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用黨的創新理論武裝全黨是黨的思想建設的根本任務。\"理論宣傳是黨的宣傳思想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擔負著宣傳黨的創新理論的重要任務。衛視從2024年5月起推出大型全媒體實踐理論節目《壯美之路》,積極探索和展現新時代理論與本地發展實踐的交匯點,持續深入宣傳闡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不斷增強八桂兒女奮進新征程的精神力量。
把鮮活的思想講鮮活,把徹底的理論講徹底,這是理論傳播需要破解的重大課題。《壯美之路》在理論電視化呈現的過程中加強話語方式創新,將深刻理論通過一個個接地氣、有溫度的“小切口”創新表達,讓專家學者的“學術語言\"向“生活語言\"轉化,以“既要講好道理,又要講好故事;既要以理服人,又要以情動人;既要有意義,又要有意思\"為目標,以小見大、見微知著。
【摘要】本文以《壯美之路》為研究對象,聚焦其通過創新傳播路徑,推動黨的創新理論大眾化的實踐探索。研究采用案例分析法,對節目內容進行文本分析與實踐觀察,分析其理論傳播創新路徑,以期為新時代地方主流媒體理論傳播提供借鑒。
【關鍵詞】《壯美之路》;理論傳播;高質量發展;傳播格局
組成“壯美觀察團”,深入各地經濟、文化地標,走企業、訪街區、下田間等調研,并與各地黨政領導、企業高管就高質量發展、新質生產力等重大議題展開互動交流。
《壯美之路》節目利用現代傳媒手段,突破了傳統理論節目單一訪談或解說的局限,成功地將理論傳播從傳統的說教模式轉變為沉浸式體驗,實現了理論宣講與時代故事、實地調研的有機結合,使理論的活化在走訪之中找到現實的落腳點,提升了理論宣傳的有效性和感染力。
一、行進式探訪,讓理論宣講扎根于社會生活的沃土
二、“硬理論\"\"軟表達”:解讀好高質量發展理論的內涵和實踐意義
在當代媒體環境中,理論傳播面臨著如何有效連接宏觀政策與微觀個體生活實踐的挑戰。《壯美之路》創新“行進式探訪\"模式,邀請國內權威理論專家、文化學者與主持人及青年代表
這種行進式的探訪方式不僅使理論宣講更具現場感與親和力,更能深入人心,大大增強了理論政策的現實關聯性和群眾的認同感。例如,在北海鐵山港東區的玉林海港碼頭,觀察員在雨中聆聽當地干部講述“借地建港”的故事,從而更深刻地理解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沿海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指示精神;在第一張鋰電銅箔誕生的新能源材料車間,專家們見證了技術變革帶來的產業升級,并以此為契機解讀全國兩會熱議的新質生產力概念;在百色靖西龍邦口岸,鏡頭跟隨邊貿合作社代理員辦理互市申報核驗業務,并深入龍邦鎮界邦村探訪,闡釋邊貿政策如何落地生根、興邊富民。\"壯美觀察團\"的實地探訪活動,以情景交融的方式,巧妙地將抽象的理論命題轉化為可感知、可體驗的故事,使得觀眾能夠在情感共鳴的基礎上深化對理論的理解和認識。
當前中國正處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關鍵時期。高質量發展作為跨越這一轉型期的重要途徑,不僅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核心任務,也是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必然選擇。
為解讀好高質量發展理論的內涵及實踐意義,《壯美之路》節目巧妙地運用了將“硬理論\"進行“軟表達\"的策略,將復雜的經濟學概念轉化為貼近生活的故事,為受眾提供了一種全新的視角。
(一)以立體多維視角解讀呈現
做好黨的創新理論傳播,要解決好\"誰來講\"的問題4《壯美之路》邀請了權威理論專家以及地方官員、企業家和創業者等不同層面、不同領域的人物參與討論,分享其個人見解和實踐經驗,不僅增強了節目的權威性和可信度,也為觀眾呈現了一個立體多維的高質量發展圖景。
