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思想政治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對于培養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具有重要意義。時政教學作為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將時事政治與課程內容緊密結合,使課堂教學更具時代性、現實性和吸引力。通過時政教學,學生能夠及時了解國內外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的最新動態,將抽象的理論知識與生動的社會現實相聯系,不僅有助于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還能培養學生的政治認同、科學精神、法治意識和公共參與等核心素養,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因此,深入探討高中思想政治課時政教學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價值。
一.高中思想政治課時政教學的重要性
1.1 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傳統思想政治課教學往往側重于理論知識的傳授,內容較為抽象、枯燥,學生容易感到乏味,缺乏學習積極性。而時政熱點具有時效性、新穎性和趣味性,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將時政熱點引入課堂,如“一帶一路”倡議、5G技術發展、人工智能應用等,能讓學生感受到思想政治課與現實生活的緊密聯系,認識到思想政治課的實用性和價值,從而改變對思想政治課的刻板印象,提高學習興趣,主動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來。
1.2 促進理論聯系實際
高中思想政治課包含豐富的理論知識,這些理論知識對于高中生來說,理解起來有一定難度。通過時政教學,教師可以選取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時政案例,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理論知識進行分析和解讀。在學習“國家宏觀調控”時,以我國政府在疫情期間為穩定經濟所采取的一系列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為例,讓學生理解宏觀調控的目標、手段和作用,將抽象的理論知識轉化為具體的實際應用,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提高學生運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1.3 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時政教學過程中,學生需要對時政熱點進行觀察、分析、思考和討論,這有助于培養學生多方面的綜合能力。在分析時政事件時,學生需要運用歸納、演繹、比較、概括等邏輯思維方法,對事件的背景、原因、過程和影響進行深入剖析,從而提高邏輯思維能力;同時,關注國際國內時政熱點,能夠拓寬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的全球視野和國家意識,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提高學生的政治素養和綜合素質。
1.4 適應高考改革要求
隨著高考改革的不斷推進,高考思想政治試題越來越注重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強調對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考查。時政熱點成為高考命題的重要素材來源,試題往往以時政事件為背景,要求學生運用思想政治學科知識進行分析和作答。加強時政教學,能夠讓學生熟悉高考命題的思路和方式,積累時政素材,提高學生的應試能力。
二.高中思想政治課時政教學存在的問題
2.1 教學目標缺乏明確性
部分教師在開展時政教學時,對教學目標的設定不夠明確和清晰。沒有根據課程標準、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具體、可操作、可衡量的教學目標。過于注重知識傳授,而忽視對學生能力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在時政教學中,只是強調讓學生了解時政事件的相關知識,如事件的時間、地點、人物、經過等,而忽略了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對時政事件進行分析和思考,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創新能力和社會責任感等。
2.2 時政資源挖掘和利用不足
教師對時政資源的挖掘不夠深入,只是停留在表面的了解和介紹,沒有對時政資源背后的深層次原因、影響和意義進行深入分析和探討。例如:在講解“中美貿易摩擦”時,只是簡單地介紹貿易摩擦的事件經過和相關數據,而沒有引導學生從經濟全球化、國家利益、國際貿易規則等多個角度分析貿易摩擦產生的原因和影響,以及我國應采取的應對策略,無法讓學生全面、深入地理解這一時政事件。
2.3 教學方法較為單一
部分教師在時政教學中,仍然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以教師講授為主,缺乏與學生的互動和交流。教師只是簡單地將時政熱點和相關分析灌輸給學生,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態,缺乏主動思考和探究的機會,無法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在組織學生進行課堂討論時,缺乏有效的引導和組織,討論主題不明確,討論過程混亂,學生討論的積極性不高,討論效果不理想,無法達到通過討論促進學生思維發展和知識掌握的目的。
三.高中思想政治課時政教學的改進策略
3.1 明確教學目標
教師應深入研究課程標準和教材內容,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實際需求,制定明確、具體、可操作的時政教學目標。在制定教學目標時,要注重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的有機融合。同時,要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和反饋,及時調整教學目標和教學策略,使教學目標更加符合學生的實際需求,提高時政教學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3.2 深度挖掘和有效利用時政資源
教師要提高對時政資源的敏感度,通過多種渠道廣泛收集時政信息,如報紙、雜志、電視、網絡等,建立自己的時政資源庫。在收集時政資源時,要關注國內外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各個領域的熱點事件,確保時政資源的時效性、真實性和權威性。對收集到的時政資源進行深入分析和挖掘,把握時政事件背后的本質和規律。在分析“人工智能發展”這一時政熱點時,不僅要了解人工智能的應用領域和發展現狀,還要深入分析人工智能對經濟發展、就業結構、社會生活和倫理道德等方面帶來的影響,以及我國在人工智能領域的政策支持和發展戰略,為課堂教學提供豐富、深入的教學素材。
3.3 豐富教學方法和手段
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除了傳統的講授法外,還可以運用討論法、案例分析法、角色扮演法、小組合作學習法等教學方法。在講解“國際關系”時,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就當前國際熱點問題,如俄烏沖突、巴以沖突等,讓學生從不同角度分析沖突產生的原因、影響及解決途徑,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也可以采用角色扮演法,讓學生分別扮演不同國家的外交官,模擬國際會議場景,就某一國際問題進行談判和協商,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實踐能力。
四.結論
時政教學在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它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促進理論聯系實際,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適應高考改革要求。然而,目前高中思想政治課時政教學還存在教學目標缺乏明確性、時政資源挖掘和利用不足、教學方法較為單一、教學時間安排不合理等問題。為了提高時政教學的質量和效果,教師應明確教學目標,深度挖掘和有效利用時政資源,豐富教學方法和手段,合理安排教學時間。通過以上改進策略的實施,能夠使時政教學更好地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發揮其應有的作用,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和綜合素質,為學生的未來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教師還應不斷探索和創新時政教學的方法和途徑,關注時政熱點的變化和學生的需求,及時調整教學策略,使時政教學更加生動、有趣、有效,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做出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