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雅集作為中國古代文人進行交流的常見方式,在他們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拔鲌@雅集”是中國文化史上一個重要的文化意象,代表中國古代文人士大夫群體獨特的文化精神、人生境界和審美意趣,并在明清時期進入藝術創作高峰。“西園雅集”作為中國文化史上最具影響力的文人集會之一,多年來學術界對其真實性展開過激烈的爭論。然而,通過對“西園雅集”相關歷史、藝術文獻材料的梳理可知,在不同時期“西園雅集”亦不斷地被建構和重構。
關鍵詞:西園雅集;藝術創作;背景
《西園雅集圖》最初由北宋畫家李公麟創作?!拔鲌@雅集”與“蘭亭雅集”“玉山雅集”歷來被視為中國文化史上的三大著名雅集,它們不僅在歷史上留下深刻印記,也對后世的文化藝術產生深遠影響。《西園雅集圖》描繪北宋年間文人雅士在駙馬都尉王詵的西園進行雅集的場景,畫面中,蘇軾、蘇轍、黃庭堅、米芾、蔡肇、李之儀、李公麟、晁補之、張耒、秦觀、劉涇、陳景元、王欽臣、鄭嘉會等文人雅士,或揮毫用墨、或吟詩賦詞、或撫琴唱和、或打坐問禪,每個人物都栩栩如生,表情動態自然。畫面設色淡雅明潔,線條精細入微,構圖疏朗宏大。
結合米芾《西園雅集圖記》,對李公麟的《西園雅集圖》、金廷標的《西園雅集圖》進行結構分析。米芾的題記描述畫中人物的形態和場景,文字細膩生動,通過對每個細節的描繪,展現文人們在雅集中的各種活動,如吟詩、作畫、彈琴、談禪等。這些活動不僅體現文人們的才華和情趣,也反映他們在喧囂的名利場中尋求內心寧靜的愿望。米芾的題記不僅是對畫作的補充,更是對文人雅集精神的深刻詮釋。
米芾(1051—1107),字元章,號襄陽漫士、海岳外史,祖籍山西太原,后遷居湖北襄陽,北宋著名書法家、畫家、書畫理論家。米芾在書法上造詣極高,與蘇軾、黃庭堅、蔡襄并稱“宋四家”。他的書法風格獨特,筆勢雄健,結體欹側,富有變化。在繪畫方面,米芾擅長山水畫,尤以“墨戲”著稱。他的繪畫作品多用水墨渲染,筆法簡練,意境深遠。米芾還是一位重要的書畫理論家,著有《書史》《畫史》等,對中國書畫藝術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西園雅集”因影響深遠,后世許多畫家紛紛摹繪,成為人物畫的一個常見畫題。歷代著名畫家劉松年、馬遠、趙孟頫、尤求、唐寅、李士達、石濤等都曾創作過《西園雅集圖》,這些作品不僅展示不同畫家的藝術風格,也反映不同時代文人雅集的風貌。會寧縣博物館館藏《西園雅集圖》創作于清代,不僅借鑒李公麟的原作,還融入畫家自身的理解和創新,使其成為一幅獨具特色的藝術作品(圖1)。這幅金廷標《西園雅集圖》為紙本設色,縱131、橫350厘米,左下角題“臣金廷標恭繪”,鈐白文印“廷標”一方,《西園雅集圖》是他供奉內廷時所作。從作品場面及人物衣著形象綜合分析,作品所繪內容取自“西園雅集”,畫法細致入微,筆觸細節工整,人物頭發和胡須刻畫皆清晰可見、靈動傳神,共繪有形態各異的人物23個。
金廷標(1723—1795),清代著名宮廷畫師,字士揆,號竹泉。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乾隆皇帝南巡,金廷標獻上白描《羅漢冊》,深受乾隆皇帝賞識,于是被選入宮廷作畫。他的畫作風格工細、設色淡雅,尤其擅長人物畫,作品多被乾隆皇帝題詠并收藏。金廷標的畫作在《石渠寶笈》中收錄81幅,可見他在清代畫壇的地位之高。
一、“西園雅集”發生的歷史背景
《西園雅集圖》不僅是一幅描繪文人雅集的畫作,更是對宋代文人精神風貌的生動展現。畫中人物或揮毫潑墨、或吟詩作畫、或談禪論道,展現文人雅士的高雅情趣和深厚學養。金廷標《西園雅集圖》通過細膩的筆觸和淡雅的設色,傳達文人雅士追求精神自由和內心寧靜的理想境界。畫中的人物都是北宋時期的著名文人,如蘇軾、黃庭堅、米芾等,他們在歷史上都有很高的文學和藝術成就。金廷標通過對這些人物的描繪,不僅展示他們的風采,也表達對這些文人雅士的崇敬之情。此外,畫中的景物如松竹、山石、溪流等,也都具有象征意義,如松竹象征高潔,山石象征堅韌,溪流象征清澈,這些元素共同營造出一種清雅脫俗的氛圍。
