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文化街區能夠連接城市的過去、現在和未來,是見證城市發展演變歷程、表征城市文化特色的活態文化遺產。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對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做出重要指示,提出“保護好傳統街區,保護好古建筑,保護好文物,就是保存了城市的歷史和文脈”[1]。對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和更新也成為各城市彰顯地方特色、維系地方認同以及創新城市發展路徑的重要舉措。
盡管大規模的歷史文化街區改造在一定程度上為老舊街區注入了現代發展活力,但可能對街區原有社會架構及文化傳統造成沖擊,使街區面臨歷史文脈斷裂、人文感知削弱以及可持續發展受阻等風險。以新的視角保護和開發歷史文化街區,打造新時代公共文化空間,成為當下城市建設的重要課題。文章立足空間生產理論,結合熱度較高的歷史文化街區建設案例,探尋新媒介環境下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與更新的可行路徑。
一、現有歷史文化街區建設現狀及不足
當下,我國各地以助推城市發展為基點,積極開展歷史文化街區的更新與改造實踐,建設成效顯著。但一些地區對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和管理仍較為粗放,發展趨于同質化,難以發揮歷史文化街區作為特殊“文化空間”的作用。因此,相關部門亟須創新歷史文化街區發展理念,彌補建設短板,發揮街區的地域文化價值,賦能城市建設與發展。
(一)注重現代化改造,但難以融合歷史和現代發展
城市發展日趨成熟,功能不斷完善,已經成為一個以自然環境為依托,以經濟活動為基礎,與社會聯系緊密的有機復合體。人們也對城市的空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住房城鄉建設部辦公廳、國家發展改革委辦公廳印發的《歷史文化名城和街區等保護提升項目建設指南(試行)》等文件,從工作要求及項目建設等方面對歷史文化名城和街區建設進行統籌規劃。各地愈發重視歷史文化保護,結合地域發展實際,著手進行城市建設與改造。例如,在河北保定西大街的更新建設過程中,相關部門在保留歷史建筑原始樣貌的基礎上,引入非遺文化博物館等業態,優化街區現代化建設布局,為古街區注入了發展活力。
但歷史文化街區作為傳統歷史空間,與現代化空間仍有較大差別。一些城市在推進街區現代化改造時,難以融合歷史與現代發展,導致一些歷史文化街區存在基礎設施不完善、景觀設計不合理以及空間功能不全等問題,也無法凸顯這些街區的歷史文化價值。在當前城市發展背景下,建構歷史與現代交匯的復合空間,對促進歷史文化街區的發展至關重要。
(二)運營意識增強,但文化特色開發不足
歷史文化街區作為一個城市的根脈與靈魂,融合了城市的原生文化與精神氣質,是一個城市的文化名片,也是游客探尋城市肌理、體驗城市文化的重點區域。在近年來的城市更新與改造中,各地政府以文旅需求為導向,深度聚焦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與活化,同時著力提升公共服務水平,積極引入非遺文化博物館、老字號體驗店等多元業態,構建文化與商業深度融合的發展模式,全方位釋放歷史文化街區的發展潛能,推動文旅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但通過對我國現有歷史文化街區的空間業態的持續性觀察我們可以發現,很多歷史文化街區的更新和改造僅僅停留在模仿和添加商業元素的層面,運營缺乏精準定位,商業形態創新不足。甚至很多歷史文化街區為了發展旅游業盲目打造仿古資源,導致空間同質化現象嚴重。這種改造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街區的短期活力,卻忽略了街區背后獨特的文化價值,難以形成持續性的吸引力。
(三)傳播力度加大,但街區影響力仍須提升