例如,在玉林市領導與觀察團成員的一次“品茗夜話\"中,圍繞玉林構建“通江聯河達海\"交通新格局的戰略規劃展開討論,并通過具體案例如\"文化塑城\"闡釋了城市更新與發展新機遇之間的緊密聯系。這種由點及面的方式有助于觀眾更好地理解宏觀政策如何在微觀層面上得到落實。百色市領導與觀察團成員在右江河畔交談,圍繞鋁產業\"二次創業\"、向\"新\"向\"綠\"發展的案例就如何強產業展開討論。中央黨校洪向華教授點評道:“一個傳統的農業地區,資源型城市如何找到產業提質之路,我覺得百色交出了很好的答卷。\"以上案例通過地方領導的\"實戰經驗\"與觀察團的“多維視角\"結合,使理論與實踐相互印證,突破傳統理論宣講的時空限制,直觀展現黨的創新理論的實踐偉力。
(二)以小切口入手,從現實生活中破題
《壯美之路》注重以小人物、小故事來抒寫和反映中國人民奮斗之志、創造之力、發展之果,多維度、多視角記錄中國的實踐探索。通過篩選出與主題高度匹配的具體事例,如“借來的五平方公里,讓這個城市從內陸變沿海”“我和我的60萬公里\"\"在玉林,這個產業最香\"等,《壯美之路》將產業升級轉型、綠色發展、鄉村振興等宏大敘事\"拆解\"成易于理解和共鳴的小故事。例如,在百色興和鋁業公司的探訪過程中,節目組以觀察員們品嘗蛋撻為切入點,講述了百色鋁業全產業鏈的發展歷程,從生產食品級蛋撻托到制造高端產品如鋁別墅、氧化鋁連續纖維等,生動展現了傳統產業向高端制造業轉型升級的過程。這不僅加深了觀眾對新質生產力的理解,也為其他地區提供了可借鑒的經驗模式。
(三)將生活溫度融入發展高度
要講清楚中國的國家建設邏輯,必須回到歷史、回到事實,“事實\"不僅包括國家經驗,也包括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經驗《壯美之路》積極將生活溫度融入發展高度,強調國家戰略與百姓生活的緊密關聯,“以人間煙火的溫度讓人民群眾明白和認同新時代馬克思主義那些很樸實的道理\"
在北海百年老街,觀察員們偶遇了正在自家騎樓下彈琴奏樂的龍起明父子,在欣賞一曲動聽的音樂后聊起往事。70多歲的龍起明祖上從事海運業,自1876年北海開埠至今,已經在這條街上住了六代人。20世紀80年代,北海被國家列為首批14個沿海開放城市之后,龍起明看準機會搞起了對外貿易,他的經歷和家世是北海整個發展歷史的一個縮影。龍起明帶著觀察員一起參觀了清代海關大樓,講述北海開放歷史和家族發展故事,觀察員深有感觸:“中國的過去到現在到未來,我們都要以一種開放的姿態,主動地去擁抱世界。\"
(四)充分互動和體驗
為了破除理論傳播的認知壁壘,《壯美之路》節目將理論宣講建立在充分的體驗和互動之上,為理論說理開辟了“情感共鳴一認知轉化一價值認同\"的遞進式傳播路徑。
例如,觀察團在北流探訪時,冒雨扛著鋤頭下地體驗種植百香果,一起聽返鄉新農人講述創業故事。擔任觀察員的本地歌手李丹鳳介紹,當地還有北流荔枝、容縣沙田柚等許多農業特產,都做成了大產業。中國人民大學張云飛教授談了感受:“我覺得在發展特色農業方面有很多自己的特色和優勢。應該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讓‘桂字號’的農產品響徹我們祖國的大地,響徹大江南北。\"這些真切感悟,體現了互動體驗與敘事策略的有機融合,使說理從單向灌輸轉化為受眾主動建構認知的過程。
三、以“青春態”視角傳播創新理論:增強對青年受眾的吸引力
在新時代背景下,如何用黨的科學理論武裝青年,成為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的重要議題之一。《壯美之路》節目創新表達方式,積極融入青春元素,在語態、形態、樣態等多個維度與青年受眾產生共鳴,以“青春態”視角傳播黨的創新理論,增強了節目對青年受眾的關注度和吸引力。
(一)綜藝化增強趣味性和觀賞性
根據媒介環境學派的觀點,不同的媒介形式會影響信息傳遞的效果。《壯美之路》將綜藝化的手法引入理論節目中,豐富了節目的表現手法,提升其趣味性和觀賞性。例如,在北海篇中,主持人演繹了一段“穿越戲”,再現了2000多年前合浦港的繁榮景象,并通過展示波斯陶壺等珍貴文物,“讓文物說話,讓歷史說話,讓文化說話”。這種以情景劇中人物跨時空的對話形式,使抽象的歷史知識變得生動有趣,增強了青年觀眾的文化認同感。
