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6-000X(2025)21-0102-04
Abstract:Underthebackgroundof deepeningandexpanding industry-educationintegrationinthenewera,thisstudy combinestheconstructionobjectivesandrequirementsofmodernindustrialcollges.Focusingonthecurrntstatusandexisting issuesindevelopingmodernindustrialcollgesinlocalcolegesanduniversities,ittakesthedemandforcultivatingnewquality talentsasguidance,educationalmodelinovationasbreakthroughandthecolaborativeindustryeducationtalentcultivation systemconstructionasresearch focus,thisstudyconductsin-depthexplorationandpracticeoftheconstructionmodelforremote sensingapplicationindustrycolleges.Theresearchoutcomesrepresentavaluableatempttoachievehigh-qualitycultivationof applicationorntedinterdiscipliaryandiovatiealentsinmodeindustrialcegesItseesaseneficialexplotiofor formingadeepintegrationdevelopmentpattmfeaturingpositiveindustry-ducationinteractionandcomplementaryadvantages betweenenterprisesanduniversties.Thisstudycanprovidetheoreticalreferencesanddemonstrationmodelsfortheconstruction of industrial colleges in coll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the talent cultivation in remote sensingapplications.
Keywords:modern industrialcolege;localcollgesanduniversities;Remote Sensing Scienceand Technology;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talent cultivation
現代產業學院建設是地方本科高校推進新工科建設和產學研融合發展的主要載體,是突破傳統路徑依賴、充分發揮產業優勢、發揮企業重要教育主體作用、完善人才培養協同機制的重要途徑,地方本科高校需要不斷整合產業、行業、企業等各方優質資源加強合作,突出產業導向和應用導向,緊密對接產業鏈和創新鏈,不斷探索和實踐現代產業學院建設新模式[1-]。遙感科學與技術作為一門服務于國家安全、國民經濟建設、可持續發展和全球變化研究的戰略性新興學科,已經廣泛應用于資源調查、環境監測、防災減災、智慧農業和氣象預報等多個行業領域,成為催生信息技術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引擎和有力抓手[3-4]。因此,目前滿足產業技術發展需求的高素質應用型、復合型、創新型遙感技術人才規模急劇增加。本文結合吉林建筑大學遙感應用產業學院發展建設成果,探討地方高校遙感產業學院產教協同人才培養模式、實習實訓基地打造、師資隊伍建設、產學研服務平臺搭建等主要問題,為地方高校高素質、應用型、復合型、創新型人才培養提供可復制、可推廣的新模式,為推動地方本科院?,F代產業學院建設提供理論依據和政策建議。
一、現狀問題分析
2020年,教育部辦公廳、工業和信息化部辦公廳聯合出臺《現代產業學院建設指南(試行)》,明確了現代產業學院建設目標,細化了人才培養模式、專業建設質量、實習實訓基地和高水平師資隊伍建設等核心建設任務,推動學校人才培養供給側與產業需求側緊密對接,增強服務產業發展的支撐作用[6-8。隨著遙感科學技術革新升級和遙感地理信息產業多源發展,遙感應用現代產業學院在建設過程中仍存在著諸多問題,使得人才培養質量與產業發展需求和企業技術期望存在差距,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人才培養目標與產業需求匹配度不高 (四)產學研服務平臺科技創新服務能力不足
