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提起丨洪門」或者丨青幫」,大陸很多讀者立刻想起的是三十年代上海灘的代表人物杜月笙以及他與蔣介石的關係。「洪門」和「青幫」雖然1949年後在大陸逐漸走入了歷史,但是,作爲一個社會組織,「洪門」和「青’」都沒有從臺灣和海外的社會上消失,而且在臺灣社會組織龐大、人數眾多。

海外洪門永遠尊稱的大哥,美國華裔人物,遊走中美七十載的洪門傳奇——司徒美堂先生(字美通,Seetoo)的一生,無疑是一段偉大的歷史篇章。他身處的時代風雲變幻,經歷了無數社會和政治的重大變革。每一個他參與的事件、每一段他交往的人物,都成為了洪門以及中國近現代歷史的鮮明片段。他的生命,是一部充滿激情與奮鬥的史詩,見證了從清朝末期至新中國建立的波瀾壯闊。
然而,隨著歲月流逝,歷史的真相往往被時間蒙上了一層面紗。1955年他在北京的公祭大會上所「得到」的總結與定位,無疑為我們指引了方向。可以清楚地看到,司徒美堂旅居美國長達七十年,無疑是當時華人社會的民族僑領,更是中國洪門致公黨的創始人之一。但需要澄清的是,他並非中國致公黨的創始人,二者有著明確的區別,這一點在理解他的歷史地位時尤為重要。

還原真相尊重歷史的精神
隨著歷史學者不斷深入探索,越來越多曾經被遺忘或忽視的故事重新浮出水面,為我們提供了更全面的歷史視野。這些故事不僅豐富了我們對過去的理解,也讓我們對那些曾經的英雄人物有了更加立體的認識。但在這個過程中,也出現了錯誤的訊息與誤解。例如,曾經有文章錯誤地將張瀾先生的照片誤作司徒美堂的影像,並將他描述為「長髯白須」,這與實際情況完全不符。
這些錯誤資訊無論是無意還是有意,都是對歷史真相的一種扭曲。尊重歷史、還原真相,是對先人最大的敬意。在這樣的時刻,我們應該以更加嚴謹的態度,回顧和研究那些關鍵的歷史事件與人物,讓真正值得銘記的故事再次亮相,照亮後人的路。
終章壯烈國家最高級別的送別
1955年5月8日,司徒美堂先生因腦溢血在北京辭世,享年89歲。隨後,5月10日,公祭大會在北京隆重舉行,時任總理的周恩來親自主持。毛澤東、朱德、劉少奇、周恩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親自為他獻上花圈,首都各界人士共七百餘人參加了這場盛大的儀式。儀式結束後,司徒美堂的遺體安葬於八寶山革命公墓,這一切象徵著對這位「洪門元老,一生愛國」的華僑領袖的至高敬意。
這場極為隆重的公祭儀式,無疑是對司徒美堂先生一生貢獻的最高肯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官方撰寫的祭文,不僅全面肯定了他為國家、民族所做的貢獻,也將他定位為新中國建設與民族解放的先驅之一。
回望人生文字中的歷史足跡
司徒美堂的回憶錄《我的生活經歷》和《旅居美國七十年》兩部著作,為後人提供了寶貴的歷史資料。這些著作不僅讓我們得以一窺他那充滿波瀾與挑戰的精彩人生,也幫助歷史學者們將他的一生與當時的時代背景進行更為深刻的梳理。這些文字成為後人研究那段動盪時期的重要依據,揭示了司徒美堂如何在中美兩國的重大歷史事件中發揮關鍵作用。
通過這些資料,學者們得以更加精確地重構司徒美堂的歷史畫面,並深入探討當時社會背景、政治變遷的脈絡。這些資料,不僅是研究那一段歷史的寶貴資源,也為後代學者和歷史愛好者提供了理解歷史的重要窗口。
黃金歲月全心為美洲華僑服務
根據歷史資料的整理,司徒美堂的核心活動期集中在1933年至1948年。這一時期,他全身心投入洪門致公黨的發展,並在華人社會的抗日救國運動中貢獻了大量的心血。
洪門精神永駐歷史薪火相傳
司徒美堂的傳奇故事,是中國洪門精神的具體體現,也是一代又一代旅美華僑愛國情懷的縮影,更是海外洪門弟兄永遠追隨的表率。他的人生跨越了清朝末期的動盪、民國初期的變革,直到新中國的建立,見證並參與了中國近現代史的重大歷史事件。無論是在洪門組織建設,還是在對國家、民族的愛國行動中,司徒美堂的身影無處不在。
特別是在1933年陳炯明總理去世後,中國致公黨的活動一度陷入低潮。此時,中國全面抗日戰爭的爆發使國家處於極端困境,而司徒美堂站在了抗戰最前線,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作為美洲洪門的領袖,他積極組織資金募集、軍事支援和民間宣傳等多方面的行動,並動員美洲華人社會,為祖國抗戰提供了堅強的海外支持。
司徒美堂的這些行動,既是洪門精神的具象化,也是他對國家和民族深沉愛國情懷的真實表達。他在這一階段的貢獻,無論是在物質援助還是精神支持方面,都對中國抗戰的勝利起到了重要作用。
今天,當我們回望他的歷程,這不僅是對一位偉大僑領的致敬,更是對歷史真相的捍衛。隨著我們繼續行走於時代的潮流中,讓我們將這些被塵封的歷史記憶再度呈現,並將它們作為指引,照亮未來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