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5)19-0079-04
初中物理知識體系具有嚴謹且復雜的內在邏輯,從力學基礎到電磁學奧秘,各部分知識緊密交織、層層遞進,章節間的知識點存在顯性與隱性結合的邏輯鏈。傳統的單課時教學常孤立對待各章節知識,未能系統挖掘知識間的內在關聯,教學碎片化,易導致學生形成“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認知局限,不利于其構建完整的物理知識網絡。《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2022年版物理課標》)提出“以主題為線索,構建課程結構”的要求,倡導教師探索大單元教學模式,積極開展主題學習、項目式學習等綜合性教學活動,以促進學生知識的結構化發展。大單元整體教學作為一種系統化、結構化的教學策略,通過整合學科核心知識、優化學習路徑,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整體建構和深度理解[1]。當前,初中物理大單元整體教學實踐中仍存在單元劃分缺乏科學性、教學目標定位模糊、學習活動設計零散等問題,亟待明確單元設計的基本原則與科學實施路徑。初中物理教師在實施大單元整體教學時,需著眼于物理學科知識的宏觀架構,以系統思維將關聯性強的知識進行重組整合,通過主題或項目驅動的方式,引導學生在連貫的學習進程中厘清物理概念和規律的來龍去脈,促進學生實現知識的內化與遷移,培養其綜合運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2]。
一、初中物理大單元整體教學的設計原則
(一)系統性原則
大單元整體教學設計的核心在于系統性,即強調知識的內在關聯與結構化整合。教師在設計教學時,應打破傳統教學中知識點孤立呈現的模式,以物理學科核心概念為紐帶,將具有關聯性的知識點進行有機整合,形成邏輯嚴密、結構清晰的知識網絡。系統性原則要求教師從物理學科知識體系的整體出發,明確大單元的核心概念與邏輯主線,圍繞主線設計螺旋上升的教學內容,確保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逐步理解知識并構建完整的知識網絡。在教學目標的設定上,教師需以物理核心素養培養為導向,避免單純的知識點羅列,兼顧學生知識、能力和素養的全面發展,注重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3]。
(二)以生為本原則
大單元整體教學設計應以學生為中心,充分考慮學生的知識基礎和學習需求,遵循物理學科認知規律。教師在設計教學時,應關注學生已有的物理知識基礎和認知特點,設計符合從直觀現象到抽象概念、從定性分析到定量計算的物理認知規律的教學活動。教師應通過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通過物理問題引導、分組實驗探究、合作學習等方式,鼓勵學生主動思考和實踐,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此外,教師應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提供差異化問題、設置分層實驗任務,確保每個學生都能在大單元學習中獲得成長。
(三)實踐性與應用性原則
大單元整體教學設計應注重實踐性與應用性,強調物理知識與生產生活、科技發展的緊密聯系。教師在設計教學時,應將抽象的物理概念與具體的生活情境相結合,通過典型物理實驗、真實科技案例分析、項目式學習活動等方式,幫助學生理解物理知識的實際意義和應用價值。實踐性原則還要求教師設計豐富的動手實踐活動,讓學生在親身實踐中深化對物理概念和規律的理解。應用性原則強調知識的遷移應用,教師應設計基于真實問題的開放性任務,引導學生在真實情境中運用所學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應用能力。
二、初中物理大單元整體教學的實施路徑
(一)精準提煉大單元教學主題
