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緊跟我國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步伐中,塑造既具有創新精神又具有創業才能的高素質人才是高等學府肩負的重大使命,創新創業競賽成為理論與實操的交匯點,競賽為大學生群體搭建了展示自身與鍛煉才干的關鍵平臺,此競賽對大學生的培養和高等教育教學變革影響巨大[,目前大學生創新創業競賽的整體育人機制尚不完善,持續穩定性需進一步夯實,深入挖掘大學生創新創業比拼的育人成效,力求形成長效的創業及創新比賽培育模式,已成為研究焦點。
一、大學生創新創業競賽的育人效能分析
(一)知識技能的實戰提升
課堂所學知識傾向理論性,甚至顯現出抽象特性。學生在實操技能上略顯生疏,需要憑借在職場多年的實操經驗來充實自身。創新競賽為學生們構筑了一個理想的實踐空間,引導學生將理論認知轉變為實操技能,預儲實戰資本[2。以創新產品研發競賽為實例,理工科學生不僅需要運用專業技術知識進行原型設計與開發,還應掌握市場剖析、成本計算等經濟管理的基礎操作,參與社會公益競賽的角逐;文科學生則需運用社會學和管理學知識設計項目方案,攻克社會問題,在比拼階段,學生會遇到各種現實問題,需依靠文獻查閱、實驗分析和專家咨詢等多路徑主動探索應對之計,在糾錯試驗中積累實戰經驗。
(二)創新思維的深度激發
突破性創新是推動時代變遷、社會進化及個人成長的核心動力,創新創業賽事的原始目標、追求的目標、競賽規則及評審標準等,力圖培養學生的創新膽識,激勵他們醞釀獨步天下的理念與謀略,催化創新潛能進發。項自選題實施階段,學生們需用創新的眼光剖析現今社會及市場需求,挖掘潛在的創意萌芽,此舉有助于增強學生的探索精神與創新敏銳度。在項目實施階段,團隊成員之間思維碰撞、導師之間深入交流探討,與對手隊伍展開競技較量,創意如泉涌般涌現[3]。在激烈的市場比拼中,為了拔得頭籌,學生必須持續優化升級項目,積極采納前沿科技、新手法及商業新模式,這種持續創新的壓力可以轉化為創新思維的驅動力。
(三)綜合素養的全面培育
創新創業競賽活動不僅考驗學生的知識技能掌握情況,更能顯著錘煉與強化學生的全面素質,常采用團隊作業的形式展開此類競賽,成員應實現職能協同、團結互助、溝通順暢,充分挖掘各自特長與潛能,共同推動項目成長,進而實現顯著業績。此流程對學生團隊協作及組織管理能力的培養效果顯著,競賽環節屢生波折,自項目草圖至評審封篇,學生群體在挫折中積累經驗,如項目被否定或團隊成員變動等[4。在挑戰的漩渦邊緣,學生抗壓及堅持的意志得到顯著提升。參與競賽培養了學生的責任感,團隊項目中明確的角色分工、強烈的歸屬感,以及對社會需求的敏銳觀察,都能使學生深刻體會到自身社會角色的意義,實現綜合素質能力的全面發展。
二、構建大學生創新創業競賽長效機制的必要性與可行性
(一)必要性分析
1.服務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必然選擇。實施國家戰略層面的創新驅動工程,亟需大批持有創新理念與創業才能的人才作為創新驅動發展的基石,年輕學子構成了國家未來創新的中堅核心精英梯隊,其創新素養的高低直接影響戰略的實施成效,確立大學生創新競賽的長期實施模式,穩定并連續地塑造學生的創新思維與創業理念,為國家輸送創新人才梯隊,促進科技騰飛與產業飛躍,此乃支撐國家戰略的必然路徑。
2.促進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深度改革的核心動力。當前,高校創新創業教育面臨課程體系不完善、教學方法單一以及實踐環節薄弱等突出問題。構建大學生創新創業競賽的長效機制,能夠有效推動高校將創新創業教育融入人才培養的全過程,促進高校優化課程設置、改進教學方法并加強實踐平臺建設[5]。以競賽為導向,高校可以更精準地把握創新創業教育的方向和重點,推動教育模式從知識傳授向能力培養轉變,從而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
3.保障競賽育人價值穩定輸出的制度支撐。現階段一些高校的創業創新競賽顯露出短期效應和功利主義色彩,過度關注競賽成績而忽視了其育人本質。當賽事告一段落后,項目多閑置一旁,學生的后續發展缺乏持續關注,育人的作用難以得到充分發揮,制定長期運作路徑,優化制度藍圖,規范賽事管理、教學結合與成果轉化的各個階段,維持競賽育人價值的連續輸出,實現教育成果的最大潛力。
(二)可行性分析
