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4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6-000X(2025)21-0055-04
Abstract:Againstthebackdropoftheimplementationofmajornationalstrategiessuchasthe\"IntermetPlus\",\"Madein China2025\",and\"ArtificialInteligence\",andwiththebreakthroughdevelopmentinthecuting-edgefieldsofinformation technologysuchasintegratedcircuits,inteligentmanufacturing,andquantumcommunication,higherengineringeducatioin China,especiallythecultivationofprofesionaldegreemaster'spostgraduates,hasbeenpresentedwithmorechallngingnew requirements.Basedonafour-levelprogresiveandhierarchicalempowermentmodelforthecultivationofprofessionaldegree master'spostgraduates,thispaperproposesanewapproachtoenhancingthepracticalabilityofpostgraduatesthroughathreelayerintegrated talent cultivationprogramof\"theory + practice + ability\",catalyzedbyan\"1 + N\"innovationand entrepreneurshipcompetitionsystemandguaranteedbyamulti-dimensionalpracticalabiltycultivationefectivenessevaluation mechanism.Theaimistobreaktheconstraintsoftraditionalengineeringtalentcultivationconceptsandthinkingpaterns, enhancethepracticalabiltyofmaster'spostgraduatesinintegratedcircuitenginering,andcontributetothelayoutand development of the chip industry.
Keywords: integratedcircuit;profesionaldegreemasterspostgraduate;newapproach;practicalability;enhancement;strategy
專業碩士學位(Professionalmasterdegree)是旨在為社會特定領域培養具有較強專業能力和職業素養的高層次應用型專門人才,更加注重將理論知識運用到實際工作中以解決實際問題的知識運用和遷移能力。自1991年開設專業學位以來,歷經30多年發展我國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取得了顯著成績,不僅招生規模不斷擴大、學位類別不斷豐富,培養模式和畢業生素質也得到了持續改進
集成電路工程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教育現狀分析
2009年發布的《教育部關于做好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工作的若干意見》為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培養制度的改革拉開了序幕,也標志著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培養過程從宏觀結構性調控向微觀質量提升上的轉變。2013年發布的《教育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關于深入推進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改革的意見》中明確提出,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改革工作應\"以職業需求為導向,以實踐能力培養為重點\"。2020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部聯合發布的《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發展方案(2020—2025)》中則進一步明確了實踐能力培養的目標、特征和優勢,指出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教育以提高研究生實踐創新能力為目標,以產教融合培養為鮮明特征,在適應社會分工日益精細化、專業化、對人才需求多樣化方面具有獨特優勢。由此可見,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培養過程中將職業性與學術性高度統一,已經形成了相對獨立的教育模式,并逐步成為高層次應用型人才培養的主陣地。
