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R781.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2665.2025.15.0107.03
DOI:10.3969/j.issn.2096-2665.2025.15.035
隨著現代牙體牙髓病學的進展,根管治療(RCT)作為維護天然牙齒的重要技術,已經成為治療牙髓病和根尖周病變的首選方法[1-2]。然而,RCT后并發癥的防治仍是目前臨床實踐研究熱點,其中,牙根縱裂(verticalrootfracture,VRF)由于隱匿性較強、診斷困難及預后較差,成為導致治療失敗的因素之一[3]。臨床實踐顯示,VRF不僅導致患者口腔功能受損,還可能引發后續修復治療周期延長等問題,導致患牙無法保留[4]。目前,臨床缺乏有效的早期診斷指標,多數患者在出現明顯癥狀或影像學改變時才能夠確診,錯過預防性干預的最佳時機。基于此,本研究旨在通過分析RCT患者發生VRF的影響因素,為臨床制訂個性化治療預案提供數據支撐,提高牙體保存治療的遠期療效,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回顧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4年1月于蘇州口腔醫院接受RCT的80例患者的臨床資料,根據是否發生VRF[5將患者分為未發生組(57例)與發生組(23例)。未發生組患者中男性19例,女性38例;年齡35~70歲,平均年齡( 51.51±10.48 歲;BMI 20~27kg/m2 ,平均 BMI( 23.29±1.12)kg/m2 發生組患者中男性9例,女性14例;年齡35~70歲,平均年齡( 51.57±10.41 )歲;BMI 20~27kg/m2 ,平均BMI(23.21±1.16)kg/m2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 Pgt;0.05 ),組間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蘇州口腔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1單根管或多根管恒牙行RCT者[];(2)根尖孔發育完成且根尖無明顯吸收的恒牙者。排除標準: (1)處于牙周炎活動期者;(②有外傷史或隱裂牙者;(③接受RCT前已存在VRF者;(④合并嚴重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風濕性疾病等可能影響口腔愈合的疾病者;(5無法配合完成隨訪者。
1.2治療方法所有患者均接受RCT,治療過程嚴格按照RCT標準操作程序進行。術前常規消毒、鋪巾。使用口腔頜面錐形束計算機體層攝影設備(CBCT)(常州博恩中鼎醫療科技有限公司,國械注準20173060313,型號:Bondream3D-1020S)拍攝根尖片,了解患牙的根管形態、數目及根尖周病變情況。術中采用橡皮障「馬來西亞飛思邁私人有限公司,國械備20181525號,規格: 6×6 ( 152×152mm )隔濕,使用次氯酸鈉和生理鹽水交替沖洗根管,以徹底清除根管內的感染物質。根管預備時,采用逐步后退法,并使用根管長度測量儀(桂林市啄木鳥醫療器械有限公司,桂械注準20162170092,型號:DpexI)測量根管工作長度,確保根管預備的準確性。根管消毒后,采用熱牙膠垂直加壓充填技術封閉根管,完成RCT。術后定期隨訪,隨訪12個月,觀察并記錄VRF的發生情況。VRF診斷標準[5:X線表現為間接征象,根尖周透射影(骨吸收)、牙周膜間隙增寬、根管壁影像增寬或“暈輪征”。
1.3觀察指標 (1)比較兩組患者臨床資料。包括鄰牙牙髓壞死、咬合痛、叩痛情況及剩余牙體組織0 ?30%lt;30% )、金屬樁核修復(根據治療記錄確認是否采用金屬樁核修復)、根管過度預備[通過CBCT評估根管壁連續性,若存在根管偏移(彎曲度改變 gt;30% )帶狀穿孔或根尖區過度敞開,則判定為過度預備]、咬合創傷[使用咬合記錄儀(寶詩公司,型號:OccluSense)量化咬合力分布,若單牙負荷 gt;20% 總咬合力或存在側向力,提示咬合創傷]。(②分析影響RCT患者發生VRF的獨立危險因素。
