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分析單側雙通道內鏡下腰椎融合術(ULIF)治療腰椎退行性疾病(LDD)的效果,并分析其對患者腰椎功能的影響。方法選取2020年9月至2023年9月玉林市紅十字會醫院收治的60例LDD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根據手術方式不同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均30例。對照組患者實施經椎間孔入路腰椎融合術(TLIF),觀察組患者實施ULIF。兩組患者術后均接受標準的抗感染治療,并隨訪12個月。比較兩組患者手術情況、視覺模擬量表(VAS)疼痛評分、腰椎功能[日本骨科協會評估治療(JOA)評分、Oswestry功能障礙指數(ODI)評分]和并發癥發生情況。結果觀察組患者術中出血量更少,術后住院時間更短(均 Plt;0.05 )。兩組患者VAS疼痛評分均具有時間、組間、交互效應差異(
P⊥i∣⊥lt;0.05
,
",F交互 = 5 . 1 1 7", P☉lt;0.05 );術后7d、6個月、12個月,兩組患者VAS疼痛評分呈降低趨勢,且觀察組均更低(均 Plt;0.05 )。術后12個月,兩組患者JOA評分均升高,ODI評分均降低(均 Plt;0.05 ),但組間JOA、ODI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 Pgt;0.05 )。組間并發癥總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gt;0.05 )。結論ULIF與TLIF治療LDD患者在改善腰椎功能及并發癥方面效果相似,但ULIF能有效減少術中出血量,縮短住院時間,緩解術后疼痛,促進患者恢復。
【關鍵詞】腰椎退行性疾病;單側雙通道內鏡下腰椎融合術;經椎間孔入路腰椎融合術;腰椎功能【中圖分類號】 R681.5+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2665.2025.15.0045.03
DOI:10.3969/j.issn.2096-2665.2025.15.015
腰椎退行性疾病(lumbardegenerativedisease,LDD)是指由于脊柱老化、長期勞損或外傷等因素導致的腰椎間盤、關節和韌帶等結構的退化和功能障礙,主要表現為腰痛、放射性下肢疼痛和活動能力降低等。目前,部分患者經保守治療能改善癥狀,但部分患者仍無法獲得滿意的效果,需要進行手術治療[。經椎間孔入路腰椎融合術(TLIF)是傳統開放術式,其通過廣泛剝離椎旁肌肉組織及強力牽拉神經結構來實現手術野的充分顯露和減壓,但由于其需要大范圍的組織剝離,常導致術中出血量增加、術后肌肉去神經化及纖維化等并發癥,進而引發術后持續性腰痛、功能恢復緩慢等問題[]。而單側雙通道內鏡下腰椎融合術(ULIF)是一種新型微創手術方法,通過兩個獨立的通道進行操作,一個用于內鏡觀察,另一個用于手術操作,能夠在清晰的內鏡視野下進行精確的手術操作,減輕手術創傷,降低并發癥發生率[3]。基于此,本研究旨在對比分析兩種不同手術方式對腰椎退行性病變的臨床療效,重點評估其對患者腰椎功能改善的差異性影響,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20年9月至2023年9月玉林市紅十字會醫院收治的60例LDD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根據手術方式不同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0例。對照組患者中男性12例,女性18例;年齡45~75歲,平均年齡( 60.33±7.12? 歲;手術節段: L3/L4,L4/L5,L5/S1 分別為3、22、5例。觀察組患者中男性11例,女性19例;年齡46~73歲,平均年齡( 60.11±7.25 歲;手術節段: L3/L4,L4/L5,L5/S1 分別為3、21、6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 Pgt;0.05 ),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玉林市紅十字會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1患者伴有腰腿痛、持續麻木、無力或間歇性跛行;(②符合單節段腰椎滑脫(I度)、腰椎不穩、腰椎管狹窄、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表現[4;(3)保守治療 gt;3 個月并無效,需手術干預。排除標準:(1有嚴重腰椎外傷史并接受手術治療者;(②存在其他脊柱疾病者;(③合并嚴重認知功能障礙者;(4合并重要臟器功能不全者。
