擊鼓鳴冤”是中國古代老百姓申訴的一種方式,那么這種方式是如何產生的呢?
相傳,西周時期,平民如有冤情可以擊鼓請求君王的接見。從那時起,歷朝歷代的皇帝都將鼓設在宮外,鼓聲將百姓的不平與冤屈上達朝廷。這種鼓叫路鼓。漢代更是有專人管理,凡有人擊鼓言事,所有人員都要提供方便,不準阻攔
“擊鼓鳴冤”真正形成訴訟制度是在漢代。相傳,漢高祖劉邦的侄子bá hu仗著自己的身份驕橫跋扈、欺壓百姓,胡作非為。一天,蘇小娥正在街上行dai走,皇侄見她貌美若仙,遂生歹念,上前調戲,被蘇小娥一巴掌打在臉上。皇侄惱羞成怒便要動手打人。這時,一個壯漢路過,拔刀相助。皇侄命其手下對壯漢大打出手。混戰中,手下失手刺中了皇侄,瞬間斃命。這名手下惡人先告狀,誣陷壯漢殺人。為了推卸責任,皇侄的手下將這名仗義相助的男子扭送到官府,誣陷他是殺害皇侄的兇手。
蘇小娥見壯漢含冤入獄,決定獨闖金殿。她和妹妹分別持一小鼓小鑼,來到宮門前,邊敲邊高喊“冤枉”。鑼鼓聲頻傳,驚擾了劉邦。劉邦聽完蘇小娥的陳述后,便召那名壯漢和皇侄的手下對質。結果,皇侄的手下被斬,壯漢被放,蘇小娥平安回家。百姓無不贊頌劉邦英明。
到了宋朝,宋欽宗為了議和而罷免主戰派李綱,數萬人擊鼓喊冤,上書要求復用李綱。
擊鼓鳴冤”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百姓的權益,成為古代司法制度中的一項重要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