1.4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26.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以[例 (%)] 表示,采用 χ2 檢驗。影響因素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以 Plt;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兩組患者鄰牙牙髓壞死、咬合痛、叩痛情況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gt;0.05 );發生組患者剩余牙體組織 lt;30% 、金屬樁核修復、根管過度預備、咬合創傷患者占比均高于未發生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 Plt;0.05 ),見表1。
2.2影響RCT患者發生VRF的多因素Logistic分析將可能影響RCT患者發生VRF的因素行量化賦值,見表2,以是否發生VRF為因變量(否 =0 ,是 =1 )。多因素Logistic分析結果顯示,剩余牙體組織 lt;30% 、金屬樁核修復、根管過度預備、咬合創傷均是影響RCT患者發生VRF的獨立危險因素,效應值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lt;0.05 ),見表3。
3討論
RCT后VRF是導致牙齒喪失的嚴重并發癥,其臨床表現為咬合痛、牙齦腫脹、牙周袋形成及漸進性牙齒松動。診斷過程需綜合應用數字化影像學檢查結合臨床叩診,典型表現為垂直向透射影及牙槽骨吸收征象[。然而,影像學改變多發生于VRF中晚期,此時牙根結構已發生不可逆破壞,牙齒喪失風險顯著增高。現有診斷技術對早期或即將發生的VRF缺乏敏感度和特異度,難以實現有效預警。因此,系統性地識別影響VRF發生的危險因素,對于突破現有診斷局限,制訂針對性預防措施和個性化治療方案,改善患者遠期預后具有重要作用。

表2量化賦值表


本研究結果顯示,發生組患者剩余牙體組織 lt;30% 、金屬樁核修復、根管過度預備、咬合創傷患者占比均高于未發生組;多因素Logistic結果顯示,剩余牙體組織 lt;30% 、金屬樁核修復、根管過度預備、咬合創傷均是影響RCT患者發生VRF的獨立危險因素,提示以上因素均與RCT后VRF的發生相關。分析原因在于當牙體組織剩余 lt;30% ,牙齒原有的天然結構,如牙本質壁被大量破壞,導致剩余牙體無法形成有效的力學支撐,在咀嚼時無法將承受的咬合力分散傳遞至牙根。剩余牙體組織嚴重不足,提示力學支撐體系失效。牙齒失去將垂直向和側向力轉化為相對安全、分布廣泛的應力模式的能力[。且當后牙需要承受較大的垂直和側向咬合力時,牙根表面局部承受的壓力會急劇增加,形成應力集中點。長期反復地咀嚼,應力集中點附近的牙本質會持續承受超出其彈性極限的載荷。長期、周期性的高應力會導致牙本質內部微裂紋的萌生和擴展,最終導致VRF。此外,剩余牙體不足時,修復體需要重建咬合關系,但修復體的咬合面形態、高度常與天然牙存在差異。同時,缺損牙體常導致對頜牙過度伸長或鄰牙移位,形成異常咬合接觸點。上述不均衡的咬合關系會使牙根特定區域,如根管壁較薄的舌側或近遠中面持續承受非軸向力,加速牙本質疲勞進程。牙本質的疲勞強度在反復載荷下會顯著降低,使其在遠低于一次性破壞強度的應力水平下即可發生斷裂[。金屬樁(如不銹鋼、鈦合金)的硬度遠大于天然牙本質,當牙齒承受咀嚼力時,牙本質本應通過輕微彈性形變緩沖壓力,但金屬樁會阻礙緩沖作用,導致應力集中在牙根與樁核的交界處,引發縱向裂紋[10]。且天然牙齒的咬合力通過牙本質均勻分散至牙周膜,而金屬樁會改變力的傳導方向。