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玉米復合種植是一種科學、高效的農業種植模式,該模式根據不同類型作物的生長特點和生態位差異進行合理搭配,充分利用土地資源,既提高了土地產出率和資源利用效率,又提高了種植效益。相關工作人員詳細闡述了大豆玉米復合種植單產提升的關鍵技術。通過對這些技術的深入分析和實踐指導,為種植戶提供切實可行的幫助,以實現大豆玉米復合種植的高產穩產,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一、品種選擇與種子處理
(一)精選良種
1.玉米品種。株型緊湊、耐密植的玉米品種適合與大豆復合種植,因為株型緊湊的品種能夠減少對大豆的遮陰,同時提高玉米產量。例如,先玉335、鄭單958等品種,它們具有植株清秀、通風透光性好的特點,能夠在復合種植中發揮優勢。
選擇抗倒伏能力強的玉米品種也至關重要。在復合種植模式下,玉米植株可能會受到大豆的競爭及風雨等自然因素的影響,抗倒伏能力強的品種能夠在生長過程中保持穩定,減少倒伏導致的產量損失。
高產且適宜當地氣候條件的玉米品種是實現高產的基礎。不同地區的氣候、土壤條件差異較大,選擇適合當地種植的高產玉米品種,能夠更好地適應環境,發揮其最大的生產潛力。
2.大豆品種。耐蔭蔽是大豆在復合種植中需要具備的重要特性。由于與玉米同時生長,大豆會受到一定程度的遮陰,故選擇耐陰性好的品種能夠保證其在相對較弱的光照條件下正常生長發育。
抗倒伏也是大豆品種選擇的關鍵因素之一。在復合種植中,大豆可能會受到玉米植株的影響以及風等外力的作用,抗倒伏能力強的品種能夠保持植株直立,有利于光合作用和養分吸收,提高產量。此外,選擇適合當地種植的優質大豆品種,如高蛋白、高油分等品種,可以提高種植的經濟效益。
(二)種子處理
1.玉米種子處理。包衣處理是玉米種子常用的處理方法之一。通過在種子表面包裹一層含有殺菌劑、殺蟲劑和生長調節劑等成分的包衣劑,可以有效預防地下害蟲和苗期病蟲害,提高種子發芽率和幼苗成活率。
曬種也是一種簡單有效的種子處理方法。在播種前,將玉米種子晾曬2~3天,可以增強種子的活力,提高發芽勢和發芽率。
2.大豆種子處理。播種前用鉬酸銨拌種是提高大豆固氮能力的有效方法。鉬是大豆根瘤菌固氮過程中必需的微量元素,用鉬酸銨拌種可以促進根瘤菌的形成和發育,增強大豆的固氮能力,為大豆生長提供更多的氮素營養。
種子消毒可以預防大豆苗期病害的發生。常用的消毒方法有福爾馬林溶液浸種、多菌靈拌種等,能夠有效殺滅種子表面攜帶的病菌,減少苗期病害的發生。
二、田間布局與種植密度
(一)合理規劃寬窄行
大豆玉米在復合種植模式中應選擇寬窄行種植模式,寬行種植玉米,窄行種植大豆。一方面,這種布局方式可以使田間空氣流通更加順暢,陽光能夠充分照射到作物上,提高光合作用效率,有利于作物的生長發育。同時,寬窄行的布局也為田間管理提供了便利,如施肥、噴藥、中耕等作業更加方便快捷,減輕了勞動強度,提高了工作效率。一般來說,玉米寬行可設置為1.6~1.8m ,窄行 0.4m ;大豆窄行設置為 0.3~0.4m
(二)確定適宜種植密度
不同的玉米和大豆品種具有不同的生長特性和適宜種植密度。株型緊湊、耐密植的玉米品種可以適當增加種植密度,而株型松散的品種則應適當降低種植密度。對于大豆來說,耐陰性好、植株矮小的品種可以適當增加種植密度,植株高大的品種則應適當降低種植密度。
土壤肥力高的地塊可以適當增加種植密度,以充分發揮土地的生產潛力;土壤肥力低的地塊則應適當降低種植密度,避免因養分不足而影響作物生長。一般情況下,玉米種植密度為5.25萬 ~6.75 萬株·hm-2 ,大豆種植密度為12萬 ~15 萬株·hm-2 。
三、土壤改良與施肥管理
(一)改良土壤肥力
玉米、大豆播種前對土壤進行深耕整地,可以打破犁底層,增加土攘的通氣性和保水性。整地時底肥施入腐熟農家肥2.25萬 ~3 萬 kg?hm-2 ,可以增加土壤中的有機質含量,有效改善土壤結構,提高土壤的保肥保水能力,為作物根系生長創造良好的環境。
(二)精準施肥
1.玉米施肥管理。玉米是需肥量大的作物,施足基肥是保證其生長發育的關鍵。一般底肥施入復合肥450~600kg?hm-2 ,復合肥中含有氮、磷、鉀等多種營養元素,可滿足玉米生長的需求。
在玉米大喇叭口期,玉米生長迅速,對養分的需求較大,追施尿素可以提供充足的氮素營養,追施量為尿素 225~300kg?hm-2 ,可促進玉米的生長發育和穗部形成。
