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雷鋒精神是以雷鋒同志命名的一種精神象征,代表的是無私奉獻、助人為樂、勤儉節約、艱苦奮斗等優秀品質,強調的是個人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倡導的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展現出對他人的關懷和幫助,以及在面對困難和挑戰時保持樂觀和堅韌的態度。無論時代如何變遷,雷鋒精神永不過時[1。作為集體主義價值觀的中國體現,雷鋒精神鼓勵人們在服務人民、服務社會中實現個人價值,堅持誠實守信、謙虛謹慎、勤奮學習、不斷進取,成為引領受教育者朝著理想信念堅定、社會責任感強、創新力豐富方向成長的重要精神力量。在公共關系背景下,將這一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各個方面,不僅是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深刻革新,更是培養具有民族精神和社會責任感的新時代青年的重要途徑,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意義深遠。
一" 雷鋒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天然契合
(一)在實踐方法上知行合一
雷鋒精神的傳播和踐行作為一種公共關系建設的過程,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樣,注重通過積極的社會行為塑造良好的個人與集體形象。雷鋒精神是一種實踐的精神,它是在實際行動中體現自己的價值,并不局限于特定的活動或場合,而是滲透到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從小事做起,從身邊做起,即“為人民服務”。這使價值觀教育不再是抽象的理論說教,而擁有了具體的行動指南,成為連接理論與實踐的橋梁,使服務者能夠將學到的理論知識應用到具體的社會實踐中,從而實現知行合一。在新時代,這體現為把學雷鋒活動與志愿服務活動深度融合,通過教育引導、理論宣傳、情感培育、文化熏陶、實踐養成等多項舉措在全社會營造學雷鋒志愿服務的文化氛圍[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采用的實踐形式同樣包括志愿服務,往往通過組織各類志愿服務活動來培養和強化受教育者的價值觀,提高德育育人的吸引力、實效性和全民性,讓受教育者在服務社會的過程中體驗奉獻的快樂。在吸引力上,這種體驗式學習比傳統的課堂講授更能激發受教育者的興趣和參與熱情。在實效性上,受教育者能夠將所學知識轉化為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種轉化過程有助于提升受教育者的社會責任感和實踐能力。在全面性上,通過實踐方法,受教育者不僅能夠提升專業技能,而且能有效培養團隊合作、溝通協調、領導管理等非專業技能。
(二)在教育內容上高度相關
雷鋒精神不僅是高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是高校與社會互動的重要紐帶,成為高校公共關系建設的重要內容支撐。雷鋒精神蘊含著極其豐富、不可多得的高校德育教育資源,包括奉獻精神、敬業精神、艱苦奮斗等。通過將雷鋒精神融入高校德育教育,可以有效地提升教育的實效性,幫助受教育者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他們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為人民服務”是雷鋒精神最為人所知的口號,代表著一種社會責任感和奉獻精神。在高校德育教育中,這一理念鼓勵受教育者超越個人利益,關注社會需求,積極參與志愿服務和公益活動,從而培養受教育者正確的價值觀,認識到個人價值的實現與社會貢獻的緊密聯系。敬業精神是雷鋒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強調對待工作的認真負責和精益求精。通過弘揚雷鋒的敬業精神,可以激勵受教育者在學習和未來的工作中追求卓越,培養他們成為具有高度職業素養和專業精神的人才,從而在職業生涯中實現自我價值,為社會作出更大的貢獻。艱苦奮斗是雷鋒精神的核心之一,鼓勵人們在面對困難和挑戰時保持堅韌不拔的態度。這一理念通常被用來教育學生不畏學習生活中的挑戰,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堅韌的性格,最終在面對未來的不確定性時保持積極的態度,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目標。
(三)在價值觀念上追求一致
二者均堅持集體主義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定的理想信念和對共產主義事業的追求。這不僅是雷鋒精神的核心內涵,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標,同時與公共關系的核心理念“促進個體與集體、組織與社會之間的和諧關系”高度契合。
1.集體主義價值觀
