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問題提出
目前,中國已成為世界上生育水平較低的國家之一。適度提升生育水平是實現人口長期均衡發展的前提和基礎,而生育水平的提升則需要從我國現行的婚育文化中尋找答案,文化滯后理論對于我國目前婚育文化滯后的癥結具有相應的解釋力。文化滯后理論是由美國社會學家威廉·奧格本所提出的一種社會學理論。該理論的核心觀點是,在社會變遷過程中,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的變化速度不一致,導致兩者之間出現脫節,進而引發社會問題。奧格本認為,物質文化的變化速度通常較快,尤其是隨著科技進步,新技術和新工具不斷涌現,迅速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社會結構。然而,非物質文化的變化相對滯后,因為價值觀、習俗和制度等往往根深蒂固,需要更長的時間來適應新的物質條件,這種不同步的現象被稱為“文化滯后”。
文化滯后理論有助于揭示婚育文化中傳統觀念與現代價值觀的沖突,鑒于此,本文基于文化滯后理論,進一步闡釋當代婚育文化轉型中的多維張力,以進一步提出新型婚育文化的培育路徑。
2當代婚育文化滯后的現實表征
2.1社會時鐘的規訓
“社會時鐘”是一個社會學概念,指的是社會對個體生命歷程中重要事件,如求學、就業、結婚、生育等的預期時間表[1]。這種時間表往往通過文化、家庭和社會制度傳遞,成為一種隱性的規訓力量,引導甚至強制個體在特定年齡完成特定任務。然而,隨著社會變遷,傳統的“社會時鐘”與現代個體的生活選擇之間產生了深刻的矛盾,尤其是在婚育領域,這種
矛盾表現得尤為突出。
一是“社會時鐘”下帶來的代際壓力。根據《2023中國青年婚育調查報告》, 70% 的適齡青年表示曾遭遇來自家庭的“催婚催育”壓力。這種壓力源于傳統文化對婚姻和生育的重視,尤其是在中國,“成家立業”“傳宗接代”等觀念根深蒂固。然而,對于當代青年而言,婚姻和生育的意義已經發生了顯著變化。隨著個體主義價值觀的興起,年輕人更加注重自我實現和個人幸福,婚姻和生育不再被視為人生的必經階段,而是基于個人意愿的選擇。這種價值觀的轉變使得他們與父母一代在婚育問題上產生了深刻的代際沖突。
二是生命歷程壓縮帶來的個體化困境。現代社會的生命歷程正在經歷一種“壓縮”現象,主要體現在教育年限的延長與最佳生育年齡的限制之間的矛盾[2]。根據統計數據,中國本科畢業生的平均年齡為23歲,而研究生畢業生的年齡則更高。與此同時,醫學上普遍認為女性的最佳生育年齡為25至35歲。這意味著,許多年輕人在完成學業后,僅有不到10年的時間窗口來平衡職業發展和生育計劃。這種時空擠壓使得許多年輕人感到焦慮和無助,對于女性而言,這種壓力尤為明顯,不僅影響了個人的職業選擇,也加劇了婚育問題的復雜性。此外,教育年限的延長還導致年輕人進入社會的時間推遲,經濟獨立性相對較弱。
2.2性別平等困境
“性別平等困境”即社會生活的不同領域在性別觀念現代化的進程中步調不一致、不協調,使得女性在社會生活中面臨嚴重的社會角色沖突,進而通過減少生育來化解沖突。婚育行為在一定程度上對女性的職業發展造成負面影響,甚至強化“母職懲罰”[3],即在傳統“男主外、女主內”性別分工的影響下,女性在生育后將更多的時間投入子女照顧,由此使得女性就業機會減少、職場中斷率提升以及獲得的勞動報酬相對較低。在社會經濟快速轉型發展的過程中,新時代女性更多地參與到社會生產勞動中,但照顧子女等家庭事務仍然主要由女性承擔。“母職懲罰”的根源在于社會對女性角色的傳統期待,即女性應承擔更多的家庭責任,尤其是育兒責任。這種期待使得女性在職場中面臨雙重標準:一方面,雇主可能認為生育后的女性會將更多精力投入家庭,從而降低對其職業能力的評價;另一方面,女性在生育后往往需要減少工作時間或選擇靈活性較高但薪資較低的工作,以平衡家庭和職業的需求,女性在勞動力市場上相對于男性的劣勢開始顯現,也強化了“母職懲罰”現象。
