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4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916(2025)13-0075-04
An Investigation on the Cultivation of Responsibility and Duty Consciousness Among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 the New Era
Liu Faming'Huang Yan2 (1.Wanshan Branch of Tongren Tobacco Company,Guizhou Province,Tongren 554304; 2.School of Marxism, Tongren University,Tongren 554300)
Abstract:Astrong youthmakesastrong nation,andathrivingyouthensuresaflourishingnation.Asthenewgenerationcharacterizedbyidealsoragtkespoblitysilcetduredss,nddiatitorivedleholudete cultivationofsposibiltnddutyosiosnsetialoalofoalducaioreopetecyini’sducaalfra work,andacriticalcomponntofthemisiontourturevirtuous,welloundedindividuals.Inthenewerafosteringresposibiltyand dutyconsciousnessholdsprofoundsignificance:itpromotesthehlisticevelopmentofstudentsdeepensteirpatrioticsentints,and strengthenstheircommitmenttoachieving thegreatrejuvenationoftheChinesenation.Thecoreelementsincludereinforcingdealsand convictions,enaningresponsibilityawareess,urtuingaprofoudcoetiontothenationandbracingthemisioofutf tivemplemenatelisprogdproahdeolcalducationtegtofdlogicalndlalottila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rational use of the internet,and engagement in social practices.
Keywords: the new era;middle school students;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and commitment;cultivation path
在2024年五四青年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向全國青年發出號召:“廣大青年要繼承和發揚五四精神,堅定不移聽黨話、跟黨走,爭做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斗的新時代好青年,在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中展現青春作為、彰顯青春風采、貢獻青春力量,奮力書寫為中國式現代化挺膺擔當的青春篇章”[1]對于正處于價值觀形成關鍵期的中學生而言,培育責任擔當意識具有特殊意義。新時代中學生作為12至18歲的特殊群體,正處于少年向青年的轉型期,他們既具有新時代賦予的開放思維與個性特質,又面臨個人責任與社會責任協調發展的成長課題
責任與擔當屬于客觀范疇,而責任擔當意識屬于主觀范疇。從思想政治教育維度看,責任擔當意識就是個人或群體在一定社會歷史條件下所要承擔的相應的責任和履行的各種義務而產生的自律意識和道德意識。因此,具有責任擔當意識就必須具備以下幾個基本特征:第一,責任主體要具備基本的認知水平、自由意志以及行為能力;第二,個人利益與社會、國家利益高度統一;第三,它屬于特定社會歷史范疇;第四,主體具有相對穩定的人格素質[2]?!吨袊鴮W生發展核心素養》強調的以“全面發展的人”為中心,主要指處理與社會、國家和世界關系時的態度、價值觀和行為[3,具有時代性、社會性、主動性。這種責任擔當意識的培育,既需要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自我與社會的關系,更要通過價值引領使其建立起對國家發展、民族復興、人民幸福的使命自覺,從而在知行合一中成長為堪當大任的棟梁之才。
一、新時代中學生責任擔當意識培育的價值意蘊
(一)有利于推動中學生實現全面發展
我國的教育旨在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加強中學生責任擔當意識尤為重要。學校應從德、智、體、美、勞五方面培育學生:在德育上,通過宣講會凝聚青春力量,厚植愛國情懷,鼓勵志愿服務;在智育上,增長見識,豐富學識,肩負時代使命;在體育和美育上,鼓勵學生全面發展,展現青春朝氣,描繪中國擔當精神;在勞育上,通過衛生評比活動樹立正確的勞動態度,養成良好的習慣。這些活動共同助力中學生實現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樹立對社會、國家、民族的責任感。
(二)有利于落實\"立德樹人\"的育人目標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中學教育是落實這一任務的主陣地,需關注學生德育,要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明大德即引導學生樹立責任擔當意識,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為追求目標;守公德即引導學生遵守社會道德,履行義務和責任;嚴私德強調個人品德修養,從日常小事做起,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教師應挖掘教育素材,弘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讓學生在鮮活事例中認識責任擔當,提高社會參與感和責任感。同時,利用實踐育人的第二課堂和數字賦能的第三課堂教學,推動立德樹人與思政課同行,強化責任擔當意識培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貢獻青春力量。
(三)有利于中學生家國情懷的養成