集體主義價值觀強調個體的價值在很大程度上是通過其對集體的貢獻來實現的,應將集體利益置于個人利益之上,倡導個體在行動和決策時考慮集體的需求和福祉。這在雷鋒精神中的體現是無私奉獻。雷鋒把奉獻作為自己的人生信條,自覺服從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需要,矢志不渝地發揮“螺絲釘”作用,把個體的生命融入人民事業的整體中。集體主義價值觀同樣是受教育者接受德育教育的重要內容,通過引導受教育者認識到個人發展與社會發展的密切聯系,教育者鼓勵受教育者在學習、工作和生活中發揚集體主義精神,在為集體服務的過程中實現自我價值的提升,為集體利益貢獻自己的力量。
2.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引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實現高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抓手,而雷鋒精神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強大精神力量。在國家層面,雷鋒始終保持領導核心的政治本色,自覺把個人的命運與人民的事業緊密聯系在一起;在社會層面,雷鋒精神強調社會責任、社會效益、遵紀守法、誠信守約等價值觀念;在個人層面,雷鋒精神蘊含的道德光輝,具有引領人們崇德尚義、向上向善的強大力量。
二、雷鋒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現實困境
雷鋒精神存在對個體價值的正當肯定,也存在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踐行,更是一個完整的內涵體系,而非等同于奉獻精神。“我們提倡學雷鋒,提倡奉獻和犧牲精神,并不意味著可以不講個人利益,不講按勞分配”[3]。雷鋒精神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鮮明寫照,在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發揮著獨特而重要的作用。但在高校,依舊有教育者、受教育者對雷鋒精神的發展脈絡、深層次內涵不清晰,不但在思維觀念上停留在雷鋒精神專指共產主義道德、無私奉獻、集體主義的階段,忽視雷鋒精神內涵的賡續發展,更在實際融合過程中缺乏有效的公共關系策略。這導致雷鋒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3個現實困境。
(一)德育課程中融入的育人深度不足
在課程內容上,當前,雷鋒精神并未作為專門的高校德育課程內容進行探討,其主要內容為雷鋒的道德品行、集體主義等,而較少談及雷鋒精神的家國情懷、理想信念。由于對雷鋒精神的系統性論述不夠,缺乏與時代發展緊密結合的課程設計,導致受教育者難以在深刻理解雷鋒精神的基礎上實現思想認識的提升。
在立意挖掘上,對雷鋒精神內涵的深層次闡釋不足,未能充分展現其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在聯系,使受教育者在認知上存在隔閡,難以將雷鋒精神內化為自己的行動指南。這種課程內容的局限性使高校在傳播雷鋒精神時缺乏全面性和時代感,難以通過課程教育塑造學生對雷鋒精神的有效認同,進而影響高校在社會中傳播正能量、弘揚主流價值觀的公共形象和影響力。
(二)實踐活動中融入的培養機制不足
有效的公共關系策略強調以受眾為中心,注重滿足受眾的需求和興趣,從而提升參與度和認同感,強調活動內容的設計不僅是教育過程的一部分,也是高校與學生之間互動的重要環節。然而,當前部分學雷鋒活動未能充分運用這種策略,未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活動效果大打折扣,也影響了高校在學生群體中塑造良好教育形象的能力。
在活動內容上,部分實踐活動內容在設計時未能充分考慮受教育者的興趣和需求,導致受教育者參與度不高,學雷鋒活動變成了被動參與,難以深入理解和體驗雷鋒精神的內涵的教育目的。
在活動組織上,學雷鋒活動主要集中于學雷鋒月,缺乏長效機制和持續跟進,活動內容缺乏創新,往往流于形式,未能有效激發受教育者的主動參與和深入思考。受教育者可能在“學雷鋒”的實踐體驗中表現出較高的熱情,但在活動結束后,這種熱情迅速下降,難以轉化為持續的自覺行動。
(三)網絡思政中融入的價值認同減少
從公共關系的視角來看,網絡信息傳播的復雜性不僅影響了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也對高校在塑造學生價值觀方面的引導作用提出了更高要求。受教育者受制于網絡信息傳播的多元化和復雜性,在開闊視野的同時,也受到消極網絡文化、價值觀的碎片化的沖擊,從而對雷鋒精神的傳播和實踐產生了迷茫。一方面,信息碎片化帶來的淺層學習方式與雷鋒精神中的“釘子”精神存在天然沖突;另一方面,拜金主義、實用主義以及享樂主義等西方不良社會思潮,可能導致受教育者的價值觀念日漸扭曲,加劇他們對雷鋒精神的疏離。其中,通過質疑雷鋒的個人形象來解構雷鋒精神是常用手段,具體體現為以“還原歷史”為名歪曲雷鋒形象,質疑雷鋒精神的內容真實性;以抹黑當下雷鋒抵毀雷鋒精神的內容的必要性。這些行為不僅混淆了公眾的認知,也對雷鋒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權威性和有效性提出了嚴峻挑戰。
三、雷鋒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路徑
