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在文旅融合背景下,公共圖書館正從傳統文獻存儲與借閱服務功能向“文化 + 教育 + 旅游”的復合功能轉型。當前公共圖書館開展的研學服務普遍存在供需結構性矛盾,而自我決定理論為突破上述困境提供了新的研究視角。本文從自我決定理論與公共圖書館研學旅行服務的關聯人手,分析自我決定理論在公共圖書館研學旅行服務領域應用的必要性,基于公共圖書館研學旅行服務的現實困境,提出自我決定理論導向的公共圖書館研學旅行服務優化路徑,以期為公共圖書館更好地踐行“以讀者為中心”的服務原則,促進公共圖書館研學旅行服務優化提供理論借鑒。
二、自我決定理論與公共圖書館研學旅行服務的關聯
自我決定理論是由美國心理學家 Deci EdwardL.和RyanRichardM.等人在2O世紀80年代提出的一種關于人類自我決定行為的動機過程理論。自我決定理論揭示了人類行為動機的本質規律,為公共圖書館研學旅行服務的優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支撐。在文旅融合背景下,公共圖書館正從靜態知識空間轉化為動態文化體驗場域,在此過程中,自我決定理論與公眾參與研學旅行活動時的心理需求深度契合,這種關聯性反映出在公共圖書館研學旅行服務領域應用這一理論的必要性。
(一)自我決定理論的內涵
自我決定理論強調人類行為的自我決定程度,認為社會環境可以通過支持自主、勝任、歸屬三種基本心理需要的滿足來增強人類的內部動機,促進外部動機的內化。自主感指個體能感知到自身行為是由自我來決定的,即個體的行為是自愿的且能夠自我調控的。勝任感是指在個人與社會環境的交互作用中,感到自己有機會去鍛煉自己和表現自己的才能。歸屬感指從屬于其他個體和團體的安全感,與他人建立起安全和愉快的人際關系。自我決定理論框架下的自主需求,在公共圖書館研學旅行場景中具體表現為公眾對文化探索路徑的決策權訴求,當前多數公共圖書館研學旅行服務普遍采用傳統線性模式,忽視了公眾對主題、節奏與參與方式的個性化選擇空間;勝任需求則指向公眾在研學旅行過程中對自身能力的可感知性;歸屬需求具有文化認同與社會聯結的雙重屬性,研學旅行活動要超越淺層文化符號展示,使公眾在文化解碼與意義生產中產生情感共鳴。
(二)自我決定理論在研學旅行場景中的適用性
研學旅行的本質是公眾通過具身參與實現文化再生產的過程,其動機激發特性與自我決定理論相契合,這一特性要求公共圖書館研學旅行服務設計必須激活公眾的內在探索驅動力。公共圖書館提供研學旅行服務具有三個核心優勢:其一,具有多模態文化資源的系統化整合能力,公眾能夠自主選擇學習路徑;其二,具備提供更好體驗感的軟硬件設施,利用數字化技術強化公眾的體驗感;其三,具有豐富的文化資源,在研學旅行互動中可以使公眾逐漸產生文化認同感。由此可見,自我決定理論可以作為分析公共圖書館研學旅行服務現存問題的工具,也可以作為指導公共圖書館研學旅行服務優化的依據。通過精準分析公眾的深層心理訴求,公共圖書館可以運用自我決定理論指導公共圖書館實現以動機內化為導向的服務升級,有助于公共圖書館不斷創新研學旅行活動的內容與形式,解決現階段研學活動中公眾體驗碎片化、參與表層化等問題,提高研學旅行服務質量,助力公共圖書館從“知識存儲中心”向“學習中心”“交流中心”轉變。
三、公共圖書館研學旅行服務的現實困境
在文旅融合背景下,公共圖書館的研學旅行服務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面臨供給需求不平衡的問題。這不僅制約了服務效能的提升,也與自我決定理論的三維需要產生矛盾。
(一)公眾需求層面的矛盾表征
其一,當前公共圖書館研學旅行服務普遍存在“模板化”傾向,限制了公眾的自主選擇權。部分公共圖書館推出的研學旅行活動,如歷史文化專題講座、沿既定線路進行的館藏參觀等,缺少針對不同年齡和興趣偏好群體的個性化方案。這種單一的服務模式減少了公眾按照自身需求調整參與方式的機會,與自我決定理論中的自主需求相違背。