媒介技術的發展打破了大眾感知地理空間的時空障礙,影響著人們對地方的認知與具身實踐意愿。歷史文化街區是地方居民生活軌跡的記錄者,也是地方文化的展示平臺。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城市注重文化傳播,通過應用多種傳播模式、建構新媒體傳播矩陣,全方位、多視角傳播當地獨特的城市文化,不僅為公眾提供了認知歷史文化街區的新視角,還有效塑造了城市品牌形象。
當前,各地歷史文化街區的傳播主要由主流媒體以官方視角進行街區文化推廣,內容多集中在街區景觀和商業動態等表層信息,缺乏對歷史文化內涵的深入挖掘,這種傳播模式導致街區文化呈現碎片化,傳播效果有待提升。
二、空間生產理論與空間媒介化闡釋
(一)空間生產理論
時間和空間是關乎人類生存的兩個基本維度,人類對這兩個維度的認知也在不斷發生變化「2]。隨著西方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加速,階級剝削和貧富差距等社會問題日益凸顯。在此背景下,人文社會科學的研究視角從時間維度轉向空間維度,開始深入探討人、資本與空間的復雜關系,由此催生了學術界的“空間轉向”思潮。
“空間生產理論”最早由亨利·列斐伏爾提出,該理論關注社會生產的空間本質,認為社會在生產空間的同時,也生產出與之相符的社會關系。亨利·列斐伏爾進一步構建了“空間的實踐、空間的表征、表征性空間”三元一體框架,對應物質、精神、社會三個維度[3]。這一理論為學界理解城市空間提供了新的視角,吸引諸多學者投身于空間研究,從多個角度對該理論進行擴展和補充。
(二)空間與媒介的勾聯
在新聞傳播領域,媒介環境學派最先關注到媒介與時空的關系。哈羅德·英尼斯以動態的眼光探究技術與社會發展之間的聯系,認為傳播媒介都具有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偏向性[4]。麥克盧漢從媒介本身出發,認為媒介技術的發展能夠無限延伸人的感官,進而產生媒介想象、消解時空隔閡,實現社會空間的再建構[5]。空間與媒介關系的探討的增多,使得傳播活動的研究焦點也開始逐漸轉向空間。
隨著媒介研究日漸向空間維度拓展,媒介和空間的耦合成為必然。數字媒介技術的迅速發展,重構了人類社會的時間序列和空間結構,同時也在不斷創造和定義新的空間和場景。當前,實體空間日益在數字基礎設施與移動媒介的影響下凸顯作為媒介的本質屬性,履行傳達信息與連接社會關系的作用[6]。同時,媒介對空間實踐與社會結構起著中介作用,表征空間的同時又嵌入空間,影響著空間的建構,形塑著人們的空間想象與空間期待,賦予了空間更多可能性。媒介與空間的關系愈發呈現一種雙向交互及馴化的過程。
歷史文化街區作為特定時期社會生活的物質載體,既是人們生產生活的物理空間,又表征著地方社會關系與結構,同時也是社會交往的重要空間媒介。新興媒介技術的發展推動社會進入深度媒介化階段,媒介愈發成為影響社會生活與人類認知的關鍵因素,也是各地傳播城市文化的重要手段。文章基于媒介與空間的雙向耦合關系研究歷史文化街區建設中空間形態在媒介影響下的重塑過程,以及媒介建構人們的空間想象的有效方式,以期在賦能歷史文化街區更新和改造的同時,助推地方文化發展。
三、歷史文化街區的空間媒介生產路徑
各地突破歷史文化街區更新與改造瓶頸的關鍵在于突破程式化改造思維,立足地域文化與空間特質,創新實踐方法與視角,將街區打造為特色鮮明的城市文化空間。
(一)實景空間媒介:構筑特色樣態,更新街區面貌
空間生產的第一重維度即空間實踐,是以物質形態呈現的、人的知覺可以實踐和感知的物理空間[7]。媒介技術的發展促進了媒體和實體空間的相互嵌入,實體空間在一定程度上成了信息傳播的背景板。但實體空間作為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的基礎性媒介,承載著人們的想象,傳達著空間的意涵。因此,打造實景空間媒介,能夠提升空間辨識度,傳遞更深層次的內涵,同時為媒介空間敘事提供邏輯基礎,推進整體空間建設。
1.重現歷史場景,喚醒街區“文化記憶”
歷史文化街區是一座城市的活態文化遺產,承載著地方原生文化,在更新和改造過程中,相關部門必須秉持尊重歷史的原則。除了在物質本體層面對歷史文化街區進行改造,建構和重現富有文化意涵的空間符號或歷史場景能夠幫助游客凝聚文化記憶,實現對歷史空間內涵的深層傳遞。
