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處陜西(簡稱\"強度所”),1965年在縱橫交錯的渭北山間建所創業。當時極端困難的科研條件下,轟6飛機試驗在此打響“第一槍”。
60年后,強度所打造了專業領域內技術體系最全、試驗能力最強、承擔任務最多的研究機構,基本建成了國際領先的飛行器強度研究與鑒定中心。
60 載歲月變遷技術躍進,一條精神紐帶貫穿始終一一那就是忠誠奉獻、自力更生、勇攀高峰、艱苦奮斗的航空報國精神。從最初依賴自然環境的測驗,到實驗室的智能模擬,60年間航空技術不斷進步,源于幾代強度所科研人員對航空安全的極致追求。這份不變的匠心,既體現在一次次模擬極端工況、嚴苛驗證飛機安全的堅守中,更熔鑄于從零起步突破一切外部困難,代代相傳的報國精神里。
白手起家
“轟—”1968年深冬,渭北高原的溝壑間首次傳出巨聲咆哮,強度所一號靜力試驗廠房內,轟6飛機全機破壞試驗圓滿完成。它不僅宣告了強度所具備了開展大型飛機整機強度驗證的能力,更標志著中國航空強度事業自此進入新紀元。
這個歷史性突破的背后,是特殊年代的雙重攻堅。
1964年,我國吹響三線建設號角,在“好人好馬上三線”的號召下,數十萬三線建設大軍奔赴西部拓荒創業。此時,中航工業步入了從修理到制造、從仿制到設計的戰略轉型階段,大力建設并迅速發展航空科學研究與設計機構成了當務之急。
這一時期,強度所的科研人員面臨國際技術封鎖,科研體系從無到有的創建任務,又必須克服三線建設初期基礎近乎空白的重重困難。1965年,第一代中航工業“強度人”遵循“靠山、隱蔽、分散”的方針,在渭北高原的山坳里扎根。
選址后,職工中開展了一場“我們要建立一個什么樣子的研究所”大討論。
強度所所長、強度與結構完整性全國重點實驗室主任王彬文介紹,當時下達的建設文件為強度所指明了方向:強度理論的探索者、強度技術的創造者、強度工具的提供者、強度設計的鑒定者。所以強度所兩天職責是開展飛機強度技術領域的預先研究、用權威的強度鑒定試驗來支撐國家一大批國之重器的成功研制。
建設中的強度所一號試驗廠房
作為飛機設備研制的四大環節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強度驗證直接關聯設備安全。飛機強度,就是承受各類載荷和環境條件下保持完整性及功能性的能力。建所初期,老一輩科研人員“邊建所邊科研”,沒有資料、沒有經驗,只能自己摸索嘗試。
荒山運輸有多困難?負責運送物資的駕駛員編了順口溜:“數不盡的灘,過不盡的灣,又涉水、又爬山,汽車顛簸似搖籃,英雄面前無困難?!睕]有起重機,數百根水泥電桿靠人抬肩扛豎立。遇到雨天河水渾濁,就把挑擔的泥水用礬澄清后再喝。用鐵鍬挖出試驗基坑,用算盤計算數據,創業者用原始手段建起
第一座靜力試驗廠房。
強度所表示,這是一段不敢忘、不能忘的歷史。建廠初期,老一輩強度所科研人員滿懷對祖國的赤子之心,克服困難完成了轟6、水轟5、運8、殲8等型號的強度驗證,淬煉出“白手起家”的硬實力,留下了艱苦創業、無私奉獻的“三線精神”。
1968年,當強度所成功突破大型飛機整機強度驗證技術時,第一代強度所人仍面臨重重困難。直至1991年,渭北高原上才建成2.7萬平方米科研生活區,各項試驗設備陸續完善。
據介紹,1965年從渭北高原山坳里的第一鍬土開始,老一輩人干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把航天報國融入紅色血脈。60年來,無論是三線時期的崢嶸歲月還是新時代的新發展,強度所科研人員始終以艱苦奮斗為榮,以實實在在的科研成果致敬老一輩人。
薪火相傳
沒有系統科學的強度試驗,一款飛機甚至一個飛行器都無法研制成功。60年來強度所的科研工作者相繼攻克了輕質結構抗沖擊、嚴酷工況生存、氣候環境適應等一大批技術難題,創造了諸多國內首次、比肩國際領先的強度技術。其中,建設一間自主可控的大型氣候實驗室成為了強度技術飛躍的里程碑。
氣候環境適應性是裝備最根本的質量特性。王彬文形象地說,飛機在復雜的氣候、極端的氣候環境下,會有一些氣候問題和一些毛病出現,就像人冷了會著涼感冒、頭疼腦熱一樣。飛行器也是這樣。
早在20世紀40年代,國際上就有建造成型的天型氣候環境實驗室,可以把大型機械裝備放到氣候實驗室里面進行氣候適應性的研究。然而面對技術封鎖,我國長期以來依賴自然環境進行試驗。自然氣候的時空分布不均性和不可控性直接約束了實驗條件的獲取和利用,讓科學研究處于被動等待的狀態,“靠天吃飯”嚴重制約了裝備研制效率和實戰效能提升。
“我國必須建設自主可控的氣候環境實驗室!”
