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5)19-0022-03
隨著新時代教育改革的深入推進,勞動教育成為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途徑。作為廣西獨具特色的民族醫藥文化,壯醫藥文化以其悠久的歷史、獨特的醫藥理論和實踐經驗,為開展勞動教育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和廣闊的空間。因此,將壯醫藥文化融入小學勞動教育,能為勞動教育注入新的活力,有利于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本文著重探討壯醫藥文化融入小學勞動教育的價值、實踐路徑和應用推廣,為地方民族文化融入小學勞動教育課程提供參考。
一、壯醫藥文化融入小學勞動教育的價值
壯醫藥文化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蘊含著豐富的民族精神和價值觀念。將壯醫藥文化融入小學勞動教育,既有助于培養學生熱愛勞動、熱愛生活的情感,提高動手實踐和創新創造能力,又有利于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
(一)德育價值:增強學生的文化認同感
將壯醫藥文化融入小學勞動教育,能讓學生在勞動實踐中體驗傳統文化,增強他們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學生通過參與壯醫藥相關的勞動實踐,如種植和采集草藥、制作藥材等,能直觀地感受到壯族人民的智慧,培養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責任感,從而增強文化自信。
(二)智育價值: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
豐富厚重的壯醫藥文化能讓學生在勞動過程中拓寬知識視野,促進全面發展。一方面,學生能了解壯醫藥的起源與發展歷程,認識到壯醫藥在民族醫藥體系中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通過參與種植、采集、加工藥材等勞動實踐,學生能學習到識別藥用植物、制作藥材等方面的知識和技能。這些知識和技能不但能滿足學生的好奇心,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而且對于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和創新意識也大有裨益。
(三)體育價值: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
壯醫藥文化倡導的養生理念和實踐活動,對學生的身心健康具有積極作用。一方面,勞動過程中的體力活動有助于增強學生體質,促進其身體發育。學生通過參與采集草藥、制作藥材等勞動,走出教室接觸大自然,有利于提高身體素質。另一方面,將壯醫藥文化融入勞動教育,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身心健康水平,為學生的健康成長奠定基礎。學生在學習傳統醫藥知識的過程中,可以樹立保健意識,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讓健康養生理念根植于心。
(四)美育價值:陶冶學生的審美情操
壯醫藥文化除了實用價值,還具有獨特的美學價值。將其融入小學勞動教育,能陶冶學生的審美情操,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一方面,學生能通過欣賞壯醫藥傳統工藝的精湛技藝和藝術魅力,如藥材的形色、藥具的造型等,感受民族文化之美。另一方面,學生在制作草藥香囊、設計藥品包裝等勞動實踐的過程中,能發揮創意,體驗創造之美。美育不僅能提高學生的藝術修養,還能引導學生以美好心靈感知世界、創造生活,為學生全面發展奠定基礎。
(五)勞動教育價值:提升學生的勞動技能
勞動教育的目標之一在于培養學生的勞動技能和意識。將壯醫藥文化融入勞動教育,能讓學生掌握更多實用技能。如:通過參與藥材種植活動,學生能掌握農作物播種、施肥、除草等勞動技能;通過體驗藥材初加工,學生能掌握晾曬、切制等基本工藝。在勞動實踐中,學生能樹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懂得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的道理[2]。動手能力和勞動觀念的養成,將助力學生成長為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二、壯醫藥文化融入小學勞動教育的實踐路徑
