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6-000X(2025)21-0179-06
Abstract:TheleveloftheabilityofideologicalandpoliticalconstructionofPEteachersdirectlyafectstheefectivenesof moraladcharacterdevelopmentofPEcuriculum.Thispaperprimarilyemploysresearchmethodssuchasliteraturereview, survey,andlgicalalyistiicallmmrizeelevantliaturetielyaledesaningficatoboutte abilityofideologicalandpoliticalcostructionofPEteachers,ideologicalandpoliticalgoalsofPEteachingandthebjective issuesexistingintheimplementationof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ofPEcurriculum.Basedontheidentifiedisues, specificpathwaystoenhancethe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constructionabilitiesofPEteachersincollgesand universities are proposed from both external support and the teachers‘own motivation.
Keywords: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ofPEcuriculum;PEteachers;theabilityofideologicalandpolitical construction;establishing moral integrity in cultivation;improvement path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把立德樹人的成效作為檢驗學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1。2020年,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以下簡稱《指導綱要》)作出了“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戰略舉措”“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教師是關鍵\"[2]。2021年12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關于深入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指出“課程思政建設的關鍵在教師,重點在課堂\"[3]。然而,大部分從事一線教學實踐的體育教師普遍重視體育專業知識的傳授與運動技能教學,缺乏體育課程思政教學意識[4。筆者查閱多篇文獻中關于體育課程思政建設的文章,總結多聚焦于“如何做”,即體育課程思政的教學操作;而對“誰來做\"關注較少,即缺乏對高校體育教師課程思政建設能力培育程序的系統闡述[5]。體育教師課程思政建設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著高校體育課程思政的推行效果[4]。
一體育課程思政建設、體育教師專業成長、體育教師課程思政建設能力指標體系
(一) 體育課程思政建設
課程思政建設屬于課程建設范疇。根據課程建設原理,包括與課程有關的原理和與教學有關的原理。與課程有關的原理包括課程模式和課程設計;與教學有關的原理包括教學模式和教學設計。本文內容重在梳理課程設計和教學設計,以及兩者關系。教學模式不是本文研究的重點。本文的體育課程,指的是公共體育課程,不包括體育專業課程。
課程設計包括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實施、課程評價以及課程團隊。教學設計包括教學理念、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過程、教學方法以及教學評價。課程設計和教學設計的內容指標大致相同,差別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研究范圍上的差別。前者主要體現在是針對一門課程展開的,后者是針對一個教學單位或者一次課。前者在范圍上大于后者。二是課程設計,是對課程實施的研究,是開展課程教學的依據。課程思政教學是課程思政設計的具體落實。根據美國課程學者的歸納,課程實施有三個基本取向:忠實取向、相互適應取向與課程創生取向。