人才培養目標與產業需求的結構性矛盾日益凸顯,大多地方高校仍沿襲傳統學科框架,課程體系滯后于產業技術迭代速度。以遙感科學與技術專業為例,傳統的培養方案一般以遙感原理與應用、數字圖像處理、攝影測量學為核心,注重算法推導與基礎軟件操作。但產業界已轉向深度學習框架、云遙感平臺以及三維實景建模技術。滯后源于三重矛盾主要包括: ① 教學資源更新周期與產業變革速度失衡,教材內容時效性常落后行業、企業技術發展; ② “雙師型”教師比例不足,教師產業實踐經驗薄弱; ③ 校企協同機制表面化,校企共建的實習實訓基地大多停留在認知實習層面,缺乏真實項目驅動的工程實踐能力培養。這種供需錯配導致企業技術崗位缺口率持續較高,而高校畢業生專業對口就業率卻不斷下降9-10]
(二) 教師參與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積極性不高
專業教師方面,參與產教融合動力受多重因素影響。主要包括:現行職稱評審體系仍以論文、縱向課題等傳統學術指標為主導,產教融合成果(如橫向項目、技術轉化案例)在績效考核中占比普遍不足,導致教師更傾向投入縱向課題研究而非企業工程實踐;校企合作中知識產權歸屬模糊、利益分配機制缺失,使得教師擔憂技術成果流失風險;部分院校缺乏產教融合專項激勵基金,教師需額外承擔企業對接、課程改造等隱性工作量,卻難以獲得相應資源支持。從產業教師層面來看,企業績效考核體系與教學任務存在時間沖突,多數企業未將產教融合納入員工晉升評價維度,導致產業教師參與意愿薄弱;院校提供的課酬標準常低于市場技術咨詢費,且缺乏柔性工作機制,難以匹配產業人才的時間彈性需求;校企間未建立長效協同備課機制,產業教師的教學內容與院校課程體系存在脫節,嚴重影響產業教師教學成就感。
(三)實習實訓存在多重結構性矛盾
校企實習實訓合作存在多重結構性矛盾亟待破解,主要包括: ① 校企合作形式多停留于頂崗實習、短期實踐等淺層互動,缺乏項目制研發、聯合實驗室共建等深度協同機制,導致產教資源難以形成創新合力; ② 實習基地建設過度依賴校企雙邊投入,未能有效整合地方政府、行業協會等社會資源,制約了基地的智能化升級與產業鏈延伸; ③ 現有基地多側重基礎技能訓練,前沿技術研發平臺建設滯后,難以滿足新工科人才培養需求; ④ 實習實訓考核體系偏重操作熟練度等技術指標,對職業素養、跨學科協作、工程倫理等非技術能力缺乏動態評估工具,尚未建立校企雙軌評價互認機制。
現代產業學院產學研服務平臺在科技創新服務能力建設方面仍存在明顯短板,主要表現為: ① 平臺資源整合效能不足,科研方向與產業需求匹配度不高,成果轉化鏈條存在“高校研發-企業應用\"斷層,未能有效解決行業共性技術難題; ② 平臺建設同質化現象突出,多數平臺仍停留在基礎性技術服務層面,缺乏結合區域產業特色的差異化定位,未形成具有行業引領性的專業服務品牌; ③ 產教協同機制尚未健全,校企合作多停留于短期項目對接層面,缺乏共建研發中心、產業創新聯合體等深度協作載體,利益共享與風險共擔機制不完善,導致企業參與動力不足[1-13]。
因此,面向遙感技術行業、產業對新質人才培養的迫切需求,如何實現專業鏈與產業鏈、人才培養與產業需求、課程內容與行業標準、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有效對接,培養高素質應用型、復合型、創新型人才,是地方院校現代產業學院需要不斷總結探討的問題和持續改進的方向[14]。
建設思路與舉措
面向行業、產業對高素質應用型、復合型、創新型人才的緊迫需求,為充分發揮產業優勢,發揮企業重要教育主體作用,進一步深化產教融合,遙感應用產業學院緊緊圍繞《現代產業學院建設指南(試行)》核心建設任務,開展以實踐能力增值為核心的教學體系創新和以校、地、行、企資源聯合為載體的產學研合作模式升級,實現專業鏈與產業鏈、人才培養與產業需求、課程內容與行業標準、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有效對接。