強度所的研究人員告訴記者,這是多年來大家的共同心愿。眼前這個擁有10余萬立方米超大空間的實驗室就是集智攻關的成果,是自前全國模擬氣候種類最多、技術性能指標最優的氣候環境實驗室。
記者從強度所了解到,該所的研發團隊歷經15年,連續攻克了氣候環境設計理論、艙體結構建造工藝、精準復現調控方法、適應性能評估技術等多項關鍵難題,建成了目前世界規模最大、系統組成最復雜、模擬環境因素最多的大型綜合環境實驗室。
“在實驗室‘呼風喚雨’,才能讓裝備‘全天候作戰’?!蓖醣蛭慕榻B,實驗室按照規范的要求,從零下五十多度到零上七十多度,可以精準模擬各種極端氣候環境,比如基礎環境:高低溫、濕熱,特殊環境:日、風、雨、雪、霧,以及綜合氣候環境:風吹雨、風吹雪,凍雨、結冰等,已經形成了自主可控的飛行器氣候環境適應性專業研究體系。
作為航空裝備的“拉練場”,氣候環境實驗室還承擔了多項民機研發及適航驗證試驗,推動國產大型客機適航取證進程加速。2022年,國產大飛機C919高寒試驗就在這個氣候環境實驗室完成,開創了室內進行全機狀態下降揚雪實驗的先河。
王彬文感慨,在國家的戰略機遇的引領下,在中航工業的統一部署下,在所有強度人的共同努力下,實現了這項技術從0到1的突破。讓他不禁想起老一輩強度人在渭北高原白手起家的創業歲月,同樣的從零起步,同樣的艱難求索,創新意識在團隊中薪火相傳歷久彌新。
回望強度所的發展歷程,不難發現其創新基因一直都在:1968年,從零起步完成轟6飛機全機破壞試驗,1980年,科研人員僅憑一臺HIDIC-80計算機,創新引人飛機結構柔度矩陣,自制“雙向滾床”攻克全機懸空控制難題,猶如為機械設備編織了神經網絡……
截至目前,強度所自建所以來完成了我國所有研制、改型和引進的飛機強度試驗,累計獲得國家級科技成果40余項,省部級科技成果400余項;出版了飛機強度系列專著30余部,編制了各類標準、規范、指南300余部,為我國航空工業的發展和國防現代化建設做出了突出貢獻。
|航空報國
工業軟件已成為衡量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標志,而CAE軟件作為工業軟件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
先進裝備研制的重要保障。
1975年,老一代航空人以HAJIF航空結構分析系統為起點進行自主研發,歷經無數次研究與改進,一批有影響力的航空結構分析軟件系統相繼問世,有效解決了諸多關鍵技術難題,先后六次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為我國航空裝備強度設計提供了有力支撐。
“任何一個關鍵技術的攻關上,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和困難,對于科學研究來說,最主要的是能夠找準突破的方向,用全新的理念和有效的方法解決它,使軟件具有生命力。”研發CAE軟件SABRE系統的總設計師王彬文,說出了航空人數十年解譯國產飛機“語言”的關鍵。
事實上,強度所開創了CAE軟件這個系統工程后,從1975年到1995年,相繼研發了一系列的結構分析軟件。到20世紀90年代,國外軟件大量的涌入,業界陸續用上國外軟件,國內很少有人繼續深入研發,強度所選擇持續研發。近十年工業軟件日趨重要,強度所加大研發力度,攻關技術瓶頸。
2024年8月,第八屆中國航空強度技術發展高峰論壇上,SABRE系統2024版正式亮相。這個重要發布展示了新一代航空人用實際行動傳承家國情懷和使命擔當。
王彬文介紹,盡管做軟件很難、很苦,還是要把強度所50年如一日的研發堅持下去。在他看來,人生有千萬種職業選擇,無論選擇哪條道路都需要懷揣一份博大的家國情懷,就像前輩當年選擇扎根三線建設,航空報國的信念總能激發出攻堅克難的不竭力量。
穿越60年,航空報國這份樸素而堅定的信念,依然激勵著今天的強度所科研人員。
一位從事飛機強度技術研究的科研人員告訴記者,過去一個飛機型號研制的周期有10到15年,現在迭代速度大幅提升,對飛機強度技術提出了更高
60年初心不改,60年風雨兼程,那些堅定的誓言猶在耳畔,那些珍貴的情誼歷久彌堅,強度人不負重托、接續奮斗,強度人奮發向上、勇于拼搏,一路走來強度人磨礪鋒芒,自強不息,推舉中國航空強度事業邁上新的高度·····
要求,作為研發人員必須勇擔使命,持續提升試驗精度和試驗效率,用實際行動報效祖國。
據介紹,從路藍縷白手起家到邁向世界一流,一代代強度所人秉承報國情懷,用實際行動鑄就了一支專業完備、梯隊完整的科研鐵軍。這支60年薪火相傳的“國家隊”,正以世界一流的強度技術和能力守護航空安全。
“60 年初心不改,60年風雨兼程,那些堅定的誓言猶在耳畔,那些珍貴的情誼歷久彌堅,強度人不負重托、接續奮斗,強度人奮發向上、勇于拼搏,一路走來強度人磨礪鋒芒,自強不息,推舉中國航空強度事業邁上新的高度”
2025年4月,強度所發布的60周年歌曲《永遠的強度人》,唱響了新時代航空人的壯志豪情。這首老中青三代強度所人的合唱,既是對甲子征程的回望,更是面向未來的宣言。
王彬文表示,站在創立60年的新起點,強度所將錨定國家戰略需求,賡續報國精神,繼續凝心聚力,實干擔當,砥礪前行在航空強度持續創新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