(一)發揮教師的引領作用,分階段開展德育課程
“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思政課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課教師隊伍責任重大”[4]。為充分發掘并發揮課堂教學的關鍵作用,將雷鋒精神融入教學過程,教師不但要具備豐富的教學經驗,更要具備創新的教學策略,采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實現學生對教學內容的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進一步對雷鋒精神進行適齡化闡釋,用雷鋒精神架構思政課的理論性。結合實際深入探討雷鋒精神的命題,帶動學生分階段地懂、信、用雷鋒精神。在懂的階段,思政課教師要注重大中小學思政課的一體銜接,做到將雷鋒精神講新;在信的階段,思政課教師要注意抓住重點時機進行實踐,為用創造條件;在用的階段,思政課教師要注意完善評價方式和反饋機制,確保“學雷鋒”活動不僅僅停留在表面形式。
(二)發揮第二課堂的補充作用,長效開展“學雷鋒活動”
從公共關系的視角來看,第二課堂不僅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補充,也是高校與學生、社會之間互動的重要平臺,其作為正規教育課程之外,為受教育者提供實踐、拓展和補充學習機會的教育活動,相比于“雷鋒月”的學雷鋒活動,可以更加多樣、持續地幫助受教育者回顧、踐行雷鋒精神,其本身便是一個觀測學雷鋒精神實效的實踐場景。第二課堂“要把深入開展學雷鋒活動常態化”,將學雷鋒活動作為培養受教育者思想政治素質的重要內容,不斷適應時代發展和育人需求,并豐富拓展學雷鋒活動的方式方法、平臺載體,使學雷鋒活動在高校蔚然成風。在理論認識上,受教育者可以通過參加主題班會、社團活動、關于雷鋒精神的征稿和演講等方式深化對雷鋒精神有關議題的認識。在實踐活動上,教育者鼓勵受教育者通過參與志愿服務活動、社區服務、公益演出等形式,將雷鋒精神落到實處,使受教育者在情感上產生共鳴。
(三)發揮網絡思政的重要作用,創新雷鋒精神的傳播方式
高校需要深度應用公共關系策略,借助新的載體提升傳播效果和社會影響力。其中大數據、人工智能賦能下的網絡平臺具有傳播速度快、信息承載量大、覆蓋面廣、互動性強的特點[5],是高校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一環。高校可以構建多平臺、多層次的傳播矩陣,整合官方網站、社交媒體、短視頻平臺等多種渠道,形成全方位、立體化的傳播網絡。首先,利用虛擬現實技術賦能雷鋒精神的形象展示,豐富雷鋒精神的表現形式,乃至形成一個交互式、沉浸式的雷鋒精神宣講產品,不斷提升雷鋒精神在新時代的生命力、吸引力和感召力;其次,在網絡平臺多途徑多形式強化對雷鋒精神的宣傳浸潤,積極運用新媒體挖掘雷鋒精神的當代價值,充分發揮其在精神文明建設實踐中的引領作用[。例如,在短視頻平臺設置“我心目中的雷鋒”“做新時代雷鋒”固定欄目,吸引教育者參與討論、展示自己心中的雷鋒形象和雷鋒精神。
結語
在當今時代,雷鋒精神作為一種兼具深厚歷史底蘊與時代價值的精神象征,不僅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現代傳承,更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生動體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精神財富。通過深入挖掘雷鋒精神的時代內涵,結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需求,克服現實困境,創新實踐路徑,我們能夠更好地肩負起時代賦予的使命,為青年學生在復雜多變的社會環境中提供更為科學、系統的思想引領,引導青年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他們成為具有堅定理想信念、高尚道德情操、扎實學識基礎和深厚家國情懷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參考文獻:
[1]陶克,翟元斌.雷鋒精神永不過時[J].紅旗文稿,2023,(05):19-20+1.
[2]龐立生.讓雷鋒精神在新時代綻放更加璀璨的光芒[J].紅旗文稿,2023,(05):21-23.
[3]雷鋒永遠是我們學習的榜樣[N].人民日報.1990-03-05(1).
[4]郝萬喜.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發展理路[J].中國高等教育,2019,(Z2):58-60.
[5]邱澤慧,袁野.雷鋒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時代價值及實現路徑探析[J].現代商貿工業,2024,45(18):77-79.
[6]于佳慧,裴亞男,孫曉平.新時代雷鋒精神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現狀及路徑研究[J].公關世界,2025,(07):193-195.
(作者單位:南通大學)
(責任編輯:宋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