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以載道是中國影視自誕生以來就承載的歷史責任與使命擔當,這源自“經世致用”的傳統思想,“文”與“道”之間的關系是我國傳統文論評判文藝作品基本價值的標準,只有在“道”規范下的“文”才是有價值的作品。進入新時代,媒介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對文藝創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提出,“以人民為中心,就是要把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為文藝和文藝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把人民作為文藝表現的主體,把人民作為文藝審美的鑒賞家和評判者,把為人民服務作為文藝工作者的天職”“精品之所以‘精’,就在于其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1]。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九大開幕式上強調,“文藝是鑄造靈魂的工程,承擔著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職責,應該用獨到的思想啟迪、潤物無聲的藝術熏陶啟迪人的心靈,傳遞向善向上的價值觀。廣大文藝工作者要做真善美的追求者和傳播者,把崇高的價值、美好的情感融入自己的作品,引導人們向高尚的道德聚攏,不讓廉價的笑聲、無底線的娛樂、無節操的垃圾淹沒我們的生活”[2]。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堅持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相統一[3]。這構成文藝作品的思想標準、審美標準和質量標準,是新時代文藝創作的指導方針,是對新的歷史條件下“什么是優秀文藝作品、創作什么樣的優秀文藝作品”做出的創新回答。在此背景下,地方高校影視專業必須將專業教育與課程思政相結合,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聊城大學傳媒技術學院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方案(2022級)提出,“培養具備廣播電視節目策劃、編導、制作等方面的專業知識,具備較高的政治水平、理論修養和藝術鑒賞等方面的能力,能在全國廣播電影電視系統、文化部門以及融媒體企事業單位從事影視節目生產制作及新媒體內容生產宣發等工作的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4]。因此,有關主體應在地方高校影視專業尤其廣播電視編導專業視聽語言課程教學中有機融入思政元素,堅持以文化傳承和道德建設為基礎,強化課程思政建設,踐行視聽語言課程的題中應有之意。
視聽語言課程作為一門學科基礎課程,面向廣播電視編導專業大學本科一年級學生授課,旨在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視聽語言對影視作品進行分析和創作的綜合能力,為影視專業相關課程的進階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視聽語言課程歸納總結影視作品的表達方式和創作規律,主要包括視聽語言的起源與發展、基礎概念、基本特性和組成元素,視覺語言的組成元素和特點、聽覺語言的分類和作用、聲畫組合方法等,并通過經典影視作品案例,引導學生從影像、聲音、剪輯三個角度學習、研究和分析視聽語言,培養學生的視聽思維。無論是課堂講授還是案例展示,視聽語言課程都與課程思政具有較高的契合度,有助于挖掘思政元素,實現專業教育與課程思政的有機結合。尤其優秀的影視作品蘊含美育、智育、德育功能,反映經濟社會發展、體現文化傳承與弘揚、展現社會正能量,有助于實現專業教育與課程思政的同向同行,提升學生的藝術修養、思想道德品質和社會責任感。
二、以美育德:視聽語言課程思政教學的實現路徑
當前,視聽語言課程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重理論而輕案例的情況,這不利于學生直接感知課程知識與思政內容,尚未建構完整的視聽思維以及視聽語言底層邏輯。有關主體尤其教師應梳理學生的學情,以案例教學的方式,幫助學生深化理論知識,通過經典的影視作品熏陶,強化情景教學,提高學生的藝術素養,并采用討論式教學,挖掘思政元素,使教學內容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引導學生在團隊協作中培養道德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增強教學效果,從而實現專業教育和課程思政相結合,以美育德,德智并重。
