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D922.16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9699(2025)02-0111-009
一、問題的提出
黨的二十大明確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因而要“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202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學習時指出:“建設教育強國,是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戰略先導”,強調要“進一步推進數字教育\"。為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以及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建設教育強國重要論述的精神,2023年7月省委提出實施“一體推進教育強省、科技強省、人才強省建設\"的“科教強省戰略\"[2]。當今,數字技術不斷地對教育結構與形態進行重塑,教育事業智能升級已成為必然趨勢。于是,發展數字教育既是省貫徹教育強國戰略要求的必由之路,也是實現省科技強省戰略目標的關鍵舉措。推進數字教育發展,應當發揮好法治的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積極作用。立法是法治的先導,良法是善治的前提3。因此,在法治軌道上推進數字教育發展助推科技強省戰略目標實現,立法即制定良好的數字教育地方性法律規范不可或缺。
理解在科教強省戰略背景下為何制定良好的數字教育地方性法律規范不可或缺,前提是要厘清數字教育的基本內涵。這是因為只有在此基礎上才能分析數字教育在科教強省戰略中的定位,進一步回答省數字教育立法的必要性。因此,本文研究的主要問題是在厘清數字技術基本內涵的前提下,探究數字教育在科教強省戰略中的作用,以及為何要通過地方立法與如何通過地方立法促使該作用的實現。
二、推進數字教育發展是省實現科教強省戰略目標的題中之義
(一)數字教育的基本內涵
表面看,數字教育是信息技術不斷發展并與教育融合的產物。基于此,國內學者將數字教育視為表征為“借助計算機進行部分教學活動\"[4]的教育信息化發展階段,并且認為數字化教育的最高形態是智慧教育一“以智慧學習環境為技術支撐、以智慧學習為根本基石、以智慧教學法為催化促導\"[5]的教育信息化階段。前述的數字教育與智慧教育都與當前認為的也是本文討論的數字教育存在較大差異。因此,有必要科學界定數字教育。
1.理解數字教育基本內涵的維度
概念是時代的提示器。從概念的角度看,數字教育是伴隨著數字技術在教育領域應用而產生的一個概念。數字技術之所以能夠應用于教育領域,根本性的原因必然是它能夠解決當前教育領域的難點和痛點。當前教育最大的特征是供給驅動教育范式[。供給驅動教育范式表征之一是采用標準化、統一化的教學模式[7]。然而,受教育者存在差異是一個不爭的且無法改變的事實。于是,在教育教學活動難以甚至是不能打破課程、書本、班級、專業等局限的供給驅動教育范式下,受教育者的個體差異性會被忽視,不能成為獨特的“這一個”。由此,受教育者的個體差異性與供給驅動教育范式之間必然存在不可消弭的緊張甚至是沖突。然而,事實卻是供給驅動教育范式大行其道。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時空限制。因為受時空限制,受教育者只能在特定時空中從特定的教育者那里獲得知識、技能等,從而教學模式必然標準化、統一化。因此,教育受時空限制是當前教育領域面臨的難點和痛點。
就目前來看,最早幫助人類突破時空限制的是互聯網技術。而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數字技術都是以互聯網技術為基礎,從而具有了突破時空限制的優勢。數字技術這一優勢無疑能夠解決當前教育領域面臨的受時空限制這一難點和痛點。于是,數字教育必然會隨著數字技術在教育領域中得到應用而產生。數字技術在教育領域應用的結果必然是教育形態的重塑:受教育者可以基于自己需要隨時隨地從不特定的教育者那里獲得知識、技能等。如果硬要說數字教育是一個概念,那么這個概念也是反映數字技術重塑教育形態的概念。即便如此,也可以從中知道要從數字技術與教育形態重塑這兩個維度去理解數字教育的基本內涵。
