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科研創新在社會發展中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圖書館作為知識的匯聚地和學術交流的重要場所,其科研創新空間的建設與發展成為關注焦點。科研創新空間是圖書館順應科研發展趨勢,為科研人員打造的集知識獲取、交流合作、創新實踐等功能于一體的新型服務平臺。然而,當前圖書館科研創新空間在功能定位上較為模糊,服務模式也難以充分滿足科研人員的多樣化需求,存在資源配置不合理、服務針對性不足等問題。因此,研究并優化圖書館科研創新空間的功能定位與服務模式,對于提升圖書館服務科研創新的能力、推動科研事業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圖書館科研創新空間的功能定位
(一)知識傳播與共享功能
在知識傳播與共享方面,圖書館科研創新空間發揮著關鍵作用。一方面,科研創新空間整合了各類學術資源,不僅涵蓋了傳統的紙質文獻,還廣泛收集了電子圖書、學術期刊數據庫、學位論文庫等數字資源。例如,將實體館藏和虛擬館藏、紙本館藏和數字化館藏相結合,形成了豐富多樣的資源體系,為科研人員提供了全面的知識獲取渠道。另一方面,科研創新空間搭建了知識交流平臺,通過舉辦學術講座、研討會、工作坊等活動,促進科研人員之間的思想交流與知識共享。
(二)科研支持與輔助功能
科研支持與輔助功能是科研創新空間的重要職責。科研創新空間內配備先進的科研工具與設備,如數據分析軟件、3D打印機、實驗設備等,為科研人員的研究工作提供硬件支持。例如,廈門醫學院引入了研知科研支持數據庫,該數據庫利用人工智能自然語言處理技術與可視化分析技術,為科研人員提供文獻解析、AI國自然選題分析、科研寫作等深度信息挖掘服務。同時,科研創新空間還能提供科研數據管理與分析支持,幫助科研人員進行數據的收集、存儲、管理與分析,挖掘數據價值,為科研決策提供依據,助力科研項目的順利開展。
(三)協同創新與合作功能
協同創新與合作功能有助于打破科研壁壘,促進科研成果的轉化。科研創新空間設置專門的跨學科研究團隊協作空間,鼓勵不同學科的科研人員共同開展研究。例如,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克拉瑪依校區圖書館與高科大學聯盟圖書館合作,成員來自高校的不同學科,涵蓋多個重要工程領域,通過聯盟實現資源共享和優化配置,促進跨學科協同創新發展。此外,科研創新空間還能搭建產學研合作對接平臺,促進高校、科研機構與企業之間的合作,進一步加速科研成果轉化。
二、當前圖書館科研創新空間服務模式與現存問題
(一)服務模式
1.資源服務模式
在資源服務方面,圖書館科研創新空間主要采用傳統借閱與現代數字資源相結合的模式。一方面,保留紙質文獻借閱服務,涵蓋學術專著、期刊等,為科研人員提供實體資料獲取途徑。例如,北京大學圖書館的紙質館藏資源涵蓋多學科領域,能滿足不同科研人員的借閱需求。另一方面,大力拓展數字資源服務,采購知網、萬方等各類學術數據庫,方便科研人員遠程檢索和下載文獻。部分圖書館還提供文獻傳遞服務,當館內缺少讀者所需文獻時,可從其他機構獲取并提供給讀者。例如,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通過與國內外眾多圖書館和文獻機構合作,實現文獻快速傳遞,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館藏資源局限性的問題。
2.空間服務模式
