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胸
【基金項目】本文系福建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3年度課題(閩教科規[2023]36號)“思政一體化背景下高中政治跨學科融合教學研究”(課題編號:FJJKZX23-564)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簡介:(1976一),女,。
大中小學思想政治課一體化建設是對思想政治課發展方向的積極探索,跨學科教學呈現思想政治教育一體化發展的新范式。高中思想政治課跨學科教學實踐,是以課程統整理論為指導,以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培育為根本目標構建的創新教學模式。該模式依托學科本體知識體系,充分挖掘學科知識網絡的內在關聯性、認知方式的互補性及思維能力的遷移性,通過系統篩選、優化重組不同學科的知識、方法和思維模型,構建多維立體的教學資源矩陣。這種教學范式通過結構化問題解決路徑突破傳統的學科壁壘,促進學生完成從知識積累到素養提升的躍遷。
一、把握高中思想政治學科屬性
高中思想政治學科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學科,是幫助學生確立正確政治方向、提升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增強社會理解和參與能力的綜合性學科學科[1]。教師要把握高中思想政治學科屬性,并將其作為設計和實施教學的核心,清晰界定思想政治課的教學目標,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2]。
二、多維聯動推動高中思想政治課跨學科教學實踐
思想政治學科素養的培育,需要突破傳統的知識傳遞范式。教師應以系統思維重構教學邏輯框架,打通知識習得與素養生成的轉化通道,使學生在多維度實踐場域中完成從認知理解到價值內化的躍升。下面以“鄉村振興”主題為例,探討高中思想政治跨學科教學。
(一)創設活動議題,融通跨學科知識
高中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的本質在于培養學生做人做事的能力。這種能力突破傳統知識本位的桎梏,強調在真實情境中實現認知遷移與價值踐行?;诖?,教師需要以核心素養培育為軸心,立足學科屬性,精心設計具有現實意義的綜合性議題,在保持思想政治課程特質的同時,有效整合多學科視角,構建知識互通、能力共生的教學場域。新時代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課承載著回應時代課題、破解現實難題的使命。這種價值定位要求教師必須強化問題導向,聚焦社會重大議題,將跨學科視角和學科屬性相結合,構建有意義的高中思想政治課綜合性議題,引導學生開展基于學科本質的問題探究,確保跨學科教學的實施既符合思想政治課的教學目標,又能激發學生的興趣[3]。
“鄉村振興”這個議題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等多領域學科概念,與高中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政治認同、公共參與等)高度契合,同時又與學生生活經驗相關,具有現實意義。教師從以下三個維度構建活動議題。價值引領:聚焦“青年在鄉村振興中的歷史方位”。學科融合:政治(新發展理念) + 地理(人地關系) + 歷史(鄉愁記憶)。實踐創新:從“鄉村診斷師”到“振興規劃師”的角色進階。結合以上三個維度,形成跨學科議題“鄉村振興與青年擔當”。這個議題能引導學生理解鄉村振興的內涵與路徑,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社會責任感和投身鄉村振興的使命感。
(二)精選典型情境,賦予跨學科教學真實感
教師要在真實的情境中鼓勵學生多參與實踐操作,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當教師將知識與實際相聯系時,知識就具備可理解性和真實感。不同學科知識有著緊密的、有機的聯系,思想政治跨學科教學主題要植根于真實情境,揭示不同學科知識之間的聯系。
在精選情境時,教師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則和運用一些方法。一是真實性原則,即建立學習與生活的聯系。高中階段的學生正處于對社會現象和問題較為敏感的階段,他們渴望了解真實的世界。因此,教師應優先選擇學生可感知的社會熱點問題作為教學情境,如碳中和、數字經濟、鄉村振興等。二是關注學科關聯性。思想政治學科并非孤立存在的,它與歷史、地理、科技等學科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教師需要找準思想政治學科與其他學科的邏輯契合點,將不同學科的知識有機融合。三是運用角色代入法,增強學生的參與感。教師可以開展角色扮演活動,讓學生扮演政協委員、聯合國青年代表等,并讓學生基于多學科知識撰寫提案或發表觀點。
教師可以結合實際增強學生的代入感和責任感。以福建省福安市潭頭鎮南巖村為例,教師可以精選典型情境:福建省福安市潭頭鎮南巖村面臨老齡化、邊緣化、空心化困境,明清建筑亟待修繕,非遺技藝面臨失傳。此外,教師還可以讓學生扮演基層干部(政治)、農業技術員(生物)、電商運營者(經濟)、文化策劃者(藝術)等角色,模擬開展鎮域經濟聯席會議。如此,教師精選典型情境,可以建立現實反饋回路,使學生在解決復雜問題的過程中,自然達成政治認同與價值內化。
(三)梳理學科內容,建構跨學科內容網