(二)進行年輕化的表達和包裝
節目每期邀請一位優秀青年代表加入觀察團,帶來了時尚新潮的語言風格和更易引起年輕人共鳴的表達方式。比如,在一次北海之旅中,觀察員們登上觀光游船,一名90后觀察員俏皮地說:“哇,那我就成了‘乘風破浪的姐姐'了!\"這樣的互動增加了節目的趣味性。此外,節目還為每名觀察員制作了可愛的卡通頭像,并設置了“開放麥\"環節,鼓勵不同年齡段的人群分享他們對家鄉發展的期望。通過這種年輕化的表達和表現形式,拉近了與青年觀眾的距離。
(三)多元化手法呈現鮮活感
結合年輕人的興趣愛好,節目采用了多元化手法呈現鮮活感。為了更好地講述百色鋁產業的發展歷程,節目穿插了一段RAP說唱《紅城之鋁》,歌曲融入了大量民族元素,用歡快的節奏和趣味性的歌詞介紹了鋁產業的發展過程,使穩重大氣的理論節目增添了一種酷炫的新鮮感。這種方法更符合當代年輕人的審美偏好,也有助于提高理論傳播的有效性。
(四)以榜樣事跡激發青年群體干事創業的動力
《壯美之路》邀請青年實踐者和行業先鋒擔任講述者,樹立青年榜樣。例如,在百色樂業縣百坭村,駐村第一書記農俊海講述了他接班黃文秀繼續推動鄉村發展的故事,展現了新時代青年的責任擔當和社會責任感:“我和文秀都是2006屆的定向選調生,最好的傳承和學習是來到百妮村,接過文秀的接力棒,把百圯村建設得更好。\"這些青年榜樣真實而感人的事跡激勵著更多年輕人投身到國家建設的偉大事業中。
四、多屏聯動,打造立體傳播格局
在當前信息傳播環境日益復雜多元的背景下,如何有效利用各種媒體渠道實現理論節目的廣泛傳播成為一個重要的研究課題。
根據媒介融合理論,不同類型的媒體可以通過資源共享和技術互補形成合力,從而達到更好的傳播效果。《壯美之路》積極整合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資源實現融媒體傳播。節目組從拍攝之初就聯合當地自媒體號參與攝制,并制作外圍花絮等網絡視頻作品。這些短小精悍的內容通過社交媒體平臺迅速擴散,吸引了大量年輕用戶的關注。\"壯美之路”話題在2025年2月登上微博同城熱搜榜,顯示了其強大的網絡傳播力。
節目還注重設置話題點,鼓勵受眾主動參與內容生產的各個環節。通過彈幕、評論等方式,觀眾不僅可以即時反饋觀看感受,還能參與到節目文本的再創作過程中。
通過大屏小屏聯動、長短視頻互動、廣播電視媒體與網絡視聽平臺協同發力的方式,構建全媒體立體傳播體系,提升節目內容的覆蓋面和影響力,形成\"理論大合唱\"的強大聲量。
五、結語
《壯美之路》作為衛視大型全媒體實踐理論節目的實踐樣本,探索理論傳播的創新路徑:通過重構理論傳播的時空維度,以“行進式探訪\"打破傳統單向傳播模式,將抽象理論嵌入真實的社會場景與人物故事,實現理論闡釋從“云端\"到\"大地\"的沉浸式轉化;創新話語轉化機制,將高質量發展、新質生產力等宏觀命題轉化為可感知的微觀實踐,使理論傳播兼具思想深度與情感溫度;突破代際傳播壁壘,激活青年受眾的理論參與積極性。以“潤物無聲\"的敘事策略實現價值認同,為地方主流媒體創新理論宣傳提供了可借鑒的范式,將黨的創新理論與人民群眾的鮮活實踐緊密結合,讓理論真正成為凝聚共識、引領發展的精神力量。
參考文獻
[1][7]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22-10-26(1).
[2]葛萊.黨的創新理論大眾化傳播實踐路徑:以《中國智慧中國行》為例[.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24(1):101-105.
[3]習近平.開創我國高質量發展新局面[].求是,2024(12):4-15.
[4]卿志軍.加強共情傳播讓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N].光明日報,2024-08-15(6).
[5]段鋼,汪仲啟.互聯網時代主流話語傳播要強化受眾意識.紅旗文稿,2017(1):29-32.
[6]張勇鋒.把握好黨的創新理論基層傳播的方法論[N].中國社會科學報,2023-08-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