現代研究生教育開始于德國,隨后世界各國開始效仿德國的研究生教育制度,并根據自身的國情、經濟發展水平和教育體系結構進行了批判性的學習與借鑒,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研究生教育體系。20世紀伊始,美國哈佛大學率先創辦了工商管理碩士(MasterOfBusinessAdministration,MBA),吹響了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教育體系建設的號角。此后,美國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教育開始側重于強調實踐能力,課程設置上理論與實踐相互穿插,為學生提供多種參加實踐的機會。例如:麻省理工學院等四所高校建立的基于實踐的CDIO教育模式,從構思(Conceive)到設計(Design)再到實現(Implement)最后到運作(Operate),覆蓋產品研發到運行的整個過程,激發學生通過科學的、實踐的、系統化的知識進行學習,積累實踐經驗,提高實踐能力。英國桑德蘭大學要求學生在校學習一段時間之后,需要到企業進行工作實踐,實行校內校外、實踐與學習交替的培養模式,實現了教、學、做三者的統一,現已成為英國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的主要培養模式。法國高校也非常重視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培養過程中的教學與工程實踐結合,通過與企業界或經濟界人士共同制定培養計劃,聘用經驗豐富的企業工程師或者研究員擔任教師,讓學生參與來自實際工程的課題或生產、管理等手段來保障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8。
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教育起步較晚,雖已經形成了一套適合我國國情的成熟培養體系,但無法滿足時代、國家和行業對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能力需求的新變化。為順應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教育從宏觀結構建設轉向專業內涵建設的大勢,國內眾多高校相繼以實踐能力為核心、以崗位需求為導向,進行了一系列實踐環節培養模式改革。例如,清華大學在實踐環節的課程設計中包含職業素質課程、開發研究型課程和項目訓練型課程,在幫助學生了解企業需求、企業運作方式、體驗企業文化,培養發現問題、分析解決問題和評價問題能力的同時,強化職業素質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同濟大學采用了專業實踐集中與分段相結合的方式,以教學團隊形式組織教學,相應專業軟件公司培訓教師參與理論教學,操作實習以及考核作業由本校指導教師教學團隊負責,使得實踐環節與課程論文建立更加緊密的聯系。此外同濟大學還將工程實踐課程體系與職業資格認證相銜接,體現出一種系統化的實踐能力培養思路。東北大學則將實踐環節設置為必修課程,基于培養目標和企業需求建立綜合類課程群,依據學生的不同情況靈活計算學分[2]。
工業大學集成電路工程專業碩士學位點始于2000年電子信息專業學位點的集成電路工程研究方向,2021年開始授予集成電路工程專業碩士學位。雖然學位點已經從實踐課程設計、實踐教育體系建設等方面展開一系列探索,但要培養出具備“實踐性、交叉性、綜合性”等多重特征能力的集成電路高層次應用型人才,仍存在一些不足。例如:核心基礎課程前沿性不強,對新興的“互聯網 + ”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等方面知識引入不足,導致學生在實踐新技術、新方法和新裝備的過程中知識儲備不足;傳統的授課方式、教學組織和管理模式不能適應新形勢下的新需求,培養過程仍以“老師教、學生背”的被動模式為主,無法充分激發學生動手實踐的積極性;實踐教學考核體系不健全,仍以實習、實踐報告為主要考核形式,無法差異化精準評價學生在實習、實踐過程中的表現等。
綜上所述,針對集成電路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而言,如何以實踐能力培養為核心,將宏觀方向性的培養目標落到實處,提高各培養環節的針對性與目標性,探索教學與實踐融合路徑、創新培養過程、完善考核體系,以適應我國高等工程教育發展需要,已經成為了專業者建設的當務之急。
二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實踐能力提升途徑
(一)集成電路工程領域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優化
