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漢相爭是一段眾所周知的歷史,其中的“鴻門宴\"更成為人們耳熟能詳的著名典故。作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名文,《鴻門宴》塑造了劉邦、項羽、張良、范增、樊噲、項伯等眾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令人矚目。其中,項羽該不該殺劉邦等話題更是引起熱議。在不少人看來,當時項羽如果聽從范增的建議,豈會有后來四面楚歌、烏江自刎的可悲結局?論者多謂其愚蠢而不自知。當前,教學用書和教參也遵循否定項羽的傳統立場,認為項羽“自矜攻伐而有婦人之仁”,頭腦愚鈍、優柔寡斷、剛愎自用,缺乏政治頭腦等等。項羽的這些致命缺點,導致他對范增多次暗示默然不許,對項莊項伯舞劍也不表態,對樊噲的厲聲申訴也不反感。總之,以鴻門宴上的表現,項羽儼然一個“呆霸王”,完全不具備蓋世英雄所必備的心智。但需要反思的是,項羽若果真如此,又何以能在秦末群雄并起之際攪動風云,成為主宰天下的“西楚霸王”呢?
本文將鴻門宴置于宏大的歷史敘事下,以“樊噲闖帳”為切入點解讀項羽的帝王心術,還原被讀者誤讀的霸王本色。
一、“樊噲闖帳\"事件背后的君臣對決
《史記·項羽本紀》對“樊噲闖帳”的描寫十分具有文學色彩:
噲即帶劍擁盾入軍門。交戟之衛士欲止不內,樊噲側其盾以撞,衛士仆地,噲遂入,披帷西鄉立,嗔目視項王,頭發上指,目眥盡裂。項王按劍而踞日:“客何為者?”張良日:“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項王日:“壯士,賜之卮酒。”則與斗卮酒。噲拜謝,起,立而飲之。項王日:“賜之彘肩。”則與一生彘肩。樊噲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劍切而啗之。項王日:“壯士,能復飲乎?”樊噲日:“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此亡秦之續耳,竊為大王不取也。”項王未有以應,日:“坐。”
樊噲闖帳已令人稱奇,飲斗酒、食生肉的舉動更令人覺得夸張。第一個質疑的是清朝乾隆間學者梁玉繩。他在所著的《史記志疑》卷六中說:
案,“生\"字疑誤,彘肩不可生食,且此物非進自庖人,即撤自席上,何以生耶?
孫侍御云:“蓋故以此試之也。”1]
這里有兩種不同的說法:梁玉繩根據彘肩不可生吃的常識和彘肩的來源,認為“生\"字有誤;孫志祖則認為是項羽故意用生彘肩試樊噲,“生\"字不誤。
梁玉繩的質疑引起后世學者們很大的興趣。學者們嘗試從訓詁的角度對\"生彘肩\"作出種種解釋。
綜述各家新解,主要說法有以下6種:
1.“生”字是“全”之誤,生彘肩應該是指整個豬腿。 (一說“生”乃“整”之通假。二說意義相近,合為一 條)[2]
2.“生”通“勝”,“勝”就是“腥”,專指豬肉的味道,生彘肩指的是剛煮出來沒有加調料的豬腿。3]
3.“生”是新鮮的意思,生彘肩是新鮮出爐的豬 腿。[4]
4.“生”是方言“很”,生彘肩是很大很大的豬腿。5]
5.“生”是指半生不熟,生彘肩是剛撈出來半生不熟 的豬腿。[6]
6.“生”是指未加工的。生彘肩就是沒有處理的豬腿。[7]
可見,不管是哪一種訓話,“生彘肩\"都有悖于常理,分明有刁難之意。筆者認為,《史記志疑》中孫志祖“蓋故以此試之也\"的說法更值得注意。事實上,孫志祖的說法也得到當代學者王叔岷的支持:“彘肩固不可生食,與之生彘肩,正欲其難食也。梁(按:指梁玉繩)說遷甚。\"[8]
孫志祖、王叔岷二位先生主張“試之”說。“試”的是什么,他們沒有明說。要想弄清這個問題,我們不妨先跳出《鴻門宴》,站在君臣博弈的整體歷史敘事下觀察比較。
試看以下案例:
(1)四十六年,初,成王將以商臣為太子......后又欲立子職而拙太子商臣。商臣聞而未審也,告其傅潘崇日:“何以得其實?”崇日:“饗王之寵姬(當為“妹”江半而勿敬也。”商臣從之。江半怒日:“宜乎王之欲殺若而立職也。”商臣告潘崇日:“信矣。”
《史記·楚世家第十》
(2)每吳中有大徭役及喪,項梁常為主辦,陰以兵法部勒賓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有一人不得用,自言于梁。梁日:“前時某喪使公主某事,不能辦,以此不任用公。”眾乃皆伏。
《史記·項羽本紀》
(3)上常從容與信言諸將能不,各有差。上問日:“如我能將幾何?”信日:“陛下不過能將十萬。”上日:“于君何如?”日:“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日:“多多益善,何為為我禽?”