《中華人民共和國愛國主義教育法》的頒布施行,凸顯出培育中學生家國情懷的重要性。當前,社會思潮復雜多樣,中學生正處于“三觀”樹立的過渡期,增加了培育正確責任擔當意識的難度。新時代,教師應把握機遇,利用生動的典型事例開展家國情懷教育,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受愛國精神,擔起為祖國貢獻力量的責任。當中學生開始認識到自己的責任擔當使命,對于自身,形成了正確的思想觀念,養成愛國愛家的大愛精神;對于國家,青年是祖國的未來,國家的發展和繁榮離不開青年,青年是國家發展是必不可少的力量。
(四)有利于推動中學生核心素養進一步提升
2014年,教育部制定并發布了《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提出“研究提出各學段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明確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4]。我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包含六大核心素養,它們并不是割裂的而是融合的,任何一個核心素養的實現都會促進其他素養的發展。這些核心素養可以概括為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三大方面,共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新時代的到來,使教師對核心素養內涵有了新認識,注重個體差異,創新教學,培養中學生的責任擔當意識。中學生通過展現青春作為、彰顯青春風采、貢獻青春力量,為社會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成為國家未來的棟梁之材。教育部門和廣大教師的共同努力,為中學生全面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新時代中學生責任擔當意識培育的核心內容
(一)堅定理想信念,增強責任意識
新時代,理想信念對中學生的重要性更加突出。當代中學生,親身經歷著國家的發展和強大。之所以能有這樣的成就,與中國共產黨“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使命有著密切聯系。為此,教育者要對學生的理想追求進行引導,培養學生樹立并堅定理想信念,使他們能夠戰勝內心的懈怠感和克服外界誘惑,在前進道路上始終能夠擁有積極向上的戰略定力。
青春奮斗正當時,不負韶華不負己。新時代的中國面臨著不少的挑戰和困難,這就需要中學生心懷夢想、勇于奮斗,擔當使命,做合格的時代新人。教師要運用榜樣的力量,對中學生的責任擔當意識進行培養,從而引導學生堅定理想信念,堅定“四個自信”,做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始終站穩人民立場,形成積極向上的人生觀,
(二)厚植家國情懷,肩負擔當使命
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是家國情懷,它不僅是對國家和民族的認同,更是實現中國夢的動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千家萬戶都好,國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5],只有真正理解愛國主義和愛家之情,才能把愛祖國和愛家庭有機地聯系起來。家國情懷是賡續紅色傳承的根基,作為青年更需要守護這紅色血脈,更應融入實踐。
責任擔當是家國情懷的生命力。中國自古就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名言。肩負擔當使命,需要青年勇于面對挑戰和困難,積極投身社會實踐。為此,每當民族有危難之時,總會有人挺身而出,為國家做貢獻;每當國與家之間發生利益沖突,都是先國后家、舍小取大。中學生只有厚植家國情懷,肩負擔當使命,我們才能匯聚起強大的民族力量,共同書寫新時代的華彩篇章。
(三)樹立歷史思維,把握時代機遇
歷史思維就是用歷史的眼光去看待世界、分析問題,既要看到現在,又要看到過去,樹立歷史思維要求我們堅持全面而不是片面地看待歷史。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歷史告訴我們,一個國家要發展繁榮,必須把握和順應世界發展大勢,反之必然會被歷史拋棄?!?]這一論斷深刻揭示了歷史思維對于國家發展的重要性。中國共產黨正是通過不斷總結歷史經驗、提高面對風險挑戰的能力發展至今的。在順應歷史潮流過程中汲取歷史智慧,以史為鑒,面向未來,從而更好地把握時代機遇。教育者應從唯物史觀角度,引導學生從歷史發展的潮流中汲取力量,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積極因素,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勇于應對各種困難、風險和挑戰。
(四)推進民族復興,擔當時代責任
時代呼喚擔當,民族振興是青年的責任。習近平總書記在清華大學考察時指出:“當代中國青年是與新時代同向同行、共同前進的一代,生逢盛世,肩負重任?!盵7]這是對新時代中國青年的高度評價和殷切期望,既看到了青年與時代同行的特點,又指出青年肩負著時代使命。青年的價值決定了未來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中學生正處于形成“三觀”的關鍵期,受多方面影響,易出現對學習缺乏動力、對世界奧秘缺乏興趣、對生命價值缺乏深刻認識等。教師既要教育學生尋找自己作為學生的定位積極作為,又引導他們作為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積極作為。同時,當代中學生是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自標、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生力軍,教師也應培養中學生具有“初生牛犢不怕虎”的精神,做到越困難越敢于去戰勝,擔負起時代所賦予的使命。
(五)提高斗爭本領,勇于砥礪奮斗
實現夢想,勇于奮斗。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當代中國青年生逢其時,施展才干的舞臺無比廣闊,實現夢想的前景無比光明”[8]。中學生的人生理想始終要與國家和民族的未來緊密相連,把實現個人理想融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通過扎實奮斗提升斗爭本領,為黨和國家多做貢獻。當代中學生應當努力學習,立志做一個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斗的新時代好青年,讓奮斗成為青春遠航的動力,讓提高能力本領成為自己的追求,在實踐中綻放絢麗之花。