有臨床研究顯示,金屬樁修復后, 60% 以上的咬合力集中在樁末端對應的根尖1/3區域,而這里是牙根最細薄的位置[1]。RCT后牙齒本身因失去牙髓營養供應而脆性增加,金屬樁修復需要進一步磨除牙體組織以預備樁道,會顯著減少剩余牙體組織,并減少牙根壁的厚度,當牙根壁厚度 lt;1mm 時,其抗折強度會急劇降低。根管預備時,需清除感染組織并擴大根管以便充填。但如果過度擴大根管,如使用過粗的器械或反復切削,會過度磨除牙本質,導致根管壁變薄,抗壓和抗折能力顯著降低[12]。牙齒的硬度、彈性與其結構密切相關,過度擴大的根管會改變牙齒原有的生物力學特性。當原本略微彎曲的根管被強行拉直后,牙根原本適應咬合力的自然弧度被破壞,導致受力方向異常。過度預備可能使牙根橫截面從圓形變為橢圓形,在承受側向力時更易發生折裂。此外,牙本質內部有大量微小的牙本質小管,正常情況下被牙本質基質包裹保護。過度預備會大量暴露這些微小管道,導致牙本質的機械強度降低。同時,細菌代謝產物更易通過小管進入牙根內部,加速牙體組織的脆化,最終在咬合力作用下發生縱向開裂[13]。且咬合創傷患者常存在夜磨牙、緊咬牙或單側咀嚼等不良習慣。RCT后的牙齒在修復體保護不足時,長期承受超過生理承受范圍的側向力或垂直沖擊力,會導致牙本質內部微裂紋逐漸擴展,最終形成貫通性縱裂[14]。此外,活髓牙在承受過大咬合力時,會通過牙髓神經的反射機制自動調節咬合,而RCT后牙齒會失去疼痛預警機制,患者在無痛狀態下持續超負荷使用,微損傷不斷累積卻無法及時察覺,從而導致裂紋擴展。另外,本研究仍存在一定缺陷,如為確保研究的順利實施,本研究在樣本量選擇中存在一定偏倚,且受時間限制納入樣本量較少。因此,在后續的研究中仍有需要擴大樣本量、延長隨訪時間,為臨床研究影響RCT后VRF發生的危險因素提供更詳細、可靠的依據。
綜上所述,剩余牙體組織 lt;30% 、金屬樁核修復、根管過度預備、咬合創傷均是影響RCT患者發生VRF的獨立危險因素,可為患者早期干預提供參考依據。
參考文獻
[1]陳智,陳彬文.根管治療后牙體修復的治療方案選擇[J].華西口腔醫學雜志,2015,33(2):115-120.
[2]宋毅,徐小紅,丁存善.牙科手術顯微鏡在疑難根管治療中的應用評價[J].臨床口腔醫學雜志,2016,32(10):614-616.
[3]李燕茹.根管治療后牙根縱裂臨床分析[J].深圳中西醫結合雜志,2016,26(7):138-140
[4]趙佳麗,孫克勤.牙根縱裂臨床診治探討[J/CD].全科口腔醫學電子雜志,2017,4(1):38-40.
[5]田麗.活髓牙牙根縱裂的臨床研究[J].繼續醫學教育,2016,30(12): 89-91.
[6]中華口腔醫學會牙體牙髓病學專業委員會.顯微根管治療技術指南[J].中華口腔醫學雜志,2016,51(8):465-467
[7]古麗比熱·艾合買提,曹雅,謝思靜,等.根管治療后隱匿性牙根縱裂裂紋寬度對CBCT檢出率的影響[J].口腔醫學研究,2020,36(2): 172-176.
[8]曹丹彤,古麗比熱·艾合買提,高安天,等.根管治療后隱匿性牙根縱裂臨床特征分析及CBCT影像學研究[J].口腔醫學研究,2020,36(7): 644-647.
[9]張方琪,曹選平,藍肖淑,等.根管治療后牙根縱裂與牙體修復相關性的回顧性研究[J].牙體牙髓牙周病學雜志,2024,29(9):520-529.
[10]姚清婷,李姝慧,李軍.牙根縱裂病因學及診療研究進展[J].新疆醫學,2021,51(3):329-332.
[11]袁志瑤,鄒習宏,戴霖霖,等.上頜第一磨牙牙根折裂的臨床特征分析[J].華西口腔醫學雜志,2021,39(5):555-559.
[12]王梓,許婉倩,薛明.牙根縱裂的病因及診斷要點[J].中國實用口腔科雜志,2023,16(5):517-521.
[13]戴麗霞.活髓牙牙根縱裂致病誘因相關因素分析[J].臨床口腔醫學雜志,2017,33(11):675-677.
[14]姚清婷,李軍,李姝慧.根管峽部牙本質的結構與礦物質含量及顯微硬度的研究[J].口腔疾病防治,2020,28(10):630-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