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月的陽光斜斜地穿過嘉興市檔案館的玻璃幕墻,在《秀州鐘》校刊特藏柜上投下斑駁的光影。這套十八冊的期刊,是全市唯一保存完整的民國校刊,以初中部那口古老的秀州鐘命名,承載著幾代人的記憶。作為省重點保護文物,它是嘉興市秀州中學百年校史最完整的見證,北大圖書館珍藏了其中九冊,而這里保存著最完整的一套。泛黃的紙頁間,記錄著程開甲院士的物理啟蒙習作、翻譯家朱生豪的古詩詞研究論文,還有那些在修復嘉興子城時得以參考的建筑細節。脆弱的紙頁上凝固的不僅是紙張的紋理、陳舊的墨跡,更是一段凝固的時間。
目光掃過書頁上的鐘面插圖時,在金屬震顫的想象余韻里,仿佛聽見當年敲鐘人拉動繩索的“吱呀”聲——這聲音曾日復一日地丈量著學堂時光,像一個沉默而忠誠的伙伴。暮春的雨打在百年鐘樓上,雨水順著鐘鈕的紋路蜿蜒而下。銅器不會說話,但那些被歲月包槳的紋路里,藏著太多未講完的故事。
我突然想起湖北省博物館那柄越王勾踐劍,同樣是跨越時間長河的金屬文物一一此刻,是否也有學生正隔著玻璃與它對視?在近年的游戲中,越王勾踐劍被活化為“冷面劍客”,玩家通過劇情任務解鎖它的鍛造工藝和吳越爭霸的歷史。這種創意讓青銅器不再是展柜中冰冷的展品,而成了能對話、有性格的“朋友”。如果我們的秀州鐘化身為人,我想那大概會是一位外冷內熱的少年,穿著民國時的立領學生制服,有著金屬般的沉穩氣質。
思考之余,一個問題浮上心頭:如果文物活化只停留在“顏值”和“人設”的表層,會不會在娛樂化過程中磨滅文物身上歷史的厚重感?
近年來,文物活化確實成了文化傳播的“流量密碼”。游戲《物華彌新》構建了一個虛擬修復系統,玩家通過扮演收藏家與文物活角色交流,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修復”文物、解鎖歷史劇情;網劇《你是我的碗》以北宋汝瓷蓮花溫碗為靈感,用青春敘事重構文物關系,讓觀眾在追劇過程中自然積累文物知識。這些跨媒介、多領域的創新實踐,構建了一個動態的文化生態,使文物從博物館的玻璃展柜中“走”出來,成為大眾日常生活的有機組成部分。
然而,這種創新形式也面臨著過度簡化的風險。部分作品在追求視覺表現的過程中,忽視了文物本身承載的文化內涵。例如,某款流行游戲將商周的青銅鼎塑造為強勢獨斷的人物,卻未能體現其作為祭祀禮器的莊嚴屬性;另有作品將唐代秘色瓷具象化為性格偏執的角色,與其作為皇室御用品的尊貴身份存在明顯偏差。當文物活化后的形象過分強調外在特征而弱化其歷史本質,當深厚的文化積淀被簡化為幾個淺顯的特質,這些珍貴遺產所蘊含的文明價值,是否會在過度娛樂化的趨勢中逐漸消解?
或許,文物活化真正的價值,不在于把歷史包裝得多時髦,而在于為今人提供一種與過去對話的可能性。當校刊中的秀州鐘在想象中開口說話,它不再是書本中遙不可及的歷史符號,而成了與我們共享晨昏的伙伴。這種活化不是對歷史的消解,而是一種創造性的詮釋就像詩人艾略特所說:“過去應該被現在改變,正如現在被過去指引。”
一百多年后,當未來的學生用全息投影儀查看今天的校刊,他們看到的不僅是數字化檔案,更是一代代人用不同方式守護的文明對話。1922年振聾發聘的鐘聲與2025年的我們,在泛黃的紙頁間偶然相遇;而今天的我們與商周的青銅、漢唐的瓷器,也在活化的創意中建立聯系一一這不是歷史的終結,而是歷史以新的形式延續。
站在鐘樓投下的陰影與陽光的交界處,我突然明白:文物活化如同那口古老的秀州鐘,本質上是時間的媒介。
當青銅的回響與青春的共鳴相遇,歷史不再是沉重的包袱,而成為可以攜手同行的伙伴 這才是文物活化最珍貴的意義。
指導教師:李海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