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子作為一種抗旱、耐瘠薄、適應性廣的農作物,其栽培技術的研究對于提高產量、優化品質具有重要意義。通過深入研究谷子的生長習性及其對環境條件的適應性,可以制定出一套科學合理的栽培管理方案。這不僅有助于提升谷子的抗逆能力,還能有效利用土地資源,減少農業生產中的資源浪費。此外,優化栽培技術還能降低病蟲害的發生率,減少農藥的使用,從而保障農產品的安全和環境的可持續性。通過系統化的技術集成與創新,谷子栽培將實現高產、優質、高效的目標,為農業現代化發展提供有力支撐。本文從品種選擇、土地準備、種植細節、施肥管理、水分調控、病蟲害防治等方面,全面探討谷子栽培技術的關鍵環節。
一、谷子的生長習性及其對環境條件的適應性
1、土壤要求
谷子對土壤的適應性較強,能夠在貧瘠的土地上茁壯成長,特別適合在黃土高原等干旱地區種植。
2、水分要求
谷子具有較強的抗旱能力,其根系發達,能夠深入土壤吸收水分,即使在干旱季節也能維持基本生長。
3、光照要求
谷子對光照條件也有較好的適應性,充足的光照有利于其光合作用,從而促進生長發育。
4、溫度要求
谷子適宜在溫暖的環境中生長,最適生長溫度為 20-30°C 過高或過低的溫度都會影響其正常生長。
通過深入了解谷子的這些生長習性,可以更有針對性地制定栽培管理措施,從而提高谷子的產量和品質。
二、谷子的栽培技術
1、品種選擇
目前,我國已經研究出龍爪、鴨嘴、黑谷、紅谷等17個大類,幾乎覆蓋了全國各地的種植需求。在選擇品種時,除了考慮地形地貌外,還需結合當地的光照、降水、溫度等氣候條件。例如,在光照充足、溫度適宜的地區,可以選擇生育期長、抗病性強、穩產高產的品種;而在降水較少、土壤貧瘠的地區,則應選擇耐旱耐瘠薄的品種。
2、播前的種子處理(1)種子的挑選
應剔除破損、霉變及病蟲害感染的種子,確保選用的種子健康無病害。根據種子的外觀特征,選擇色澤鮮亮、顆粒飽滿、大小均勻的優質種子。此外,還需進行發芽試驗,篩選出發芽率高的種子,以保證播種后的出苗率和成活率。通過這些嚴格的挑選步驟,能夠有效提升谷子的整體產量和品質。
(2)種子的處理
① 曬種。播種前1周,選晴天將種子攤放在席上 2-3cm 厚度,翻曬3天,以增強種皮透性,促進酶的活性,提高發芽率和發芽勢。
② 選種。采用風選、篩選或溶液選種等方法。將種子放入濃度為 10% 的鹽水中,撈出漂在水面上的枇谷和雜質,然后再將下沉的谷種撈出,用清水洗2-3遍,晾干待播。
③ 浸種。用500倍磷酸二氫鉀溶液浸種12小時,撈出后晾干備播,可早出苗2-3天,并具有壯苗增產作用。
④ 藥劑拌種。用種子重量 0.3%-0.5% 的阿普隆或萎銹靈粉拌種,可防治谷子白化病;用種子重量 0.3%-0.5% 的拌種霜或多菌靈可濕性粉拌種,可防治谷子黑穗病。
⑤ 種子包衣。通過種子包衣達到防病蟲和壯苗的效果;包衣提供營養和保護,促進幼苗生長。
3、選地
谷子種植選地應綜合考慮土壤質地、排水性能和肥力狀況。優先選擇土層深厚、結構疏松、排水良好的壤土或沙壤土,避免低洼易澇地塊。同時,土壤 pH 值以中性或微堿性為宜,確保土壤養分均衡,有利于根系發育和養分吸收。此外,還需考慮地塊的地理位置和周邊環境,避免重茬種植,減少病蟲害的發生。選地時還應考慮交通便利性,便于后期管理和收獲。
4、做好輪作倒茬