2.3制度供給與行為變遷的錯位
隨著中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口結構和家庭觀念發生了顯著變化,但與之相關的制度供給卻未能及時調整,導致制度與行為之間出現了明顯的錯位。這種錯位在生育領域表現得尤為突出,主要體現在戶籍限制、福利斷層。
戶籍限制使得流動人口難以享受屬地化生育支持。中國目前有3.76億流動人口,他們為城市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但在享受公共服務和福利方面卻面臨諸多限制,尤其是在生育支持政策上4。由于戶籍制度的限制,許多流動人口無法享受與本地居民同等的生育津貼、醫療保障和托育服務,這種屬地化的生育支持政策使得流動人口在生育決策時面臨更大的經濟壓力。此外,戶籍限制還導致流動人口在醫療資源獲取上處于劣勢。
生育政策相關福利斷層。根據《中國生育成本報告2024》,中國家庭養育一個孩子的總成本顯著上升,但現有的生育支持政策僅能覆蓋不到 40% 的成本。這種福利斷層使得許多家庭在生育決策時感到經濟壓力巨大,尤其是中低收入家庭。盡管政府提供了一定的生育津貼和稅收優惠,但這些福利的覆蓋范圍和金額有限,難以滿足家庭的實際需求。目前,多數區域的生育津貼僅能覆蓋部分醫療費用,而孩子的教育、托育等長期支出則需要家庭自行承擔。此外,現有的政策設計往往忽視了間接成本,尤其是母親因生育而面臨的職業中斷和收入下降問題。
3新型婚育文化培育路徑探析
3.1重構婚育文化內容體系
重構婚育文化的根本在于建立“多元時序觀”,通過基礎教育體系重塑青少年對生命歷程的認知結構。在義務教育階段,應當將“人生階段多樣性”納入社會科學課程體系,通過案例教學展示不同文化背景下婚育時序的差異性。在高等教育階段,應當建立跨學科的生命倫理課程,整合社會學、心理學、倫理學等多學科視角。重點探討“年齡規范”與“個體自主性”的辯證關系,引導青年以可視化的方式解構社會期待與個人意愿的張力,培育“時間主權意識”。這種教育體系重構能夠從認知源頭消解社會時鐘的強制性,為多元婚育選擇提供文化合法性。
此外,應當加強青年一代生命周期早期的婚育文化熏陶以及對家庭倫理認知的引導,實現家庭內部新型婚育文化價值觀的正面傳遞[5]。一方面,構建“參與式”家庭倫理教育體系,在基礎教育階段嵌入家庭倫理實踐課程,通過模擬家庭角色扮演、代際對話工作坊等互動形式,打破傳統單向灌輸模式;另一方面,將家庭倫理教育融入歷史與社會課程,通過分析傳統家訓文化中的契約精神與現代平等理念的融合路徑,培養青年對家庭倫理的批判性認知能力,形成既能傳承文化精髓又契合現代文明的價值判斷基準。
3.2優化生育支持政策體系
加強形成法律和制度保障,加快形成事實上的性別平等。第一,在勞動權益保障方面,除完善育兒假、配偶陪護假等生育關聯假期制度外,亟須建立生育成本社會化分擔機制,通過生育保險基金補貼、稅收優惠等政策工具,消解用人單位雇用育齡女性的成本顧慮;第二,在法律價值層面,應明確將生育養育勞動納入社會總勞動價值評估體系,通過立法確立家庭照護工作的社會經濟價值;第三,構建反就業歧視的監管閉環,運用大數據監測、信用懲戒等手段,遏制職場中隱性的生育歧視現象,切實防范因生育帶來的“母職懲罰”。