專業學位具有相對獨立的教育模式,產教融合的實踐能力培養為其鮮明特征,是職業性與學術性的高度統一。總結區域內“雙一流\"高校專業學位研究生實踐能力培養工作經驗,結合集成電路工程領域高端領軍人才、跨領域復合型人才、技術團隊的骨干型人才和精通崗位技能的工程型人才數量均嚴重不足的現狀,以學生實踐能力為抓手,構建“提高基礎崗位技能”“拓展行業勝任能力\"\"提升創新發展能力\"“孵化卓越領軍能力\"的四層遞進的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通過深化對行業崗位內涵的認知程度,全面分析集成電路產業鏈企業技能需求,形成靈活的人才需求與就業狀況的動態反饋機制,優化實習實訓課程設置,提高學生的基本崗位技能。貫徹開放共享辦學理念,依托集成電路產業學院,深入挖掘校企雙方在人員培訓、科研合作、項目攻關等方面的合作潛力,按需訂制個性化培養環節,拓展學生的行業勝任能力。通過建設創新創業競賽體系、完善多維度實踐能力培養成效評估機制等手段,提升學生的創新發展能力。以服務國家戰略布局、推進區域經濟結構轉型和解決集成電路行業“卡脖子\"問題為導向,充分發揮區域內高水平大學優質特色教育資源的展示、傳播和引領作用,孵化學生的卓越領軍能力。
(二)重構以實踐能力為核心的人才培養方案
樹立以實踐能力培養為核心并非不重視課堂理論教學,而是要將理論教學與實踐能力培養緊密融合,以扎實的理論基礎、高水平的科研項目為基礎提升實踐能力、創新能力。面向企業與崗位實際需求,針對集成電路領域基礎課程涵蓋范圍廣、工程實踐要求高、人才成長周期長等特點,構建如圖1所示的“理論、實踐、能力”三層遞進融合的人才培養方案。方案中以課程教學為基礎,以科研項目為依托,以創新競賽為提升,將培養方案劃分為基礎層、實踐層和能力層3個層次,各層次由單項到綜合,由淺入深,相互支撐,構成多位一體的模塊化培養體系,強化學生工程實踐能力。
在基礎層,充分發揮區域內眾多應用型大學的突出優勢,通過共同強化精品教育資源平臺建設,共同合作研發精品課程、教材和課件等教學資源,共同培育申請國家、省部級教育教學項目和獎勵等途徑,促進優質教育資源間的共享、交流、碰撞和融合,以此夯實人才培養的基礎。同時,動態分析集成電路領域最新研究成果和國家、地區需求特點,將前沿技術引入基礎教學之中,豐富學生的知識結構。在實踐層,以實踐課程為基礎,以學科競賽為牽引,以項目實踐為途徑,以企業實踐為補充,構建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企業需求與課堂教學相結合、虛擬仿真與實踐操作相結合的多方協同實踐能力培養體系,促使學生將基礎知識與實踐能力有機融合。在能力層,“以綜合能力過硬,實踐能力突出”為目標,以學科交叉、科教融合、產教融合、創教融合和校際合作為途徑,以前沿理論突破、重大科研項目攻關為引領,以基礎學術研究和應用技術性研究為著力點,錘煉學生的學術交流、理論創新、科研實踐和團隊協作能力。
圖1“理論 + 實踐 + 能力\"三層融合的人才培養方案架構(三)圍繞實踐能力培養建設創新創業競賽體系

以實踐能力為核心的培養模式不僅對創新創業型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拓展了創新創業能力內涵。創新創業競賽題自大多緊隨經濟發展熱點、技術瓶頸難點,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實踐能力的好機會。依托工業大學創新創業平臺,結合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和省、市、校各級創新創業競賽,構建層次鮮明的創新創業競賽體系。統籌規劃本學位點學生能夠參與的各級各類競賽,明確賽事所需的知識結構與技能體系,以此為基礎合理配置實踐性課程,有針對性地指導學生撰寫項目書、論文,參與研究成果轉化等環節,將創新創業大賽融入研究生培養全過程。關注競賽過程中的學科交叉特點,促使人才從單一學科向多學科整合轉型,全方位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項目管理能力和領導力。明確1個核心賽道,提供課程、經費、導師團隊、專題講座等N種支持形式,力爭培養周期內賽事的\"全面覆蓋、全面參與、全面提高\"以構建層次鮮明的4 1+N′′ 創新創業競賽體系。
(四)完善多維度實踐能力培養成效評估機制
除了可獲得直接經費獎勵外,工業大學現行的評估機制中已將學生參與創新創業賽事獲獎情況納入評獎評優、優先推免等考核評估中,而對企業實習、學術會議、教材編寫、重大科研項目及科技成果獎項申報等實踐能力培養重要環節則并未明確考核指標與激勵政策。借鑒區域內“雙一流\"高校經驗,參考“學生中心、產出導向、持續改進\"的工程教育三大理念,依托集成電路產業學院平臺,建立以實踐能力為核心、多維度、全方位、多元化、全過程的評估機制。從學習與知識應用能力、分析與判斷能力、工程設計與實踐動手能力、創新創造能力和表達交流能力等指標,對企業實習、學術會議、教材編寫、重大科研項目及科技成果獎項申報等實踐能力培養重要環節進行量化。量化過程中,充分考慮學校、政府、研究所與企業等多元主體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共同需求與細節差異,推進政校合作、產學融合、校企合作、科教結合,建立切實可行信息融通、資源共享機制,發揮各主體的互補優勢,確保多維度實踐能力培養成效評估機制切實可行。
(五)名校引領、共進互促,打造\"東北三省一區\"專業學位碩士培養共同體