體育課程思政建設,就是體育類課程思政建設,是將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有機、有效、有序融人體育類課程與教學過程的綜合育人活動,包括體育課程思政設計和體育教學思政設計。體育課程思政設計在難度上、范圍上遠遠高于體育教學思政設計。體育教學思政設計是體育課程思政設計的落腳點。體育課程思政設計是開展體育教學思政的重要依據。體育教學思政要忠實執行體育課程思政的價值取向及方案要求等。
(二) 體育教師及專業成長
教育部《指導綱要》指出“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教師是關鍵”。體育教師是課程思政建設的落實人,體育教師思政能力和素養,直接決定體育課程思政的成效。體育教師開展體育教育教學活動,向學生傳授體育與健康知識、運動技術與技能,使學生掌握科學鍛煉身體的手段和方法,培養學生養成鍛煉身體的習慣,不僅要促進學生身心健康,還要使學生在思想、情感、意志、品德以及世界觀等方面獲得發展。也就是說教師的課程思政能力是教師的核心特質之一。
目前我國對體育教師專業人才的培養是從高校體育教育專業開始,持續到成長為合格的體育教育工作者的整個專業成長過程。在接受高校體育教育專業學習時,關于“課程思政\"的培養課程并未納人人才培養體系中。這是目前體育教育專業人才培養體系的重要不足。體育教師在職業生涯中,主要依托體育教師的專業組織和培養機構,通過系統的專業訓練,使從事教育過程中表現專業道德并逐步提高自身的專業素質,成為一名合格的體育教育工作者。體育教師的課程思政能力提升,多是入職后依托組織和培養機構開展。
教師專業成長的過程,也是一個不斷發展的動態過程。這個過程的提升,也是在不斷研究課程與教學的過程。體育教師課程思政能力的培養,是體育教師專業成長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無論是高等學校體育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還是已經參加體育教學工作的教師培訓培養體系中,體育教師課程思政建設能力都應是非常重要的建設指標之一。
(三)體育教師課程思政建設能力指標
有相當一部分學者認為體育教師課程思政建設能力,是指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在內的理論知識、價值理念及精神追求等政治道德因素融入到體育課的全過程中,以此對大學生的思想意識、道德品行進行影響和塑造的能力。勝任力理論指出,高校體育教師課程思政能力主要由知識素養、教學能力、理念認同與思政特質四維度構成[。這是筆者在查閱的大部分文獻資料中發現的,可以看出這些學者對教師課程思政建設能力的理解,有一定的局限性,多傾向于體育思政的教學層面研究,缺乏對體育思政的課程層面研究。
根據前文研究,體育課程思政建設內容包括體育課程思政設計和體育教學思政設計兩個方面。因此,體育教師課程思政建設能力,即指體育教師對思政元素在體育課程開展中的合理應用的綜合表現能力,包括體育課程思政設計能力和體育教學思政設計能力。前者是后者的基礎,后者是前者的落腳點。具體關系如圖1所示。這也是本文研究的創新之一。即從教育學的理論源頭,厘清了體育課程思政建設以及體育教師課程思政建設能力的內涵及指標。
二高校體育教師開展課程思政建設存在問題分析
(一)體育教學思政目標不明確或刻意融合,體育教師對課程思政與體育教學之間關系認知有不足
在筆者查閱的大量文獻中,很少有篇幅能夠精準指出“體育課程思政理念與目標”方面存在的具體問題。體育教師在認知活動中對課程思政教育理念存在不確定性的疑慮,調研呈現有“體育課就應該是以學習運動技能等為主,不需要開展課程思政”“想不起來開展課程思政,課堂時間很緊張,找不到合適時間開展\"等現象。這充分表明體育教師對課程思政與體育教學之間的關系并不清晰。課程思政未系統落實到課程目標定位等方面。
調研大部分高校體育課教案,其對課程思政的教學目標及內容的體現很少。但也有部分高校在教案中明確有“課程思政”一欄,但在教學目標,對此又無體現。刻意強調了“課程思政”,僅僅就是為了體現“課程思政”,但實際上沒有把課程思政真正融入到教學目標體現中。本質上還是缺乏對課程思政目標與教學目標之間關系的深度理解。思政目標是教學目標的內生變量,不是外在強加。在體育教學目標中,通常包括三個維度:知識維度、技能維度和情感維度。其在情感維度中多傾向于運行興趣和運動習慣的培養。并沒有思政教學目標的體現。
綜上分析,體育教師對體育教學思政目標與體育教學目標之間的關系理解不透徹,為了課程思政而生硬刻意體現課程思政現象比較多。