二、米芾《西園雅集圖記》釋文分析
從《西園雅集圖記》中的“李伯時效小李將軍為著色泉石云物草木花竹,皆妙絕動人……”記載可見,《西園雅集圖記》是根據李公麟《西園雅集圖》場景描述的。開場簡要闡述李公麟《西園雅集圖》的創作手法,其筆法取自唐代山水畫家、右武衛大將軍李思訓之子李升的著色技巧。畫中的泉水、巖石、云霧、草木、花竹都極為精美動人,人物形象生動逼真,各自表現出不同的形態,充滿山林間的韻味,沒有一絲世俗的塵埃氣息。其場景主要分為五部分:第一部分為蘇軾居中揮毫書寫,王詵、蔡肇、李之儀等人觀賞。其中,戴黑色帽子、穿黃色道袍,正在揮筆書寫的是蘇軾;頭戴仙桃巾、身穿紫色裘衣,坐在一旁觀看的是王詵;頭戴幅巾、身穿青衣,靠在方形幾案上凝視的是丹陽蔡肇;手扶椅子觀看的則是李之儀。后面還有一位侍女,頭發如云,佩戴翠飾,自然流露出富貴的氣質,是王詵的家姬。第二部分以李公麟所作陶淵明《歸去來兮圖》為主,主要人物有蘇轍、黃庭堅、晁補之、張耒、鄭嘉會等人。只見一棵孤松盤曲茂盛,后面有凌霄花纏繞,紅綠相間,下面有一張大石案,陳列著古董器物,瑤琴和芭蕉環繞。其中,坐在石盤旁邊,頭戴道帽、身穿紫色衣服,右手倚石、左手持卷閱讀的是蘇轍;頭戴團巾、身穿繭衣,手持焦扇仔細觀看的是黃庭堅;頭戴幅巾、身穿粗布衣服,手拿橫卷描繪陶淵明《歸去來》的是李公麟;頭披巾、身穿青衣,手扶肩膀站立的是晁補之;跪在地上,手扶石頭觀看畫作的是張耒;頭戴道巾、身穿素衣,按住膝蓋俯視的是鄭嘉會。后面還有一個童子,手持靈壽杖站立。第三部分是道人陳碧虛彈奏阮咸,秦少游袖手側聽,兩人坐在古老的檜樹下。其中,頭戴幅巾、身穿青衣,袖手側聽的是秦少觀;頭戴琴尾冠、身穿紫色道袍,彈奏阮咸的是陳景元。第四部分是米芾題壁,王欽臣仰首觀望。第五部分是圓通大師與劉涇談論,一個頑童捧著古瓦站立。后面有一座錦石橋,竹徑蜿蜒,伸入清澈的小溪深處,翠綠的樹蔭濃密。中間身披袈裟、坐在蒲團上的是圓通大師;旁邊頭戴幅巾、身穿褐色衣服,認真傾聽的是劉涇。兩人并坐在奇石上,下面是湍急的水流,水石潺潺,風竹相吞,爐煙裊裊,草木散發著清香,人間的清靜閑適之樂莫過于此。每個場景都獨立成畫,但又通過山水、樹木、石橋等元素巧妙連接,形成一個整體。在收尾部分總結歸納此次雅聚的人數及感悟,那些在名利場中奔波而不知進退的人,怎能輕易得到這樣的樂趣呢?從蘇軾以下,共有16人,他們以文章、議論、博學、辨識、英辭妙墨、好古多聞、雄豪絕俗的才情,以及高深的道行,卓然不群,聲名遠播。后人觀賞這幅畫作,不僅可以看到畫面的精美,也可以感受到人物的風采。
三、學術界關于李公麟創作《西園雅集圖》的疑點
李公麟《西園雅集圖》作為中國古代繪畫史上的重要作品(圖2),其真偽問題一直是學術界關注的焦點。《西園雅集圖》在歷史上多次被臨摹和復制,但其各種疑問至今尚未達成一致意見,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西園雅集”這一歷史事件是否真實發生過?盡管“西園雅集”在文學和藝術史上享有盛譽,但其真實性一直備受質疑。一些學者認為,“西園雅集”確實發生過,而且對當時的文人文化產生深遠影響?!拔鲌@雅集”不僅是文人之間的一次聚會,更是他們表達政治立場和文化追求的重要平臺。通過雅集,文人們得以在相對自由的環境中交流思想,從而推動文化的繁榮發展。然而,也有學者持相反觀點。美國漢學家梁莊愛倫認為,“西園雅集”實際上是后人為了某種目的而虛構出來的,所謂的“西園雅集”并沒有確鑿的歷史證據支持,而是在后世的不斷建構中逐漸形成的。持存疑態度的學者主要圍繞這幾個方面:首先,許多關于“西園雅集”的記載都是在宋代以后才出現的,且多為文人墨客的主觀想象和夸張描述。其次,作為三大文人聚會之一的“蘭亭雅集”,是當時大書法家王羲之召集42位名士和家族子弟在會稽山陰蘭亭舉行的一次盛大聚會。盡管書法原跡早已失傳,但經過一代代書法大家的摹寫,在歷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記。而蘇門四學士、大書法家米芾、開創白描人物畫的大師級畫家李公麟以及駙馬都尉、畫家、收藏家王詵等社會名流參加的“西園雅集”,在歷史上的影響與“蘭亭雅集”相比遜色很多。雖然也有學者認為“西園雅集”從參與者圓通大師、道士陳碧虛等來看并非“政界”雅聚,但從人物身份影響分析應為“上層”雅聚,更加多元,如確實存在,應該不只有李公麟所繪的《西園雅集圖》和米芾所題的《西園雅集圖記》遺墨傳世,參與者和其他文獻資料中也應有各種雅聚后的記載。