高中思想政治課是與地理、歷史、藝術等學科密切聯系的綜合性課程。教師應立足于思想政治學科,思考不同學科之間的聯系,以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教師可以融合地理知識,培養學生的空間思維;融合歷史知識,培育學生的家國情懷;融合藝術知識,提升學生的審美素養和人文底蘊。如此,學生在跨學科學習中,可以將思想政治學科的知識與其他學科的知識相融合,體驗有意義的學習路徑。
教師要找準不同學科內容的共通處,通過跨學科的延展和深化,選取適切的內容進行整合,實現教學內容的一體化。就思想政治學科而言,教師要優化內容網絡,實現教學內容的縱橫銜接和逐層遞進。此外,教師還要建立“政治 + ”知識圖譜,重構學科知識,用議題“鄉村振興與青年擔當”關聯不同學科:以思想政治學科為核心,關聯歷史、地理、語文等學科,形成“政治 + ”多學科知識網絡。具體而言,思想政治學科作為知識圖譜的核心節點,提供鄉村振興的政策背景、理論依據和價值導向,具體節點的內容有經濟模塊的“高質量發展和農村經濟”、政治模塊的“基層治理”、文化模塊的“文化創新”等。其他學科作為分支節點,圍繞核心議題拓展。如歷史學科有中國農村改革歷程(傳統村落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土地制度變遷、脫貧攻堅歷史成就);地理學科有鄉村地理環境與區域發展的研究方向(自然條件、產業布局、生態保護、區域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語文學科有撰寫鄉村文化宣傳文案,突出青春敘事等。綜合以上分支節點,教師引導學生使用思維導圖工具或知識圖譜軟件,使“政治 + ”知識圖譜可視化[4]。
(四)遵循育人邏輯,設置跨學科任務群
跨學科任務群體現較強的實踐性、融合性特征,其核心在于融合與實踐。融合不僅指學科內容的交叉融合,還指學科思維方式、學習方法的相互滲透。實踐強調將理論知識用于解決現實問題,引導學生完成任務,促進學生理解和應用知識,鼓勵學生跳出單一學科的框架,以更廣闊的視角審視自身的學習與生活。
教師需要通過有一定周期、基于真實情境的任務,引導學生實踐探究,具體要求如下。第一,任務的設置要體現對學習內容的分解和重組。教師可以把課標中的目標進行校本化拆解和情境化重組。第二,任務的設置難度不宜過高,要基于學生的現有水平但又有適度的挑戰性。第三,任務的設置要包含成果化作品。第四,任務的設置要兼具融合性和目的性,實現認知突破、價值重構。
教師可以設置以下任務。任務一:通過問卷、訪談、實地調研等方式收集信息,針對南巖村的發展撰寫診斷報告。任務二:綜合思想政治、地理、經濟等學科知識,撰寫涵蓋產業、生態、文化的南巖村鄉村振興方案。任務三:扮演返鄉青年(提案:建設電商直播基地)、留守老人(訴求:優先保護宗祠)、鄉鎮干部(約束:耕地紅線與政績考核)等角色,模擬開展多方協商,形成兼顧多方利益的《村落更新公約》。
通過設置以上跨學科任務群,教師可以構建“認知一問題解剖一行動設計一價值內化”的完整閉環。學生在跨學科實踐中,可以自然達成政治認同,實現從“知識習得”到“使命擔當”的升華。
(五)明確素養要求,分解跨學科評價指標
傳統的“終端裁判”式評價往往只關注學生學習的最終結果,如考試成績,而在“過程導航”式評價中,評價目標更加關注學生的發展,重視學生在學習和實踐過程中取得的階段性成果和進步。這些階段性成果可以反映學生的學習軌跡和努力程度,有助于教師及時發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困難,并給予學生及時的指導和支持。因此,跨學科教學的評價體系要從“終端裁判”轉向“過程導航”。
以構建“鄉村振興與青年擔當”議題的評價模型為例,教師需要設計素養發展量規表來實現核心素養培育與學科知識融合的雙向校準。教師可以政治認同、科學精神、公共參與等素養為核心建構基礎級、進階級、卓越級三級評價指標。政治認同維度:基礎級要求識別政策關鍵詞,進階級要求闡釋政策內在邏輯,卓越級要求提出政策優化建議。科學精神維度:基礎級要求收集基礎的數據,進階級要求建立單因素模型,卓越級要求構建多變量交互模型。公共參與維度:基礎級要求完成個人任務,進階級要求主動協調小組分工,卓越級要求推動形成共識性方案。學生可以跟自己的同桌或前后桌分享自己的學習經驗,開展個人自評和同學之間的相互評價,從而認識自己在跨學科學習中的優點和不足。教師可以進行總結性評價,給學生提供相應的改進意見。當教學評價從“標準答案驗收”轉向“素養發展導航”時,能促進跨學科教學目標更好地實現。如此,用分層評價構建進步階梯,可以讓鄉村振興的社會課題成為學生理解中國式現代化的認知透鏡。
以“鄉村振興”為主題的跨學科教學,通過政策解讀、實踐探究和成果展示,將思想政治學科與歷史、地理、數學、語文等學科有機融合,有助于深化學生對國家戰略的理解,同時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和家國情懷[5]
結語
總而言之,思想政治跨學科教學應體現思想政治學科的特點,關注課程的育人功能,讓政治理論扎根現實土壤,用學科錨鏈連接認知網絡,用驅動性任務激活思維潛能,用過程性評價促進素養發展。
【參考文獻】
[1]韓震,朱明光.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解讀(2017年版2020年修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2]伍紅林,田莉莉.跨學科主題學習:溯源、內涵與實施建議[J].全球教育展望,2023,52(3):35-47.
[3]夏秀諾.新課標下高中思想政治議題式教學的策略分析[J].中學課程輔導,2023(30):9-11.
[4]季燕.基于單元整體設計的學生高階思維培養:以2024年版新統編教材“珍愛我們的生命”為例[J].思想政治課教學,2024(12):20-23.
[5]潘泉偉.大思政課:在社會生活中立德樹人[J].思想政治課教學,2023(7):2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