(二)體育課程思政實施\"忠實取向\"不足
根據美國課程學者研究課程實施的忠實取向認為,課程實施過程就是忠實地執行課程計劃的過程。衡量課程實施成功與否的基本標準是課程實施過程對預定課程計劃的實現程度。實現程度高,則課程實施成功;實現程度低,則課程實施失敗8]。
根據調研,高校體育課程總體上均有明確思政目標。課程大綱也明確規定教師在教學中對此可以有一定的調整。但是總體上要按照大綱和《指導綱要》上對體育課程的要求開展。體育教學中,大部分體育教師開展的思政自標并沒有按照課程思政自標開展,隨意性較強。也從側面反映體育教學思政目標不清晰,脫離體育課程思政目標體系,對課程實施的“忠實取向”明顯欠缺。
(三)教師以\"自我體驗\"開展體育課程思政居多,缺乏主體視角探究體育課程思政建設
廣大教師通常不能合理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等這些理論在課堂教學中給予合理引導,通常是脫離思政知識對學生“該怎么做\"進行“自我體驗”式講解,此種不求學理的自由編造,難以有效促進學生正確價值觀念的確立[2]。
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現象?調研呈現:其一是大部分高校體育課程教學大綱,均是由體育教學部的主要負責人或教研室主任獨立負責完成,體育教師通常沒有直接主體參與。缺乏體育教師主體視角探究如何落實課程思政理念的研究[1]。其二是很多高校缺乏體育課程思政開展的具體方案。很多高校通常全校只有一個課程思政建設的總體方案,二級學院(系)沒有結合具體課程的思政建設方案。上述兩個因素綜合導致體育教師以“自我經驗”開展課程思政,就不難理解了。
(四) 缺乏規范、完善的體育課程思政評價體系
體育課程思政目前無具體評價體系衡量其成效,目前大部分高校是停留在“是否有課程思政教學”層面,對其成效的開展,并沒有具體的考量措施。調查某高校期末針對體育課的課堂滿意度調查問卷,涉及課程思政問題得分指標:“教學中融人體育精神、意志品質”“注重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精神培養”“教學中融入思想品德教育”,讓學生根據其課堂情況,酌情打分選擇,分值是1~5分。在100分的體育課堂滿意度調查問卷中,其課程思政總計占了5分。其他并沒有專門針對課程思政建設的專項問卷或評價。無論體育教師開展的課程思政是否有學理性,都無評價優劣。任何一項任務,如果不通過評價體系作保障,都很難良性運行下去。E.L.桑代克和W.A.麥柯爾提出了教育學可測量的理論前提一一凡存在的東西必有其數量,凡有數量的東西都可測量]。
缺乏規范、完善的體育課程思政評價體系,導致體育課程思政建設開展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層研究。
(五)體育教師的\"長于訓練和競賽,短于思政知識積累”的教育經歷,對體育課程思政開展的學理性支撐不足
教學行為取決于教學決策,而教學決策取決于思維認知[13]。調研教師的專業成長情況,運動員出身的體育教師居多。在學習經歷上主要以日常體育訓練和競賽為主,對《指導綱要》中關于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以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過程中產生的理論和實踐認識等思政元素的合理運用能力相對較弱。對課程中的思政元素缺乏敏感性,導致體育課程思政資源的窄化、片面化[1]。部分體育教師只能從人生觀、價值觀、職業觀等的塑造方面切入思政元素。因此這就是我們看到大部分體育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通常融入“公平競賽、勇敢拼搏、規則意識\"等的課程思政元素的現象,且這些元素也帶有體育教師的“自我體驗”。認知理論認為,認知主體大腦中已有的知識結構對于認知主體當前的行為意向與認識活動起到決定性作用[12]。
廣大體育教師的“長于訓練和競賽,短于思政知識積累”的教育過程,決定了體育思政教學實踐中常看到的“自我感受”的思想表達,表現出體育教師自身的思政素養不足。這方面的不足需要后期通過制度化、常規化培訓學習來彌補。
(六)體育教師單純采用灌輸、講解、展示等教學方法開展課程思政,有悖于體育課程施教的本質特點
1體育課程的性質與特點
2002年教育部印發《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明確普通高校體育課程的性質:體育課程是寓促進身心和諧發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學教育、生活與體育技能教育于身體活動并進行有機結合的教育過程[8。體育課程是運動認知性課程,即通過進行人本體感覺形成的認知[14]。這種認知是通過進行運動活動和身體練習獲得的。體育課程是生命與生活教育課程;體育課程是情意性課程,也是綜合性課程。