1.2手術方法手術均在標準全身麻醉(經氣管插管)下進行,患者取標準手術體位(仰臥位),完成常規術區消毒和無菌鋪巾后開始手術操作。對照組患者實施TLIF:在C形臂X射線機(GEOECMedicalSystems,Inc.,型號:OEC9900Elite)透視下明確病變節段,作后正中切口,逐步剝離皮膚、皮下組織及筋膜,分離椎旁的肌肉,顯示椎板和相鄰的上下關節突關節,將椎旁肌肉牽拉分開,選取“人字嵴”作為進入點,在上部和下部椎體的兩側椎弓根各擰入椎弓根釘,確保對減壓側進行徹底減壓,采用顯微尖刀行纖維環切開,隨后交替應用直型與彎型髓核鉗進行病理性椎間盤組織的整塊切除,最后以刮匙系統清除軟骨終板直至暴露出血性骨床。在椎間隙填入取下的骨碎塊,并置入大小合適的椎間融合器(北京市富樂科技開發有限公司,型號:FRP07),隨后使用螺帽將2根預先彎曲的鈦棒固定在雙側椎弓根螺釘上,施加壓力后,旋緊螺帽。C形臂X射線機透視確定融合器、螺釘位置適當后,使用生理鹽水沖洗傷口,確認無活動性出血后留置一次性使用負壓引流導管[湖北康泉醫療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型號:SY-14Fr(H),縫合切口,完成手術。觀察組患者實施ULIF:在C形臂X射線機透視下確定目標椎間隙的具體位置,標記責任間隙及上下椎弓根體表投影點,作 1.5cm 的橫向切口,切口距離目標椎間隙中線 1.0~1.5cm ;縱向切開深筋膜,逐步插入擴張導管以建立觀察和工作通道,觀察通道連接內鏡系統,工作通道置入手術器械。使用射頻等離子手術電極(廣州帕瑪醫療科技有限公司,粵械注準20182010067,型號:PM103)清除椎板上的軟組織并進行止血,完成造腔。利用槍鉗去除目標椎間隙上方的椎板下緣和關節突關節的骨質,并去除部分黃韌帶,以暴露硬膜囊和神經根,使用椎板咬骨鉗移除部分關節突的內側骨頭,擴展神經根管,緩解神經根的壓迫,在神經根拉鉤輔助下將神經根牽拉分離,充分暴露目標椎間盤。隨后,依次使用直型和彎型髓核鉗摘除退變椎間盤及其髓核組織,并采用刮匙徹底清除軟骨終板直至骨性終板暴露,在內窺鏡直視下,置入適配尺寸的椎間融合器,最后經皮植入雙側椎弓根螺釘系統完成固定。在C形臂X射線機透視確認融合器及椎弓根螺釘位置滿意后,徹底止血并確認無活動性出血,常規放置引流管,逐層縫合切口。術后兩組患者均接受規范的抗感染治療,并隨訪12個月。
1.3觀察指標(1)手術情況。包括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中通過吸引器吸引至帶有刻度的吸引瓶,記錄出血量)、術后住院時間(出院標準:患者疼痛癥狀明顯減輕,切口愈合良好)。(②視覺模擬量表(VAS)疼痛評分。分別于患者術前、術后7d、6個月、12個月,通過VAS疼痛評分[5]進行疼痛程度的評估,其評分范圍為0分(無痛)~10分(劇痛),評分與疼痛程度呈正相關。(3腰椎功能。采用日本骨科協會評估治療(JOA)評分[及Oswestry功能障礙指數(ODI)評分[評估患者術前及術后12個月的腰椎功能。JOA評分總分最高分為29分,評分越高表示腰部的功能狀態越好;ODI評分最高為50分,評分與功能受損程度成正比。(4并發癥發生情況。并發癥總發生率 Σ=Σ (感染 + 神經損傷 + 硬膜外血腫 + 硬膜囊破裂)例數/總例數 ×100% 。
1.4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26.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
)表示,行 t 檢驗,不同時間點結果比較采用重復測量方差分析,其兩兩比較采用LSD-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 (%)] 表示,行 x2 檢驗。以 Plt;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手術情況比較兩組患者手術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gt;0.05 ;觀察組患者術中出血量更少,術后住院時間更短,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lt;0.05 ),見表1。
)
2.2兩組患者VAS疼痛評分比較兩組患者VAS疼痛評分均具有時間、組間、交互效應差異;術后7d、6個月、12個月,兩組患者VAS疼痛評分均降低,且觀察組均更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 Plt;0.05 ),見表2。
)
注:與同組術前比較, aPlt;0.05 ;與同組術后7d比較, bPlt;0.05 與同組術后6個月比較, ‰ ;與對照組比較, *Plt;0.05 VAS:視覺模擬量表。
2.3兩組患者腰椎功能比較術后12個月,兩組患者JOA評分均升高,ODI評分均降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 Plt;0.05 ),但組間JOA、ODI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 Pgt;0.05 ),見表3。
2.4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組間并發癥總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gt;0.05 ),見表4。
3討論