以哈爾濱工業大學、吉林大學、大連理工大學等區域內優質教育資源為引領,充分發揮“雙一流\"高校科研平臺、教學名師、重大項目等方面的優勢,加強“三省一區\"范圍內學校、企業、研究所、政府多主體協同,通過定期互訪、師資共享、學生培養過程互通、研學平臺共享、科技協同創新五大具體途徑,打造多主體共商、共建、共享的專業碩士培養共同體。通過召開省際、校際間協調會議、召開校企論壇、師資培訓班等人員定期互訪途徑有助于獲得豐富的思想碰撞,拓展校企合作共建思路。通過跨校互聘、校企互聘、跨地域組建創新團隊等師資共享途徑可有效整合“三省一區”多元特色導師資源,緩解導師資源結構性不足所帶來的人才培養壓力,有助于推進一流專業課程、一流學科建設,提高“三省一區\"高校綜合辦學能力。通過學分互認、跨校組隊參賽、聯合培養基地共享等學生培養過程互通途徑,可有效破除省際、校際間的培養體系隔閡,實現學科交叉整合,推動學生知識體系由單一學科架構逐步向多學科交叉轉型。通過多方共建虛擬教研室、優質教育資源共享平臺和實習實踐平臺互認等研學平臺共享途徑可突破校企資源壁壘,合理配置各方資源,形成聯動效應、規模效應和\"三省一區\"整體優勢,推動優勢特色學科專業優勢互補、融合發展。通過組件聯合實驗室、聯合開展重大項目申報、聯合開展“卡脖子\"關鍵技術攻關等科技協同創新途徑,可形成省際、校際、校企科研聯動發展機制,協同開展理論創新研究和實踐應用策略探索,精準服務“三省一區\"產業轉型升級和國家重大戰略需要。
三 結束語
實踐能力是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的核心競爭力,也是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培養過程中最為關鍵的環節。本文以集成電路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優化、人才培養方案重構、創新創業競賽體系建設和多維度實踐能力培養成效評估機制完善為具體實施途徑,以期最終實現打造“三省一區\"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培養共同體的最終目標。通過對集成電路工程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實踐能力提升途徑的探索,強化區域內學校、企業、研究所、政府的多主體協同育人體系建設,實現區域內優質教育資源開放共享和互促共建,優化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的培養模式,為國家培養出更多兼具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高層次復合型人才。
參考文獻:
[1]高成沖,譚啟檐,王云霞.以工程實踐能力為核心的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考核評價體系探析[J]南京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19(1):65-68.
[2]朱清霞.應用型人才培養思路下專業學位研究生實踐創新能力提升策略研究[J].北京城市學院學報,2024(2):97-101,107.
[3]張淑粉.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實踐能力培養研究[D].南昌:南昌大學,2022.
[4]薛建彬,王璐,蘇建寧.專業學位研究生實踐能力培養的幾點思考[J].高教學刊,2023,9(14):39-42.
[5]朱太銳,李章印.“四因說\"視角下專業學位研究生實踐創新能力培養探究[J].山東高等教育,2023,11(6):38-44.
[6]張建功,張振剛.美國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學位結構及啟示[J].高等教育研究,2008,29(7):104-109.
[7]顧秋憶.地方高校新工科競賽推動創新創業實踐平臺建設與探索[J].就業與保障,2022(9):118-120.
[8]蘇彩紅,王飛,陳勇,等.“新工科\"背景下控制工程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實踐能力培養探索與實踐[C]/第九屆全國工科研究生教育工作研討會.中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學會,2017.
[9]李美玲,韓樂樂,韓賀永,等.專業碩士學位研究生實踐能力考核體系的構建與應用研究[J].山西青年,2023(24):157-159.
[10]黃飛,劉心報,吳紅斌,等.專業學位研究生實踐創新能力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24(4):23-29.
[11]屠文娟,施忠,張奇,等.專業學位研究生實踐能力培養現狀與滿意度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J].江蘇科技信息,2024,41(2):87-93.
[12]陳國軍,陳巍,黃家才.多主體協同的應用型高校專業學位研究生創新實踐能力培養研究與實踐[J].創新創業理論研究與實踐,2023(22):165-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