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教育信息化2.0行動的推進,信息技術與職業教育的深度融合成為教學改革的重要方向。本文結合中職數學學科特點,探討了信息化教學技術在數學模型教學中的具體應用策略,包括動態可視化工具、虛擬仿真平臺、智能評價系統等技術的實踐案例,并分析了其對提升學生數學建模能力、激發學習興趣的積極作用。研究數據表明,實驗班學生在數學建模能力測試中的優秀率較對照班提升22.3%,且83.6%的學生反饋技術工具顯著增強了學習興趣。
關鍵詞:信息化,數學模型,教學
一、引言
信息化教學模式是在流動性與可調整性學習需求影響下,通過使用信息技術手段,實現學習目標。信息化教學可以不受時間和空間的影響,極大的滿足個性化學習的需求。學生通過這種方式學習,不僅在課上節約了時間,課后也可利用設備滿足學習需求。在信息化學習的過程中,移動設備起著關鍵的作用
二、中職數學引入數學建模的意義
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數學模型在社會生產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模型化方法受到了更多人的關注,在中職數學教學中也逐漸受到重視。在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以后,模型化思想在數學教育中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
在2011年版《數學課程標準》中提出“義務教育階段數學課程的設計,需充分考慮數學本身的特點,體現數學的實質,在展現作為知識與技能的數學結果的同時,根據學生已有的經驗,促使學生從日常生活中提煉出數學問題,從而構建數學模型,尋求結果,直到解決問題。”
三、運用信息化教學手段,構建數學模型教學模式
(1)運用信息技術構建教學情境,激發學生求知。中職學生因為數學學習基礎薄弱,大部分對數學學習有畏懼心理。如何增強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是中職數學教師首當其沖應該考慮的問題,創設適當的教學情境,有利于提高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增強學習動力。
傳統教學方法是教師整理數列的知識要點,之后導入課程,例題講解后,學生練習鞏固過程。事實顯示,傳統教學手法在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創新意識方面有明顯下降趨勢。因此,在教學中,我們可借助信息技術引入多媒體教學手法。例如,在《數列模型的應用》一課中,從學生生活實際出發,我將學生求職記改編制作成微課,提供三種工資方案。在學生觀看微課后,提出問題,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讓學生感知數學來源于生活,激發學習興趣。
(2)通過信息技術,分析課前學情實現精準教學。學情分析是對學生情況進行分析,以此對教學進行調整。課前學情分析,能讓教師在教學中更好地了解學生,從“學”的角度進行教學,使教學更具實效性,以此提高教學效率。
為了判斷班級整體學習情況,幫助教師了解學生整體學習情況,教師需先了解班級的整體狀況。在《數列模型的應用》教學時,我通過之江匯進行課前導學任務布置. 了解學生的課前學習情況,及時調整新課重難點及教學設計,使其更貼近學生整體情況。
(3)利用信息技術發現學生個體差異,激發學生主觀能動性。在課堂教學中,學生的學習基礎,學習能力參差不齊,而學生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現象,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應根據教育教學規律,讓不同階段的學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學習能力的提高。
在《數列模型的應用》教學自主探究環節,學生自由選擇兩種方案中的一種進行探究。在這期間給予學生適當的引導,強調解題步驟的規范性,以此通過學生的積極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