2體育課程思政過程呈現的是“寓價值觀引導于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之中”
《指導綱要》中提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必須將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三者融為一體”。體育課程思政在過程上呈現出“寓價值觀引導于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之中”。知識傳授本身不能直接轉化為能力,知識傳授也解決不了“立德樹人\"和“育人”目標的問題。需要在學生的頭腦中樹立正確的“觀念”。課程思政的目標在于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觀念”,通過這種正確“觀念”塑造,指導其自身的行為。
其對觀念塑造的課程均屬于思維培養的范疇。思維包括理性思維和非理性思維。理性思維是指依據客觀事實經過推理作出判斷或得出結論的思維。非理性思維是指依據主觀的想象、感受、喜好等非客觀的事實得出結論的思維方式。對照前文所表達的“自我體驗”,明顯就是非理性思維的結果,也是缺乏學理性的原因。
3體育課程思政需要遵循體育課程運動認識的獲得方式開展
體育課程思政,需要教師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觀念”植入到體育課程教學中,也就是說觀念的培養和塑造要通過運動認知獲得,這對體育教師是有挑戰性的。因為觀念的培養和塑造需要遵循思維培養的規律。而中國的高等教育經歷上百年的發展,形成的是一套長于知識傳遞而短于思維培養的教育格局。這就必然帶來課程思政\"不好開展”“刻意開展\"等現象。
據相關調研顯示, 75.9% 的教師表示教學中“課程思政\"融入生硬。大部分體育教師在教學中單純采用灌輸、講解、展示等教學方法融入課程思政元素。這有悖于體育課程施教的本質特點。思政內容的強制灌輸弱化課程思政的事理性,“一種價值觀要發揮作用,必須融入社會生活,讓人們從實踐中感知它、領悟它\"[5]。體育教學中課程思政的開展,要遵循體育課程的特點,需要把對學生“觀念的培養和塑造”,通過運動認知的方式獲得。課程思政應是在遵循課程自身邏輯體系的前提下對固有思政資源進行內涵式開發。
以上也是眾多文獻中指出的當前課程思政處于“兩張皮\"的關鍵原因之一。體育課程思政中的“兩張皮”,本質是思政元素融入體育課程方式的科學性不強帶來的。
三高校體育教師課程思政建設能力提升路徑
(一)教師課程思政建設能力提升的總體思路
在筆者查閱的多篇文章中,如譚祝平[的文章提出高校體育教師課程思政能力提升策略有“革新觀念、提高認識\"“主動求變,創新優化”“堅定信念,以德化人\"等,諸如此類文章,其觀念均大同小異。力求通過教師內在變化促進課程思政建設能力提升。筆者也非常認可這一點。本文前段部分的論述也反復表達了體育教師課程思政建設理念、思政認識、思政元素挖掘、思政方法等方面存在的客觀問題。
如何才能保障體育教師對思政理念的正確認識以及思政方法的合理運用,從而促進立德樹人的教育成效呢?個人內在變化,需要有外因的誘導。沒有強大的制度體系保障,沒有人會積極主動開展體育課程思政建設。因此,在筆者看來,完善的制度體系才是有效保障教師思政觀念、認識、思政行為等不斷提升的強大武器。本文以建立和完善課程思政的相關制度等外部支撐,作為提升體育教師課程思政建設能力的主要抓手。總體思路如圖2所示。
(二) 高校體育教師課程思政建設能力提升的具體路徑
1完善體育課程思政建設的相關制度或機制,保障體育教師自覺落實課程思政建設
體育課程思政建設機制,包括激勵機制和保障機制兩種,均是為了保障體育課程思政建設常規化有效開展。
一是在學校黨委領導下,建立體育教學部門與思政部門關于思政建設的聯動機制,加強學科融合,提升體育教師課程思政理論水平。
二是健全體育教師思政理論學習制度。該項制度應該是集組織、計劃、落實、檢查、考核以及獎懲于一體的較為規范的學習制度。目的是解決體育教師課程思政建設中的“思政元素缺乏敏感性,導致體育課程思政資源的窄化、片面化”等的現實問題
三是建立以育德成效為核心的教師教學與課程質量評價制度,以及課程思政成效的績效與考核機制。育德成效以學生思想道德水平提升為主要測量依據,開展方法主要通過教學質量過程監控和教學督導測評等多種手段相結合。該制度主要解決“教師課程思政建設認識不足、積極性不高”“缺乏科學化、系統化、體系化的評價機制等”等相關問題。
注重體育課程思政建設成果產出,將課程思政建設成果作為考核、評價、聘用及評優等的重要依據,成為教師參與課程思政建設積極性的重要保障,以確保體育課程育人取得成效。