谷子輪作時,應選擇與其無共同病蟲害且能改善土壤結構的作物。豆類作物是谷子輪作的首選,如大豆、綠豆等。豆類作物能固定空氣中的氮氣,增加土壤中的氮素含量,同時其根系分泌物能促進土壤微生物活動,改善土壤結構。此外,馬鈴薯、甘薯、玉米等作物也是較好的輪作選擇,它們能消耗土壤中不同的養分,減少養分失衡。谷子輪作周期的確定應根據土壤狀況、作物特性和氣候條件綜合考慮。一般來說,實行4年輪作周期較為合適。這既能保證土壤養分的充分利用,又能有效防止病蟲害的積累。
5、整地
整地應在秋收后及早進行,這樣可以有充分的時間進行土壤熟化,有利于土壤蓄存晚秋降水,建立土壤耕層水庫,實現秋春用。如果翻耕過晚,可能來不及進行細致的整地作業,導致地表土塊過多、過大,這不僅會降低翻耕質量,還會對土壤熟化不利,進一步影響春播質量。最佳翻地深度為 18-25cm ,這一深度可以打破犁底層,增加土壤通透性,有利于根系深扎和土壤養分的釋放。深翻 25cm 以上,可以每隔3年進行1次,以進一步疏松土壤,加速土壤熟化。
6、基肥的施用
基肥應以有機肥為主,配合適量的氮、磷、鉀復合肥。有機肥不僅能提供豐富的養分,還能改善土壤結構,增強土壤保水保肥能力。施肥時應均勻撒施,避免局部施肥過多導致燒苗。在翻地前將有機肥均勻撒在田面上,然后通過翻耕將肥料混入土壤中,確保肥料與土壤充分接觸,便于作物吸收。對于土壤肥力較低的地塊,可以適當增加基肥的施用量,以滿足谷子生長初期對養分的需求。基肥的施用方法主要有撒施、條施和穴施等。撒施是將肥料均勻地撒在地表上,然后翻耕入土。這種方法適用于王壤肥力較低、需要全面培肥的地塊。條施和穴施則是在播種前結合整地,開溝或開穴,將肥料施入溝穴內,然后用土覆蓋。這兩種方法施肥集中,肥力流失少,肥效高,適用于土壤肥力較高、需要局部培肥的地塊。在施用基肥時,要深施,使肥料與土壤充分混合,提高肥效;要適量,避免過量施用造成養分浪費和環境污染;要結合翻耕或起壟等農事操作進行。
7、播種(1)適時播種
① 播種時間。谷子的適宜播種期應根據其生長發育規律和當地氣候特點來確定。一般來說,北方地區在4月下旬-5月上中旬播種較為適宜。
② 播種方法。谷子的播種技術多樣,涵蓋了雙腿樓等距勻留苗、寬窄行播種、機械播種以及溝播式深開溝、淺覆土等方法。這些技術均有助于提高抗旱能力,確保苗株的存活。
③ 播種量。一般為 0.5kg/667m2 ,但如果整地質量差,播種量應增加至 0.75-1kg 播種深度一般在 3-5cm 。
④ 播后鎮壓。播后要進行2-3次鎮壓,以保和提,使種子與濕土緊密接觸,利于發芽和出苗。
(2)合理密植
晚熟品種生育期長,莖葉茂盛,需要較大的營養面積,因此留苗密度應適當稀些;而早熟品種生育期短,植株較矮,個體需要營養面積小,留苗密度則應密些。在土壤肥力較高、水肥充足的條件下,留苗密度應加大;相反,在干旱瘠薄的地塊,留苗密度應減少。中等旱地和水澆地,每畝留苗2.5萬-3萬株為宜;肥力較高的地塊,以3萬-3.5萬株為宜;肥力較差的旱地,以1.5萬-2萬株為宜;坡地則以1萬株為宜。同時,行距也是影響密植效果的重要因素,經各地試驗,以 40cm 為最佳。通過合理的密植,可以確保谷子植株之間保持適當的間隔,避免過度擁擠,減少病蟲害的發生幾率,同時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單位面積的產量。
8、田間管理(1)追肥
① 追肥的肥料種類及其作用。谷子追肥主要使用氮肥、磷肥和鉀肥,以及微量元素肥料。氮肥主要在拔節期和孕穗期追施,促進莖稈生長和籽粒灌漿;磷肥促進能量代謝和物質運輸,加速光合產物向谷粒的轉運,提高谷子的抗逆性和產量;鉀肥增強植株的抗倒伏能力,提高光合效率,減少秕谷數量,提升谷子的產量和品質。