小學生往往具有探索自然的好奇心。學校可通過指導學生種植藥用植物、觀察植物生長變化、體驗制藥過程等實踐路徑,將壯醫藥文化充分融入小學勞動教育課程中。
(一)打造勞動教育基地
勞動教育基地是壯醫藥文化融入小學勞動教育的重要載體。學校可根據壯醫藥的特點,規劃建設百草園、藥材加工坊等場地。百草園可種植常見壯醫藥藥材,如廣藿香、三七、石斛等,園內設置標識牌,標明藥材名稱、功效,便于學生識別。同時,合理劃分區域,設置苗圃、種植區、晾曬區等功能分區。藥材加工坊可配備炒藥機、切藥機、制丸機等設備,滿足學生體驗制作藥材流程的需求。此外,還可設置中藥房、藥浴室等輔助場所,為學生提供全方位的勞動體驗[3]。勞動教育基地的建設,可以讓學生在真實情境中感受壯醫藥文化的魅力,提高勞動教育的趣味性和實用性。
勞動教育基地的有效運作,離不開專業的教師隊伍。學校應積極引進或培養一批具有中醫藥專業背景、熱愛勞動教育的教師,鼓勵他們參加壯醫藥專題培訓,提升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同時,成立教研組,開發特色勞動課程。課程內容應緊扣壯醫藥主題,融合園藝、藥學、營養學等多學科知識,開展“認識藥材”“制作草藥枕”\"藥膳的烹制”等實踐活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重挖掘壯醫藥文化中蘊含的教育元素,充分利用基地資源,采取講授、實踐、參觀等多種方式,引導學生動手實踐,實現全面育人。
(二)開展藥用植物種植
藥用植物種植是壯醫藥勞動教育的重要實踐活動。藥用植物中蘊藏著生命成長的奧秘,在勞動實踐中引導學生感悟和探究,能喚起其對生命的敬畏之心。學校可以結合當地氣候特點和資源優勢,選擇適宜種植的藥材品種,制定科學的種植計劃。例如,春季來臨時,可組織學生參與整地、播種等活動,感受生命萌發的喜悅。教師通過向學生講解不同藥材品種的形態特征、生長習性,指導其掌握科學播種的方法,如播種深度、覆土厚度、播種量等,培養細致觀察、動手操作的能力。在種植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觀察植物的生長變化,啟發其思考植物生長背后的科學原理。例如,引導學生測量藥材植株的高度、葉片的大小等,繪制生長曲線,分析影響其生長的光照、溫度等環境因素,加深對植物生長規律的理解,培養綜合學習能力。在幼苗成長的過程中,教師應指導學生進行除草、施肥、修剪等田間管理,引導學生觀察幼苗生長狀況,及時拔除雜草,合理控制施肥量,適度修剪枝葉,培養細心、耐心的品質。對于一些需要特殊處理的藥材如需遮陰或水培的品種,教師應向學生講解其生長習性,引導學生探究種植要領。教師可以帶領學生搭建簡易遮陽棚或者制作水培裝置,讓學生在動手實踐中掌握特殊藥材的種植技術。當藥材遭受病蟲害時,教師應引導學生分析原因,尋找防治之道,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收獲季節,教師可以組織學生估算藥材產量,引導其思考影響產量的因素,學會尊重規律、珍惜成果。學生可以通過實地調查,了解不同種植方式、管理技術對藥材產量和品質的影響,總結種植經驗,反思不足之處,培養科學精神和創新意識。學生通過全程參與藥材種植,不僅掌握了農作物栽培的基本技能,還感悟到生命的可貴,以積極、樂觀的心態對待生活,樹立了正確的“三觀”。
(三)開展制藥工藝體驗
動手實踐不僅是技能訓練,還是文化傳承的生動實踐。將壯醫藥的傳統制藥工藝體驗融入勞動實踐,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感受壯醫藥技藝之美,是傳承民族文化的有效途徑。學校可充分利用當地“非遺”資源,邀請中藥香囊、中藥香皂等項目的“非遺”傳承人走進校園,向學生傳授制作技藝,讓學生通過觀摩練習,加深對制藥工藝的理解。同時,在制作體驗的過程中,“非遺”傳承人可以講述藥囊制作的歷史淵源、野外采集藥材的知識、藥皂配方的養生原理等,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
(四)融入學科教學活動
壯醫藥文化涉及諸多學科領域,將其融入語文、數學、美術、科學等學科教學中,能拓展勞動教育的深度和廣度。如:語文學科可組織學生學習《本草綱目》中與壯醫藥有關的記述,引導學生感受藥理描述的嚴謹;數學學科可設計藥材種植面積計算、產量估算等實際問題,訓練學生的運算能力;美術學科可指導學生繪制本草圖譜、設計藥品包裝,提高學生的審美和創新能力;科學學科可開展藥用植物的生長觀察活動、藥材制作小實驗等,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綜合實踐課可設計以壯醫藥文化為主題的社會調查、小發明小制作等活動,讓學生在真實情境中運用知識動手實踐。學科教學活動與勞動實踐相結合,進一步豐富了勞動教育的內涵。
