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分工實施詐騙
2020年年初,馬某聽說楊某能為他人安排公檢法參公、事業編制工作,便告訴了興安盟司法局主任科員劉某。2020年4月,劉某通過馬某牽線認識了法號“釋義修”的楊某。楊某聲稱自己有關系,可以安排興安盟轄區公安局、檢察院、法院、司法局、紀委監委參公事業編制工作,條件是收取進編者每人10萬元活動費。
劉某、馬某見有利可圖,便決定參與此事。按照分工,劉某負責和有意向者對接,馬某負責和楊某對接,賺的錢一人一半。截至2020年12月份,劉某、馬某收取12名被騙者每人12萬元至30萬元不等的費用。
劉某是王乙的領導,劉某讓他看過招錄的紅頭文件。2020年6月,王乙給劉某介紹香某、趙某等人。劉某以幫助香某女兒王某辦理公檢法參公事業編制工作為由收取香某現金16萬元,收取趙某現金18萬元。劉某給香某等人看過他的工作證,基于對劉某身份的信任,香某等人一直在等結果,劉某說半個月上班,但至2021年仍未辦理成功。王乙沒有從中收取好處費,但為孩子轉學事宜向劉某借款6萬元。
2020年10月的一天,劉某對徐某說,馬某和興安盟某書記、烏蘭浩特市委書記關系好,能安排興安盟政法系統的參公事業編制工作。徐某想給兒子安某安排這樣的工作,于是湊了20萬元給劉某,劉某承諾2020年12月份就能讓安某上班。后來,劉某還拿出關于安置事業編制的紅頭文件對徐某說,馬上就成了,但一直未辦成。
2020年11月的一天,戴某聽熟人說,興安盟司法局的劉某能花錢安排事業編制工作。戴某認為劉某是國家干部,就信以為真。2020年11月,代某通過戴某向劉某介紹田某,為其安排某旗司法局事業編工作,劉某向他們出示了他的司法警官證及手機里儲存的拍下的帶公章的文件,保證6個月內上班,田某交了30萬現金,劉某給代某好處費4萬元,代某轉給戴某2萬。
2020年12月,戴某又向劉某介紹胡某等人,讓其幫助安排事業編工作。其中,胡某給劉某28萬元現金,讓其給自己丈夫蔡某安排工作,戴某從中共獲好處費16萬元。2021年12月3日,戴某將16萬元退給了劉某的妻子高甲,她將16萬元轉入劉某名下銀行卡。
白某和戴某一樣,看過劉某的警官證,知道他在興安盟司法局上班,相信他能安排公檢法事業編。2020年8月份、9月份,白某向劉某介紹了王甲、白甲等人,王甲交了26萬、白甲交了20萬,劉某承諾一個月左右安排上班。一次,劉某、馬某和白某、白甲等人在一起吃飯時,劉某讓他們看了紅頭文件。劉某還承諾給白某兒子白某成安排工作。
2020年12月8日,劉某以能為吳某的妻子王丁辦理興安盟司法局參公編制工作為由,騙取吳某30萬元,交錢時馬某在現場。劉某承諾王丁在2021年12月24日報到,但一直沒有兌現承諾,也沒有退還30萬元。
偽造進編紅頭文件
2020年9月,楊某讓劉某看了一份紅頭文件,劉某發現文件已經作廢,懷疑楊某和陳某沒有安排工作的能力。楊某稱是因為紅頭文件涉密,有關部門發現泄密,才作廢了這個文件。楊某說,她兒子郭某已經被安排在烏蘭浩特市人民法院執行局上班。其實,郭某是在烏蘭浩特市人民法院執行局實習,無工資,后離開。
劉某發現文件是假的后還繼續收錢,是因為劉某、馬某、席某三人在興安盟科右前旗投資經營一個農業合作社,法定代表人是馬某,劉某和馬某一共向合作社投資80萬元左右。因效益不好,劉某急需用錢,欲罷不能。
2020年5月至12月,短短幾個月的時間,劉某、馬某共騙取高某、香某、王某、趙某、王甲、徐某、白甲、劉丁、田某、劉甲、胡某、吳某12人共計250萬元。按照約定,劉某和馬某每向楊某介紹一人,馬某負責送給楊某10萬元現金,楊某寫一張6萬元的收條。楊某稱,6萬是送給陳某的,4萬是自己收的。其實,劉某和馬某每介紹一人,楊某送給陳某5萬元,那1萬元被她裝入腰包。
2019年12月,郭某、路某幫助楊某在興安盟廣播電視大學組織過培訓,培訓對象是通過楊某安排工作的人,楊某稱是政府給她信眾子女安排工作的指標,盟、市檢察院、法院的參公編制。張某受托幫忙在興安盟廣播電視大學為楊某安排工作的人講過公務員面試課。
陳某的證言證明,陳某不認識劉某和馬某,通過楊某收了11個辦工作人員的錢共計55萬元,后期都退給楊某了。陳某承諾辦理的是烏蘭浩特市人民檢察院的臨時工崗位,但沒有能力辦理。
2021年11月26日,劉某因涉嫌犯詐騙罪被刑事拘留,馬某于2021年12月23日被刑事拘留。2021年12月31日,劉某和馬某被取保候審,2024年5月23日二人被執行逮捕。劉某系主動投案,馬某系傳喚到案。
