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年青6時強調,“社區是基層基礎,只有基礎堅固,國家大廈才能穩固。”
近年來,青山區不斷深化提升青和居經驗,著力推動組織向深處扎根、向廣處覆蓋、向難處攻堅、向高處攀登,緊密勾勒紅色服務網絡,在城市煙火間織就基層治理的鮮活圖景。
向“深”扎根堡壘筑在我身邊
5月28日,青和居社區第二屆鄰里美食分享活動盛大開幕,居民們在樓下的“共享客廳”里一起包粽子、話家常,暢敘鄰里情誼、分享生活喜悅。
青和居的樓棟,棟棟有“名字”,和諧、和安、和善樓下的“共享客廳”,不僅是居民家園,更是樓棟黨支部的紅色陣地。樓棟的黨員擔任樓棟黨支部書記,帶領群眾將其打造成不同主題,為居民提供心事有地方說、活動有地方辦的“家門口”平臺。
“通過組織和陣地深入樓棟,極大地提升了居民參與社區事務的熱情。”青和居社區黨委副書記馮圓圓欣喜地說,“當家門口有‘客廳’,‘我的社區我的家’觀念深人民心。”
“共享客廳”是青和居社區的又一創新治理舉措。青山區全域深化推廣青和居經驗,選優配強小區黨組織書記,將小區物業、業委會、下沉單位等納入兼職委員,強化小區黨組織統籌治理能力。
黨組織最深能延伸到哪里?青山區給出的答案是一一群眾身邊。
近年來,青山區建強“街道黨工委一社區黨委一小區黨組織一網格黨支部一樓棟黨小組一黨員中心戶”六級組織架構,將全區758個社區網格析分為4629個鄰里,挑選有能力、有威望、有公心、有熱情、有精力的黨員或群眾骨干擔任鄰里長,帶領群眾一同參與治理。
鋼花村街道119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內,一幅鮮明的“黨員民情圖”赫然懸掛于墻面。精心繪制的地圖上,社區網格黨支部的分布脈絡、樓棟黨小組長的責任區域、微網格員與黨員中心戶的位置清晰標注,居民群眾只需“按圖索驥”,便能定位身邊的黨組織堡壘與黨員骨干,讓“有事找黨組織”在第一時間得到響應。
向“細”入微服務暖匯民心
青和居社區的“天天敲門組”曾得到過習近平總書記的點贊。青山區以“天天敲門組”為起點,創新升級“119”小分隊機制——由1名網格員、1個下沉單位、9名居民骨干組建起扎根樓棟的自治力量。隊員排班表、聯系方式公示于樓道顯眼處,隨時響應居民急難訴求。
“天天敲門組”與“119”小分隊的成功經驗在全區落地生根后,各社區因地制宜創新發展。
冶金街道碧苑花園社區打造的“鄰里管家”,讓服務從樓道延伸至鄰里生活的每個角落。面對小區分散、房屋老化、“三多一難”(空掛戶多、流動人口多、老年人多,治理難度大)的復雜局面,社區探索出“123”工作法:以1個樓棟、聯動2個單元、培育3名“好管家”,破解了網格員力量單薄、老舊小區管理難的困局。
好管家吳艷萍每日陪伴獨居老人,常給老人買菜、做飯;車玉梅帶領巡邏隊穿梭小區,小到晾曬衣物、文明養寵,大到社區安全,事事放在心上。
曾經的鋼都花園街道122社區的景苑小區由于沒有物業,停車難、環境差、亂搭建等問題困擾著居民。
社區黨委引導小區黨組織挖掘小區熱心居民事務的黨員骨干、志愿者、技術人才等力量,組建13人的“金牌自管隊”,負責小區的環境衛生、安全保衛等工作,巧破自管小區治理難題。如今,小區車輛有序停放、路面變寬了、環境變美了…
在“金牌自管隊”帶動下,小區黨員紛紛亮身份,參與小區管理服務,居民在社區治理中從“旁觀者”變成“參與者”。

織公益活動的第六年。一輛輛穿梭于青山街巷的“黨員示范車”,不僅為忙碌的鄰居解決無法接送孩子的困境,還為不會使用網絡打車的社區老人、殘疾群體提供起步價出行服務。
黨組織不僅要向下“扎根”,也要向“新”而行,把服務做進去、把作用帶出來,引導新業態新就業群體融入基層治理,推動快遞物流、網約出行、外賣配送等企業黨建與業務發展同頻共振、雙促共贏。
青山區的破題之策,在于將“建組織”與“建生態”同步推進。
向“廣”延伸匯聚“鄰聚力”
近年來,青山區穩步推動全區229個小區黨組織實體化運行,充分利用小區內閑置的“兩室”用房、廣場長廊、商鋪底店等資源,打造有溫度、受歡迎、聚能量的黨群服務陣地。通過組織實體化切實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米”。
新溝橋街道光明社區是一個擁有18個小區、16000余居民的綜合性大型社區。
“我們著力打造小區紅色陣地,由網格員駐點辦公,及時回應群眾需求,小區黨組織帶領群眾開展活動。”社區黨委書記顏偉說,“小區黨組織的實體化運行優化了服務半徑,同時也匯聚了共建單位、業委會、物業公司以及居民代表等各方力量。”
在黨建引領下,多元力量與資源緊密聚合。青山區用城市“大黨建”激活小區“微治理”,匯聚起黨員群眾攜手同心的“鄰聚力”。全區依托資源、服務、項目“三張清單”,聯動駐區單位、社會組織、企業商戶等,相繼推出養老托育、社區助餐、家政便民等民生服務,組織建起來、資源串起來、居民動起來、小區活起來、鄰里黏起來。
青山區還深化黨組織聯建共建,通過落實街道、社區黨組織兼職委員制,將小區物業、業委會、下沉黨組織等骨干納入治理“朋友圈”,年均落地300余個共建項目;橫向打破行政壁壘,創新探索跨街道“睦鄰黨建”模式,推動街道間共商共管、共建共享,構建起全域覆蓋的組織網絡,實現資源共享、難題共解。
向“新”拓展推動雙向奔赴
6月7日,青山區網約車司機之家黨支部副書記石妹娜和她的“愛心送考車隊”又開始了一年一度的“愛心送考”。為了保障考生安全快速到達考場,網約車司機之家黨支部提前分析交通管制路段信息,“一對一”服務。
這已經是該支部黨員司機自發組
網約車司機之家黨支部書記吳文珍介紹:“青山區打造200平方米的網約車司機之家,配備新能源充電站、娛樂休閑等功能空間,聯合職能部門推出‘十項服務菜單’,讓司機們累了能歇腳、餓時有暖餐,累計服務1500余人次。”
組織建在鏈條上、黨員聚在崗位上、服務沉在車輪上。如今,青山區新就業群體已從“單向融入”到“雙向奔赴”。這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治理生態,正是青和居經驗在新領域的生動演繹。
從青和居社區“把群眾大大小小的事辦好”的探索,到如今治理網絡貫通小區樓棟、覆蓋新興領域,青山區正以鮮活的治理場景告訴我們:引領基層治理現代化的黨建之力一一向深,以“根系深扎”筑牢根基;向細,以“精耕細作”織密網格;向廣,以“延伸張力”覆蓋全域;向新,以“凝心聚力”有效破題。
這四個維度相互支撐、層層遞進,共同構建起基層治理現代化的立體基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