德國哲學家康德認為,美是道德的象征,是感性的知識,是實現至善的環節[5]。優秀的影視作品連接美和道德,既包含藝術鑒賞,也涉及藝術創作,這“體現在藝術對道德的理性理念的感性化表達上”[6]?!懊馈笔恰暗隆钡妮d體,以藝術作為媒介,能夠幫助學生感受美、鑒賞美,實現美的熏陶,提高精神追求,完善道德認知。美育是心靈的教育,具有重感性的特點[7]?!懊烙谷藗冊诟鞣N環境中保持內心的純凈,堅定了人們的意志和品格,使道德人格更加穩定。\"[8]\"從倫理觀點看,美是一種善;從美感觀點看,善也是一種美。”[9]在視聽語言課程思政教學中,以美育德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以影視作品為支撐,培養學生的審美感知力,以影視語言的藝術形式為依據,以理論講解為線索,以情感體驗為基礎,將符合馬克思主義文藝觀的藝術觀念和審美取向傳達給學生;二是以影視作品為切入點設置主題討論,引導學生對情節、人物、視聽風格等影視內容進行討論,在自我反思和小組討論中深入理解和領會時代價值和歷史意義,喚起學生主觀感知的能動體驗。
(一)精選影視作品,有機融入思想政治元素
第一,以影視作品為橋梁,將思政元素融入知識學習。視聽語言課程“側重于對影視藝術創作中聲畫系統的基本概念和規律進行分析總結\"[10],在專業培養上發揮著構筑影視編導專業學習脈絡、建立視聽思維的基礎性作用。從課程性質出發,有關主體應圍繞“以人民為中心”展開課程思政建設,充分發掘課程優勢,將思政元素有機融入課程講授。一方面,教師應結合我國視聽語言發展歷程以及中外電影簡史,向學生講述我國特有的影視創作理念和優秀的電影創作;另一方面,教師應引導學生對優秀影視作品進行案例分析并形成匯報,鼓勵學生通過欣賞具有中國美學風格的影視作品,了解講好中國故事的多種方式,從而讓思政元素潤物細無聲地融入教學內容,有效地對學生進行價值引領,拓展學生的專業能力,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值得注意的是,在影視作品選擇方面,教師應選取能夠體現愛國主義情懷、具有中國傳統美學特征的經典影視作品,通過作品講好中國故事,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堅定理想信念,增強文化認同和文化自信,如《戰狼》(2015,2016)、《我和我的祖國》(2019)、《紅海行動》(2018)、《奪冠》(2020)、《鐵扇公主》(1941)、《大鬧天宮》(1961,1964)、《哪吒鬧?!罚?979)、《哪吒之魔童降世》(2019)、《長安三萬里》(2023)等。教師也應整合熱門影視資源,引入經典影視作品講解視聽語言理論知識,引導學生認識和理解影視作品中的美學原則和藝術手法,提高對影視藝術的審美鑒賞力,通過故事和形式了解特定的社會問題、道德觀念、文化傳統等,從而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如《黃土地》(1984)、《霸王別姬》(1996)、《懸崖之上》(2021)、《滿江紅》(2023)等。
第二,以影視作品為紐帶,連接情感交流和心靈溝通的過程。在視聽語言課程思政教學中,教師作為有關主體應引導學生通過影視作品感受人物的情感變化,體驗生活的酸甜苦辣,從而培養學生的同理心,增強學生的人文關懷,并運用集中觀看、分組觀看、邊看邊評等靈活多樣的課堂教學形式,借助網絡學習平臺,引導學生融入相關情景,體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充分發揮主流影視作品的教育潛能,提高學生的審美素養。例如,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開展科幻電影《流浪地球》(2019)賞析課,引導學生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為出發點,分析“集體精神”“英雄主義”的有關片段,通過影像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和心靈觸動,幫助學生辯證地理解個人與集體的關系,形成較強的集體觀念。
(二)設置主題討論,深度引導思想政治學習
2014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考察時強調,“青年的價值取向決定了未來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而青年又處在價值觀形成和確立時期,抓好這一時期的價值觀養成十分重要。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樣,如果第一??圩涌坼e了,剩余的扣子都會扣錯。人生的扣子從一開始就要扣好”[11]。課程思政建設是構建全面育人課程體系的新思路,地方高校影視專業視聽語言課程思政建設直接關系到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影響著大眾文化的發展進程。有關主體把優秀的影視作品引入課堂教學,設置主體討論,將思政元素內化為學生的價值觀組成部分,既有助于“充分發揮藝術作品本身的思想文化傳遞傳承作用”[12],又有助于讓學生了解中國影視的歷史脈絡和發展現狀,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提升藝術素養,增強愛國情懷。