② 追肥時期。拔節期,是需水需肥的高峰期。此時應進行清壟、中耕和追肥,促進根系發展,增強抗旱和抗倒伏能力;孕穗期需進行中耕培土和追肥,確保谷子在關鍵生長期有足夠的養分供應;抽穗前半月左右應及時追施氮肥,并結合葉面噴施磷酸二氫鉀和硼酸,促進谷子開花結實和籽粒灌漿。
③ 追肥的方法。清壟去掉雜劣植株和雜草,促進通風透光,增強光合作用;中耕增新根和根系下扎,擴大吸收水肥范圍,增強抗旱和抗倒伏能力;在抽穗期至灌漿初期,每隔7-10天噴施1次磷酸二氫鉀或含有鋅、硼等微量元素的葉面肥,促進籽粒灌漿,增加千粒重。
(2)中耕除草
中耕可以增加土壤的透氣性,使土壤中的好氣細菌活動更加旺盛,進而提高土壤肥力。這對于谷子的根系呼吸和生長至關重要;通過中耕,可以打破土壤的板結狀態,使土壤更加疏松。這不僅有利于谷子根系的伸展,還能提高土壤的滲透性,減少水分蒸發,有效防止返鹽與控堿;雜草對土壤的適應能力更強,會與谷子爭奪養分、陽光和生存空間。中耕除草可以有效減少雜草的生長,降低其對谷子的危害。同時,中耕還能將雜草的根系翻出土壤,使其枯萎死亡。
① 中耕時機。谷子的中耕除草應選擇在適當的時機進行。一般來說,在谷子的生長過程中,可以根據其生長情況和雜草的生長情況來確定中耕除草的時機。例如,在谷子拔節期或抽穗期,可以結合追肥進行中耕除草,以達到既除草又保的效果。
② 中耕深度。過淺的中耕可能無法徹底除去雜草的根系,而過深的中耕則可能損傷谷子的根系。因此,在中耕除草時,應根據土壤情況和谷子的生長情況來確定中耕的深度。
(3)水分管理
谷子耐旱不怕澇,但也不能長時間處于過于濕潤的狀態。特別是在雨水較多的地區,要注意及時排水防澇。在谷子生長的后期,更要控制好水分供應,以免發生谷銹病和其他病害。春季谷子澆水要遵循\"以防為主,排灌結合\"的原則,既要保證植株的水分需求,又要避免水分過多導致的病害發生。在十旱季節,應及時進行灌溉補水。灌溉時應采用滴灌、噴灌等節水灌溉方式,減少水分蒸發和浪費。同時,應根據土壤情和谷子的生長需求制定合理的灌溉計劃,確保植株的水分供應充足且均勻。
三、谷子常見病蟲害防治
1、主要病害特點與防治技術
(1)谷子銹病① 危害特點。葉片上出現紅褐色小斑點,逐漸擴大形成橙色或黃色橫向條紋,導致葉片脆弱、干枯,影響光合作用。
② 防治措施。可使用化學藥劑進行噴霧處理,清理病殘體,實行輪作,選擇抗病品種,保持田間通風。
(2)谷子白發病
① 危害特點。穗部出現白色霉斑,逐漸擴展成白色覆蓋物,導致穗部結構受損,影響谷子外觀和發育。② 防治措施。選擇抗病品種,輪作2-3年,使用藥劑拌種(如35% 甲霜靈拌種劑),清理病株。
2、主要蟲害特點與防治技術
(1)粟灰螟
① 危害特點。幼蟲取食葉片,導致葉片不規則穿孔、邊緣被啃食,影響光合作用和植株生長。
② 防治措施。可使用合適的農藥進行防治,如 20% 氯蟲苯甲酰胺懸浮劑 30mL ,兌水30L進行噴霧處理。另外,也可以采用5% 甲維鹽水分散粒劑2500倍液 ,4.5% 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500倍液等藥劑進行噴施防治。
(2)黏蟲