精準提煉教學主題是開展大單元整體教學的首要環節。這一過程要求教師深入研讀新課標,以系統思維審視教材,通過深度剖析教學內容,把握各知識點間的內在邏輯關聯與學科本質聯系,從而歸納出具有統領性、整合性和學科素養導向的教學主題[4]。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物理八年級下冊第七章“力”時,教師應深入挖掘力、彈力、重力等物理概念的內在關聯:力的本質是物體間的相互作用,彈力是物體發生彈性形變時產生的力,重力是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體受到的力,三者均屬于物體受力的基本形式?;诖藢W科本質聯系,教師可將該大單元主題設定為“物體受力形式”。在此基礎上,教師依據知識的邏輯連貫性與學科關聯性,進一步將第八章中的摩擦力、第九章中的壓強和第十章中的浮力納入該主題范疇。這些知識內容均圍繞力的作用形式與作用效果展開:摩擦力體現了力的相互作用特性,壓強是力作用效果的量化表達,浮力則是流體環境中力的特殊表現形式。教師通過這樣的整合,可以引導學生從力的作用本質、作用形式和作用效果的學科邏輯鏈條出發,構建系統化的力學知識網絡,從而深化學生對物體受力相關知識的整體性理解。
(二)系統制訂大單元教學目標
在提煉出恰當的大單元教學主題后,教師需基于學情分析和學科核心素養要求,系統制訂科學合理的大單元教學目標。大單元教學目標設計應體現整體性,將零散的知識點串聯為概念網絡;強調遞進性,設置“認知理解 $$ 應用分析 $$ 綜合創新”的能力梯度;注重可測性,采用行為動詞表述預期成果。同時,教學目標應符合最近發展區理論,基于學情分析設定適切挑戰,確保目標兼具學科邏輯性與教學操作性,最終實現知識結構化向素養內在化的轉化。
《2022年版物理課標》提出從物理觀念、科學思維、科學探究、科學態度與責任等維度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這為大單元教學目標的制訂提供了指導框架。在制訂“物體受力形式”大單元教學目標時,教師應緊密結合物理核心素養,綜合考量學生的已有知識基礎、學習需求和認知規律,制訂具體、可觀測、可操作的教學目標(如表1)

(三)重構教學內容與整合教學資源
大單元教學強調知識的系統性和整體性,通過結構化內容與多元化資源的有機整合,促進學生對物理知識的整體把握和深度理解。因此,教師應突破傳統章節界限,依據物理知識的內在邏輯和學生的認知規律,將相關知識點串聯成有機整體,重組為邏輯連貫的主題單元。同時,教師需廣泛收集教材外的實驗資源、多媒體素材、生活案例等,與教材內容有機融合,讓學生在多樣化教學情境中理解物理知識,提升運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首先,教師應以大單元主題為核心,基于課程標準與學科核心素養培養要求,明確知識體系的主線與教學重點,系統梳理并整合教材中的相關內容。例如,在“物體受力形式”大單元教學中,教師可依據力學知識邏輯,將重力、彈力、摩擦力、浮力等知識點整合為有機整體,并圍繞力與運動這一主線設計教學內容。在此基礎上,教師還應進一步拓展教材外的優質教學資源,充分利用信息技術開發數字教學資源,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學習材料,從而幫助學生清晰認識不同受力形式間的內在聯系,逐步形成系統化的知識網絡。
其次,教師應注重知識的結構化與層次化設計。例如,在講解力的概念時,可從力的基本性質切入,按照由淺入深的認知規律,逐步引入力的分類、力的作用效果等內容,最終延伸至力的合成與分解、力的平衡等復雜問題。通過這種循序漸進的層次化設計,引導學生逐步構建完整的知識網絡,有效避免知識點的碎片化教學。
再次,教師應注重知識的遷移與應用能力培養。例如,教師在講解摩擦力時,既要引導學生理解摩擦力的概念與特性,也要創設真實問題情境,要求學生運用摩擦力知識解釋汽車剎車時力的作用效果、冰面上行走困難等生活現象。通過將物理知識與實際生活緊密結合,學生能夠深入理解物理知識的實際意義,切實提升知識應用能力。
最后,教師應注重跨學科融合,打破學科壁壘,拓展教學內容的廣度與深度。例如,在講解力的計算時,可結合數學中的三角函數知識,幫助學生理解斜面上物體受力的分解問題,促進學生建立知識間的多維聯系,培養其綜合思維能力。通過對教學內容的整體規劃與重組,教師能夠構建邏輯清晰、層次分明的大單元教學框架,促使學生實現知識的系統化學習與核心素養的發展。
(四)精心設計多元教學活動
