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大人一起讀”是統編版小學語文一年級教材“語文園地”新增的欄目。一年級學生在大人的陪伴下一起讀,能激發閱讀的興趣,學習閱讀的方法,逐步從依賴閱讀過渡到自主閱讀?!按笕恕币话闶侵父改?、老師或其他親友等能和孩子一起閱讀的大人,而比較優秀的同班同學,亦可稱之為“小大人”。因此,筆者圍繞“小大人”在“和大人一起讀”欄目中的作用以及具體的應用策略展開探討。
、“小大人”在“和大人一起讀”欄目中的意義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要培養低年段學生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一年級學生的特點是喜歡和班上同伴一起玩耍,一起學習。教師可安排識字較多的“小大人”與識字不多的學生一起讀書,共同學習,在同伴的影響下互相讀書,變“要我讀”為“同伴讀”,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的動力。
1.培養學生閱讀的習慣
在校閱讀是學生閱讀的主陣地,承載著培育學生閱讀習慣的重任。課間、午休、放學后,班里的“小大人”可以帶領更多的學生利用碎片化時間閱讀,讓閱讀隨時隨地發生。讓閱讀看得見,班里就會形成良好的閱讀氛圍,進而促進學生養成“要我讀”為“我要讀”的閱讀習慣。
2.促進學生共同進步
進入一年級后耳熟能詳的兒歌和故事變成了文字,部分學生難以將口頭故事與書面文字順利對接。然而,對于不認識的字,有些學生不敢問老師。班里的“小大人”帶著其他學生一起讀,有效解決了識字量有限這一問題,讓他們順利完成一篇文本的閱讀。“小大人”在指導他人閱讀的過程中,識字能力、語言能力和組織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二、“小大人”在“和大人一起讀”欄目中的應用策略
1.科學選員,讓“一起讀”自然發生
受家長的教育觀念等因素的影響,部分小學生在學齡前就已經接觸不同的繪本,具備一定的閱讀水平。因此,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學生這方面的特長,讓他們做學生閱讀中的“小大人”。通過科學選員,選出識字較多、閱讀能力較強的學生擔任小組長,讓他們帶領組員一起進行閱讀,在引領、監督檢查中,幫助組員掃清閱讀的障礙。
2.找準時機,讓“一起讀”有效開展
要根據文本特點確定“一起讀”的時機。比如童話故事《小白兔和小灰免》,其教學目標是在大人的幫助下,閱讀本篇童話故事,了解故事內容。作為教材的第一篇“和大人一起讀”的文章,其篇幅較長且沒有拼音,因此不適合一開始就和“小大人”一起讀。而兒歌《誰會飛》是第六次“和大人一起讀”,它的篇幅短小,節奏明快,加之此時學生已經學會了拼音,并有了一定的閱讀經驗,因而適合和“小大人”一起讀,在學生自主閱讀完后,教師或家長再進行點撥,引導他們了解動物都有自己不同的活動方式,從而讓閱讀的形式更加多樣化。
3.多元評價,讓“一起讀”持續發展
(1)展示交流。教師可以在學生完成閱讀后,通過演講、誦讀、扮演等形式,讓學生現場交流閱讀體驗。如閱讀《拔蘿卜》時,可以通過分角色朗讀,讓學生在合作中感受故事的情節,隨后,還可以讓學生續編故事,并在班級的文化墻上展示,在活動尾聲評選出“最佳演示獎”“閱讀小明星”等,提高學生的參與熱情與成就感。
(2)記錄反饋。教師可以設計閱讀反饋表,及時記錄各組“小大人”的閱讀情況,如閱讀內容、閱讀感受等,及時發現問題讓閱讀更有效地發生。例如對于繞口令《妞妞趕?!?,有的學生在閱讀單上這樣記錄:平時讀“柳樹”很容易,但是我讀不好“妞妞護柳扭牛走”,繞口令太難了。由于“和大人一起讀”沒有識字寫字壓力,看到這樣的閱讀單,筆者很快確定了下一步計劃,即讓學生感知繞口令的趣味。
(3)鼓勵為主。“與大人一起讀”,旨在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提倡以鼓勵為主的分層評價。例如,和“小大人”一起讀《小松鼠找花生》,筆者會重點關注閱讀水平居于班級中間的學生,觀察其現有的水平是否比以前有明顯的進步,以及挖掘他們在和“小大人”一起讀的過程中,呈現出的一些亮點,及時給予學生肯定和鼓勵。
“和大人一起讀”,積極發揮“小大人”的作用,通過同伴的引領,提高了學生的閱讀興趣和閱讀能力。
責任編輯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