空間服務模式呈現出多樣化的特點。圖書館的科研創新空間設置了安靜的個人研究空間,配備桌椅、照明等基礎設備,滿足科研人員專注研究的需求;并設立研討室,可容納不同規模的團隊進行學術討論,室內配備投影儀、白板等設備,便于交流展示。此外,還設有多媒體教室,用于開展學術講座、培訓課程等活動,配備先進的音視頻設備,提升教學與學習體驗。部分圖書館還打造特色空間,如創意工作室,為科研人員提供實踐場地。例如,清華大學圖書館的創意實驗室,配備3D打印機、激光切割機等設備,助力科研人員將創意轉化為實際成果。
3.活動組織模式
活動組織主要圍繞學術交流與科研能力提升展開。定期舉辦學術講座,邀請知名學者、行業專家分享前沿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開展科研培訓課程,內容涵蓋文獻檢索技巧、科研數據處理、論文撰寫規范等,幫助科研人員提升科研技能。例如,復旦大學圖書館每年舉辦多場學術講座和科研培訓課程,吸引眾多科研人員參與。同時,組織學術研討會,為科研人員提供交流平臺,促進不同研究方向的人員相互啟發。另外,部分圖書館還聯合其他機構舉辦科研競賽,激發科研人員的創新活力。
(二)存在的問題
1.資源配置不合理
在數字資源采購上,圖書館科研創新空間缺乏科學規劃,部分數據庫重復采購,造成資源浪費,而一些知名度較低但專業價值較高的專業數據庫卻未被納入采購范圍,無法滿足特定學科科研人員的需求。例如,某高校圖書館在采購醫學類數據庫時,重復采購了多個內容相似的數據庫,卻未采購一些新興醫學領域的特色數據庫。在紙質資源方面,存在新書更新速度慢,熱門書籍復本量不足的問題,導致科研人員借閱困難。此外,資源整合力度不夠,不同類型資源之間缺乏有效關聯,科研人員在查找資料時需要在多個系統中切換,降低了資源獲取效率。例如,在查找某一課題資料時,需分別在紙質文獻檢索系統、數字資源數據庫中查找,耗費大量時間和精力。
2.服務針對性不足
服務未能充分考慮科研人員的個性化需求。不同學科的科研人員在研究方法、資源需求、空間使用習慣等方面存在差異,但目前圖書館的服務模式較為單一,缺乏針對性。例如,理工科科研人員對實驗設備、數據處理軟件的需求較大,而人文社科科研人員更側重于文獻資料的深度挖掘和學術交流。然而,圖書館未能根據這些差異提供個性化服務,缺乏對不同學科特點的深人思考,導致部分科研人員對圖書館科研創新空間興趣較低。
3.空間利用效率不高
空間利用效率有待提升。一方面,空間布局不夠合理,部分區域功能劃分不清晰,導致空間利用率低。例如,部分圖書館的研討室與個人研究空間相鄰,容易產生噪音干擾,影響科研人員的使用體驗。另一方面,缺乏有效的空間預約與管理機制,存在資源閑置或預約沖突的情況。一些科研人員預約了空間卻未按時使用,而其他有需求的人員因未搶到預約名額而無法及時獲取空間資源,造成空間資源的浪費。
4.缺乏有效評估機制
目前,圖書館對科研創新空間的服務效果、資源利用效率等缺乏科學有效的評估指標和方法。在評估服務質量時,僅以讀者滿意度調查為依據,缺乏對服務內容、服務流程等方面的深入分析。對于資源利用效率,也沒有建立完善的評估體系,無法準確了解各類資源的使用情況,難以有針對性地進行資源調整和優化。由于缺乏有效評估機制,圖書館難以發現服務模式中存在的深層次問題,無法及時采取措施進行改進,從而影響了服務質量的提升和科研創新空間的可持續發展。
三、圖書館科研創新空間服務模式優化策略
(一)優化資源配置
圖書館科研創新空間應借助大數據分析工具,深度整合科研人員的借閱歷史、檢索記錄等數據,精準把握其資源需求。例如,圖書館可以利用大數據技術,深人分析科研人員的文獻檢索記錄、數據庫訪問頻率等,從需求端出發,精準調整資源采購策略。例如,定期統計各類文獻的訪問情況,剔除利用率低、內容重疊的數據庫,將預算向高需求、專業性強的資源傾斜。