近年來,隨著人口老齡化趨勢的加劇,LDD的發生率呈逐年升高趨勢,已經成為影響老年人生活質量的重要因素之一,若不及時進行治療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神經壓迫癥狀,不僅影響患者日常生活,還可能出現行走困難、睡眠障礙等問題[8]。ULIF具有創傷小、恢復快和并發癥少等優點,在臨床中廣泛應用。因此,選擇有效的治療方法對于改善LDD患者的臨床癥狀和生活質量至關重要。
)

本研究顯示,觀察組患者術中出血量更少,術后住院時間更短,提示ULIF能減少術中出血量,縮短住院時間,促進患者恢復。分析原因為,TLIF在手術過程中會造成更大的創傷,涉及更多的肌肉剝離和骨質切除,這不僅增加術中出血的風險,還可能延長術后恢復時間[]。而ULIF通過其獨特的雙通道(觀察通道和工作通道)內鏡系統,且均為經皮通道,因此,不會對椎旁肌造成擠壓,手術視野較大,且雙通道內鏡技術,能夠更精確地定位手術區域,減少不必要的組織損傷,提高操作的精確性,能夠更準確地識別和避開血管,減少術中出血量;同時,ULIF能夠更直接到達病變部位,進行有效的減壓和融合,減少患者術中組織損傷及術后疼痛,加快患者功能恢復,進而縮短住院周期[10]。VAS疼痛評分是評估LDD患者術后疼痛程度的有效工具,能有效反映疼痛強度的連續變化。首先,連續變量的特性可敏感捕捉疼痛強度的細微變化;其次,簡單直觀的操作方式保證臨床實施的可行性;最后,標準化的評分方法(精確到毫米)能確保結果的可比性。本研究顯示,兩組患者VAS疼痛評分均具有時間、組間、交互效應差異;術后7d、6個月、12個月,兩組患者VAS疼痛評分均降低,且觀察組均更低,提示ULIF緩解疼痛的效果更佳。分析原因為,ULIF提供更清晰的手術視野,實現精準定位,可直接顯露病變椎間隙,完成充分減壓及有效融合,避免廣泛剝離椎旁肌群,顯著降低軟組織損傷,更好地維持脊柱生物力學穩定性,有效減輕患者術后不適感,且ULIF的雙通道內鏡系統允許醫生在不切斷肌肉的情況下進行手術,進一步降低術后因組織損傷引發的炎癥反應和疼痛,利于術后恢復[1]。JOA評分由于具備評估全面、對功能改善反應靈敏及實施標準統一等優勢,通過動態比較術前及術后隨訪期間JOA評分的改善幅度,不僅可以客觀反映手術干預后腰椎功能的整體恢復效果,還能有效評估不同治療方式對患者生活質量的多維度影響;ODI評分側重評估疼痛強度及日常生活能力障礙程度,采用百分比形式量化功能障礙水平。本研究顯示,術后12個月,兩組患者JOA、ODI評分及并發癥總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提示ULIF與TLIF治療LDD患者在改善腰椎功能及并發癥方面效果相似。分析原因為,ULIF與TLIF均能有效解除神經壓迫、恢復脊柱的正常解剖結構和生物力學特性,兩者改善腰椎功能的長期效果相當;同時,由于兩種手術方式均需進行神經根牽拉操作,從而產生神經損傷風險,兩組患者在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相似[。
綜上所述,ULIF與TLIF治療在改善LDD患者腰椎功能及并發癥方面效果相似,但ULIF能減少術中出血量,縮短住院時間,緩解術后早期疼痛,促進患者恢復。
參考文獻
[1]賀志強,余勤武.腰椎退行性疾病手術患者腰椎術后綜合征發生情況及危險因素分析[J].頸腰痛雜志,2019,40(6):759-761.
[2]郭李強,尹利強.經椎間孔入路腰椎椎間融合術治療腰椎退行性疾病[J].國際骨科學雜志,2024,45(6):392-396.
[3]朱劍,鎬英杰,任志楠,等.單側雙通道內鏡下腰椎融合術治療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初步研究[J].中國脊柱脊髓雜志,2021,31(11):1026-1033.
[4]雷偉,王林.脊柱外科疾病[M].西安:第四軍醫大學出版社,2015:24-56.
[5]嚴廣斌.視覺模擬評分法[J/CD].中華關節外科雜志(電子版),2014,8(2): 273.
[6]孫兵,車曉明.日本骨科協會評估治療(JOA評分)[J]中華神經外科雜志,2013,29(9):969.
[7]程繼偉,王振林,劉偉,等.Oswestry功能障礙指數的改良及信度和效度檢驗[J].中國脊柱脊髓雜志,2017,27(3):235-241.
[8]達逸峰,王志浩,鄭文凱,等.炎癥因子及信號通路在腰椎退行性疾病中的研究進展[J].中華骨科雜志,2020,40(9):597-606
[9]王飛,胡成棟,李彥飛,等.單側雙通道內鏡技術和椎間孔鏡技術治療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療效對比研究[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23,22(7):707-711.
[10]羅紹堅,譚榮雄,李健,等.單側雙通道內鏡與微創通道在腰椎椎體間融合術中的應用比較[J].臨床骨科雜志,2024,27(5):647-652.
[11]鄒焱,高子龍,張宇,等.單側雙通道內鏡技術輔助腰椎融合術的Meta分析[J].四川醫學,2023,44(3):291-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