2.數字技術維度下的數字教育內容
從數字技術的維度看,數字教育離不開數字技術的加持。這決定了數字教育必須建立在確保其存在與發展的數字基礎設施基礎上。于是,數字基礎設施的建設是數字教育的其中一個內容。當然,數字基礎設施對于數字教育而言,它只是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數字教育的充分條件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因為如果他們不具備使用數字技術的技能和正確地使用數字技術的素養,數字教育要么因為數字技術的優勢得不到真正使用而大打折扣,要么因為數字技術賦能教育的初心被異化而變質。申言之,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數字技能與素養是確保數字教育存在與發展的關鍵因素。于是,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數字技能與素養提升是數字教育必不可少的內容。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數字技能與素養提升的目的是確保數字技術推動教育發展,進而造福人類。數字技術與其他技術一樣,一旦濫用、惡用,非但不能推動教育發展,反而會禍害人類。為了避免數字技術被濫用、惡用,確立相應的標準和完善倫理規范不可或缺。因此,數字教育標準與倫理規范的建立健全也是數字教育的內容之一。
概而言之,在數字技術維度下,數字教育的內容應當包括數字基礎設施的建設、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數字技能與素養提升、數字教育標準與倫理規范的建立健全等。
3.教育形態重塑維度下的數字教育內容
前面已述及,數字教育重塑教育形態體現為受教育者可以基于自身需要從不特定的教育者那里獲得知識、技能等,且不受時空的限制。這意味著教育范式不再是供給驅動教育范式,而是需求驅動教育范式。受教育者需求是多元與多變的。這意味著受教育者會基于不同的教育需求結成不同的學習社區。不同學習社區需求的教育資源自然不同。然而,當前與供給驅動教育范式相適配的教育資源與受教育者的分布都具有時空的限制性,這種時空界限性導致教育資源的弱開放性與教育資源供給的弱協同性。因此,數字教育對教育形態的重塑必然落腳于實現教育資源的開放與供給的協同。
教育資源開放的實現勢必要求教育資源數字化,即教育資源變成教育數據,因為只有這樣才能突破時空的限制。從這個意義上講,教育資源的開放實質上就是教育數據的開放。教育數據開放的目的是滿足不同受教育者的不同學習需求或者說是“因材施教”。但該目的的實現并不會因為教育數據開放而實現,因為不同的受教育者的教育資源需求及程度的不同決定了不同的教育者必須協同創新地向受教育者供給教育資源。由此可知,從教育形態重塑的角度看,數字教育的內容應當包括教育數據的開放與數字教育的協同創新。
(二)數字教育是省實現科教強省戰略目標的重要抓手
2023年8月4日,中共省委書記尹弘在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廳調研時,要求全省教育系統實施科教強省戰略“要因勢利導、聚焦重點,不斷提升各級各類教育質量和水平”,并提出“要扎實推進基礎教育更加優質均衡”“要深化職業教育改革創新\"和“要加快推動高等教育內涵特色發展\"[8]。從前述中可以知道,從教育的角度看,實現科教強省戰略目標的關鍵在于不斷提升基礎教育、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質量和水平。
1.數字教育有利于不斷提升省基礎教育的質量和水平