在歷史文化街區改造過程中,其一,相關部門應根據城市文化特征及建筑風格對傳統民居、古橋等進行修繕,完整和真實呈現街區傳統格局與歷史風貌。其二,相關部門還應該注重街區內各物質符號的建設,重現歷史場景,讓游客游覽后能產生歷史歸屬感和認同感,喚醒其文化記憶。
2.強化景觀建設,提升街區“場景認知”
現代街區發展更強調空間的體驗性。優質的空間景觀既能塑造鮮明的視覺標識,又能提供社交、娛樂、休閑等多元功能,讓市民便捷地享受街區景觀提供的獨特體驗。
相關部門提升歷史文化街區景觀設計水平,增強游客的空間體驗,能夠進一步提升街區的辨識度、知名度、影響力。相關部門在進行歷史文化街區景觀設計時應遵循地域性和系統性原則,提升街區整體靈動性,探索街區景觀的現代化呈現方式。例如,相關部門在改造歷史文化街區時可以合理使用綠植,提升街區的空間感和觀賞性;提取街區文化元素并打造為指示牌、路標等視覺景觀等。相關部門只有在場景設計中提煉出兼具地域性與時代性的街區美學符號,才能有效樹立街區文化形象,提升公眾對街區場景的認知,促進街區創新發展。
3.優化空間功能,推進街區現代化建設
城市化進程的加速推進,使得一些歷史文化街區面臨空間物質性老化帶來的功能性和結構性衰退問題。在此背景下,在街區原有空間形態和結構的基礎上實現新功能的置換,是現代化城市進程中賦予街區新內容、延續街區生命力的重要舉措。在進行成都寬窄巷子的改造時,相關部門對寬巷子、窄巷子、井巷子的空間功能進行重新定位,并結合建筑特色布局相關業態,提升了街區的功能性,為游客帶來了更好的“慢行”空間體驗。同樣在北京南鑼鼓巷的改造過程中,相關部門也在原有胡同空間建筑布局的基礎上,融入各類現代元素,完善如餐飲、娛樂、零售店等配套業態,激活街區空間活力,滿足了游客的多元化需求。
歷史文化街區作為現代城市空間的特殊部分,其沉淀的文化體現了不同時代文化元素共生交融的特征。相關部門對歷史文化街區空間功能的現代化重塑,有助于激發其發展的內在活力,且對提升城市文化品質具有重要意義。對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和更新,相關部門應堅守新舊文化元素共生的理念,在保留原有街巷肌理與建筑風格的前提下,融入與地方文脈和當地特色相契合的現代功能性元素,推動街區多元業態、空間形態以及歷史文態的有機統一,進而實現歷史文化脈絡傳承與現代經濟發展的雙贏。
(二)空間表征媒介:傳承街區文脈,強化文化內核
相較于空間實踐側重反映空間物質特性,空間表征則更多顯示精神層面的空間構想,是運用物象、形象等要素來呈現社會實踐關系的概念化空間[8]。歷史文化街區承載著城市豐富的文化意義和深層的思想內涵,與城市文脈的傳承和創新息息相關。相關部門完善空間表征媒介,不僅有助于傳承地方歷史文脈,還能夠為媒介建構提供敘事文本、注入傳播靈魂。
1.整合歷史資源,提升街區敘事能力
人作為空間的主體,對空間的感官體驗主要是“通過穿越一系列連續空間的這一連貫過程而形成的”[9]。歷史文化街區的形成是由多個歷史時期文化積淀的層疊累積,與一般文物古跡相比最大的區別在于規模性。因此,相關部門統籌規劃歷史資源,完善街區整體敘事意象,對完整展現街區風貌與結構、延續歷史文脈具有促進作用。例如,在福州三坊七巷的改造中,相關部門基于街區原有的“魚骨狀”街巷格局和空間形態特征,創新呈現閩都文化特色,提升了游客的體驗感。
精準表達空間故事、重現歷史場景,是當下歷史文化街區文脈傳承與延續的重要方式。其一,相關部門在改造街區的過程中要在保留原有風格的基礎上,整合周邊歷史資源,掌握各空間元素的邏輯性,打造富有真實感和邏輯性的敘事場景,提升游客的沉浸體驗。其二,除了在宏觀上統籌歷史文化資源,相關部門還要在微觀上注重空間細節,對歷史文化街區敘事元素進行深入挖掘,如通過修復歷史人物故居、建設文化展館等,向游客輸出歷史文化信息,完成街區歷史截面的二次表達。
2.賦情特色景觀,強化游客情感認同
歷史文化街區是特定時期內居民的日常生活場所,承載的集體記憶極具地方性與原真性,是傳遞街區文化內涵,吸引游客具身實踐的重要元素[10]。相關部門深入挖掘和提取街區記憶要素,將其有機融入景觀規劃與設計,創新構建游客與地方人文歷史的情感聯結,既能增強游客的文化認同,又能實現歷史文脈的有效傳承。例如,在北京前門大街的場景設計中,相關部門注重京味文化的呈現,將承載著老北京人童年回憶的撥浪鼓、糖葫蘆元素融入現代照明設施;設置老字號故事雕塑,講述文化故事,還原老北京生活場景;復原有軌電車軌道,帶領游客體驗北京集體記憶。