三、壯醫藥文化融入小學勞動教育的評價與推廣
將壯醫藥文化融入小學勞動教育,是基礎教育與傳統文化相結合、知識學習與體力勞動相融通的創新探索。由于勞動課程周期較長,教師在引導學生開展勞動實踐的過程中,要注意及時對學生作出評價,同時給學生提供展示勞動成果的平臺。
(一)創新評價機制
將壯醫藥文化融入小學勞動教育,應創新評價機制,注重多元評價和過程性評價,促進學生提高勞動素養。
多元評價主體的介入,能形成交互式的反饋網絡,為學生提供多維視角的成長參照。如:學生自評能提高自我認知,讓學生明確優勢和不足,調整學習策略;生生互評能營造協作氛圍,讓學生在相互欣賞和互提建議的過程中共同進步;教師評價能引導方向,幫助學生總結經驗教訓。此外,評價指標也應多元化,可以從勞動技能、合作能力、創新意識、文化理解等維度全面構建評價指標體系,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全面發展。
過程性評價能夠真實、立體地呈現每一個學生的成長歷程,激發學生參與勞動實踐的內驅力。在評價過程中,要突破結果導向的傳統模式,注重過程性評價。評價不應局限于作品質量、勞動成果等結果層面,而應關注學生在實踐過程中的參與度、合作意識、創新思維等表現。教師可運用觀察、訪談、活動記錄等多種方式,動態收集學生在種植護理、藥材加工、成果展示等環節的數據,分析學生在知識、能力、情感等方面的變化軌跡[4]。
(二)展示勞動成果
展示勞動成果是壯醫藥文化融入勞動教育的重要環節。開展勞動成果展示不僅能增強學生的自豪感和成就感,還能促進學校與家庭、社會的溝通交流。如:學校可依托百草園等場地,定期舉辦開放日活動,邀請學生家長、社區居民走進校園,參觀學生種植的藥材,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草藥種植勞動。在展示過程中,學生化身“小小講解員”,介紹藥材的功效特色、種植心得體會等。又如:學校可以舉辦以壯醫藥為主題的文化節,設置藥膳品鑒、“非遺”技藝展示等體驗區域,讓學生家長和社區居民在互動中感受壯醫藥文化的獨特魅力,并對學生的勞動成果給予積極評價。
此外,學校還可鼓勵學生走出校園,向家長、社區居民分享勞動體驗與收獲。例如,學生可以把在勞動教育基地中學到的種植護理知識和技能運用到家庭盆栽養護中,或把傳統藥膳的制作方法融入家庭日常飲食中。在此過程中,學生成為壯醫藥文化的傳播者,進一步鞏固了知識和技能。同時,家校社協同互動,有利于進一步提高勞動教育的質量。
(三)推廣經驗做法
壯醫藥文化融入勞動教育的實踐需要及時總結和提煉,形成可推廣的經驗,在提煉經驗的過程中應體現以下特點:突出壯醫藥特色,體現傳統文化與勞動實踐相融合的創新思路;彰顯學生主體性,將其貫穿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價值觀塑造全過程;具有普適性,能為更多學校開展特色勞動教育提供借鑒。在此基礎上,學校可以進一步搭建壯醫藥文化融入勞動教育的交流平臺,采取教研活動、現場觀摩、經驗分享等靈活多樣的形式,向其他學校推廣經驗做法。一方面,學校應樹立開放意識,虛心向先進學校學習勞動課程建設、活動組織等方面的經驗,拓寬視野[5]。另一方面,學校應主動“開門辦學”,向更多學校推廣壯醫藥文化融入勞動教育的優秀案例,引領輻射周邊學校。
綜上所述,通過發掘壯醫藥文化的教育價值,打造勞動教育基地、開展藥用植物種植等實踐路徑,創新評價和展示機制,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創造性,提升勞動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在推進壯醫藥文化進校園的過程中,需要進一步加大課程資源開發力度,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健全社會參與機制,為學生搭建傳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平臺,以此提高學生勞動素養。
參考文獻
[1]劉倩榕,于敏章,謝麗莎,等.新時代小學勞動教育校本化課程實踐探究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24(7):115-119,129.
[2]鄭安徽.生活理念下小學勞動教育實施路徑研究[J].讀寫算,2024(17):125-127.
[3]邴娟.新時代小學勞動教育實施路徑探索[J].留學,2024(12):68-69.
[4]王誠成.以勞育人,聚焦素養:小學勞動教育實踐路徑探究[J].吉林教育,2024(18):74-76.
[5]王琳,田夏彪.“五育”融合背景下小學勞動教育的實施路徑[J].教學與管理,2024(3):99-103.
(責編楊宇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