基礎教育是建設教育強國的基點,“對提高中華民族素質、培養各級各類人才、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具有全局性、基礎性和先導性作用\"9。當前,無論是從全國看還是從全省看,教育面臨的一個比較突出的問題是在城鄉、地區和學校之間存在著較大的差距。“造成這種差距的主要原因是資源分配不均衡和配置效率低下。”[0]在眾多教育資源中,課程資源與師資是人們最為關注和重視的。于是,省推進基礎教育更加優質均衡,辦好人民滿意的基礎教育必然要求實現課程資源優化配置。如前所述,數字教育的內容包括教育數據的開放和數字教育的協同創新。教育數據的開放意味著省不同地區、不同學校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可以共享全省甚至是全國的課程資源。數字教育的協同創新意味著省的基礎教育受教育者可以突破地域、學校等限制享受更多的高水平師資的教育服務。不難看出,無論是教育數據的開放還是數字教育的協同創新,都能促進省基礎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進而促進基礎教育更加優質均衡發展。因此,可以說,數字教育有利于不斷提升省基礎教育的質量和水平。
2.數字教育有利于不斷提升省職業教育的質量和水平
職業教育是與經濟社會發展最為密切、與就業和民生最為直接相關的教育類型。無論是從經濟社會發展還是從就業和民生角度都不難知道,不斷提升職業教育質量和水平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具體到省的職業教育,《省高等職業教育質量報告(2024年度)》顯示,省高等職業教育在“提升關鍵辦學能力”“提高產教融合實效”和“深化國際合作質量”等方面面臨挑戰[1]。由于省側重發展高等職業教育,于是從某種意義上講,前述高等職業教育面臨的挑戰可以視為省整個職業教育面臨的挑戰。破解這些挑戰必然要求省的職業教育要以地區經濟、行業等發展需求為導向培養技能技術人才。前面已述及,數字教育可以重塑教育形態,即由供給驅動教育范式轉變為需求驅動教育范式。于是,數字教育可以破解當前省職業教育面臨的挑戰。基于此,可以說,數字教育有利于不斷提升省職業教育的質量和水平。
3.數字教育有利于不斷提升省高等教育的質量和水平
高等教育是建設教育強國的龍頭,更是建設科教強省的龍頭。省高等教育發展比較薄弱已是一個不爭的事實。《省2021-2022學年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分析報告》指出,省高等教育發展存在結合省發展需要的教育服務創新發展能力不強,以及“省高等教育國際合作、區域合作程度仍然不高,開展合作與交流的深度、廣度不夠\"等問題[12]。從受教育者角度看,前者會影響其所學專業知識與技能不能很好地滿足社會經濟發展需要,后者則會影響其不能享受更多更好的教育教學資源。從本質上看,前者和后者分別與省職業教育面臨的挑戰和省基礎教育面臨的挑戰是一樣的。依據上面的分析,可以說,數字教育有利于不斷提升省高等教育的質量和水平。
既然數字教育有利于不斷提升省的基礎教育、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質量和水平,那么完全有理由認為:數字教育是省實現科教強省戰略目標的重要抓手。這決定了數字教育在省的科教強省戰略中不但占有一席之地,而且還是不可或缺的一環。因此,推進數字教育發展是省實現科教強省戰略目標的題中之義。
三、數字教育立法是推進省數字教育發展的必然要求
承上所述,既然推進數字教育發展是省實現科教強國戰略目標的題中之義,那么如何更好地推進數字教育發展,助力科教強省戰略目標實現無疑是一個必須認真對待的問題。
有的學者指出,當前我國數字教育發展面臨諸多的難點,其中“育人方式較為傳統”“辦學模式較為保守”“管理體制尚未完善”和“保障機制尚不健全”是制約數字教育發展的重要因素[13]。雖然這些學者指出的是全國數字教育發展的難點,但這些難點在省也或多或少地存在著。除此之外,省發展數字教育還會面臨自身獨有的難點。因此,更好地推進省數字教育發展必然要求不但要解決數字教育發展中的全國性難點,還要解決本省獨有難點。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即無論是數字教育發展中的全國性難點還是本省獨有難點,都離不開人力、財力、政策條件等基礎性支持與保障,而且這些支持與保障還必須具有可持續性。為了確保促進數字教育發展所必需的基礎性支持與保障的可持續性,法治化是最佳的方式和最優的選擇,個中緣由下面分別論述之。