三、新時代中學生責任擔當意識培育的路徑(一)樹立理想信念,嚴防負面思想滲透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全球社會環境復雜多變,各種負面社會思潮的影響不容忽視。西方思想文化的長期滲透,加之互聯網深度普及,使部分青年尤其是處于價值觀形成關鍵期的中學生,成為其重點目標。為此,對于中學生責任擔當意識的培育,要嚴防負面思想滲透。
自建黨以來,中國共產黨始終與青年發展保持著密切的關系。中國共產黨人高度重視青年發展,這不僅是我國的優良傳統,也是繁榮黨的事業的重要保證。教師引導中學生要樹立理想信念,補足精神之鈣,做好關懷愛護等工作,運用生動的事例向他們宣傳時代先鋒、群眾的楷模。堅持黨管青年工作,引導中學生立足于國家發展的需要,肩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使命,樹立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堅定理想信念,肩負時代責任。
(二)融入課程思政,豐富教學內容
在新時代的浪潮中,培育中學生的責任擔當意識顯得尤為重要。為實現這一目標,思政課成為不可或缺的教育主陣地。教師要充分利用這一平臺,將責任擔當意識深度融人課程思政之中,使之成為學生思想成長的堅固基石。學校黨委需引領課程思政工作,確保高質量教學,強化學生責任擔當意識。教師應關注學生思想,組織社會實踐和志愿服務,培養其責任感。持續推進中學課程思政,融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通過學科滲透彰顯責任擔當。運用多元教學手段如“云課堂”,促進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學校、教師、學生需共同努力,培養新時代中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與使命感,引導他們為社會貢獻力量。
(三)加強心理教育,練就過硬本領
在新時代背景下,不良因素威脅著中學生的身心健康。教師擔負著中學生心理危機干預工作,應提供個性化關懷,形成全方位心理關懷體系。學校應開展多樣化心理團輔活動,幫助學生建立積極應對壓力的心態,提升心理韌性。同時,學校需培育中學生勇敢、自律、有擔當等品質,增強內在抗壓能力。家校合作、社區參與是關鍵,要共同引導中學生正確看待事物,營造積極氛圍,培育責任擔當意識。
中學生要意識到學習的緊迫感,積極應對各種困難與挑戰,努力克服自身的擔憂、焦慮等心理問題。練就過硬本領,絕非紙上談兵,中學生需要堅持學以致用,將書本知識與實踐結合起來,通過實踐來淬煉青春、提升自我。實踐育人作為中學生思想教育的有效途徑之一,能夠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在學習中實踐,從而不斷增強為人民服務的真才實學,不斷提升責任擔當意識。
(四)利用網絡平臺,拓寬教育路徑
中學生是互聯網使用的主要群體之一,責任擔當意識的培育需要結合學生的時代特點去進行有效地培育。首要任務是傳播正面的網絡信息,加強網絡輿論管理,營造健康、和諧的網絡環境,培養高尚道德,增強責任擔當?;诨ヂ摼W不受時空限制、傳播快、范圍廣的特點,以主流信息傳播為主,潛移默化地培育中學生的責任感。同時,加強網絡空間監督,倡導共商共建共享,拓展培育途徑。在新時代背景下,深化“互聯網 + 培育”模式,面對教育的新契機,我們要積極把握,勇于面對新挑戰,共同推動中學生責任擔當意識的培育工作取得更大成效。
(五)參與社會生活,培育社會責任感
每個公民都生活在社會中,承擔著相應的社會責任。每個人都是現實的人,與社會存在著普遍聯系。作為國家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中學生不僅僅要對自己負責,也要履行相應的社會責任。社會生活是由公共領域、公共道德、公共參與組成的,中學生在參與社會生活的過程中,既能拓寬視野、增長見識,又能提升責任擔當意識,學會遵守道德、積極奉獻,為社會的進步和發展添磚加瓦。教師、家長和社區應積極引導,組織中學生實地參觀紅色景點,在社會實踐中培育他們成為有擔當的時代新人。鼓勵中學生參與志愿者活動,如社區服務、環保宣傳等,讓他們在實踐中關愛他人、服務社會,培養無私奉獻品質。通過這些社會活動,中學生能深刻理解社會責任內涵,明白自己作為社會一員,有義務為社會和諧發展出力。這種責任感培養,有助于他們健康成長,也為社會繁榮注入活力。
責任擔當是我國的優秀傳統。綜觀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中華民族發展史,每一代青年都在民族危難、在國家有需要時挺身而出。在新時代的背景下,努力培育中學生的責任擔當意識不僅要重視理論,更重視實踐。要善于運用學校、家庭、互聯網等對中學生進行培育,努力將他們培養成勇于擔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使命的時代新人。
參考文獻:
[1]奮力書寫為中國式現代化挺膺擔當的青春篇章[N].新華每日電訊,2024-05-04(1).
[2]王瑜.新時代大學生責任擔當意識培育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21.
[3]核心素養課題組.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J].中國教育學刊,2016(10) :1-3.
[4]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EB/0L].(2014-04-08)[2024-12-25].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jcj_kcjcgh/201404/t20140408_167226.html.
[5]習近平.在2018年春節團拜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8-02-15(1).
[6]習近平.在德國科爾伯基金會的演講(全文)[N].人民日報,2014-03-30(1).
[7]赴清華考察“學長”習近平這樣詮釋心中的“大學之道”[EB/OL].(2021-04-22)[2024-12-25].http://cpc.people.com.cn/n1/2021/0422/c164113-32084471. html.
[8]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22-10-26(1).
作者簡介:劉發明(1976—),男,漢族,貴州松桃人,黨組書記、局長(經理),研究方向為黨建、法治建設、企業管理。
通信作者:黃滟(2000—),女,漢族,重慶北碚人,單位為,研究方向為黨的建設與思想政治教育。
(責任編輯:馮小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