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校本化作業是課堂教學的延伸,是提高學生關鍵能力的載體,是檢測學生掌握知識的重要手段。教師應優化校本化作業設計的形式與內容,力求通過作業的精心設計,使學生真正掌握科學知識,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實現輕負高質的目的。
關鍵詞:雙減背景,校本化作業,作業設計,輕負高質,核心素養
校本作業是教學過程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是學生鞏固和運用知識和技能的一個重要途徑,是提高學生關鍵能力的載體,也是反饋教師教學質量的一個重要手段和評價媒介。當前學生的校本化作業存在問題有:作業布置隨意,缺乏目標性;作業形式單一,缺乏多樣性;作業統一性強,缺乏分層性;作業重復機械,缺乏靈活性。因此,如何正確有效地落實學生課后校本作業,如何在“雙減”背景下設計“輕負高質”的學生課后校本作業,這是教師亟需解決的問題。為此,教師應優化作業設計的形式與內容,力求通過作業的精心設計,使學生真正掌握科學知識,理解科學原理,體會學習的快樂,實現輕負高質的目的,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
一、目標性原則
作業是課堂學習的延伸,作業設計的目標是以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為價值取
向的,是教師進行作業設計的方向與靈魂。教師要根據科學課程標準與學生認知特點來確定作業設計的目標。教師在設計校本作業時,要圍繞教學目標,選好角度,讓校本作業有明確的指向性。
二、針對性原則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為了更好的服務于主人,教師就得先去了解自己的主人。要了解學生已知的和未知的,也要了解學生的共性和差異,還要了解他們的需求和喜好等等。基于學情設計作業,作業才有了針對性。如果教師忽視學生的學情,一廂情愿地設計脫離學生實際的作業,就會失去了作業的價值。
三、有效性原則
厘清作業設計的目標以后,教師還要理順學科知識邏輯和學生認知邏輯。一方面,要繼續鉆研教材,理清與抓住科學核心知識;校本作業的內容要針對教學的重點與難點,作業的落腳點應針對學生認知實際。另一方面,也需要教師調查取證,多與學生交流溝通,明白學生的真正需求。只有厘清了學生的心理邏輯,并將它們溝通融合,才能設計出有效而受歡迎的作業。
四、實踐性原則
校本作業不僅僅局限于書面作業,還需要設計實踐活動類作業,讓學生參與實踐,體驗動手、動腦、學以致用的樂趣,體驗學習的成功感和滿足感,讓學生從課內走向課外,從書本走向生活,讓科學知識能夠在生活實踐中得到應用。“實踐出真知”就是實施實踐活動類作業的最好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