為實現大單元教學目標,教師應基于課程標準和學生認知水平,圍繞教學主題系統設計具有梯度性的多元教學活動,通過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學習任務,引導學生逐步掌握核心知識,構建結構化知識網絡。以“物體受力形式”大單元教學為例,教師可設計系列項目式教學活動(如表2),采用生活情境、問題情境、故事情境和角色扮演等教學法,既能激發學生的物理學習興趣,又能通過問題解決促進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深度理解與靈活應用,切實提升學生的物理核心素養。

(五)合理設計單元作業與實踐活動
一是科學設計針對性單元作業。作業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和鞏固,兼具形成性評價與總結性評價的雙重功能:一方面,通過日常作業的持續監測,能夠及時捕捉學生在知識理解、技能掌握中的薄弱環節;

另一方面,基于作業反饋數據的系統性分析,可精準量化階段性教學目標的達成程度。以“物體受力形式”大單元為例,教師應嚴格依據課程標準、大單元教學主題和核心素養培養目標,充分考慮學生認知規律與個體差異,設計具有明確針對性、層次遞進性和學科綜合性的分層作業(如表3),幫助學生鞏固知識基礎、提升遷移應用能力[5]。
二是開展實踐性單元活動。實踐性單元活動作為落實學科核心素養、培養學生實踐創新能力的關鍵載體,應緊密圍繞課程標準要求與大單元教學目標設計實施。教師應結合大單元教學內容,創設層次分明、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在真實情境中深化對物理知識的理解與應用。例如,在完成“物體受力形式”大單元教學后,教師可組織學生開展“力學創意作品大賽”實踐活動。教師應在活動開始前明確活動評價標準,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基于力學原理設計并制作具備實用功能的裝置,如自動開門裝置、簡易起重設備等。在制作過程中,學生綜合分析重力、彈力、摩擦力等受力形式,運用材料力學、結構力學知識,合理選擇材料、優化結構設計,并通過反復調試驗證方案的可行性?;顒雍笃?,教師組織各小組通過實物展示、PPT匯報等形式,系統闡述本組的設計思路、制作流程及問題解決策略,實現知識內化與學習成果共享。此外,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參加物理學科競賽、科技創新活動等實踐活動,通過競賽驅動、項目引領,進一步挖掘學生的創新潛能,全面提升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與綜合實踐素養。
綜上所述,初中物理大單元整體教學以系統性思維整合教學要素,通過構建結構化知識網絡、設計進階式學習路徑,有效解決傳統教學的碎片化問題,幫助學生實現物理知識的深度理解與核心素養的發展。在實踐過程中,教師應嚴格遵循系統性原則,立足課程標準與學科邏輯,提煉大單元主題,統籌規劃教學目標;秉持以生為本理念,精準把握學生認知規律,分層設計教學內容;強化實踐性與應用性導向,通過多元教學活動搭建理論聯系實際的橋梁。教師通過整合教材資源、創新教學方法、優化教學評價等實施路徑,引導學生在真實情境中經歷知識探究過程,逐步構建完整的物理知識網絡,實現從知識積累到能力遷移的跨越,切實提升單元教學質量和學生物理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游建芬.初中物理教學中大單元整體教學法的應用研究[J].教育界,2024(28):20-22.
[2]鐘智明.新課標背景下初中物理大單元教學設計分析[J].好家長,2024(66):91-93.
[3]封定貴.大概念統攝下的初中物理單元整體教學策略研究[J].新課程導學,2024(23):99-102.
[4]王強.新課標背景下的初中物理大單元教學探究[J].中學課程輔導,2024(14):99-101.
[5]李雪.初中物理教學中大單元整體教學法的應用策略分析[J].數理化解題研究,2024(2):95-97.
(責編韋榕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