1.頂層政策設計為機制構建提供剛性依據。近年來政府相關主管部門相繼頒布了一系列引領青年才俊走向創業成功之路的政策手冊,如《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國辦發[2015]36號)、《關于實施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2.0的意見》(教育部等六部門),均提出提升創新創業競賽實施效果與優化競賽機制的目標,此類政策為高等教育機構確立競賽長期發展框架注入了明確的引導和剛性的支撐基礎,夯實了機制形成的合規性及導向性基礎。
2.高校內外資源聯動形成機制運行合力。高校匯聚了充足的教學、科研以及人才資源寶庫,西安工程大學鑄就了創業創新人才培育體系,擁有工程實訓中心與創意實驗室資源,也配置了專業師資、實驗平臺及圖書館等資源,構筑了競賽實施的基礎支撐,眾多商業機構、官方部門及社會非營利組織共同投身創新創業教育行列,資助賽事、技術輔導與實操基地支持,持續發展機制的構建需資源充分保障[]。
3.競賽成熟經驗為機制落地提供實踐范本。經過多年的發展,國內大學生創新創業競賽實踐積累充足,各類賽事在組織管理、項目評審和成果轉化等方面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機制,如“互聯網+”賽事的三級競賽結構與“挑戰杯”的成果培育模式,這些豐碩的實踐樣本助力高校搭建長久機制,大幅降低了機制形成的難度級別,大幅增強了實施的潛力。我國對創新創業教育的提升與發展寄予厚望,連續頒布了一系列政策通告,催促高校擴大教育范疇,孵化具有創新理念與創業天賦的頂級人才。基于此,西安工程大學各專業對創新創業競賽投入了滿腔的熱忱,學生參與積極性大幅上升,見圖1。此舉也有助于應對社會對高素質人才的需求增長,助力經濟社會全面發展藍圖。

三、大學生創新創業競賽長效機制的構建路徑
(一)優化競賽全流程管理服務模式
優化競賽全流程管理服務模式,需要貫穿賽前、賽中、賽后3個階段,形成閉環管理。賽前,高校應建立健全競賽信息發布與項目孵化機制,通過校園官網、微信公眾號等平臺及時發布各類競賽信息,包括賽事規則、時間節點、申報要求等,確保學生能夠及時獲取相關資訊。高校還應設立競賽孵化中心,為有潛力的項目提供早期指導和資源支持,幫助學生完善項目方案,提高參賽質量;賽中,要注重過程管理與服務保障,建立專門的競賽管理團隊,負責協調解決競賽過程中的各類問題,如場地安排、設備支持、技術服務等。加強對競賽過程的監督,確保競賽的公平、公正、公開。設立線下線上咨詢平臺,及時解答學生在參賽過程中遇到的疑問,為學生提供便捷的服務[;賽后,做好成果總結與跟蹤服務,對競賽結果進行全面總結,分析成功經驗與存在問題,為后續競賽組織提供參考。
(二)將競賽要素深度嵌入教學體系
將競賽要素深度嵌入教學體系,實現競賽與教學的有機融合,是構建長效機制的關鍵。在課程設置方面,要將創新創業競賽相關內容納入人才培養方案,如在西安工程大學教學體系中開設“創新創業教育”“創新意識培養”等課程,系統傳授競賽所需的知識和技能,見圖2。在專業課程教學中,也要融入競賽元素,如在理工科課程中設置與競賽相關的實踐課題,在文科課程中增加創新創業案例分析等內容。在教學方法上,推廣項目式教學法,以競賽項目為載體,組織學生開展小組學習,讓學生在完成項目的過程中掌握知識、提升能力。教師作為指導者,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此外,將競賽與實驗教學、實習實訓相結合,讓學生在實踐中檢驗和運用所學知識,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學分認定方面,建立競賽成果與學分掛鉤機制。將學生在各類競賽中取得的成績、獲得的獎項等納入學分認定范圍,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競賽。

(三)組建多元化導師指導團隊
打造多樣化導師輔導團隊,見圖3。可以給學生帶來全方位、多層次的指導服務,學科隔閡亟待高校打破,整合校內多樣化學科師資,構建多學科師資指導協作圈,該指導團隊需涉及理工、經管、人文學科等多元范疇,可為學生在選題、技術發展、市場剖析、方案制訂等方面提供專業的指導。積極拓展校外師資庫,集納企業要員、創業先鋒、行業高手等,校外顧問實戰功底老練,講解市場實時資訊、行業進展、商業操作技巧,引領學子洞察創業現實背景,實施校外輔導人員與學子間固定交流體系,開展周期性講座、研討交流會及個別咨詢輔導等教學互動。構建導師評審與激勵模式,提升導師輔導的干勁,將教師輔導競賽納入績效評價范疇,對教學成效顯著的導師給予嘉獎及物質激勵,實施榮譽激勵制度、科研經費補助方案等,為導師開辟培養路徑,舉辦創新教育研討會、教師輔導經驗分享會等一系列活動,優化導師的引導技藝。

