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原題呈現
閱讀下面這首詞,完成 1~2 題。
壺中天·月涌大江
張炎①
長流萬里。與沉沉滄海,平分一水。孤白爭流蟾不沒,影落潛蛟驚起?,撚駪仪铮G房迎曉,樓觀光疑洗。紫簫聲裊,四檐吹下清氣。
遙睇浪擊空明,古愁休問,消長盈虛理。風入蘆花歌忽斷,知有漁舟閑②。露已沾衣,鷗猶棲草,一片瀟湘意。人方酣夢,長翁③元自如此。
【注 1① 張炎:南宋遺民,南宋覆滅后,居于浙東、浙西之間,此詞大概作于此間。 ② 閑般:泊船靠岸。 ③ 長翁:蘇軾。
1.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與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詞人看到江水奔流、月光皎潔,聽到蟾蜍聲聲,想象蛟龍被驚起,不禁沉醉其中。
B.詞人以“瑩玉\"喻秋月,兼以“樓觀光疑洗\"的獨特景致,凸顯月色的清亮澄澈。C.“風入蘆花”具有動態感,生動描繪出風穿行于蘆花叢中的情狀,別有一番情韻。D.下闋化用了“擊空明兮流光”,還關聯了蘇軾對自然的哲思,體現了景理的渾融。2.本詞抒發了詞人復雜的思想感情,請簡要分析。6分)
二、詞作解析及答題指導
第1題以選擇題形式考查對詞作細節的精準解讀,A項的設錯點在于對“蟾”這一意象的誤讀。古典詩詞中,“蟾\"常為月亮的代稱,如“蟾光\"“蟾宮\"等,而非實指蟾蜍?!肮掳谞幜黧覆粵],影落潛蛟驚起”兩句,實則描繪孤月與江流爭輝、月影印落江面、驚動潛蛟的奇幻畫面,并非寫蟾蜍鳴叫,考生須結合語境辨析意象的象征意義。B項對“瑩玉懸秋\"的比喻手法分析準確,以“瑩玉”喻秋月,既凸顯月色的潔白晶瑩,又暗合秋夜的清冷靜謐;“樓觀光疑洗”則從感官體驗出發,通過月光“洗\"亮樓閣的獨特感受,側面烘托月色的澄澈通透,展現詞人對光影變化的細膩捕捉。C項,“風入蘆花\"的動態描寫,以一個“入\"字賦予秋風以穿行蘆花叢的輕柔姿態,“歌忽斷”則以聲音的突然中止強化畫面的清幽寂寥,體現動靜結合的藝術效果。D項對用典的分析切中肯綮,“浪擊空明”化用蘇軾《赤壁賦》“擊空明兮溯流光”,將自然景象與哲思融合;“消長盈虛理”直接呼應蘇軾對宇宙萬物盈虛變化的思考,體現景中含理、理隨景生的創作特色,考生要熟悉經典文本的化用方式以準確理解詞意。
第2題對復雜情感的分析需要結合詞人的遺民身份與詞作的意象體系。上闋對“長流萬里”“孤白爭流”等壯闊景象的描繪,既展現對自然之美的沉醉,也暗含對故國山河的隱喻?!肮掳譢"既寫明月的孤高,亦可視為詞人在亂世中堅守氣節的自我寫照;“古愁休問”四字,將南宋滅亡的歷史傷痛以“古愁”二字含蓄概括,“休問”二字則透露出欲超脫而不得的無奈,矛盾心理躍然紙上。下闋“漁舟閑般\"“一片瀟湘意\"等意象,既勾勒出隱逸生活的閑靜淡泊,也借“瀟湘\"的傳統寓意(如屈原的孤寂、柳宗元的貶謫之愁),暗含對高潔品格的堅守與對現實的疏離?!叭朔胶▔?,長翁元自如此”,以世人的沉酣與自身如蘇軾般的清醒形成對比,既流露對蘇軾超然哲思的向往,又因遺民身份難以真正超脫,內心交織著歸隱的渴望與現實的隱痛。此外,“露已沾衣,鷗猶棲草\"的細節描寫,通過露水沾衣、水鳥棲草的細微景象,傳遞出詞人深夜滯留江邊的孤寂感,外在的清冷環境與內在的孤獨心境相互映襯,強化了遺世獨立的情感基調。
從本題可提煉出詩歌鑒賞的核心方法:其一,知人論世與意象解碼相結合。面對遺民詩人的作品,要將時代背景與個人經歷作為情感分析的重要線索,如張炎詞中自然景象的壯美與蒼涼,往往承載著故國之思與身世之痛,要透過“景語\"挖掘“情語”。對“蟾”“瀟湘”“漁舟\"等經典意象,應積累其文化內涵(如“月\"多表孤獨懷舊,“舟\"常喻漂泊歸隱),結合具體語境辨析其多重寓意,避免停留在字面解讀。其二,用典分析與哲理探究并重。古典詩詞中的用典常暗含深層情感與哲思,如蘇軾典故的化用不僅體現對前人智慧的繼承,更須結合詞人自身的處境理解其情感指向一“消長盈虛理”在蘇軾筆下是超脫曠達的哲思,在張炎詞中則融入了對朝代興衰的隱痛,自然規律的永恒與人生際遇的無常形成張力,要在對比中把握情感的復雜性。其三,細節品讀與整體觀照相統一。選擇題對“入\"“洗\"等動詞、形容詞的考查,要求考生關注語言的精準表達;情感題對全詞意象體系的分析,則要從整體上把握景象與情感的呼應關系,如“孤月一遺民”“漁舟一歸隱”“瀟湘一高潔\"等意象鏈條,通過細節的串聯形成對詞作情感脈絡的完整認知。