《史記·淮陰侯列傳》
(4)頃之,景帝居禁中,召條侯,賜食。獨置大胾,無切肉,又不置箸。條侯心不平,顧謂尚席取箸。景帝視而笑日:“此不足君所乎?”條侯免冠謝。上起,條侯因趨出。景帝以目送之,日:“此快快者非少主臣也!”
《史記·絳侯周勃世家》
(5)上謂太子日:“李世勣才智有馀,然汝與之無恩,恐不能懷服。我今黜之,若其即行,侯我死,汝于后用為仆射,親任之;若徘徊顧望,當殺之耳。”五月,戊午,以同中書門下三品李世勣為疊州都督;世勣受詔,不至家而去。
《資治通鑒·唐紀十五·太宗文武大圣大廣孝皇帝下之下》
在前4例中,被試之人都不能看破玄機,結局都很慘淡。(1)例中,楚成王的妹妹江半因宴席上被故意怠慢而失言,結果被太子商臣試探出虛實,導致楚成王被弒殺。(2)例中,項梁的賓客沒有看出主事之舉是項梁對他能力的試探,終致不受任用。(3例中,韓信沒有看破劉邦閑談中的試探之心,最終為自己招來殺劫。(4)例中,周亞夫沒有看出君王的試探之心,最終被誣以謀反大罪,慘死獄中。(5)例中,李世勣看破唐太宗的試探意圖,認識到其中暗藏的殺機,正確應對,最終化險為夷。
通過比較,不難發現《鴻門宴》中“斗卮酒”“生彘肩\"與這些案例存在一定程度的相似性,特別是第(4)例,漢景帝與周亞夫的故事簡直就是項羽與樊噲故事的翻版:斗卮酒,生彘肩一一難以下咽;大胾,無切肉,又不置(箸)一一不便食用。如果周亞夫,能學學樊噲,讓君王看到臣服之心,結局應該也不會那么慘了吧!可見,作為西楚霸王的項羽并不是我們很多人心目中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的起起武夫形象,作為杰出的起義領袖,他的帝王心術不可小。而樊噲能做到正確應對,也很不簡單。難怪《漢書·樊酈滕灌傅靳周傳》中寫道:“是日微樊噲奔人營譙讓項羽,沛公幾殆。”
這里有個疑問,為什么是樊噲,而不能是張良?恐怕張良本人也知道,這事不能由他來做,也不能是劉邦,只能是樊噲,《鴻門宴》中也寫道:“張良至軍門見樊噲。\"這里,便是權謀之術了。試為大家分析。
為便于理解樊噲闖帳的作用,我們先回到這樣一個問題上:鴻門宴上項羽該不該殺劉邦?有人認為“該殺”,也有人表示反對。綜合學者們的反對意見,主要有二個:“不必殺”和\"不能殺”9。筆者認為,就彼時而言,站在項羽的視角,殺不殺劉邦在兩可之間。若劉邦無害,即沒有爭王之心或爭王之力,放他一馬,有利于項羽樹立諸侯共主的人設。反之,一味誅戮,賞罰不公,可能使諸侯萌生叛心,甚至使自己成為諸侯共敵。畢竟,劉邦平定天下后就遇到了相似的難題。
上日:“雍齒與我故,數嘗窘辱我。我欲殺之,為其功多,故不忍。”留侯日:“今急先封雍齒以示群臣,群臣見雍齒封,則人人自堅矣。”于是上乃置酒,封雍齒為什方侯,而急促丞相、御史定功行封。群臣罷酒,皆喜日:“雍齒尚為侯,我屬無患矣。”
《史記·留侯世家》
劉邦對自己極端厭惡的雍齒不誅反封,事實證明是無比英明的。因為雍齒無害,待之以寬,能安眾心。類似的例子,歷史上有很多,齊桓公赦管仲,曹操納張繡,都是如此。同理,彼時的項羽善遇“無害\"的劉邦也是應有之義。但如果劉邦不是“無害”,即有爭王之心或爭王之力,即使殺劉邦有諸多負面效應,作為一個成熟的政治人物,也會毫不猶豫地將之扼殺。歷史上,呂雉殺彭越、韓信,李淵殺李密等都是如此。
