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戰爭當中,經濟學家可以做什么?最讓人意想不到的答案是情報分析。經濟學家通過分析得出的結論有時甚至比專業情報機構的還要精準。
比如“二戰”時,盟軍想了解德軍的陣亡情況,該怎么入手呢?經濟學家想到一個辦法,他們搜集德國各地的報紙,尤其是地方版的訃告。為什么呢?因為在德國文化中,人們長久以來對訃告相當看重,訃告對死者的生歿年、職業、階層、服務單位、死亡地點都有詳細的記載。因此,經濟學家拿到訃告就能反推德軍的陣亡情況。于是,美國通過駐瑞士的領事館來搜集德國各地的報紙,樣本數大概是德國報紙總量的1/4。通過對訃告的分析,經濟學家最終得出兩個結論。
第一,德軍每陣亡一個軍官,就會陣亡21.2個士兵。通過陣亡軍官的數量,可以反推德軍的損失。
第二,德國在入侵蘇聯之前,已經損失了11.4萬名官兵。而后來的真實數據是13.4萬,二者非常接近。
用同樣的方法,經濟學家還發現了兩個未知的煉油廠。他們還是通過搜集報紙,在分析鐵路的費率后,發現運輸石油有優惠稅率,而且戰爭開始之后,這個稅率表并沒有發生變化。這樣德國就存在一個漏洞:哪怕它的商品的實際流量是保密的,經濟學家也可以通過稅率表看出哪些線路運輸了石油,然后借助德國的貨運時間表,綜合分析,定位了兩個之前未知的煉油廠。盟軍再派出飛機去偵察,發現煉油廠果然存在。
此外,經濟學家還成功預測了哪些工廠正在啟動,切入點也是運費。因為工廠一旦啟動,就需要大量煤炭,進而需要大規模運輸,貨運規模擴大,導致運費率下降。
其實經濟學家最擅長的還不是分析這些,他們更擅長估算軍事裝備的數量。
之前,盟軍的情報部門估算軍事裝備的數量,通常采用的方式是審訊戰俘。可是通過這種方法得到的信息極度不準確,因為很多戰俘自己都不知道到底有多少裝備,給出的信息和實際情況存在極大的偏差。比如,美國的航空情報部門1940年就高估了德國的空軍力量,而且高估了近10倍。
經濟學家卻估計得比較準確,他們是怎么做到的呢?
他們從繳獲的德國輪胎入手,分析其序列號,發現樣本占德國輪胎生產總量的0. 3%,又確定了70%的輪胎是來自五大制造商的,進而估算出德國消耗天然橡膠與合成橡膠的比例,發現德國的橡膠資源極度匱乏。
當時情報部門提供的數據是:德國在1943年時,每個月能生產100萬條輪胎。但是經濟學家估算只有18. 61萬條,戰后通過實際調查得出的數字是17. 55萬條。類似的估算,還用在坦克、戰斗機、機槍,以及V2火箭的產量上。比如,情報部門估計1942年8月,德國坦克的產量是1550輛。但經濟學家覺得不對,他們通過分析繳獲的車輛和記錄本,獲取了1200個坦克的序列號,然后發現只有兩個制造商在生產發動機,變速箱也只在兩個工廠生產,那么,最終裝配好的坦克數量就比之前預估的少很多。他們算出來的是327輛,戰后的調查結果是342輛,相差無幾。
打仗也要考慮性價比,要精確計算如何以最小的代價來達到最大的破壞效果,比如轟炸,應該先炸哪里,炸什么設施,都得計劃好。經濟學家利用德國的航拍圖,通過成本收益分析,發明各種計算方程式,反復研究各種方案,發現其中破壞效果最大的就是炸油庫。
1944年3月,德國空軍的油料產量高達18萬噸。在持續轟炸后,6月時只剩下5.4萬噸,9月時剩下1萬噸,德軍已經失去了反擊能力。
通過統計分析工具,對有限的樣本做科學評估,幫軍方鎖定權重點,找出敵方的致命弱點,這些,就是戰爭中經濟學家能起到的作用。
(摘自《突破:人生崛起要靠暴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