克爾·揚,朱旭東.把知識帶回來:教育社會學從社會構建主義到社會實在論的轉向[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9.
[7]趙志群,李思,張志新.從“再現性策略\"課程到\"建構性策略\"課程——當代職業教育課程的范式轉變與發展趨勢[J].中國電化教育,2023(2):81-89.
[8]王烽,孫善學,姜大源,等.“職業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專題筆談[J].教育與職業,2020(20) :5 -13.
[9]姜大源.當代世界職業教育發展趨勢研究[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2:285.
[10]趙學昌.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職業教育制度宏觀探究[J].江蘇高教,2010(2):129-131.
[11]莊西真.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內涵、圖景與路徑[J].中國高教研究,2023(2):96-101.
[12]中國職業技術教育網.2022年教育經費執行情況統計公告[EB/0L].(2023-12-04)[2024-09-26].https://www. chinazy. org/info/1014/15162.htm.
[13]李政,楊梓櫻.中職生的升學選擇及影響因素研究——基于全國10660名中職生的調查[J].復旦教育論壇,2023(1):44-53.
[14]人民政協報.讓職普融通\"形神兼備”—全國政協\"推進職普融通發展,加快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對口協商會綜述[EB/OL].(2024-12-03)[2024 -12 - 24]. http://www.cppcc. gov.cn/zxww/2024/12/03/ARTI1733207242095154. shtml.
[15]青年報.2023年上海市青年就業率[EB/OL].(2024?03-06)[2024?09?26].http://www.why.com.cn/wx/article/2024/03/06/17097136051409552325. html? from Σ=Σ singlemessageamp;isappinstalled=0
[16]王玉杰.山西省高等職業院校校企合作探析一基于山西省14 所高等職業院校的調查[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8(30):26-28.
[17]李夢卿,劉博.高職院校深化產教融合的價值訴求、現實困境與路徑選擇[J].現代教育管理,2019(3) :80 -85.
[18]蘭小云.行業高職院校校企合作機制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3.
[19]楊廣俊.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經費投人的現實狀況與優化思考[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3(24):75-83.
[20]搜狐新聞.全國教育經費總投入十年翻2倍.[EB/OL].(2024-03-01)[2024-09-26].https://www.sohu.c0m/a/742961243_402100.
[21]謝莉花.提升職業教育吸引力—基于德國的經驗[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9(30):42-50.
[22]謝莉花,唐慧.德國教育體系的滲透性:促進職業教育與學術教育相互融通[J].比較教育研究,2022(1) :96-104.
[23]姜大源.當代世界職業教育發展趨勢研究[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2:89.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ese Vocational Education: Core Connotation,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s and Practice Approach
LIU Dan(BeijingNormal University,Beijing1Oo875,China)
Abstract:Asadistinct typeofeducation,vocationaleducation possessesuniquecharacteristics intheprocess ofmodernization.Specifically,itinvolvesthe moderizationofpeople,systems,content,governance,andinsitutions.Currently,Chia’ svocationaleducationfacesaseriesofpracticaldilemmasthathinderitsmodernizationprogress,includinginsuficientsocial appeal,incompletestemscture,edencyowardgeeralducation,supeficalshoterprisoopratiodubalancedregionaldevelopment.ToachieveChinese-stylemoderizationofvocational education,thisstudyproposesasystematic approach:prioritizing individualmoderizationtoenhance social appeal;emphasizing system modernization to highlightvocationaleducation’sdistinctive features;focusingoncontent moderization toensureeducational quality;pursuing governance modernizationtoimprovegovermancecapacity;andachievinginstitutionalmodernizationtostrengtheninternationalcomptivenessThiscomprehensive framework aims topromotehigh-qualitydevelopmentofvocational educationandcultivatemore skilled craftsmen and technical experts.
Keywords:vocational education;modernization;Chinese charateristics;high-qualitydevelopment;prosperityincomm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