其二,部分公共圖書館研學旅行活動缺乏受眾群體針對性,忽視了受眾年齡、興趣、教育背景等的差異化特點。在公共圖書館研學旅行活動中,受眾群體包括學生、教育工作者等,但部分公共圖書館研學旅行活動內容與形式單一,降低了受眾的體驗感和獲得感。單一的研學旅行服務設計與自我決定理論中的勝任需求相悖,既無法為初學者建立漸進式的能力培養通道,也難以滿足公眾的高階探索需求,最終降低其持續參與的興趣。
其三,公共圖書館現有的研學活動多傾向于單向知識傳輸,缺乏有效的社群連接機制。例如,在非遺體驗活動中,公眾一般各自完成手工制作,缺少團隊合作及溝通交流;在地方文史講座過程中,公眾主要扮演傾聽者的角色,活動缺乏互動,這種被動參與形式與自我決定理論中的歸屬需求相違背。
(二)供給層面的結構性障礙
其一,忽視資源、人才等軟件設施建設。目前部分公共圖書館存在“重硬件輕軟件'傾向,在研學旅行活動設計與專業人才培育等方面投入相較不足。這導致公共圖書館研學旅行活動給公眾帶來的體驗感較差,如某新建圖書館雖配備AR導覽系統,但因配套的地域文化數據庫建設滯后,公眾的體驗感較差。
其二,跨領域協作機制不完善。公共圖書館與文旅部門、學校、非遺保護中心的協作多停留在協議層面,未能在實踐中形成聯動。同時,由于缺乏統一的數字資源共享平臺和學分互認機制,參與機構的資源貢獻率與最終產出成果達不到預期效果。這種“碎片化”協同狀態,最終影響了研學旅行服務效果。
其三,服務評價體系不全面。現有服務評價體系過度依賴參與人次、活動場次等量化指標,忽視公眾反饋。一些公共圖書館的服務評價指標不具備代表性和權威性,未能真正反映公眾的意見,影響了公共圖書館研學旅行服務優化創新。
四、自我決定理論導向的公共圖書館研學旅行服務優化路徑
(一)基于自我決定理論,滿足公眾多元化需求
1.自主需求導向的服務模式優化以模塊化思維重構公共圖書館研學旅行服務供給體系,是滿足公眾自主探索需求的重要路徑。公共圖書館應將文化資源拆解為獨立的知識單元,如歷史事件、非遺技藝等,通過標簽化處理形成可自由組合的“文化積木”。公眾可根據自身興趣選擇主題模塊并自主決定基礎認知、實踐體驗或研究創新的學習難度。
公共圖書館可以采用針對非線性學習路徑的智能推薦機制,依據公眾行為數據(如瀏覽頁面停留時長、查閱頻次)來生成個性化學習路徑。例如,在紅色文化研學旅行活動中,可為歷史愛好者智能推薦“文獻深讀+遺址考察”的參觀路徑,為青少年制訂“情景劇體驗 + 口述史采集”的方案。這種“自主抉擇 + 智能引領”的方式,可有效維護公眾在研學旅行中的自主權,提升公眾滿意度。
2.勝任需求驅動的能力培養體系
公共圖書館應依照低門檻、循序漸進、可視化的原則,為不同年齡、教育背景的公眾提供不同層級的服務,打造研學旅行服務項目分級體系,將不同層級的比例控制在合理范圍內,具體如下:初階項目側重文化感知,如方言語音模仿、傳統紋樣識別等;中階項目側重實踐應用,如古籍修復體驗、地方菜譜復原等;高階項目側重創新成果產出,如文化創意設計等。公共圖書館應開通實時反饋渠道,以公眾的參與度、滿意率等為依據動態調整項目的難度系數,進一步增強公眾體驗感與活動效果。同時,可以采用“成就認證”策略,設立“數字勛章”等激勵機制,且經由區塊鏈技術完成跨機構認證。這種可視化的方式,可有效滿足公眾的勝任需求,進一步激發其參與活動的內在動機。
3.歸屬需求引領的文化共同體創造
在公共圖書館研學旅行服務中,文化IP的挖掘與開發有助于滿足公眾的歸屬需求,應打破單向傳播模式,構筑公眾深度參與的“文化解碼一意義生產”閉合循環。公共圖書館應挖掘本地文化精神內核,如草原游牧文化中的生態智慧、閩南僑鄉的開拓精神等,將文化資源轉化成可感知、可互動的文化敘事;舉辦口述史采集、老照片修復等參與式活動,使公眾成為敘事共建主體。又如,在以“大運河漕運文化”為主題的圖書館研學活動中,公眾可經由整理船工日記、標注古河道地圖等合作項目,一起拼貼具有立體效果的漕運社會畫面,這種“集體記憶再生產”機制,能夠逐步搭建起穩固的文化認同紐帶,強化公眾的歸屬感
(二)基于自我決定理論,優化供給系統結構
1.提高對軟環境建設的重視度
其一,在數字化時代,公共圖書館不僅應重視硬件設施建設,還應重視軟件設施建設,充分利用數字化技術整合紙電資源,建設數字資源平臺,為研學旅行服務提供內容支撐。其二,公共圖書館應結合公眾的多元化需求,為不同年齡、不同教育背景、不同興趣偏好的公眾提供豐富的研學內容,為公眾提供個性化服務。其三,公共圖書館應大力建設人才隊伍,引進具有專業學科背景的人才,并持續對工作人員進行培訓,嘗試設計“理論認知一實踐應用”雙階培訓體系,重點剖析自我決定理論跟服務場景的映射對應,使工作人員可以在研學旅行服務中更好地滿足公眾需求。
