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紙質文獻作為高校圖書館館藏資源的核心組成部分,承載著不可替代的學術價值與文化記憶。這些歷經時間沉淀的書籍、報刊、檔案等實體資源,不僅是師生教學科研活動的基礎文獻保障,更是人類知識與文明發展脈絡的重要見證。然而,在長期保存與利用過程中,紙質文獻因其物理屬性與管理復雜性,持續面臨著來自環境、人為及技術等多方面的安全風險威脅。火災、水浸、蟲蛀霉變等災害可能瞬間損毀珍貴典籍,借閱管理疏漏與技術應用不當則可能導致文獻遺失或信息泄露。識別這些潛在風險并采取前瞻性、可操作的防范策略,已成為高校圖書館管理工作中的緊迫任務。保障紙質文獻安全,不僅關乎圖書館基本職能的履行,更直接影響學術資源的延續性與文化傳承的完整性。因此,深入剖析安全風險,系統構建并落實科學有效的防范措施,對維護高校圖書館館藏安全、服務能力及社會價值具有深遠意義。
一 高校圖書館紙質文獻管理的重要性
高校圖書館紙質文獻的管理工作,其重要性植根于文獻本身不可替代的核心價值及其在學術生態中的關鍵作用。首先,大量珍貴的學術成果、歷史檔案、特色文獻以紙質形態保存,這些原始資源往往具有唯一性或稀缺性,一旦損毀或丟失,將造成學術研究與文化遺產的永久性斷裂。許多古籍善本、早期學術期刊、手稿檔案等,其內容與物質形態本身即重要的研究對象,數字副本難以完全呈現其原始信息與歷史痕跡[;其次,紙質文獻是高校教學科研活動不可或缺的基礎支撐。師生在專業學習、課題研究、論文寫作過程中,仍需深度依賴紙質書籍的體系化知識呈現、經典文本的原始閱讀體驗以及特定版本資料的查閱。圖書館豐富的紙質館藏為學術創新提供了堅實的文獻保障;再者,紙質文獻管理是圖書館履行知識保存與傳承使命的核心體現。圖書館作為社會記憶機構,承擔著長期、安全保存人類知識載體的責任,確保當代及后世能夠獲取和利用這些資源。高效、安全的紙質文獻管理實踐,直接決定了這些資源能否跨越時間得以保存;此外,良好的紙質文獻管理秩序也直接影響用戶體驗與服務效率。科學排架、清晰標識、保護完好的文獻能顯著提升讀者的查找與閱覽效率,保障文獻的正常流通與利用。反之,管理混亂、保存不善則會導致文獻利用率下降,甚至加速其損壞。因此,強化紙質文獻管理,特別是其安全管理環節,是保障高校圖書館核心資源安全、服務效能持久、學術傳承不斷的基礎性工作,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長遠的歷史價值。
二、高校圖書館紙質文獻管理中的安全風險
(一)物理安全風險
1.火災風險。圖書館內存在多種潛在火源。紙質文獻本身即為高度易燃物,一旦接觸明火或高溫極易迅速蔓延。老舊電氣線路老化、短路,或者違規使用大功率電器、亂扔煙蒂等行為,都構成嚴重火災隱患[2。圖書館密集的書架布局更會加速火勢擴散,后果不堪設想。歷史上國內外圖書館因火災導致珍貴典籍付之一炬的案例屢見不鮮。
2.水災風險。水患對紙質文獻的破壞力巨大且難以修復。圖書館建筑內部管道發生破裂或滲漏是常見誘因之一。突發的自然災害,如暴雨引發的城市內澇、庫房進水,或極端天氣導致的屋頂滲漏,都可能使大量文獻被水浸泡,引發紙張粘連、字跡涸化、霉爛等問題。
3.蟲害與霉變風險。存儲環境的溫濕度控制不當是滋生蟲害與霉變的主因。書庫濕度過高、通風不良,極易吸引蠹蟲、霉菌等生物侵害。害蟲啃噬書頁、裝訂線,霉菌在紙張上滋生繁殖,不僅污染書頁、產生異味,更會嚴重腐蝕紙張纖維,導致文獻酥脆、破碎,最終喪失使用價值。
4.盜竊與破壞風險。人為的盜竊、蓄意破壞或意外損傷是重要的物理安全威脅。部分珍貴文獻或熱門書籍可能成為盜竊目標。個別讀者在閱覽過程中可能發生撕頁、涂畫、污損書籍的行為。書架傾倒、搬運不慎、讀者爭搶等意外情況也常造成文獻撕裂、折角、封面脫落等物理損傷。開放式閱覽環境增加了此類風險發生的概率。
(二)管理安全風險