(一)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本著產業、企業需要什么樣的人才,專業就培養什么樣學生的改革思路,以產教協同育人為引領、培養模式創新為突破,開展“一模式、三階段、四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學院聚焦行業產業鏈發展需求修訂人才培養方案,在產業學院\"1對多\"校企合作模式下,實施以實踐創新能力為核心的‘ ?2+1+1? 三階段培養(圖1),前兩學年引入行業、企業優質資源,共同搭建開放實驗、虛擬仿真實驗、學科競賽、第二課堂、社會實踐等“多維教學平臺”,將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專業知識與工程技術相結合[15-16];第三學年依托校企實踐教學基地、協同育人平臺,開展全學年工程實踐教育,將實踐實訓與真實項目相結合;第四學年,通過校企合作課、專業綜合設計和畢業設計,將設計論文與工程案例相結合[,實現從“專業基礎能力\"到\"工程實踐能力\"再到“綜合創新能力\"的逐步提升。
圖1現代產業學院 2+1+1 \"三階段人才培養模式
堅持工程教育認證標準、專業教學國家質量標準和行業標準引領,向行業企業、科研院所全過程、全方位、多維度開放辦學,構建了“縱向貫穿\"8個學期不斷線,“橫向開放”全學年的多層次、模塊化產教協同課程體系(圖2)。在每一個培養階段嵌入多個“理論一實踐\"小循環,支撐“理論一實踐—理論\"“三階段\"大循環,在“理論一實踐\"持續循環中,不斷激發內生學習動力,增強學生實踐創新能力。
圖2產教協同課程體系
(二) 師資隊伍建設
以“雙師雙能”為導向,堅持“培養與引進并舉”“專任與兼職結合\"的原則,“以教師為本”,搭建工程實踐研究平臺,建立激發教師主動投身教學與工程實踐,在實踐中成長為學生“良師”行業“專家\"的原生動力,倡導專業教師職業發展施行“三個相統一”:實踐教學設計與理論教學任務相統一,實踐教學內容與工程實踐項目相統一,科技創新方向與學科發展目標相統一。聘請企業經理、總工程師、行業技術專家作為產業教師,采取試用與定期審查動態準人模式,構建產業教師預聘與長聘周轉體系,通過“評聘準入\"“考核激勵\"雙輪驅動機制建設,打造理論教學、工程實踐和科學研究能力兼備的高水平教師隊伍,呈現“專業教師 + 產業教師”協同新形態。
(三) 實踐基地搭建
以“夯實專業基礎、強化實踐技能、涵育工程素養、提升創新能力\"為實踐教學目標,充分發揮學校與土木建筑行業、企業緊密相連的優勢特色,深度開展校企合作,加強整合行業企業前沿資源,與企業共同搭建基于真實生產流程的校內外實訓、實踐平臺,推進實體與虛擬協同,線上與線下協同、學校與企業協同的實踐教學體系建設,在項目式教學、協同設計、輪崗考核、“雙創\"競賽、社會實踐等環節開展多維度創新改革。利用行業、企業項自資源豐富和技術資源迭代的優勢,聚焦真實項目實習實訓、前沿高新技術講座和特色實踐技能培訓,舉辦“企業實踐行\"“總工開講”“專題培訓營”等崗位實踐月系列活動,有效拓寬了學生行業技術視野、提升了實踐創新能力,促進了課程教學與生產過程緊密銜接,實現了行業企業高新技術與教學資源的有效轉化。
(四)產學研服務平臺
以產業技術升級革新為驅動,以校、企、地、行資源聯合為載體,打造“教育教學、實習實踐、科技研發、成果轉化、社會服務\"五位一體的產學研服務平臺,與行業、企業持續深入開展科技戰略合作,圍繞生態環境監測、應急防災減災、智慧農業平臺、城市規劃設計等遙感產業技術問題開展協同創新,推動科學研究、工程實踐、社會服務融人人才培養全過程。依托產學研平臺,持續更新設備與項目,與行業高新技術同步同頻,營造真實的生產、研發和運行等工作環境,與企業共建科研團隊、共同開展技術攻關和產品研發,共同進行項目孵化、共享研究成果,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有效推動產業升級、轉型,提升服務產業能力,支撐應用研究型人才培養效能。
(五) 管理機制體制
良好的校、企、地、行合作關系是現代產業學院建設的發展引領,多源的行業、產業資源是現代產業學院發展的驅動保障,完善的管理機制體制是現代產業學院運行的核心載體。學院不斷強化校、地、行、企多元主體協同,形成共建共管的組織架構,組建學校現代產業學院理事會,實行理事會領導、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指導下的院長負責制,參加組建多層次、多領域產教融合共同體,不斷建設可持續的運行機制。學院設立校企合作辦公室,加強學校、企業協同聯動關系建設,推行采用“五化閉環”工作法不斷完善管理模式,保障各項規劃建設任務高效開展落實。
三 結束語