特色文化景觀不僅能夠“點綴”街區空間,還是賦予游客文化想象、傳播街區文化的特定媒介。因此,在打造歷史文化街區的景觀時,相關部門要緊扣當地的文脈與地脈,布局和設計能夠表征當地集體記憶的重要景觀符號,強化游客的空間文化感知與情感認同。
3.提煉文化符號,延伸街區文化價值
商、旅、文融合創新,是相關部門提升城市活力廣泛采用的手段。歷史文化街區特色鮮明,相關部門提煉與挖掘街區文化內涵并融入文創產業,無疑是延伸街區文化價值,喚醒街區活力的點晴之筆。例如,在哈爾濱中央大街改造中,相關部門提取當地特色文化符號—冰雪和異域文化,創新開發200余種文創產品,通過文創產品傳播了哈爾濱“冰雪之城”“東方歐洲”的形象。同時,相關部門還策劃音樂巡游、冰雪藝術節等主題活動,以多元形式展現街區文化魅力,成功推動文旅經濟轉型升級。
各地區在改造歷史文化街區時雖意識到街區重要的文旅價值,但多數停留在商業附加層次。相關部門深入挖掘地域文化,提煉特有文化符號,打造特色鮮明的“街區(城市)IP”,才能實現文化賦能,推進街區可持續發展。一方面,相關部門應當以差異化發展為核心理念,系統梳理街區文化資源,以文創設計為基礎,融合零售、藝術等多元業態,開發特色文化商品,通過賦予產品獨特的情感價值與空間意義,打造文化與商業深度融合的實體體驗空間。另一方面,相關部門應注重街區人文要素的活化,如推出特色文化沉浸式體驗項目,讓游客在參與中完成從“看景”到“入景”的轉變,增強街區文旅體驗感與場景消費力,實現街區文化與商業價值的雙向拓展和延伸。
(三)媒介想象空間:強化多元互動,提升情感共鳴
表征性空間是與大眾生活密切關聯的空間,能夠通過形象、語言等符號系統表達或象征某種意義,并作用于公眾的空間體驗與認知[11]。在此意義上,媒介建構的想象空間可以融入并成為歷史文化街區的一部分,即媒介通過呈現街區歷史和文化表征,同時反作用于實體空間,參與街區整體性空間生產。歷史文化街區的改造和更新具有系統性,相關部門在重視街區空間媒介意義的同時也應綜合考量媒介虛擬空間的傳播優勢,以網絡為窗口展現街區文化內涵、傳遞城市發展理念。
1.加強媒介編碼,挖掘街區文化內涵
數字技術的發展推動著媒介與地方文化的深度融合,使歷史文化街區形象傳播與媒介呈現形成深度捆綁關系。主流媒體作為城市文化傳播的核心力量,為歷史文化街區相關內容的傳播提供了關鍵的媒介支撐。以北京南鑼鼓巷的推介為例,“文旅北京”順應新媒體傳播規律,從歷史文脈、文創產品、非遺體驗、特色美食等方面編碼街區文化,并在抖音、小紅書等平臺搭建傳播鏈條,打造了南鑼鼓巷的獨特標識。另外,一些主流媒體也會根據特定時間節點或公眾關注熱點,通過精準策劃提升街區影響力。例如,“文旅成都”借助熊貓IP、奧運熱點及流行文化元素,有效實現從線上傳播向線下引流的轉化。
主流媒體在內容構建、審美引導和文化傳承等方面具有顯著優勢,對提升人們的空間認知以及具身實踐意愿發揮著關鍵作用。因此,主流媒體在宣傳歷史文化街區時,一方面要深耕地域文化,積極在社交媒體平臺中開展文化編碼工作,強化街區的特殊空間定位。另一方面,其應以受眾為導向,借助現有媒介景觀,實現空間流量轉化,增強街區的影響力,實現歷史文化街區媒介空間的有效建構。
2.聯動社交媒體,補足街區地方圖景
移動互聯網的發展推動傳播生態發生深刻變化,受眾從被動接收者轉變為內容生產的積極參與者,不斷豐富官方傳播的話語體系。以成都寬窄巷子的媒介空間為例,普通公眾、意見領袖等多元主體通過旅行vlog、美食探店等,將街區形象融入社交媒體傳播,以個性化視角記錄了街區的發展動態。這些媒介內容與官方宣傳話語協同配合,吸引更多游客來到實體空間進行具身實踐,并在媒介和空間景觀的生產與再生產中助力街區形象建構和傳播。
新媒體時代,官方媒體在進行街區宣傳時,應聯結如KOL、KOC等多元傳播主體,形成傳播合力,進一步立體式呈現街區圖景,提升媒介傳播的多元性和可信度。同時,官方媒體可以基于自身流量優勢設置權威議題,凝結和推廣街區文化價值,構建媒介虛擬空間傳播內容,為街區媒介空間生產提供新的著力點。
3.打造數字場景,書寫街區文化記憶