(一)克服數字教育發展所需人力投入方面擔憂需發揮法治利長遠的保障作用
簡單地講,教育是教育者向受教育者傳授知識、技能等的社會活動。可見,教育活動的開展以及教育目的的實現,教育者必不可少。當教育成為一項專門性的社會活動后,不僅意味著教育的大眾化,還意味著教育者的職業化。教育的大眾化蘊含的潛臺詞是:受教育應當成為國民的一項基本權利和義務。教育者的職業化蘊含的潛臺詞則是:教育者必須通過專門的訓練等擁有教育的基本技能。教育大眾化和教育者職業化各自蘊含的潛臺詞都共同地指向了教育者的持續供給。而教育者的持續供給必然需要大量的且持續性的人力投入。
此外,教育活動的實施也離不開相應的技術支持。技術是不斷發展的是一個眾所周知的事實。于是,技術的發展都會對教育產生或深或淺的影響。無論影響如何,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教育不可也不能忽視技術的發展,而是要將新的技術應用到教育領域。這意味著一方面要提升教育者運用新技術的能力與素養,另一方面為了確保教育教學活動順利開展甚至還要配置熟練操作新的技術并能迅速解決該技術問題的人員。這都需要大量的且持續性的人力投人。
由上可知,無論是從教育發展的角度看還是從技術發展的角度看,大量的且持續性的人力投入是教育的內在要求之一。于是,數字教育的發展自然也離不開大量的且持續性的人力投入。在黨和國家對教育高度重視下,省在人力方面進行了持續的投入。但是,在可預見的未來一段時間中,省將會與全國一樣,隨著出生人口的減少而面臨中小學教師“過剩”的問題[14]。在此背景下,一般來說很難排除有的地方、有的學校會基于現在或未來“學生數量少”或(和)“快退休在崗教師多”等理由減少數字教育所需的人力投入的可能性。如果這種可能性成為現實,從長遠看,勢必會阻礙省的數字教育發展,進而不利于科技強省戰略目標的實現。法治具有利長遠的保障作用。因此,為了確保在未來省數字教育所需的人力投人不會因為人口減少而減少,法治化是必要的。
(二)克服數字教育發展所需財力投入方面擔憂需發揮法治固根本的保障作用
教育是關乎國家、民族、人類未來的事業。于是,促進教育事業發展既是任何一個國家、民族不可推卸的責任,也是整個人類不可推卸的責任。這意味著國家、民族和人類都有義務、有責任投人足夠多的財力來發展教育事業,因為財力是教育事業發展的最根本條件。為了確保國家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切實履行教育投人職責,1995年3月18日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通過的《教育法》采用專章的形式一“教育投人與條件保障”—對教育投人進行了規定。事實業已證明,在《教育法》等法律規范關于教育投入的規范下,我國的教育事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這表明,法治具有固財力這一教育發展根本性條件的保障作用。申言之,教育事業發展需要發揮法治具有鞏固財力投入這一根本條件的保障作用。
數字教育是教育的一種形態。因而省想要促進數字教育發展必然要有相應的財力支持與保障。然而,省面臨的實際情況是:一方面,省和全國一樣,在教育信息化方面已進行了持續的投入,但也存在著“專注解決‘有沒有'的問題,忽視了‘好不好’的問題多數學校具備一定的數字化教學條件,但部分地區的學校存在數字化設備明顯老舊、未更換升級”等[15]問題,而這些問題的解決需要持續性投入大量財力;另一方面,省經濟發展水平相對欠發達,導致在教育投入方面與周邊省份存在一定的差距(見表1)。這樣不可避免地會產生擔憂:在省經濟增長不樂觀的情況下,如何確保各級各類學校數字化設備更換升級等的財力投入不會因此受到實質性的影響。一旦這種擔憂成為現實,勢必影響省科教強省戰略目標的實現。因此,為了確保科技強省戰略目標的實現,省促進數字教育發展應當積極發揮法治在鞏固財力投入這一根本條件上的保障作用。

(三)克服數字教育發展所需政策支持方面擔憂需發揮法治穩預期的保障作用