四是要建立“關于課程思政研究\"的專項制度。常規化、制度化保障體育課程思政的相關研究。該制度要實行學年或學期匯報制度,覆蓋所有體育教師,觀測點是人人能匯報、人人能完成體育課程思政示范課展示等。該制度主要解決“如何讓體育教師成為探究體育課程思政建設的主體”的問題。
五是要建立高級職稱教師引領、幫扶制度。通過“傳、幫、帶”等各種形式,促進青年教師的課程思政業務能力提升。學校要建立青年教師指導制度,建立相關考核指標體系,對指導教師與被指導教師均要完成一定的指標考核,通過制度形式,倒逼教師要不斷學習。通過高級職稱教師的引領、幫扶,通過“傳、幫、帶”等各種形式,加強日常業務學習和管理,促進青年教師的課程思政能力提升。
2組建體育課程思政建設教師團隊,建立體育課程思政元素資源庫
第一,建立高素質的體育課程思政研究團隊。該團隊成員以體育教師為主體,并要有專業思政人員參與,專業思政人員可以在體育教師不擅長的思政領域給予學理性指導,保障體育課程思政元素的學理性深度分析,拓展體育教師的思政元素資源
第二,需要建立體育課程思政元素庫,解決體育教師課程思政“無從下手”的問題。結合體育課程,思政元素主要挖掘視角有:一是從體育運動的發展歷史角度,通常對應文化自信方面。如武術類項目。二是從運動項目的競賽規則角度,如球類項目,競賽規則通常對應社會規范、法治意識培養方面。三是從體育運動對個體的身心健康的促進作用方面。這體現在增強體質、增進健康,健全人格、錘煉意志等方面的作用。通常涵蓋了所有體育運動項目,尤其在田徑類項目上體現更加明顯。四是從體育對社會、國家能夠發揮重大作用角度。民族身體素質的全面提升,“健康中國”戰略的推進,個人健身對家庭、社會、國家的重要作用等方面拓展。五是運動美、健康美等審美價值觀念視角。如健身操舞類課程,可以充分挖掘其存在的藝術美、動作美等,幫助學生樹立積極向上的健康觀念。六是可以從競技比賽的拼搏過程、集體榮譽感的獲得等視角。七是從教學常規中發掘思政元素。如集合整隊、課堂紀律、學生考勤和教學組織等均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開展。
《通知》指出“推動教師結合不同學科門類、不同類型課程的育人要求和特點,科學挖掘各類課程自身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不要求大求全、面面俱到\"3]。也就是說要注重“內生\"資源,從所講授的課程內部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并將其轉化為教學資源,在課程教學中運用以實現育才和育人的統一[8]。
總結上述,通過組建體育課程思政建設研究團隊,對武術類、田徑類、球類、游泳類和健身操舞類等各類體育運動項目所蘊含的思政元素充分挖掘以及彼此交叉融合,基本上已形成體育課程思政元素庫。這些思政元素,已基本涵蓋《指導綱要》中明確的課程思政建設自標要求和內容要點,教師可以在實際教學中結合自己擅長的領域深度挖掘,需要注意的是在實際運用中要注重思政元素的運用學理性。教師對自己不擅長的思政元素或思政資源,要通過不斷學習的方式逐步完善,豐富自己的課程思政元素庫。
3學校要加大課程思政建設上的投入,通過示范課、優秀課程建設等多種形式,提升體育教師思政研究能力
學校要對課程思政建設給予專項經費支持,保障教師在此方面的積極投入。通過建立項目化研究、課題研究、示范課項目、優秀課程建設、一流課程建設、思政大練兵、教學競賽和教材建設等多種形式,教師通過不同項自的參與與完成,對教師課程思政能力的提升會有很大作用。如課程思政示范課項目建設,教師需要對該門課程所有的思政環節做梳理,對內容、思政方法、教育成效等均要總結梳理,這個過程對教師思政能力會有很大提升。
4把教師課程思政建設能力提升納入體育教師專業化人才培養體系中
第一,在高校體育教育專業的人才培養體系中,要有教師課程思政建設的引導與體現。如通過開設課程思政的相關課程或者第二課堂等形式體現。在體育教師專業化形成的前期階段,種下課程思政建設的種子。注重教師培養的思維訓練,只有通過思維訓練,教師才能對發生的時事動態、事件案例等客觀現象做出正確且相對科學的分析,提煉出可以應用于課堂教學的思政元素。
第二,教師人職后的專業成長中,課程思政建設能力提升指標更是衡量教師專業化水平的核心指標之一。在教師人職后的培訓學習、教育教學交流、教師繼續教育等環節,均要必不可少開展教師課程思政建設能力的提升學習。
5體育教師自身要樹立課程思政的育德觀念、積極主動研究課程與教學,自覺提升體育教學立德樹人的能力
第一,體育教師要理解、認可和接受課程思政的育德理念。只有認知到位、觀念正確,才能科學指導體育教學思政過程。
第二,體育教師積極主動參與課程思政建設的教研活動。教師要潛心積極研究體育課程與教學之間的關系、思政目標與教學目標之間的關系、課程執行的要求等。
第三,體育教師要注重提升課程思政教學設計能力。教師不僅需要準確挖掘課程思政元素,還需要將這種思政元素通過場景的設計、問題的設計體現出來。研究新時代學生的成長特點,注重潛移默化地開展課程思政方法。