① 危害特點。吸食葉片汁液,導致葉片黃化、卷曲,影響光合作用。② 防治措施。主要在幼蟲低齡期進行防治,可使用Bt乳劑200倍液或 5% 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500-2000倍液進行噴霧防治。
(3)玉米螟
① 危害特點。幼蟲蛀食莖稈,導致植株倒伏或形成白穗,嚴重影響產量。
② 防治措施。可采用吡蟲啉、高效氯氰菊酯乳油等進行噴霧防治。另外,也可以利用其他對玉米螟有效的殺蟲劑進行防治。
3、綜合防治技術
(1)農業防治技術
① 選育和推廣優良品種。這些品種通常具有更強的抗病、抗蟲和抗逆能力,能夠有效減少病蟲害的發生。種植者在選擇種子時,應注重選擇經過認證的抗性品種,以提高谷子的整體抗逆性。
② 調節播種期和栽植期。調節谷子的播種期和栽植期,可以使谷子作物容易受害的生育期與害蟲嚴重危害的盛發期錯開,從而減輕或避免病蟲害。例如,根據當地的氣候條件和害蟲的發生規律,適當調整播種期,使谷子在害蟲盛發期前或后成熟,從而減少害蟲的危害。
(2)谷子病蟲害物理防治技術
① 殺蟲燈誘殺。可以利用害蟲的趨光性,采用頻振式殺蟲燈或黑光燈進行誘殺,有效減少夜間活動的害蟲數量。
② 色板誘殺。采用色板誘殺技術,利用黃色或藍色的黏蟲板吸引并捕捉有翅蚜蟲、潛葉蠅等小型害蟲。
③ 人工捕殺。定期巡查田間,手動摘除卵塊和幼蟲,尤其適用于局部發生的害蟲。
④ 合理輪作和間作。破壞害蟲的生存環境,降低病蟲害的發
生概率。
通過這些物理防治技術的綜合應用,能夠在不使用化學農藥的情況下,有效控制谷子病蟲害的發生,保障谷子的健康生長。
(3)生物防治技術
① 天敵昆蟲防治。天敵昆蟲是防治害蟲的重要生物資源。在谷子種植區域引入天敵昆蟲,如蜘蛛、瓢蟲等,可以建立生態平衡,控制害蟲的數量。例如,赤眼蜂是一種有效的天敵昆蟲,可以用于防治粟灰螟和玉米螟等害蟲。通過釋放赤眼蜂,可以有效減少害蟲的幼蟲和蟲卵數量,降低其對谷子的危害。
② 病原微生物防治。利用病原微生物,如細菌、真菌等,防治害蟲也是一種有效的生物防治方法。這些病原微生物可以寄生在害蟲體內,導致其死亡或生長受阻。例如,利用白僵菌防治躋螬等地下害蟲取得了顯著效果。通過噴灑白僵菌制劑,可以有效減少害蟲的數量,保護谷子的生長。
③ 植物源農藥防治。植物源農藥是從植物中提取的具有殺蟲、殺菌活性的物質。這些物質具有環保、安全、不易產生抗藥性等優點,在谷子病蟲害防治中得到了廣泛應用。例如,利用苦楝素、印楝素等植物源農藥防治害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通過噴灑這些植物源農藥,可以有效控制害蟲的數量,保護谷子的生長。
綜上所述,谷子栽培技術研究是一個復雜而系統的工程,需要從品種選擇、土地準備、種植細節、施肥管理、水分調控、病蟲害防治等多個方面進行綜合考慮和優化。為了實現這一目標,科研機構和農業部門應加強合作,加大對谷子栽培技術的研發投入,推廣先進的種植技術和管理經驗。同時,農民朋友也應積極參與培訓,提高自身的種植技術水平,科學合理地進行田間管理。此外,政府相關部門應出臺相關政策,鼓勵和支持谷子產業的發展,提供必要的資金和技術支持。通過多方共同努力,谷子產業的整體水平和市場競爭力將得到顯著提升,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做出積極貢獻。
(作者單位:274000山東省菏澤市曹縣倪集街道辦事處公共文化服務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