政策是教育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本環境,這點在民辦教育上體現得尤為明顯[15]。教育的發展離不開相應的政策支持。雖然政策具有幫助學校等對抗實施教育活動等過程中面臨的不確定性的作用,但這種作用往往表現出因事而變、因時而變的特征。因事而變、因時而變在凸顯出政策靈活性的同時也凸顯出政策的不穩定性。教育發展要以穩定的環境作為前提,這與政策的不穩定性存在一定的張力。當這種張力在現實中變得不可接受時,導致的后果表面看是教育事業會因為政策支持變化而不斷地調整,實質是教育事業發展會因為政策的預期穩定性差而陷入停滯。因此,教育事業不僅需要政策的支持,還需要確保這些支持的政策具有較強的預期穩定性。具體到省推進數字教育發展,亦是如此。
當前,在國家政策與現實雙重需求下,省近來陸續出臺了《省深化職業教育技工教育改革、服務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等對數字教育具有促進作用的政策。但政策的因事而變、因時而變特征至少從邏輯上講不可避免地會引發這樣的擔憂:如果前述政策被廢正而新的對數字教育具有促進作用的政策出臺,那么省科教強省戰略必然會受到影響。此外,根據《省202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截至2024年末,普通高等學校(含普通、職業本專科)、普通高中、中等職業學校、初中階段學校和小學分別是111所、577所、272所、2262所和5117所,其中民辦學校5580所[16]可見,雖不能說是教育大省,但說是民辦教育大省應該不會招致太大的質疑。由此可見,民辦高校在省推進數字教育發展中的作用不可忽視。前面已述及,政策是民辦教育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本環境,根據這一客觀情況可知省推進數字教育發展必須確保政策支持具有相當強的預期穩定性。而法治正具有穩預期的保障作用。因此,省推進數字教育發展必須通過法治的方式強化政策支持的預期穩定性。
綜上所述,省以數字教育這一重要抓手助推科教強省戰略目標的實現,必須積極發揮法治在推進數字教育發展中的作用。而想要在法治的軌道上推進數字教育發展,數字教育立法必不可少。從省乃至全國的實際情況看,當前均無關涉數字教育的專門性法律規范。2023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考察省時提出了“走在前、勇爭先、善作為”的殷切期望。數字教育無論對加快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還是對推動中部地區崛起和推進長江經濟帶發展都是有利的。于是,為了早日實現習近平總書記對省的殷切期望,省在推動數字教育立法方面應該“走在前、勇爭先、善作為”。至此,有充分的理由得出這樣的結論:數字教育地方立法是推進數字教育發展的必然要求。
四、省數字教育地方立法的建議
既然數字教育地方立法是推進數字教育發展的必然要求,那么前瞻性地探索制定一部適合省實際情況的專門性數字教育地方法律規范應該是優先考慮的議題。省制定一部關涉數字教育的專門性地方法律規范,以下幾個問題必須明確:第一,規范性文件的名稱;第二,立法目的和立法原則;第三,規范性文件的整體結構;第四,規范性文件的內容結構。這是因為這四個問題分別是數字教育立法的定位、立法價值追求、立法體系表達和立法內容之體現。
(一)關于數字教育規范性文件名稱的建議
根據《立法法》的規定,省人大及其常委會與省人民政府均有制定地方性法規的權利。省人大及其常委會與省人民政府制定的地方性法律規范分別屬于地方性規范和地方政府規章。《立法法》第73條第1款和第82條第2款分別規定:“地方性法規可以就下列事項作出規定:(一)為執行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需要根據本行政區域的實際情況作具體規定的事項;(二)屬于地方性事務需要制定地方性法規的事項。”“地方政府規章可以就下列事項作出規定:(一)為執行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的規定需要制定規章的事項;(二)屬于本行政區域的具體行政管理事項。”據此可知,要制定的關涉數字教育的專門性地方法律規范應當屬于地方性法規的范疇。根據規范性文件的命名規則,地方性法規命名方式一般是“XX省(市)XX條例(規定、辦法等)”。由此可知,省要制定的關涉數字教育的專門性地方法律規范的命名要解決的是后面“XX”的內容。根據本文前面的論述,將后面的“XX\"內容設定為“數字教育促進”比較妥當。這樣,要制定的關涉數字教育的專門性地方法律規范的名稱可以是《省數字教育促進條例》(以下簡稱《條例》)。