在答題技巧上,要注意邏輯層次的構建:解答選擇題時,可采用“排除法+細節比對法”,先排除明顯錯誤的選項(如A項對“蟾\"的望文生義),再結合詩句逐字分析剩余選項的準確性。解答情感題時,建議按“意象解析一手法關聯一背景映射”的思路展開,如從“孤白”的月的描寫,到比喻手法的運用,再到遺民身份的孤獨隱喻,層層遞進地揭示情感內涵。同時,須避免空泛的情感概括,要緊扣具體詞句展開分析,如“古愁休問”的矛盾心理、“長翁元自如此\"的精神寄托,均要以文本為依據,確保分析有跡可循。
總之,詩歌鑒賞的本質是通過語言符號抵達詞人的內心世界,這既需要扎實的意象積累、典故儲備與背景知識,也依賴于對文本細節的敏銳感知與整體情感的細膩體悟。本題通過張炎的詞作,展現了自然之美、哲思之深與遺民之痛的交織,為考生提供了一個典型的分析范例一一唯有將語言分析、文化積淀與生命體驗相結合,方能在古典詩詞的鑒賞中實現從“理解”到“共鳴”的跨越。
三、參考答案
1.(3分)A(“聽到蟾蜍聲聲”的說法錯誤)
2.(6分) ① 對江月之景的喜愛。詞人醉心于澄澈如洗的月夜江景和雄渾的自然之美。② 內心的孤寂之感。“孤白”既指月光獨照的景象,又暗合詞人獨立江畔的形象;“露已沾衣,鷗猶棲草”以細微清冷的物象,表現詞人內心的孤寂。 ③ 對故國的追思?!肮懦钚輪枺L盈虛理”隱喻南宋覆亡的歷史興衰。 ④ 對人生如夢的感慨。尾句“人方酣夢”化用了蘇軾“人生如夢”之語,寄寓了對人生的喟嘆。(每點2分,答到任意3點即可得滿分。言之有理可酌情給分)
四、新題試練
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 3~4 題。
三姝媚·送舒亦山游越
張炎
蒼潭枯海樹。正雪竇高寒,水聲東去。古意蕭閑,問結廬人遠,白云誰侶。賀監猶狂,還散跡、千巖風露。抱瑟空游,都是凄涼,此愁誰語。
莫趁江湖鷗鷺。怕太乙爐荒,暗銷鉛虎。投老心情,未歸來何事,共成羈旅。布襪青鞋,休誤入、桃源深處。待得重逢卻說,巴山夜雨。
3.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開篇“蒼潭枯海樹”以蕭索的意象營造蒼涼氛圍,奠定全詞悲戚的基調。B.“賀監猶狂”化用賀知章的典故,既贊友人疏狂,亦含對其孤寂的擔憂。C.“太乙爐荒”借煉丹術語,暗指江湖漂泊會消磨人的壯志,勸友人早歸。D.“巴山夜雨”化用季商隱詩意,表達出對友人漫游桃源深處的不舍之情。
4.本詞的典故運用有何特色?請簡要分析。 (6分)
【答案及解析】
3.D(解析:A項正確。首句“蒼潭枯海樹”以“蒼潭”“枯樹\"等蕭瑟意象,結合“雪竇高寒”的冷寂環境,奠定了全詞蒼涼悲戚的情感基調,符合詞句意境。B項正確?!百R監猶狂\"化用賀知章“金龜換酒\"的疏狂典故,既暗贊舒亦山的狂放品格,又以“抱瑟空游”“此愁誰語”體現對其孤獨漫游的擔憂,解析貼合詞意。C項正確。“太乙爐荒,暗銷鉛虎”中,“太乙爐\"“鉛虎”為煉丹術語,此處借指江湖漂泊會如爐荒鉛銷般消磨壯志,與“投老心情\"“共成羈旅”呼應,勸友人勿因漫游荒廢人生,理解準確。D項錯誤。“巴山夜雨\"化用李商隱《夜雨寄北》“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原詩意在表達對重逢的期待,詞中“待得重逢卻說\"亦明確指向未來相聚的愿景,而非“對友人漫游桃源深處的不舍”。“桃源深處”是勸友人勿避世過深,而非實指其行蹤,此選項混淆了用典的情感指向。)
4. ① 借歷史人物抒懷。以“賀監猶狂”化用賀知章疏狂典故,既暗合友人“游越”的狂放氣質,又以“抱瑟空游”凸顯其孤寂形象。 ② 用丹道術語隱喻。“太乙爐荒,暗銷鉛虎”借煉丹意象,將“江湖鷗”的自在漫游轉化為對壯志消磨的擔憂。 ③ 引經典意象勸誡。“桃源深處”化用陶淵明典故,既呼應前文“古意蕭閑”的歸隱傾向,又以“休誤入”警示友人勿沉湎避世,暗含對其“投老心情”下應有人生選擇的期許,情感婉轉而多思。
提示:解答此題,應緊扣用典的類型(歷史人物、文化意象、專業術語)和情感指向(贊賞、擔憂、勸誡)及表達效果(含蓄婉曲、層次豐富)來展開;考生應掌握“精準定位典故一關聯文本語境一闡釋多元作用”的思維鏈條,形成新高考必須具備的高階認知能力。
(作者單位:云南省昆明市金岸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