歷史文化空間保留了城市的專屬記憶,是延續城市歷史文脈、彰顯城市內涵的關鍵場域。新興數字媒介技術的發展,催生出物理實體空間與網絡虛擬空間融合的復合空間新樣態。這些空間新樣態憑借著信息化、圖像化等特點,構建了人與時空的新型聯結關系,為城市文脈的發展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在此背景下,相關部門應不斷擴大數字技術在歷史文化街區更新改造中的應用范圍,更深層次地挖掘和呈現街區文化記憶。例如,在廣州非遺街區(元宇宙)的空間建設中,相關部門以北京路騎樓為原型,深度應用三維建模、數字人、元宇宙等技術,對廣彩、欖雕等代表性非遺精品進行3D數字建模,向廣大游客呈現了精彩的非遺技藝。同時,相關部門還推出VR游覽、“聯通 5G+ 北斗”非遺無人零售車等多種交互體驗,在保留和重現街區記憶的同時,帶領游客體驗城市記憶,強化情感共鳴。
媒介技術與歷史文化街區的創新融合,是推動街區建設的重要途徑。其一,相關部門應不斷推進歷史文化街區的數字化建構進程,將VR/AR、3D建模、元宇宙等現代信息技術與街區景觀、非遺產品等物質化媒介相結合,創新資源展示方式,場景化呈現歷史記憶,促進城市記憶的傳承和延續。其二,相關部門還應以數字技術為依托,創新文化交互方式,如推出虛擬演出、全息交互等活動,讓游客在數字化具身實踐中強化對城市的感知體驗,以釋放歷史文化街區的文化魅力。
四、結語
當下,越來越多的學者關注歷史文化街區的更新和改造,也涌現諸多研究成果。在“萬物皆媒”的背景下,媒介拓展了實體空間的想象性維度,重構了人與空間、人與人之間的社會性關系,為空間乃至地方帶來更多的生機和活力,成為助推城市發展的重要力量。將現實空間生產實踐與虛擬空間媒介建構相融合,能夠為我國城市實體空間更新和改造提供新的視角與可行方法,進一步賦能我國歷史文化街區建設。
[參考文獻]
[1]新華社.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引領中華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紀實「EB/OL].(2023-05-31)[2025-06-25].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305/content_6884018.htm.
[2]張文娟.媒介時空觀的演化:智媒時代時間結構與空間形態研究[J].編輯之友,2024(11):73-79.
[3]LEFEBVRE H.The production of space[M].London:Blackwell Publishing,1992.
[4]伊尼斯.傳播的偏向[M].何道寬,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5]麥克盧漢.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M].何道寬,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
[6]楊家明,景宜.媒介行為:認識“空間媒介”的“第三重進路\"[J].新聞與傳播研究,2023(08):46-62.[7]郭明蘭.三元辯證法:一個城市社區空間生產的分析框架[J].學海,2024(05):132-139.
[8]郭文.“空間的生產”內涵、邏輯體系及對中國新型城鎮化實踐的思考[J].經濟地理,2014(06):33-39.[9]邵咪.流動的水岸空間:濱河公共空間動態景觀設計研究[C]//中國城市規劃學會,東莞市人民政府.持續發展理性規劃:2017中國城市規劃年會論文集(07城市設計).江蘇省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2017.
[10]曾詩晴,謝彥君,史艷榮.時光軸里的旅游體驗:歷史文化街區日常生活的集體記憶表征及景觀化凝視[J].旅游學刊,2021(02):70-79.
[11]謝納.作為表征實踐的文化空間生產[J].社會科學輯刊,2019(04):197-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