認識到這一點,對劉邦陣營來說,鴻門宴上最大的困難就是讓項羽相信劉邦是無害的,即沒有爭王之心。為此,劉邦作出諸多努力。先是用姻親關系拉攏項伯,搞好外交;其次,“旦日從百馀騎來見項王”,示人以誠;見面時,大打感情牌,并以臣下自居,以搶占道德輿論高地。項羽的真實態度如何,無從得知。他看似偏聽偏信,沒有城府,還立馬說出曹無傷。但從他對范增的“數目”“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默然不應卻對“項莊舞劍\"并不阻止的行為來看。項羽對劉邦還是并未完全放下戒心。這才有后文中張良與樊噲的對話一—樊噲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這才有了樊噲的出場。
樊噲闖帳以及隨后的一系列行動,為何能扭轉危局,起到一錘定音的效果?首先,在項羽看來,樊噲就是一個忠誠、勇敢而又頭腦簡單的武夫。這種人設,很對項羽的胃口。春秋戰國有喜好力士之傳統,齊莊公、秦武王都是其中的著名者,項羽、劉邦也不例外。武夫,本負氣輕死,容易激怒從而得其虛實。事實上,樊噲的表現,也是如此,急躁易怒,性格看起來也是一竿子捅到底。但是這樣的人面對項羽的刁難,沒有一絲忿恚和對抗情緒,表現出軍人面對長官時良好的服從性和不恤生死的血性。作為劉邦的參乘,項羽當面號令猶能如臂使指,那么,劉邦本人對項羽是否真的恭順,也就不難推測了。項羽“斗卮酒”“生彘肩”的設局考驗不可謂“無謀”,只是他誤判了樊噲,沒料到《鴻門宴》外的樊噲也是個厲害角色[],樊噲粗犯的外表和行為下,掩藏著一顆冷靜而睿智的心。項羽對樊噲誤判,從而認定劉邦沒有爭王之心,且當時看來也沒有爭王之力,那么殺不殺劉邦也就不是一個糾結的問題了。后文的劉邦離席,借機遁走,張良獻璧,項羽“置之坐上”,也就順理成章了。
二、項羽“暴露”曹無傷背后的帝王心術
分析了“樊噲闖帳”中項羽的帝王心術,可能有人還有一些疑惑一一項羽有如此心機,為何會做出暴露內應曹無傷這樣的“失智\"之舉呢?要知道曹無傷官拜漢營左司馬,位列漢軍高級將領,不管是實權,還是影響力,足以改變戰局走向。此論誠然不錯,但這得放在天下大亂,或者至少是項、劉交兵的前提下,曹無傷才能發揮這般作用。項羽不是穿越者,不知道后來的歷史劇情。就彼時而言,天下初定,劉邦稱臣,政由己出,既然沒有了戰爭,曹無傷這顆主動投靠的暗子也就沒有多大的作用。將他說出,既能消除與劉邦之間的君臣隔閡,又能樹立自己親賢遠小的英主形象。歷史上,很多勝利者也都有類似的做法。
還有人可能覺得相對于劉邦“君安與項伯有故”的敏銳與“立殺曹無傷\"的果決,項羽面對項伯說情的\"許諾”則顯得遲鈍與暗弱得多。其實,這也不難理解。如果說八千江東子弟是項羽的腹心,那么作為血親且官拜左尹的項伯絕對是腹心中的腹心,絕對沒有反叛的理由。對這樣的心腹,質疑詰問,不僅無益,反而容易生出隔閡,不利于項營領導層的團結。事實上,劉邦詢問張良“君安與項伯有故”,也不是在懷疑張良的忠誠,他是在尋求破解之道。當然,這里也的確暴露項羽任人唯親的毛病,但這在封建時代也是普遍存在的。除此之外,項羽的做法無可厚非。
有人認為項羽在鴻門宴上就是提線木偶,毫無主見,他面對范增的再三示意“默然不應”,看到“項莊舞劍,意在沛公”也不加制止,甚至面對樊噲的譙讓也只是說“坐”,難怪范增怒道:“豎子不足與謀。\"范增罵其“豎子”,自有道理,后文再說。但項羽在鴻門宴上看似無主見的混亂信號,正可窺見其帝王心術。我們不妨來看看司馬昭陰謀叢患部將殺死魏帝曹髦的例子:
眾欲退,騎督成倅弟太子舍人濟問充日:“事急矣,當云何?”充日;“司馬公畜養汝等,正為今日。今日之事,無所問也!”濟即抽戈前刺帝,殞于車下。昭聞之,大驚,自投于地…戊申,昭上言:“成濟兄弟大逆不道。”夷其族。