(四)構建多方參與的資源保障網絡
提升高校競賽經費的投放水平,專項儲備競賽活動經費,經費配置于賽事開展、項目孵化與導師津貼,當務之急是提升校內資源配比,綜合運用實驗設備、圖書館及創新創業基地等資源,提供賽事所需場所及設施齊備。高等院校應當積極爭取政府資助,對接相關行政實體,力圖爭取創新與創業的財政補貼及政策優惠,依托政府籌劃的創業創新舞臺,為學生搭建實踐探索的平臺。此外,應促進高校與業界的緊密聯動,引導企業助力賽事資源補給計劃,與企業共建創新創效實訓中心,為學生開辟實習及研發空間,或鼓勵企業贊助競技賽事,設立企業專項津貼,企業參與項目評審及輔導活動,推動產學研融合的全面升級。
(五)完善競賽育人成效的多元評價辦法
確立競賽育人成效的多樣化評估體系,精準評估競賽的培育成效,推動競賽邁向健康化,審視評價的多元角色組成,應當形成多角度的評價體系,涉及教育體系、教師群體、學生群體、企業實體與社會各個層面。學校應全面審視競賽對教學質量增進的綜合貢獻;教師對競賽中學生的動態表現實施質量跟蹤;應實行個體與同伴間的評價,以反思自身的收獲與不足;企業與社會對項目的社會效應與實際意義進行評價。就評價要素而言,需摒棄競賽成績至上的單一評價體系,突出對學生全面潛能的鑒定,評估準則應全面審視知識技能的精通度、創新思維的廣度、團隊協作的和諧度及抗壓能力的強度,需審視學生在賽事完畢后的成長路徑,探討其是否持續進行創新創業、成果轉化的實現進展。在評價體系里,采納量化與質性評價相結合的復合評估體系,依據競賽獲獎數、項目產出數等指標實施量化分析;借助深度訪談、民意調研與案卷分析的多樣化路徑實施,應設立評價反饋的實施路徑,即時向學生及教師傳達評估成果,評價數據助力師生提升教學質量與學習效率[8]。
結語
大學生創新創業競賽活動的推進實施對于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創業能力和綜合素養等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確保該活動機制的長久性成為一項必須重視的工作。要保證落實工作的可靠性,可運用全面優化賽事的路徑,將競賽元素植入教育模塊,組建多元導師團隊,構建資源支持體系以及優化評價機制等手段,持續、穩固地挖掘其教育潛力,彰顯更深遠的育人意義。推廣并實踐這一模式意義重大。
參考文獻:
[1]徐然,胡成旭.基于學科競賽的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方法初探[J].四川勞動保障,2024,(12):160-161.
[2]卜丹,孫小榮.新時代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實踐課程體系研究[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4,37(21):12-14.
[3]黃敏,張繼平.基于創意課程與競賽的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教學改革[J].教育教學論壇,2024,(45):93-96.
[4]修曉杰,唐紅軍.新工科大學生漸進式創新創業模式研究[J].創新創業理論研究與實踐,2024,7(18):190-194.
[5]萬里榮,覃莉莉,胡士華.高校創新創業競賽對大學生創業意愿和能力培養的影響[J].科技風,2024,(21):56-58.
[6]漆亞莉,申啟明.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大學生參與鄉創競賽意愿影響因素研究—基于焦點小組訪談的定性分析[J].產業創新研究,2024,(12):42-44.
[7]李雯雯,王厚誠,胡一鳴.高校創新創業類競賽項目轉化的現實困境及對策思考[J].應用型高等教育研究,2024,9(02):72-77.
[8]陳海悅.“項目 + 競賽”雙驅動提高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探索與實踐[J].知識窗(教師版),2024,(04):90-92.
(作者單位:西安工程大學)
(責任編輯:宋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