第四,依據教學環節,如準備部分、基本部分和結束部分。依據內容結構層面,如理論、技能、情境、互動和比賽環節等,根據課堂教學的實際情況,適時開展,以解決“課程思政實踐性不強\"等問題5。
四 結束語
體育課程思政建設是落實體育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戰略舉措。體育教師課程思政能力的提升,是落實體育課程思政建設的關鍵一步。完善的制度體系,是有效保障教師樹立正確思政觀念與認識、開展思政行為等的強大武器。應以建立和完善體育課程思政的相關系列制度等外部支撐,作為提升體育教師課程思政建設能力的重要抓手。通過系列制度體系來驅動體育教師自身對思政理念的正確認識以及思政方法的合理運用。教育問題從來都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解決的,要樹立久久為功的心態,長此以往,一定會提升體育立德樹人的教育成效。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EB/OL]http://news.china.com.cn/2018-05/03/content_51090524.htm.
[2]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
的通知(數高[2020]3號)[EB/OL].(2020-05-28)[2023-04-20].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6/06/content_5517606.htm.
[3]教育部頒布《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關于深入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的通知》[EB/OL]htps://szb.tlu.edu.cn/2021/1230/c2950a77500/page.htm.
[4]趙富學,陳慧芳,李攀飛,等.體育教師課程思政建設能力的生成特征、核心構成與培育路徑研究[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20,39(6): 27-34.
[5]李林,趙富學.高校體育教師課程思政建設能力培育的問題聚焦與破解路徑[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22(9):91-100.
[6]田洪.批判性思維視域下課程思政的教與學[M].北京:法律出版社,2021.
[7]趙富學.高校體育課程思政建設的問題審度、行動反思與路向優化[J].上海體育大學學報,2024,48(11):32-42.
[8]劉新民,王曉艷.學校體育學[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22.
[9]譚政,楊剛.高校體育教師課程思政建設能力研究[J].山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39(6):84-90.
[10]王俊玲,曾慶濤,袁煜闖.基于勝任力理論的高校體育教師課程思政能力建設:價值、維度與策略[C]//中國體育科學學會.第十三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集—專題報告(學校體育分會).河南大學體育學院,2023:1748-1750.
[11]董翠香,樊三明,朱春山,等.從認識到實踐:高校體育教師課程思政教學問題聚焦與消解策略[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20,56(5):5-12,38.
[12]董捷浩,姚績偉,孫波,等.體育專業課教師有效落實課程思政理念的邏輯、問題與實踐路徑[J].體育學刊,2024,31(2):82-90.
[13]張鳳娟,劉永兵.教師認知研究的綜述與展望[J].外國教育研究,2011,38(1):39-43,50.
[14]潘紹偉,于可紅.學校體育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15]中央宣傳部.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16]盧黎歌,吳凱麗.課程思政中思想政治教育資源挖掘的三重邏輯[J].思想教育研究,2020(5):74-78.
[17]譚祝平.高校體育教師課程思政能力提升策略研究[J].吉林教育(高教黨建與思政版),2023(9):31-33.
[18]蔣占峰,劉寧.高校教師提升課程思政育人能力的價值意蘊、現實挑戰與邏輯進路[J].中國大學教學,2022(3):7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