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水產養殖中,應激是指當水產動物受到體內外環境改變的刺激后,機體自我調節以達到新的動態平衡所產生的一系列非特異性生理反應。
根據不同的來源,引起水產養殖動物應激的因素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1.理化因子
包括水溫、鹽度和pH值、溶解氧、氨氮、亞硝酸鹽、硫化氫等。
2.生物因子
包括病毒、細菌、真菌和小型原生動物寄生蟲。
3.人為因素
包括放養密度過大、飼料的選擇不適宜、投喂方法不當和分池倒池等操作過于粗暴、藥物使用不合理(長期亂用、濫用藥物)等因素。
應激反應可造成水產養殖動物攝食率降低、餌料系數升高、生長速度下降、活動減弱、免疫力下降、內分泌調節紊亂、存活率降低等問題。此外,長期處于應激狀態下的水產動物由于免疫力下降而更易被條件致病菌感染,更容易患病,且對各種藥物的耐受能力降低,造成患病后進行治療更為困難。
抗應激管理主要是指通過一系列措施,減少或緩解水生動物(比如魚類、蝦類等)因環境變化而產生的應激反應,避免其生長、健康受到影響。具體來說:
1.穩定水質環境
(1)水溫:工廠化養殖應將水溫盡量控制在養殖品種適宜范圍內(例如養殖大菱鲆水溫在14~19°C ,養殖珍珠龍膽石斑魚水溫在22~30°C ),要盡量避免水溫突變,突變范圍要控制在 5°C 以內。池塘養殖中,當水溫不在適宜范圍內時要減少投喂量、改底等措施。
(2)溶解氧:大部分水生動物都需要在 4mg/L 以上。池塘養殖在某些情況下需人工增氧,比如藻相不佳、陰雨天氣、池水有機質含量過高、使用芽孢桿菌、養殖密度過大、養殖后期凌晨時段等。
(3)pH 值:工廠化循環水養殖,要注意 pH 值持續下降速度,及時調節。池塘中 ΔpH 值主要受到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影響,過大過小都不利于養殖動物的生長。日變化范圍最好控制在0.5~1 之間。
(4)氨氮、亞硝酸鹽、硫化氫等有害物質:工廠化循環水養殖主要是要保證生物濾池的效能。池塘養殖中,氨氮的控制主要通過合理投喂、保持良好藻相、保證池底不缺氧(及時改底)來完成;亞硝酸鹽很難消除,要保持充足的溶解氧、盡量降低氨氮的濃度、及時使用光合細菌,一旦亞硝酸鹽濃度過高,水生動物有中毒傾向時,淡水養殖池可全池潑灑食鹽予以緩解(食鹽濃度為亞硝酸鹽濃度的3倍);硫化氫的控制主要是要經常進行氧化型改底,維護好池底環境。
(5)控制病原菌密度:定期檢測水中病原菌的密度,當達到 103 CFU/mL以上時,要及時消毒池水并補充適宜的微生態制劑,例如氨氮、亞硝酸鹽含量高則使用光合細菌,有機質含量高則使用芽孢桿菌,如果不清楚可直接使用EM菌。
2.增強養殖動物的抗應激能力
可在飼料中添加維生素C、免疫多糖等提升體質和免疫力。如發生環境因素導致的較大應激時,可潑灑果酸類的抗應激產品進行緩解。
3.減少人為干擾
控制合理的放養密度;選擇適宜的飼料(粒徑、營養搭配、沒有霉變等),科學投喂(生長階段、天氣情況);分池倒池等操作要柔和、快速,高溫雨季盡量避免拉網、分塘等操作;合理使用藥物(盡量少使用抗生素、殺蟲劑等藥物)。
4.防范天氣突變
關注天氣預報,在暴雨、臺風等天氣前,可以使用硅藻源、藻精靈等提肥穩水,并提前開啟增氧機,雨中可以潑灑抗應激藥物(如葡萄糖、果酸)預防應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