2.大豆施肥管理。大豆施肥以磷鉀肥為主,基肥可施過磷酸鈣 300~375kg?hm-2, 、氯化鉀 75~150g?hm-2. 0磷鉀肥可以促進大豆根系的生長和根瘤菌的形成,提高大豆的固氮能力和抗逆性。
在大豆開花結莢期,可根據植株生長情況,噴施葉面肥,如磷酸二氫鉀溶液。葉面肥可以直接被葉片吸收,快速補充養分,提高結莢率和粒質量。
四、病蟲害防治
(一)農業防治
1.清除田間雜草和病殘株。及時清除田間雜草和病殘株,可以減少病蟲害滋生的場所,降低病蟲害的發生概率。雜草不僅與作物爭奪養分和水分,還可能成為病蟲害的寄主,為病蟲害的傳播提供條件。病殘株上可能攜帶病菌和蟲卵,及時清除雜草和病殘株可以減少病源。
2.合理輪作倒茬。農作物合理輪作倒茬可以改變土壤中的微生物群落結構,減少病源的積累。避免連作可以降低土壤中病原菌和害蟲的數量,減輕病蟲害的發生程度。例如,大豆和玉米可以與小麥、油菜等作物進行輪作。
(二)化學防治
在病蟲害發生初期,及時選用高效、低毒、低殘留的農藥進行防治。防治玉米螟可選用蘇云金芽孢桿菌制劑或氯蟲·高氯氟等藥劑,防治大豆食心蟲可選用溴氰菊酯等藥劑,防治大豆蚜蟲可選用吡蟲啉等藥劑。嚴格按照農藥使用說明書的要求進行用藥,掌握好用藥劑量、用藥時間和用藥方法。避免盲目加大用藥劑量和頻繁用藥,以免造成農藥殘留和環境污染。同時,注意輪換使用不同種類的農藥,以防止病蟲害產生抗藥性。
五、田間管理與適時收獲
(一)及時查苗補苗
大豆和玉米出苗后,要及時查苗,發現有缺苗斷壟現象,應及時補種或移栽。補種時應選擇與原品種相同的種子,并及時進行造熵補種,以保證全苗。移栽時要選擇生長健壯的幼苗,并注意保護根系,提高移栽成活率。
補種可采用催芽播種的方法,將種子浸泡在溫水中,待種子吸足水分后撈出,放在溫暖的地方催芽,當種子露白時即可播種。移栽時要在陰天或傍晚進行,避免在高溫強光下移栽,以免影響幼苗成活率。
(二)中耕除草
中耕可以疏松土壤,增加土壤的通氣性和保水性,促進根系生長。同時,中耕還可以清除田間雜草,減少雜草與作物爭肥爭水,有利于作物的生長發育。
在大豆和玉米生長期間進行2~3次中耕除草。第一次中耕可在幼苗出土后進行,深度以 3~5cm 為宜;第二次中耕可在定苗后進行,深度以 5~8cm 為宜;第三次中耕可在封壟前進行,深度以 8~10cm 為宜。除草可采用人工除草或化學除草的方法。
(三)適時灌溉與排水
根據天氣和土壤情,及時灌溉,確保作物生長需水。尤其在大豆開花鼓粒期和玉米抽雄吐絲期,需水量較大,要保證充足的水分供應。灌溉可采用溝灌、噴灌、滴灌等方式,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灌溉方法。同時,注意及時排水防澇,避免田間積水造成作物根系腐爛。在雨季來臨前,要清理好田間排水溝,確保排水暢通。如果遇到連續陰雨天氣,要及時排除田間積水,降低土攘濕度。
(四)適時收獲
當玉米苞葉變黃、籽粒變硬,大豆葉片脫落、豆莢變黃時,及時收獲。收獲過早會影響其產量和品質,收獲過晚則可能會導致籽粒脫落或霉變。可先收獲玉米,再收獲大豆,減少收獲損失。
玉米收獲可采用機械收獲或人工收獲的方法,機械收獲效率高,但要注意調整好收獲機的參數,避免損失過多的籽粒。
大豆收獲可采用機械收獲或人工收割后脫粒的方法,機械收獲時要注意調整好收獲機的割臺高度和轉速,避免割臺過低或轉速過快而造成損失。
六、結論
大豆玉米復合種植是一種具有廣闊發展前景的農業種植模式,通過掌握科學合理的單產提升技術,可以實現大豆玉米的高產穩產,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種植效益。在實際生產中,種植戶應根據當地的氣候、土壤條件和市場需求,選擇適合的品種和種植模式,并嚴格按照技術要求進行田間管理和病蟲害防治,以確保大豆玉米復合種植的成功。同時,相關部門相應加大對大豆玉米復合種植的支持力度,提供技術培訓和指導,推廣先進的種植技術和管理經驗,為農業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
作者簡介:劉向勤(1989—),女,河南扶溝人,本科,農藝師,主要從事農業生態與資源利用方面的工作。
(責任編輯程麗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