在社會保障制度重構進程中,應著力推進家庭發展型政策體系建設,通過制度協同效應實現從個體本位向家庭本位的范式轉換。具體實施路徑包含三個制度創新維度:第一,構建家庭友好型社會保障制度架構,將家庭發展能力納入醫療、養老等公共政策設計基準,建立基于家庭生命周期的支持系統;第二,創新生育支持型財稅政策包,推行家庭聯合申報制,實施差異化稅率設計,對家庭教育、育兒等發展性消費實行增值稅減免,同時提升奢侈品消費稅等非家庭友好型消費稅率,形成引導家庭發展的財稅杠桿;第三,完善家庭發展公共服務組合,建立涵蓋托幼服務供給體系改革、教育資源配置優化及住房保障制度創新的立體化支持網絡。
3.3拓展婚育文化傳播途徑
伴隨數字經濟的蓬勃發展,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引領數字化轉型,媒體融合向縱深推進的同時全面提升了文化的傳播力和影響力,也為利用機器學習算法和大數據分析技術建立人口動態監測體系提供了信息網絡基礎。
第一,建立精準監測體系,洞察青年婚育文化需求。積極與各大主流互聯網平臺展開深度合作,搭建數據共享與分析的橋梁。通過專業的數據挖掘與分析技術,全面梳理青年群體在社交平臺上的互動軌跡、資訊平臺上的瀏覽偏好以及娛樂平臺上的行為模式等多維度數據,精準把握青年對于婚育信息、觀念以及服務的實際需求。同時,通過多元化傳播平臺與形式,增強傳播可接受性。例如,借助廣受歡迎的社交平臺,開設官方賬號,精心打造短視頻、圖文、直播等多元化內容;通過積極與高校建立深度合作關系,定期舉辦富有針對性的婚育文化講座,組織趣味盎然的知識競賽等多元活動,巧妙地將性教育、家庭責任意識培養等關鍵內容融入其中;在社區活動中心、青年驛站等人員集中的場所,大力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讓青年群體沉浸式感受婚育文化,增強切身體驗。
第二,優化婚育文化傳播內容信息與價值秩序,增強網絡傳播黏性。包括在內容創新方面結合熱點話題、流行文化創作內容,如以熱門影視劇為切入點,分析其中的婚姻家庭關系;制作動漫、超文本5.0(H5)互動頁面等新穎形式,增強趣味性與吸引力。此外,還可以通過挖掘身邊幸福婚姻、科學育兒的家庭故事,制作專題報道、紀錄片,借助榜樣力量傳遞積極婚育觀念,引發青年共鳴。
引用
[1]陸杰華,孫楊.人口長期均衡發展視域下當代中國婚育觀念及新型婚育文化構建[J].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4,49(3):90-103.
[2]陳滔.高等教育對婚育行為影響的歷時演變——兼論原生家庭社會階層的異質性影響[J].中國人口科學,2024,38(2):51-65.
[3]楊可.母職的經紀人化:教育市場化背景下的母職變遷[].婦女研究論叢,2018(2):79-90.
[4]原新,丁琪.流動人口婚育行為、婚育觀念的轉變及應對策略[J].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4,49(3):104-115.
[5]王金營,胡沛琳,張龍飛.青年婚育觀念轉變及婚育友好文化塑造[J].青年探索,2023(6):5-16
[6]楊勝慧,張現苓.中國青年女性婚育行為及婚育觀念的隊列差異[].北京社會科學,2023(10):95-106.本文系宿遷學院2024年度大學生新型婚育文化培育研究課題(2024HYWHYB05)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王煥(1995一),女,江蘇宿遷人,碩士研究生,就職于宿遷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