(二)關于《條例》立法目的和立法原則的建議
德國法學家耶林曾宣稱目的是全部法律的創造者[7]。霍貝爾也有過類似的觀點,他說:“法律本來就是為一定目的服務的,它需要人們更有目的性地對它予以關注,因為它的每一步發展都關系到文明的命運。”[18]在哲學上,目的是主體在客觀世界中想要實現的東西。基于此,在立法領域的目的即立法目的指的是立法主體通過法這一介質所要保護的利益、所要發揮的功能。由于立法目的具有導向作用和作為價值標準的作用等,從而我國的規范性文件中第1條規定立法目的。因此,該條往往被稱之為“立法目的條款”。于是,《條例》的第1條應當是規定該規范性文件的立法目的。參考現行規范性文件的第1款規定會發現,該款的表述一般是:“為了…,根據,制定本法(條例等)。\"前面已經指出,推進數字教育發展的最主要目的是實現省科教強省戰略目標。于是,《條例》的第1條可以表述為:“為了發展數字教育事業,建設科教強省,根據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結合本省實際情況,制定本條例。”
諾內特等人認為,“如果法律強調原則和目的,那么就有了一種豐富的資源可用于批判具體規則的權威\"[9]。龐德也認為,探討立法目的“對我們而言,這一系列觀念的歷史及其產生發展的重要性不亞于曾被認為是構成法律整體的規范和原則本身的重要性。實際上,有關法律目的的觀念的歷史發展內化于法律規范和法律原則的產生發展之中。\"[20]從這些表述中不難知道,立法原則的重要性不亞于立法目的。具體到《條例》,其立法原則既要與《教育法》等法律相一致,又要體現出數字教育的特性與省的本土特色。由于《教育法》等法律的原則業已確立,于是在立法原則方面,重要討論的應該是《條例》能體現出數字教育特性與省本土特色的立法原則。
前面已述及,數字教育是數字技術在教育領域中運用而產生的。于是,數字教育最突出的特性與數字技術有關。從教育的角度看,數字技術是手段而非目的。這意味著數字技術在教育領域中的運用必須遵循教育發展規律,要把握教育教學的內在需求,以需求塑應用,以應用賦能教育的可持續發展。基于此,《條例》可以通過確立“需求牽引應用”和“安全可持續發展”等立法原則體現數字教育的特性。前面也述及,省推進數字教育是實現科教強省戰略目標的題中之義。這意味著需要發揮數字教育對省科教強省戰略目標實現的賦能作用。基于此,《條例》可以通過確立“數字賦能科教強省”等立法原則來體現省的本土特色。
(三)關于《條例》整體結構的建議
規范性文件的整體結構包括總則、分則、目錄、序言、附則和附錄。總則是指對整個規范性文件具有統領地位的且與分則、附則等相對應的條文的總稱。總則有明示和非明示兩種形式,前者一般以“總則”“總綱”“基本原則”“一般規定”等名稱出現,后者一般設在簡單的或不設“章”的規范性文件的結構中,以無標題形式出現。總則一般都應設在規范性文件的開篇,只有規范性文件還有序言、前言的情況才可以例外。總則內容的構造應當符合必須按照先后順序排列、不能過于簡單也不能過于繁雜和應當盡力“法律化”等要求。分則是指規范性文件的整體中與總則相對應、使總則內容具體化的部分。分則內容的構造應當符合體系和內容完整、完整規定權利和義務,以及規定的內容要明確、具體等要求。附則是指在規范性文本中起到輔助性作用的內容。附則的內容通常包括:其一,關于名詞、術語的定義;其二,關于解釋權的授權規定;其三,關于制定實施細則的授權規定;其四,關于制定變通或補充規定的授權規定;其五,關于法律文件失效或廢止的規定;其六,關于實施問題的規定。目錄是在完整的規范性文件結構中將總則、分則和附則各部分的標題集中排列于序言或正文之前的部分。設置目錄的目的在于使人們能方便地從宏觀上把握規范性文件的基本內容,了解規范性文件的結構,快捷地查閱有關文件。序言是指在該文件的正文前敘述性或論述性的文字部分。從各國規范性文件序言的內容看,除個別情況外,都屬于非規范性的內容,因而不能當作行為規范來適用。但是由于序言也是規范性文件的組成部分,對它所闡述的原則和概括的內容當然不能違背,否則也是違法行為,甚至是違憲行為。附錄是部分規范性文件的本文后所附加的有關資料的總稱,有時也稱為附件。附錄只是規范性文件的附加部分,不是文件正文的組成部分。附錄的形式或種類主要有獨立的規范性文件,有關規范性文件部分條文,文字、圖表和圖形等的說明。由此可知,序言和附錄不是規范性文件必備的。實際上,從已有的地方性法規看,附錄尤其是序言比較少見。因此,筆者建議作為地方性法規的《條例》的整體結構宜為:總則、分則、附則和目錄。