《資治通鑒·魏紀九》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作為魏帝的曹髦親自討伐司馬昭,雙方勢必不能共存。對此,司馬昭和賈充都是十分清楚的,但是他們都心有忌憚,不敢冒天下之大不,公然殺死魏帝。這時,成濟就被派上用場,成了他們借刀殺人的工具。在事變之前,司馬昭明明已接到“告密”,卻故意擺出一副毫不知情的樣子;事發時,則是讓心腹站到臺前,自己隱于幕后;事后,假裝無辜,最后棄卒保車,平息事變。整個過程,充分體現出司馬昭的帝王心術。司馬昭的做法十分有代表性,成了封建帝王們解決此類棘手問題的一種范式,類似的操作在歷史上一再出現,如秦惠文王車裂商鞅、漢景帝誅殺晁錯、武則天處死來俊臣等。
通過比較,我們不難發現項羽面對“項莊舞劍”時的表現與司馬昭的做法十分相像。鴻門宴作為一個公開的場合,劉邦當時反意未明,又主動交出關中與珍寶,而且還主動表示臣服。在這樣的情況下,項羽如果抱著寧可錯殺也不放過的態度,以陰謀手段伏殺劉邦,勢必失去輿論道德高地,這點如同國共重慶談判時蔣介石不能公然殺害中共領導人一樣。此時,項羽遇到的同樣是個棘手問題,他必須隱于幕后,收斂自己的殺機,并且對項莊等人的行動表現得不知情。如果項莊最終殺了劉邦,項羽內心肯定會很滿意,畢竟鏟除了一個有可能與自己爭天下的潛在敵人,大不了事后殺了項莊等人以謝諸侯就是。反之,殺不了劉邦,也無關痛癢,因為在當時的項羽看來,劉邦是“無害”的。這樣看來,項羽當時既“默然不應”,又不加制止,也就不難理解了。
三、項羽的王霸之略與帝王之才
項羽的王霸之略,在《鴻門宴》外也能找到佐證。《史記·項羽本紀》開篇記載:“秦始皇帝游會稽,渡浙江,梁與籍俱觀。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可見,項羽志向不凡,具有王霸之志。
項羽殺宋義,奪軍權時的一番說辭與行動也頗有謀略。
項羽日:“將戮力而攻秦,久留不行。今歲饑民貧,士卒食芋菽,軍無見糧,乃飲酒高會,不引兵渡河因趙食,與趙并力攻秦,乃日‘承其敝’。夫以秦之強,攻新造之趙,其勢必舉趙。趙舉而秦強,何蔽之承!且國兵新破,王坐不安席,掃境內而專屬于將軍,國家安危,在此一舉。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非社稷之臣。”項羽晨朝上將軍宋義,即其帳中斬宋義頭,出令軍中日:“宋義與齊謀反楚,楚王陰令羽誅之。”當是時,諸將皆憎服,莫敢枝梧。
《史記·項羽本紀》
項羽先以宋義違反王命,只圖享樂,致使民眾困苦、士卒疲蔽,來占據大義;再指出宋義才不勝任,徇私誤國,非社稷之臣,來聲討其罪;然后果斷下手,斬殺宋義,并矯楚王詔安撫諸將;最后,追殺宋義之子,消除隱患。一套組合拳,堪稱教科書級別。后來的巨鹿之戰,項羽“破釜沉舟”,彭城之戰,項羽以少勝多,都是歷史上著名的戰例。在這些案例中,我們能看出項羽熟練操弄人心的手段,可見項羽絕非“無謀\"之莽夫。
當然,有人可能會說,這些都側重于項羽的軍事才能,并不能體現項羽的政治才能,并輕易給出反例。項羽政治上有不成熟之處,這點毋庸置疑。但要說項羽沒有政治頭腦,是站不住腳的。
項王、范增疑沛公之有天下,業已講解,又惡負約,恐諸侯叛之,乃陰謀日:“巴、蜀道險,秦之遷人皆居蜀。”乃日:“巴、蜀亦關中地也。”故立沛公為漢王,王巴、蜀、漢中,都南鄭。而三分關中,王秦降將以距塞漢王。
《史記·項羽本紀》
鴻門宴后,項羽以巴、蜀也是關中地為由,將劉邦分封到偏遠的漢中,并以秦朝三位降將為王監視劉邦。對可疑的潛在敵人,采取弱敵之策,手段十分老辣。從劉邦\"怒,欲謀攻項羽。周勃、灌嬰、樊噲皆勸之”的反應以及“至南鄭,諸將及士卒多道亡歸,士卒皆歌思東歸”[12]\"諸將行道亡者數十人”13]的后續反應來看,項羽具有較高的政治韜略。