在視聽語言課程思政教學中,教師應充分了解不同時期學生的興趣特點和思想傾向,立足其作為新媒介時代網絡原住民的身份,根據課程特點和學生特點,以影視作品為切入點,設置主題討論,通過豐富多彩的討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從影視語言中深入了解影視作品背后的歷史文化與思想內涵,從而培養深度思考的習慣,拓展思政教育的內涵和外延。例如,在“視覺語言中的軸線原則—人物對話”教學中,教師可以播放《建國大業》中的人物對白片段,設置思考問題:《建國大業》的歷史背景是什么?片段中蘊含何種思想,這些思想在現代社會中有什么發展和變化?根據劇情進行討論,為什么只有共產黨才能救中國?教師以視聽語言課程的專業知識為切入口,將思政元素融入課堂教學,有助于讓學生在接收理論知識、了解專業技術的同時感受影視作品中的文化思想和價值導向,在畫面、聲音等敘事形式方面增強美的體驗,在主題、情節等敘事內容方面激發積極的情感共鳴,凝聚對人生意義、社會百態、時代反思等深刻主題的思考和討論,從而強化學生對科學思想、先進文化、理想信念的感知,克服多元思潮的消極影響,增強育人效果。
三、德智并重:視聽語言課程思政教學的育人策略
孔子將“智”視為與“仁”、“勇”并列的三德:“智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薄皩W問與德性合二為一,體現了儒家的價值理性特征”[13],“仁智雙修”是具有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的育人觀念。正如董仲舒所說,“仁使人不邪不狂,智使人不迷不惑\"[4]?!暗隆迸c“智”的關系在中國哲學思想的不同歷史階段表現不同的形式。在視聽語言課程思政教學中,“智”指對事物運動發展規律的認識,是一種客觀知識,包含視聽語言的歷史、概念、規律、技法等?!暗隆敝傅赖隆⑵返?,是社會意識形態之一,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準則和規范,體現為真、善、美的品格。視聽語言課程的思政育人應堅持德智并重,鼓勵學生主動探索,激發學生的積極思考,通過行業案例分析和學習資源拓展,讓學生深刻體驗視聽語言在實踐創作中的應用,感受優秀影視作品“成風化人”的功能,從而擴展創作思路,開闊研究視野,堅守本真,崇德向善,致力于培育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和美好道德情操。有關主體應將視聽語言課程的人才培養方案和目標定位對標廣播電視編導專業人才培養,不斷優化教學大綱和課程內容體系,將學科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技能知識納入教學范疇,適度提升學習難度,拓展教學內容的深度與廣度,并對考核評價體系進行革新,強化過程性評價,建立多元化的考核評價機制。
(一)知識、美感與思政相結合,共建教與學課堂
當前,視聽語言課程在一定程度上側重于理論講授,且理論多于實踐。在視聽語言課程思政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改進教學活動,從以講授為主的理論教學轉變為以案例為主的實踐教學,將案例教學與理論講解有機結合,知識、美感與思政相結合,讓學生在創作實踐中深化理解理論知識。例如,在講解景別的分類和特點時,教師可以播放體現教學內容的影視作品,讓學生以直觀的形式體驗不同景別的敘事、表意功能,并開展課堂討論,布置實拍作業,將討論與實踐納入平時考核,提高學生的參與積極性,“讓學生有機會發表自己的觀點,展示自己的分析結果”[15],共建教與學課堂;引導學生模仿《建國大業》中的對白片段,拉片分解鏡頭,了解導演意圖和表達意境,根據分鏡頭稿本進行拍攝,從而掌握不同場景中人物對白的拍攝技巧;基于短視頻的傳播特點,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和創作目的對經典影視作品進行二次改編,通過鏡頭的刪減與重組,完成新的意義表達,建構新的敘事邏輯,進行創意性配音、配樂等。值得注意的是,學生對經典片段的模仿和改寫并不是隨機的,而是在充分理解視聽語言敘事規律的基礎上,對影視時空結構和表達形式的再創造。這種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方法,有助于學生在有效掌握課程專業知識的同時,提高學習興趣,鍛煉專業技能,激發創新意識,并深化對內容精神的理解。
(二)知識考核與作品考察相結合,創新教學評價方式
教學評價方式的創新與完善是提升教學質量、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關鍵環節。在視聽語言課程思政教學中,理論知識與實踐創作相結合,有助于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使學生在了解理論知識的基礎上,掌握將理論轉化為實踐創作的能力。換言之,知識考核與作品考察相結合,有助于創新教學評價方式。視聽語言課程的實踐考核需要關注兩個方面:一是故事內容;二是敘事方法。故事內容主要指學生選擇拍攝的故事主題、情節素材要以社會主義文藝理論為指導,將真、善、美作為建構故事、塑造人物的審美價值追求和價值原則,體現真情實感,表達人文關懷,激發大眾的情感共鳴,實現故事內容中個性與共性、一般與個別的統一。敘事方法主要指故事所采取的形式手段要符合影視藝術的媒介特征,對畫面的選擇要符合構圖原則,使畫面的組接體現敘事邏輯,實現聲音和畫面相協調,從而渲染故事氛圍。在拍攝原創作品前,教師應通過推薦主題的形式,鼓勵學生發現身邊的正能量故事,如“小確幸”“美麗校園”“身邊的榜樣”等。