(四)關于《條例》內容結構的建議
在《條例》的整體結構宜是總則、分則、附則和目錄的基礎上,結合前面所述尤其是數字教育內涵的論述,以及總結已有的地方性法規的內容,《條例》的內容大致應包括:
1.總則。包括:立法目的、適用范圍、基本原則、促進內容、職責分工、區域合作、社會參與、表彰和獎勵等內容。其中,適用范圍的內容,建議適用范圍包括在省行政區域內促進數字教育發展和為數字教育提供支撐保障等相關活動兩部分;職責分工的內容,建議強調省級人民政府按照“強化整體布局、統籌謀劃”的原則推進全省數字教育發展;區域合作的內容,建議強調與有關國家和地區,以及與省外在數字基礎設施的建設、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數字技能與素養提升、數字教育標準與倫理規范的建立健全、教育數據的開放與數字教育的協同創新等方面的合作與交流;社會參與的內容,建議鼓勵和支持社會力量參與數字基礎設施的建設,鼓勵行業協會、科研機構、高等院校等為促進數字教育發展提供數字技能培訓、法律服務等服務;表彰和獎勵的內容,建議對在數字教育發展工作中作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按照有關規定給予表彰和獎勵。
2.分則。根據前面所述的數字教育內容,分則由數字基礎設施的建設、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數字技能與素養提升、數字教育標準與倫理規范的建立健全、教育數據的開放與數字教育的協同創新、數字教育促進措施等五章組成。 ① 數字基礎設施的建設,建議包括總體要求、智慧校園建設、新技術新裝備研究實踐、信息技術應用創新、數字基礎設施安全保護等內容。 ② 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數字技能與素養提升,建議包括總體要求、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數字技能提升權利與義務、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數字素養提升權利與義務、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數字技能與數字素養的培訓、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數字技能與數字素養的測評等內容。 ③ 數字教育標準與倫理規范的建立健全,建議包括總體要求、數字教育標準規范研制、數字教育倫理教育、違反數字教育標準與數字教育倫理行為的處分等內容。 ④ 教育數據的開放與數字教育的協同創新,建議包括總體要求、教育數字資源中心建設、線上教育服務、教育數據資源管理、公共教育數據資源共享與開放、教育數據資源權益保護、教育數據資源保護、教育共同體形式創新等內容。 ⑤ 數字教育促進措施,建議包括總體要求、經費保障、人才支持、評估監測、特殊群體保障、免責情形、法律責任等內容。
3.附則。包括概念釋義和實施日期等內容。其中,概念釋義主要是對數字教育的解釋,即“本條例所稱數字教育,是指以現代數字技術有效使用、以教育信息化驅動引領教育現代化的一系列教育教學活動,包括數字基礎設施的建設、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數字技能與素養提升、數字教育標準與倫理規范的建立健全、教育數據的開放與數字教育的協同創新等內容。”
在法治軌道上推進數字教育發展既是實現“科教強省戰略”題中之義,也是其內在要求。而數字教育立法是為數字教育發展和“科教強省戰略”目標實現提供法治保障的前提,本文只是一個嘗試。更多的問題,如本文提出的數字教育促進型立法缺陷的補正,仍有待于進一步的研究。
參考文獻:
[1]習近平.論教育[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4.