此外,項羽身為君王,面對謀士范增“受玉斗,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的過激行為以及“豎子不足與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屬今為之虜矣”的言辭羞辱,猶能優容,可見其君王之氣量不遜春秋時的晉襄公。
項羽既有王霸之志,又有王霸之才,還有君人之量。后人怎能因成王敗寇之習見,將之看輕從而忽視項羽的帝王心術呢?
四、教學課堂中對人物形象的歷史語境分析
在《鴻門宴》教學中,人物性格分析與項、劉成敗分析,是學生喜愛和關注的焦點問題。在課堂教學中,如果采取對比分析的策略,尊劉貶項,或褒項貶劉,容易讓學生形成“性格決定論\"的簡單思維邏輯,甚至認為項羽敗給劉邦是高尚者敗給了卑鄙者,從而滋生厚黑學的肥沃土壤,不利于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如易中天在《項羽之死》中說:
項羽以前的時代,是一個英雄的時代,也是一個貴族的時代。高貴感和英雄氣質,是那個時代的精神。這種精神是以虎和豹為象征的。與之相對應的,則是犬和羊。孔子的學生子貢就曾用虎豹和犬羊來比喻兩種不同的人格,并驚嘆于虎豹之可能淪落為犬羊:“文猶質也,質猶文也,虎豹之韓猶犬羊之韓。”雖然,在孔子師徒看來,虎豹的精神是高貴的,當是審美的,它不該被代之以狗的粗鄙和羊的平庸。14]
事實上,類似的論斷與價值取向,在課堂教學中,并不少見。但是如果對項、劉都予以肯定,劉邦隱忍而機變,項羽直率而重情,那么學生可能會覺得雙方不成敵手,如此分析既弱化了項羽,也不能體現劉邦的非凡才略,難免叫人生出“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晉書·阮籍傳》)的感嘆,不利于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文化傳承與理解”目標的落實。
楚漢相爭,項羽為何輸給了劉邦?有人從項羽的性格缺陷方面進行分析,對照《九變篇》列出的為將者的五種致命缺點,項羽有“必死”(只知死拼)、“忿速”(急躁易怒)等致命缺點;按照《六韜》的“五材十過論”理論,項羽有“勇而輕死”“信而喜信人”“剛毅而自用”等性格缺陷。15有人從用人角度進行分析,劉邦知人善任,項羽任人唯親。還有人從閱歷、階級、路線角度進行了分析,各有道理,具有啟發性。但與之相比,太史公司馬遷對項羽失敗的議論早寓于其字里行間。細讀《鴻門宴》,從“斗卮酒”\"生彘肩\"的設局試探中,可以明顯看出項羽對楚穆王、叔父項梁行為的學習印記;從暴露曹無傷等舉動,可以看到他對古之賢王“親賢遠小\"行為的效仿。但正如《項羽本紀》開篇所記\"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學”,論洞察力,他不如范增燭照幽微,直指本真;論謀略,他用計不深,讓樊噲看破;論識人,則不若劉邦遠矣。司馬遷說項羽“奮其私智而不師古”,可謂一針見血。就像項梁看到項羽學書不成、學劍不成時的“怒之”一樣,范增看到“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學”的項羽“奮其私智而不師古”,也忍不住飚出憤言:“豎子不足與謀。\"范增是睿智、老辣的,他從劉邦“居山東時,貪于財貨,好美姬。今入關,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的行為變化中,看出劉邦“其志不在小”;從鴻門宴上劉邦陣營的表現中,看到漢營君臣和睦、上下一體。劉邦可謂既有奪天下之心,又有奪天下之力,這樣的人注定是項羽的生死大敵,又怎能以“無害\"視之?但是項羽畢竟是“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學”,所以范增斷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屬今為之虜矣。\"而項羽失敗的真正原因,正如“太史公曰”中寫道:“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識者悲之。