1.借閱流程漏洞。文獻流通環節的管理不善是造成文獻丟失的主要管理風險點。借閱登記信息不完整、不準確,可能導致文獻去向不明。讀者逾期不還的現象普遍存在,催還機制失效使得部分文獻長期滯留館外,增加了遺失或損壞的風險[3]。館際互借、內部閱覽等特殊流通環節若缺乏有效監管,同樣易造成文獻失控。
2.存儲管理不當。文獻在庫房內的日常管理狀態直接影響其保存壽命與安全。文獻分類排架混亂、標識不清,不僅增加查找難度,更易導致錯架、亂架,埋下文獻“消失”的隱患。書架空間不足導致的文獻堆放擁擠、疊壓過高,極易造成底層文獻受壓變形、書脊開裂,取放過程中也易發生意外損傷。密集書庫的通風不暢問題若被忽視,則會加劇蟲霉滋生風險。
3.人員管理疏忽。工作人員的安全意識、責任心和專業技能是管理鏈條的核心。部分館員可能對文獻保護的極端重要性認識不足,在日常巡查、環境監控、設備維護等方面存在懈怠。對讀者不當行為的監督提醒不夠及時有力。新進員工或臨時工作人員若缺乏必要的文獻保護專業培訓和操作規程指導,在文獻搬運、上架、清潔或處理突發狀況時,可能因操作不當造成二次損害。安保人員責任心不強或巡邏不到位,則無法有效震懾和阻止盜竊、破壞等行為。
(三)技術安全風險
1.數字化過程中的信息泄露風險。館藏珍貴文獻或涉及特定主題的文獻在進行數字化加工時,存在敏感信息泄露的隱患。數字化外包服務環節,若合作方資質審核不嚴、數據安全管理協議缺失或執行不力,可能導致掃描圖像、著錄信息等數據在傳輸、存儲或處理過程中被未授權訪問、拷貝甚至外泄。圖書館內部用于存儲和處理數字化成果的服務器、存儲設備若安全防護等級不足,同樣面臨黑客攻擊或內部人員違規操作導致數據泄露的風險。
2.文獻保護技術落后導致損壞風險。保護技術的應用不當或滯后本身就可能成為風險源。部分圖書館在修復珍貴古籍或特藏文獻時,若修復人員技術水平不足、修復材料選用不當或修復工藝不規范,非但不能延長文獻壽命,反而會造成新的、難以逆轉的物理或化學損傷。在文獻脫酸處理過程中,化學藥劑濃度、處理時間、溫濕度控制等參數若掌握不當,可能導致紙張脆化加劇、字跡褪色等負面效果。此外,利用現代技術手段(如RFID標簽)進行文獻追蹤管理時,標簽粘貼位置不當或使用強力膠水,也可能對書籍結構造成物理損害。
三、高校圖書館紙質文獻安全風險防范措施
(一)物理安全防范措施
1.完善消防設施與應急預案。圖書館應按照國家消防規范,全面配備并定期維護自動火災報警系統、自動噴淋滅火系統、消防栓及足夠數量且類型匹配的滅火器(如氣體滅火器用于特藏庫)。書庫、閱覽區等重點區域需設置防火分區和防火門。同時,必須制定詳細、可操作的火災應急預案,見圖1。預案需明確疏散路線、初期火災撲救程序、珍貴文獻優先搶救方案,并定期組織全員消防演練,確保工作人員熟悉應急流程。電氣線路應定期進行專業檢測,杜絕私拉亂接,閱覽區應嚴格禁止讀者使用大功率電器和明火。

2.加強防水防潮設施建設。圖書館建筑頂層及外墻應做好高質量防水處理,定期檢查維護。書庫選址應避開地下室等易澇區域。庫房內部需安裝可靠的漏水監測報警裝置,尤其在暖氣管道、空調管道、消防噴淋頭下方等關鍵位置。空調系統應具備穩定調控溫濕度的能力,確保庫房濕度常年控制在適宜范圍(通常為 45%-55% 。地勢低洼的圖書館,應考慮在入口處設置防水門檻或防洪板。定期清理屋頂排水管道和周邊排水設施,防止雨水倒灌或淤積。
3.定期進行蟲害防治與通風除濕。圖書館應建立常態化的蟲霉監測與防治機制。可在書庫內放置監測誘捕器,定期檢查并記錄蟲害活動情況。聘請專業有害生物防治機構,采用對環境友好、對文獻安全的方法(如物理誘捕、低溫冷凍、惰性氣體熏蒸等)進行定期預防性處理和突發消殺。確保書庫具備良好的通風條件,必要時使用專業除濕機輔助控制濕度,特別是在潮濕季節或地區。保持庫房清潔,減少灰塵堆積,避免為蟲霉提供滋生環境。