[2]《尹弘在省委十五屆四次全體(擴大)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上強調打造“三大高地”實施“五大戰略”奮力譜寫中國式
現代化的篇章[N].日報,2023-07-22(01).
[3]黃文藝.中國法治這十年[J].中國司法,2022(08):16.
[4]徐曄,黃堯.智慧教育:人工智能教育的新生態[J].寧夏社會科學,2019(03):140.
[5]祝智庭,賀斌.智慧教育:教育信息化的新境界[J].電化教育研究,2012(12):5.
[6]祝智庭,胡姣.教育數字化轉型:面向未來的教育“轉基因”工程[J].開放教育研究,2022(05):13.
[7]袁振國.教育數字化轉型:轉什么,怎么轉[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3(03):2.
[8]魏星.實施科教強省戰略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加快推動新時代全省教育事業高質量發展[N/OL].日報,2023-08-05(01)[2024-09-05].http://epaper.jxxw.com.cn/html/2023-08/05/content_5403_8107623.htm.
[9]國務院.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EB/OL].(2001-05-29)[2024-09-05].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01/content_60920.htm.
[10]岳金輝.省域基礎教育資源優化配置研究[D].武漢:武漢理工大學,2012.
[11]省教育廳.省職業教育質量報告(2024年度)[EB/OL]. (2025-03-16)[2025-03-31].http://jyt.jiangxi.gov.cn/jxjyw/tzgg785/content/content_1904762761739423744.html.
[12]李芳.數據里的本科教學質量[N/OL].日報,2023-05-17(05)[2025-03-31].http://epaper.jxxw.com.cn/html/2023-05/17/content_5407_7701868.htm.
[13]吳砥,馮倩怡,郭慶.教育強國背景下數字教育的內涵、特點、難點與進路[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4(04):85-87.
[14]21世紀經濟報道.“鐵飯碗”不鐵了?退出機制與教師過剩引爭議[EB/OL].(2024-01-19)[2025-03-31].htps://news.sohu.com/a/753038827_121255906.
[15]黃洪蘭.非營利性民辦高校支持政策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9.
[16]省統計局.省202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EB/OL].(2025-03-31)[2025-03-31].https:/j.jiangxi.gov.cn/jxstjj/col/col38773/content/content_1906326758628446208.html.
[17]魏德士.法理學[M].丁曉春,吳越,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
[18]E·A·霍貝爾.初民的法律[M].周勇,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
[19]P·諾內特、P·塞爾茲尼克.轉變中的法律與社會:邁向回應型法[M].張志銘,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
[20]龐德.法理學(第1卷)[M].余履雪,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責任編輯:羅怪欖
A Forward-looking Study on the Local Legislation of Digital Education in Jiangxi Province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Strengthening the Province through Science and Education
NIEJialong1,ZOU Yanhong2
(1.Jiangx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Nanchang ,Jiangxi, China;2. Communist Party School ofJingdezhen,Jingdezhen 333OoO,Jiangxi,China)
Abstract: Promoting digital education is crucial to achieving the goal of building Jiangxi into a province strong in scienceand education.It demands construction of digital infrastructure,improvement of digital skilsand capabilitiesof educatorsand learners,establishment of a sound system of digital education standards and therelatedethical norms,opening of relevant educational dataand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s in digital scienceand education.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digital educationinJiangxi Provine,it is necessary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roleof the rule of law in consolidating thefoundation,meting expectations and benefiting in the long term,so as to overcome possible difficulties regarding financial and material investmentor policy support.Therefore,itis suggested to formulate \"Regulations on Promoting Digital Education in Jiangxi Province\".The \"Regulations\" should be orientated toward the goalof building a province strong in science and education through digital education.And it should set principles such as \"demand-driven application\",\"saf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digital-mpowered wayof strengthening the province in science and education\" etc.,and determine theconnotations of digital education and the content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structure of \"general provisions,specific provisions,supplementary provisions and the table of contents\".
Keywords: strategy ofbuilding a strong province through scienceand education; Jiangxi Province; digital education; local legisl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