綜上所述,通過文本細讀、群文較讀,回到歷史語境,引導學生準確解讀項羽形象,尤其是認識項羽的帝王心術并對項羽的失敗正確歸因,可以將閱讀與教學引向深入,讓學生感受作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在史識、史筆方面真正的魅力,既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又有助于語文核心素養“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目標的落實,也能激發學生深度學習的熱情。筆者認為從“樊噲闖帳\"切入,從課文的不合理之處探究,運用群文閱讀方式引導學生認識項羽的帝王心術,繼而在具體歷史語境中從“不肯竟學\"角度給項羽失敗歸因,是一條很好的教學途徑。
參考文獻:
[1][清]梁玉繩.史記志疑[M].北京:中華書局,1981:202.
[2]余行達.《鴻門宴》注釋商榷[J].四川師院學報,1979(3);周興建.“生彘肩\"新說[J].語文知識,1996(6);敏蓮.“生彘肩\"解惑[J].青海教育,2015(12).
[3]蔡伯仁.關于“生彘肩\"[J].語文學習.1981(04);李名方.也談“生彘肩\"[J].教學與進修,1981(12).
[4]陳林俊.釋“生彘肩”之“生\"[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02(11).
[5]簡芳芳,劉勇.《鴻門宴》中“生彘肩”詞義辨正淺析[J].景德鎮高專學報,2014(8).
[6]姚傳斌.“斗卮酒”與“生彘肩”[J].中學語文,1986(3).
[7]馬陜.再析“生彘肩”之“生”字[J].文教資料,2015(7).
[8]王叔岷.史記證[M].北京:中華書局,2007:270.
[9]黃力.為鴻門宴上項羽不殺劉邦辯[J].東吳學術.2022(05);徐衍成.《鴻門宴》中項羽殺與不殺劉邦的原因分析[J].散文百家(理論),2021(07);季乃禮.項羽為何放走劉邦——鴻門宴中項羽的決策行為分析[J].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6).
[10]李曉巧.“鴻門宴”之外的樊噲[J].廉政瞭望,2022(10).
[11]班固.《漢書》卷三十九《蕭何曹參傳》[M].北京:中華書局,1962:2006-2007.
[12]《史記》卷八《高祖本紀》[M].北京:中華書局,1982: 367.
[13]《史記》卷九十二《淮陰侯列傳》M].北京:中華書局,1982:2611.
[14]易中天.秦并天下[M]//易中天中華史.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2014:54.
[15]王淇銘.先秦兵學思想史中將領的“性格特征論”研究[J].孫子研究,2023(9).(作者:朱志遠,揚州大學文學院副教授;翟付滿,
安徽省無為第三中學教師)[責編:張應中;校對:尹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