4.安裝監控設備與門禁系統。圖書館應在所有公共區域、書庫入口、珍貴文獻特藏室、消防控制室等關鍵位置安裝高清視頻監控攝像頭,監控錄像需達到規定保存期限。出入口應設置門禁系統,采用刷卡、人臉識別等方式進行出入控制,并詳細記錄出入人員和時間信息。珍貴文獻特藏區域可考慮設置雙人雙鎖管理或生物識別門禁。安保人員應定時巡邏,監控室需安排人員值守,及時發現并處置異常情況。
(二)管理安全防范措施
1.優化借閱流程與管理制度。圖書館應全面梳理并優化借閱規則,明確不同類型文獻(尤其是珍貴文獻、孤本、善本)的借閱權限和使用限制。升級圖書館管理系統(ILS),實現借還書操作的電子化、精準化和可追溯化,確保每本外借文獻的流向清晰。嚴格執行讀者身份驗證和借閱登記制度。建立有效的逾期催還機制,如系統自動發送郵件、短信提醒等,設置階梯式滯納金制度,對長期逾期者暫停借閱權限。館際互借、內部調閱等特殊流程需建立書面申請和審批制度,明確責任人,并做好詳細登記和歸還核查。
2.規范存儲管理與定期盤點。圖書館應制定詳細的文獻排架規則和庫房管理規范,確保文獻分類科學、排架有序、標識清晰準確。合理規劃書架空間,避免文獻過度擁擠疊壓,為文獻取放預留足夠空間,減少物理損傷風險。建立并嚴格執行文獻定期盤點制度,制定年度或季度盤點計劃。盤點工作需細致認真,逐一核對文獻信息與系統記錄,及時發現錯架、亂架、遺失或損壞等情況,并分析原因,完善管理。密集書庫需特別關注通風和清潔管理。
3.加強人員培訓與安全意識教育。圖書館應將文獻保護安全納入全體館員的必修培訓內容。培訓內容應涵蓋館藏文獻價值認知、各類安全風險識別、消防器材使用、應急預案響應、文獻日常取放搬運規范、蟲霉初步識別與報告、讀者行為引導與監督技巧等。定期組織安全知識講座、案例分析會或應急演練,不斷強化全員的安全責任意識和風險防范能力。建立明確的安全生產責任制,將安全管理績效納入工作考核范疇。
(三)技術安全防范措施
1.引入先進的數字化保護技術。圖書館在開展珍貴文獻數字化項目時,應優先選用高精度、非接觸式掃描設備,最大限度減少數字化過程對文獻實體的物理損傷。對數字化圖像的質量(分辨率、色彩還原度)應設定嚴格標準。探索利用高光譜成像、3D建模等先進技術,在不損害原件的前提下,更全面地記錄文獻的物理特征和隱含信息,為后續研究和保護提供數據支持。
2.建立文獻信息加密與備份機制。圖書館必須高度重視數字化成果及書目數據的安全。對包含敏感信息的數字化圖像和元數據,應采用可靠的加密技術進行存儲和傳輸。若選擇外包數字化加工服務,需嚴格審核服務商資質,簽訂具有法律約束力的保密協議和安全責任條款,明確數據歸屬、使用權限和銷毀要求。圖書館自身需建立完善的網絡安全防護體系,包括防火墻、入侵檢測、訪問權限控制、防病毒軟件等。所有重要文獻數據必須實施嚴格的本地與異地多重備份策略,并定期測試備份數據的可恢復性。
結語
高校圖書館紙質文獻的安全管理,是一項兼具專業性與緊迫性的長期系統工程。面對物理環境、管理流程及技術應用帶來的多重風險挑戰,唯有樹立牢固的風險防范意識,構建起物理防護堅實、管理制度嚴密、技術支撐得當的綜合防御體系,方能切實筑牢文獻安全屏障。物理安全是基礎保障,需持續投入完善基礎設施與環境監控;管理優化是核心動力,必須通過精細化流程、常態化培訓和責任落實堵塞人為疏漏;技術應用是重要助力,應科學審慎地引入先進手段提升保護效能與安全系數。這些措施的有效落實,離不開圖書館管理層的高度重視、持續的資源投入以及全體館員安全素養的普遍提升。
參考文獻:
[1]楊雪晴.數字化背景下高校圖書館紙質圖書的可持續管理路徑探究[J].造紙信息,2025,(05):133-135.
[2]徐童童.高校圖書館紙電一體化建設的問題與對策[J].江蘇科技信息,2025,42(04):92-96.
[3]張芳.論高校圖書館中文紙質圖書采訪質量控制措施[J].公關世界,2024,(13):76-78.(作者單位:山東財經大學)
(責任編輯:袁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