在劇本創作和前期準備階段,教師應對腳本內容進行嚴格把關,發現問題及時糾正,進一步引導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幫助學生尋找適合的切入點,寓道理于事例,將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間接地滲透于教學過程,在提高學生鑒賞水平和審美能力的同時,讓學生獲得倫理道德的啟迪與教育。藝術創作本身是一種知行合一的過程,其作品的評價標準不僅取決于技術運用的嫻熟,也取決于創作者的藝術理念、思想深度和人文情懷。因此,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回應“人民文藝”藝術教育的本質要求,既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專業知識,又深化學生對美的理解,將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落到實處。
綜上所述,在新時代“大思政”的育人理念下,“以美育德,德智并重”是高校地方影視專業視聽語言課程思政教學的有效舉措,是有關主體在充分了解學科特點和學生現狀的基礎上提出的可行方法?!耙悦烙隆蓖ㄟ^美的熏陶和感召,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和健全人格?!暗轮遣⒅亍蓖ㄟ^創新教學方法,在讓學生掌握專業知識和文化內容的同時,幫助學生形成民族自豪感,樹立正確的愛國主義觀念。視聽語言課程思政教學的實踐探索,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在教師引領、相互監督的過程中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及馬克思主義文藝觀,在學習過程中提升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對民族精神的感知,助力影視創作。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EB/O1].(2024-10-15)[2025-06-10] .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24/1015/c1024-40339771.html.
[2]習近平:在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九大開幕式上的講話[EB/OL].(2016-11-30)[2025-06-10].https: //news.12371.cn/2016/11/30/ARTI1480507719327997.shtml.
[3]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EB/OL].(2017-10-27)[2025-06-10] .https: //www.gov.cn/zhuanti/2017-10/27/content_5234876.htm.
[4]聊城大學傳媒技術學院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方案(2022級)[EB/OL].[2025-06-10].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3/0813/7064026164005143.shtm.[5]宋寧剛,張珺.美:作為實現至善的環節與作為知的形態:席勒與康德審美思想的差異[J].求索,2013(05): 93-96.
[6]周黃正蜜.康德論美與道德的關聯[J].世界哲學,2015(05): 26-34.
[7]劉渟.再論美育的認知及其矛盾性[J].民族藝術研,2021(06):73-80.
[8]宋溧?。耙悦烙隆睂Υ髮W生個體發展的價值意義[J].中國高等教育,2023(05):57-60.
[9]朱光潛.談美·談修養[M].北京:群言出版社,2014.
[10]張菁,關玲.影視視聽語言[M].3版.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20.
[11]徐京躍,霍小光.習近平考察時強調:青年要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EB/OL].(2014-05-04)[2025-06-10] .htps: //www.gov.cn/xinwen/2014-05/04/content_2671253.htm.
[12]郭敬源,呂培亮.以藝通心,以美塑人:高校影視的課程思政育人探索[J].電影評介,2022(03):102-105.
[13]劉復興,劉長城.傳統教育哲學問題新釋[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14]李承貴.中國傳統哲學中的德智關系論[J].齊魯學刊,2001(02):5-13.
[15]張英馳.“視聽語言”課程思政建設的實踐路徑探索「I].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21(28):114-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