現代產業學院融合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技術創新、企業服務和學生創業等功能于一體,能夠充分發揮高校與地方政府、行業協會、企業機構等多方主體作用,是新工科建設深化拓展建設的有效載體。吉林建筑大學遙感應用產業學院從需求側發力、供給側著手,實施“一模式、三階段、四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不斷豐富產教融合辦學形態,拓展產教融合培養內容,在培養模式創新、“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校企實習實踐基地打造和產學研服務平臺搭建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 ?2+1+1′ 模式受到合作企業、行業高度評價與歡迎,學生工程實踐能力和創新創業意識顯著提高,校企聯合開展科技創新能力逐步提升。本研究成果可以推動學校人才培養供給側與產業需求側緊密對接,助力經濟轉型升級、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實現現代產業學院可持續、內涵式創新發展,為推動地方本科院?,F代產業學院建設和遙感科學與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改革提供可復制、可推廣的新模式。
參考文獻:
[1]李輝,林金燕.應用型本科院校課程體系建設現狀及優化對策——基于38份本科人才培養方案的實證分析[J.江蘇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26(6):80-92.
[2]王春利,孫丹丹,徐瑤.“五個一體化\"現代產業學院新模式建設研究[J].現代教育科學,2021(4):149-156.
[3]王超,遲耀丹,楊佳,等.數字時代地方院校工科專業創新型人才培養體系構建研究[J].高教學刊,2024,10(19):58-61.
[4]曹冰雪,李鴻飛,趙春江,等.智慧農業科技創新引領農業新質生產力發展路徑[J].智慧農業(中英文),2024,6(4):116-127.
[5]姚琴風,寧永香,杜孫穩.基于OBE理念的遙感科學與技術專業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探索[J].創新創業理論研究與實踐,2024,3(5):155-159.
[6]教育部辦公廳工業和信息化部辦公廳關于印發《現代產業學院建設指南(試行)》的通知[EB/OL].(2020-07-30)[2023-12-14].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8/t20200820_479133.html.
[7]遲耀丹,楊佳,王超.智慧城市科學與工程新興交叉學科建設的探索與思考[J].高教學刊,2024,10(21):1-4.
[8]孫曉莉,鄭毅,張洪,等.校企合作下\"432\"協同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J].地理空間信息,2022,20(12):159-162.
[9]于妍,劉小雪.基于產業需求導向的高校學科建設及其路徑優化[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24(2):63-70.
[10]李英杰,麻慶苗,王樹果,等.遙感科學與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改革[J].地理空間信息,2020,18(4):134-136.
[11]毛怒歆,周雪敏,于同洋.充分就業目標下產業發展需求側與高校人才培養供給側融合研究[J].科教文匯,2024(12):14-17.
[12]韋建超,韓用順,張東水,等.以科研成果促進測繪實踐教學升級的探索與實踐[J].地理空間信息,2024,22(3):123-127.
[13]虞梅.高職院??萍紕撔路掌脚_建設問題和對策[J].新疆職業大學學報,2023,31(4):30-35.
[14]吳強,王金鐸,趙明正,等.地方農業高校產教融合現狀與對策研究——以河南農業大學為例[J].高等農業教育,2023,8(4) :29-36.
[15]張立輝,王銳,呂卅.新工科背景下建筑院校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探索與實踐[JJ.高教學刊,2023,9(27):64-67,72.
[16]呂卅,楊佳,張立輝,等“雙輪驅動、遞進融合式\"大學生創新實踐能力培養機制構建與實施[J].高教學刊,2023,9(26):38-42.
[17]張廣平.固本拓新、多維聯合:建筑學專業畢業設計課程改革研究與實踐——以吉林建筑大學為例[J高教學刊,2024,10(31) :147-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