第二,對李公麟《西園雅集圖》記載最為詳細的是米芾的《西園雅集圖記》,但米芾所作《西園雅集圖記》的真實性也一直是學界爭議的焦點。有學者質疑其真實性,認為皆為后人托名之作,其中的一個核心論據便是在明代之前,米芾的《西園雅集圖記》在其本人的文集或其他文獻記載中均不見提及。此外,米芾的《西園雅集圖記》缺失對活動時間的標注,使得圍繞雅集舉行的時間成為一個爭論的焦點。米芾《西園雅集圖記》的內容與藝術風格幾乎都在介紹畫中人物的形態,等同于該畫內容的說明書,為《西園雅集圖》圖像注解,雖描繪每個參與人物的衣著打扮與動作神態,但缺少氣韻貫通的淋漓和灑脫,似非米芾文章之水準,而更像是普通文人的筆墨?!段鲌@雅集圖記》在宋代的典籍文獻中沒有收錄,這些存疑的種種要點并不能直接證明《西園雅集圖記》為米芾本人所撰。宋代后期,因政局動蕩不安,文獻資料大量遺失。如今我們為保持學術嚴謹的態度,對其真偽提出的各種疑問不妄加評判,為后續提出更加有力的佐證留出寬裕的空間。
第三,對于李公麟《西園雅集圖》的真跡版本,目前并沒有明確的公開信息指明具體哪一個版本被確認為真跡。從歷史影響來看,李公麟《西園雅集圖》因其藝術價值和文化意義吸引許多后世畫家的模仿和再創作,導致出現以李公麟署名的多個版本。這些版本可能在細節、風格和構圖上有所不同,但都受到李公麟原作的影響。存在疑問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李公麟原作因年代久遠,保存狀況可能并不理想,并非如臺北故宮博物院展示得如此完整。臺北故宮博物院現藏其中一幅《西園雅集圖》,原名“李公麟《西園勝會圖》”,后在乾隆時期因與《西園雅集圖記》考證內容描述高度相似,更名為“宋人《西園雅集圖》。乾隆皇帝題“公麟然否實公麟,古筆知誠出宋人。跋語奚妨去其贗,長圖益足尚斯真。衣衫如篆渾唐法,蕉石生神異李皴”,卷末尾董誥在乾隆丁未年(1787)題“……雖用公麟之事,而畫法則全異公麟蹊徑……以米芾西園雅集圖記校之,其人數位置皆合,惟第二段、第三段序次前后不同……至用筆蒼秀雄渾,生動開張,人物衣褶有古篆籀遺意,與公麟所畫用筆不類”,可見李公麟原作《西園雅集圖》真偽在歷代就有收藏家及學者質疑。
四、結語
李公麟《西園雅集圖》是否為“西園雅集”的真實寫照,以及后來米芾《西園雅集圖記》是否為當時“畫”與“記”相互佐證,在現今仍然是學術界深究的學術命題,但其絲毫不影響歷代文人雅士對于“西園雅集”的內心追求。它不僅使后續朝代產生以李公麟《西園雅集圖》為背景的傳世之作,成為后世文人雅集的典范,更是藝術創作的靈感源泉,對后世的繪畫題材和文人畫的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總而言之,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西園雅集”都以其獨特的文化魅力和藝術價值,對中國文化和藝術的發展產生深遠影響。通過這次雅集,我們可以感受到北宋文人的高雅情懷和深厚的文化底蘊,這也是“西園雅集”流傳千古的主要原因。
參考文獻:
[1]李思思.李公麟《西園雅集圖》與米芾《西園雅集圖記》的語—圖關系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7.
[2]李昕欣.李公麟《西園雅集圖》的景觀圖示及其蘊意研究[J].美與時代(中),2022(10):57-59.
[3]奇潔.《西園雅集圖》與《西園雅集圖記》小考[J].文博學刊,2023(01):102-111.
[4]李秀娟.博學辨識 英辭妙墨——會寧縣博物館館藏《西園雅集圖》賞析[J].東方收藏,2023(06):38-40.
作者簡介:
冉升(1985—),男,漢族,甘肅會寧人。大學本科,文博副研究館員,研究方向:野外考古與陳列展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