案發后,辦案人員在劉某處扣押的紅頭文件內容顯示:2020年9月24日興安盟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以“興人社秘[2020]16號通知”聘用四批104人為興安盟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簽訂事業單位編制合同。其中有本案被害人趙某等人。2020年9月28日,興安盟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在官網發表聲明稱:未發過“興人社秘[2020]16號通知”,該文件文號、格式、內容均為虛假偽造。
該案偵查終結后,被移送檢察機關審查起訴。隨后,烏蘭浩特市人民檢察院對劉某和馬某犯詐騙罪一案,向烏蘭浩特市人民法院提起公訴。
檢方指控;被告人劉某、馬某二人在明知公檢法參公、事業單位不能花錢安排且自己無能力為他人安排工作的情況下,以非法占有為目的,出示警官證、虛假文件,謊稱認識領導,獲得被害人信任后,共計騙取12名被害人250萬元,數額特別巨大,應以詐騙罪追究其刑事責任。
終審獲刑10年以上
烏蘭浩特市人民法院審理認為:公訴機關指控的罪名成立。針對劉某及其辯護人關于劉某不構成詐騙罪的辯解、辯論意見,經查,被告人劉某、馬某向被害人出示偽造的紅頭文件,現有證據已能夠證明該紅頭文件系偽造;劉某與馬某在詐騙之初便共同商議,在詐騙過程中各負其責,并共同分贓,故馬某應對全部犯罪數額負責。辯護人的其他辯護意見,符合本案實際,予以采納。劉某、馬某詐騙錢款的分配不影響二人非法占有的目的。案發后,雖有3名被害人提起了民事訴訟,民事調解書已生效,但本案具有刑事可罰性,本案全案均構成詐騙罪。
法院審理認定:被告人劉某、馬某系共同犯罪,二人在犯罪中所起作用相當,不宜區分主從犯。劉某、馬某到案后能自愿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具有坦白情節,可以從輕處罰。公訴機關量刑建議適當,法院予以采納。
2024年12月5日,烏蘭浩特市人民法院對此案作出一審判決:被告人劉某犯詐騙罪,判處有期徒刑11年,并處罰金人民幣15萬元;被告人馬某犯詐騙罪,判處有期徒刑10年6個月,并處罰金人民幣15萬元;在案扣押的4萬元,按比例退賠給被害人;責令被告人劉某、馬某與陳某、楊某共同退賠各被害人經濟損失,以246萬元為限;對被告人劉某犯罪時使用的人民警察證予以沒收;在案扣押的被告人劉某手機、馬某手機予以退回。
劉某不服一審判決,提出上訴。2025年3月13日、4月1日,興安盟中級人民法院公開開庭審理了本案。
劉某主要上訴理由是:一審判決認定事實錯誤,適用法律不當,認定其構成詐騙罪不符合法定構成要件等。其辯護人提出,一審量刑時未考慮劉某具有的自首情節,對其量刑過重;建議二審考慮該案社會影響不大,上訴人本人亦遭受巨大損失等情況,改判有期徒刑5至6年等辯護意見。
原審被告人馬某辯護人提出,馬某主觀上不具備占有被害人錢款的故意,僅想從中掙取介紹費,馬某的參與程度起到幫助、輔助的作用,應認定為從犯;馬某對劉某收取的錢款數額不知情,非法獲利15萬元,犯罪數額未達到數額巨大的標準,且具有坦白、認罪認罰等情節,建議二審改判等辯護意見。
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檢察院興安盟分院檢察官當庭發表公訴意見認為:一審認定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定罪準確,量刑適當,建議維持一審定罪量刑等意見。
興安盟中級人民法院審理認為:原審判決認定的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法院予以確認;二審查明上訴人劉某案發后向被害人吳某退賠1萬元,不影響犯罪數額,但應從退賠數額中予以扣除。對檢察機關當庭發表的建議維持一審定罪量刑的意見予以采納。對上訴人劉某及二辯護人提出的上述1萬元應從退賠數額中相應扣除的意見予以采納,對其他上訴意見及辯護意見,法院不予支持。
2025年4月1日,興安盟中級人民法院終審判決如下:維持一審判決書第一項、第二項、第三項、第五項和第六項;撤銷原判第四項,即“責令被告人劉某、馬某與陳某、楊某共同退賠各被害人經濟損失,以246萬元為限”;責令上訴人劉某、原審被告人馬某與陳某、楊某共同退賠各被害人經濟損失,以245萬元為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