資源配置優化不僅依賴精準采購,館際合作同樣是提升資源利用效率的重要方式。部分高校已建立區域性學術資源共享平臺,科研人員可通過聯盟內其他高校圖書館獲取本館未采購的文獻資源。這種模式不僅降低了單館采購的壓力,還擴大了學術資源的可獲取范圍。此外,館際互借、文獻傳遞服務的推進,使跨校資源共享更加高效便捷。與此同時,特色資源的建設也是優化資源配置的重要方向。圖書館科研創新空間應結合學校的學科優勢和地域特色,整理地方歷史文獻、校友學術成果,打造專屬數據庫。這不僅能夠滿足特定領域的研究需求,也能提升圖書館的學術影響力和資源價值。
(二)提升服務針對性
為更精準地滿足科研人員需求,圖書館可以通過問卷調查、訪談等方式,細化需求分析。按學科、研究方向、職稱等維度分類,定期收集科研人員的具體訴求。例如,處于開題階段的研究者,可能更關注前沿綜述和方法論指導,而撰寫論文的學者則需要文獻管理、論文潤色等方面的支持。基于此,圖書館可以推送精準資源,如提供專題文獻推薦、研究方法培訓、學術寫作指導等服務。
此外,建立學科館員制度也是提升服務針對性的重要舉措。每個學科配備專屬學科館員,深人研究該學科的發展趨勢,主動為科研人員提供資源推薦、數據支持和咨詢服務。例如,某高校圖書館的學科館員每月定期整理所在領域的最新研究動態,形成推送報告,提升了科研人員的信息獲取效率。
(三)提高空間利用效率
圖書館科研創新空間應邀請專業的空間設計團隊,根據科研人員的行為習慣和使用需求,對圖書館科研創新空間進行重新規劃。劃分安靜研究區、團隊討論區、設備使用區等不同功能區域,通過采用隔音材料、合理布局空間等方式,減少區域間的干擾。引入智能化的空間預約系統,科研人員可通過手機App或圖書館官網,提前預約所需空間。同時,系統實時統計空間使用情況,當出現預約沖突或閑置空間時,及時進行調配和信息發布,提高空間的使用效率。定期對空間設施進行維護和更新,根據使用反饋,及時調整設施布局和配置,提升空間的舒適度和實用性。
(四)建立有效評估機制
圖書館科研創新空間應構建涵蓋資源利用率、服務滿意度、空間使用效率等多維度的評估指標體系。資源利用率指標可通過統計文獻借閱量、數據庫訪問次數等數據衡量;服務滿意度通過在線問卷、現場訪談等方式收集科研人員的評價;空間使用效率則依據空間預約和實際使用時長進行計算。圖書館科研創新空間應每季度開展一次服務評估,運用數據分析軟件對評估數據進行深入分析,發現服務模式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例如,通過對比不同時間段的空間使用數據,發現某些時段空間閑置嚴重,進而調整預約策略。
四、總結
本文通過對圖書館科研創新空間功能定位與服務模式的研究,指出了其在知識傳播、科研支持、協同創新等方面的重要功能。針對當前服務模式存在的問題提出了一系列優化策略。未來,圖書館應持續關注科研創新需求的動態變化,不斷優化科研創新空間的功能定位與服務模式,加強資源建設與服務創新,提升空間管理水平,完善評估反饋機制,以更好地滿足科研人員的需求,為科研創新提供堅實有力的支持,推動科研事業不斷向前發展。
參考文獻:
[1]葉南希.面向“雙創”教育高校圖書館空間服務創新思考[J].才智,2025(03):182-185.
[2]牛雪暉.山西省圖書館空間再造創新實踐與服務效能提升研究[J].河南圖書館學刊,2024(09):112-115.
[3]李偉.面向科研創新的高校圖書館知識服務模式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19.
[4]閻志華.基于創客空間的高校圖書館服務創新策略[J].農業網絡信息,2016(09):95-97.
[5]劉倩.高校圖書館構建創客空間的優勢和作用[J].新西部(理論版),2016(02):85.
(作者簡介:呂采威,女,碩士研究生,延邊大學圖書館,助理館員,研究方向:圖書館學、學科服務及讀者教育)
(責任編輯劉冬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