2.構建多元協同的生態模式
公共圖書館研學旅行服務想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突破傳統單一主體服務模式,構建多方合作、資源互補的多元協同生態模式。
(1)建立多層級資源整合體系
其一,各層級圖書館應明確自身功能定位與資源特色,避免重復建設與資源浪費。省級圖書館要發揮區域樞紐的作用,協調推進市、縣級圖書館特色資源開發,形成分級供給模式。其二,公共圖書館要聯合專業機構進行理論指導與技術扶持,同時爭取社會力量的支持,鼓勵志愿者積極參與研學旅行服務,搭建“政府引導一市場補充一社會支持”的可持續協同模式,最終形成多方共建共享的文化服務生態格局。
(2)構建跨領域的合作網絡
公共圖書館可以與教育機構共同設計研學課程體系,構建起“知識輸人一實踐轉化”的完整教育鏈路。公共圖書館還可與文旅企業共同開發沉浸式文化體驗項目,依靠景區流量大的優勢拓寬服務覆蓋范圍,同時借助數字化技術提升服務質量。
3.優化服務評價體系
公共圖書館應構建“過程一結果”雙軌評價體系,開發包括自我決定理論要素的評估工具,采用組合式評價方法:在定量層面設立“自主選擇達成率”“能力匹配指數”等多個觀測數據,在定性層面添加“文化認同敘事分析”等評估模塊。根據公眾反饋定期更新評價指標,為公共圖書館研學旅行服務升級提供依據。
五、結語
公共圖書館研學旅行通過開展豐富多樣的活動,在文化傳承、閱讀推廣、社會實踐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然而公共圖書館研學旅行服務在供需層面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因此,本文提出了自我決定理論導向的公共圖書館研學旅行服務優化路徑,希望能為相關研究者提供助益。未來,公共圖書館應在文旅融合視角下進一步探索研學旅行的價值、邏輯、服務創新等領域,促進研學旅行服務提檔升級,加快自身現代化轉型。
參考文獻:
[1]周淑云,盧思佳,冉從敬.公共圖書館文旅融合:理論內涵、時代價值與發展路徑[J].圖書情報工作,2021,65(03):28-33.
[2]Pintrich,P.R.amp; Schunk,D.H.Motivation ineducation: Theory, research,and applications[M].NewJersey:PrenticeHall,2002.
[3]姚國艷.未來,從此刻開始——讀《未來學校:重新定義教育》有感[J].教育視界,2023(05):74-77.
[4]彭兆榮.旅游人類學[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5]張亞芳.文旅融合背景下公共圖書館研學旅行高質量發展對策研究[J].河南圖書館學刊,2024,44(11):35-37.
[6]周曉英,于小寧.公共圖書館健康服務的價值認知和實踐探索[J].中國圖書館學報,2022,48(04):90-103.
[7]幸婭.文旅融合下圖書館研學旅行的現狀及對策研究[J].四川圖書館學報,2021(01):6-9.
[8]馮璐瑤.基本公共文化服務財政支出效率評價研究——以公共圖書館為例[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20.
[9]胡慧源,李書琴,馬樂天.中國式財政分權、地方政府行為偏向與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效率[J].北京聯合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5,23(01):41-51.
(作者簡介:楊瀟,女,碩士研究生,首都圖書館,副研究館員,研究方向:英語語言文學;王鈺,女,碩士研究生,北京市房山區燕山市場監督管理分局,研究方向:法律語言學)
(責任編輯劉冬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