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全球經濟一體化與可持續發展浪潮下,企業運營需兼顧經濟、環境與社會效益。ESG評級作為衡量企業綜合價值的關鍵指標,在投融資決策中的地位日益凸顯。本文聚焦ESG評級對企業并購融資成本的影響,通過理論梳理與實證研究,深入剖析其內在作用機制。研究采用權威機構ESG評級數據,構建多元線性回歸模型,分析ESG評級對企業并購融資成本的影響方向與強度。結果顯示,ESG評級與并購融資成本呈顯著負相關,且不同的維度對融資成本的影響存在差異。基于此,文章研究提出企業提升ESG評級以降低并購融資成本的策略,以期為企業優化資本運作提供理論支持與實踐參考。
關鍵詞:ESG評級;企業并購;融資成本;影響機制
引言
近年來,ESG理念在全球加速發展。2004年聯合國提出ESG概念,2006年“責任投資原則”推動其傳播,國內外資本市場對ESG的重視程度顯著提升。企業評價體系正從傳統財務指標主導向多維度綜合評價轉變,ESG評級成為影響企業投融資的重要因素。企業并購作為資源整合的關鍵途徑,融資成本直接關系并購成效。探究ESG評級對并購融資成本的影響,對企業優化資本運作、提升競爭力具有重要意義。
一、ESG評級的概念與發展現狀
(一)ESG評級的概念與挑戰
ESG(Environmental,SocialandGovernanceRating)評級是通過量化體系綜合評估企業環境、社會、治理表現的專業工具,涵蓋能耗減排、勞工權益、治理結構等核心維度。近年來,行業在MSCI等國際機構推動下快速發展,但面臨兩大深層矛盾:一是標準碎片化困境,全球缺乏統一評估框架,機構指標權重差異顯著,導致企業評級結果橫向可比性差,加劇投資者決策成本。二是數據治理難題,ESG信息披露依賴自愿原則,數據完整性、真實性不足,部分企業甚至通過粉飾數據操縱評級,削弱了評級體系的市場公信力。這些結構性矛盾不僅制約ESG評級在資本市場的資源配置效能,也凸顯了建立標準化評估體系、強化信息披露監管的必要性,成為推動ESG理念深度融入全球經濟治理的關鍵議題[1]。
(二)ESG評級相關理論與文獻述評
ESG評級理論源于利益相關者理論與可持續發展理論。前者強調企業需平衡股東、債權人、員工等多方利益,ESG評級恰是衡量企業利益協調能力的核心工具,高評級企業在并購融資中因更易獲得各方認可而具備成本優勢。
現有研究呈現階段性特征:早期聚焦債務融資領域,如楊爍等(2025)證實評級分歧對債務成本的直接影響,趙娜等(2025)引入市場競爭調節效應拓展分析維度。后期研究范疇延伸至權益融資,徐綃涵(2025)通過實證揭示評級分歧與權益成本的關聯,謝志明等(2024)則納入經濟政策不確定性變量,探討評級分歧對融資約束的復雜作用。此外,張宏等(2024)從內外監管協同視角、卓自鳳等(2025)從綠色債券發行與評級互動關系切入,豐富了ESG與融資關聯的研究場景。當前研究仍存在雙重局限:一是并購場景下ESG評級影響機制的理論建構尚未系統化,缺乏整合信號傳遞、風險管理等多維度的分析框架。二是行業異質性與企業規模差異對評級效能的影響研究不足,需通過跨行業實證對比進一步深化。
二、企業并購融資成本的構成與影響因素
(一)企業并購融資成本的構成要素
企業并購融資成本主要由債務融資成本與股權融資成本兩大部分構成。債務融資成本涵蓋銀行貸款利息、債券利息及手續費、擔保費等附加費用。利率水平與企業信用、貸款期限、市場利率直接掛鉤,如信用良好的企業可獲更低貸款利率,債券發行需承擔承銷、評級等多元成本。股權融資成本包括股息分配、股票發行費用及股權稀釋成本。股息金額受盈利水平、股利政策和股東預期影響,發行股票需支付承銷、保薦費用,同時面臨控制權分散風險。兩類成本共同決定并購資金獲取的實際代價,需通過資本結構優化實現綜合成本最小化。
(二)企業并購融資成本的影響因素
企業并購融資成本受內外部因素共同作用,呈現多維驅動特征。內部因素層面,財務健康度是核心變量。資產負債率、流動比率、凈利潤率等指標直接映射償債能力與經營穩定性[2]。信用評級作為財務表現的市場定價結果,對融資成本產生直接沖擊:高評級企業憑借“低風險”標簽可獲取低成本資金,而信用等級下調往往伴隨風險溢價攀升,推升綜合融資成本。外部環境層面,市場利率波動是關鍵推手。作為資金的基準價格,利率上行周期會同步抬高債務融資利息支出與股權融資預期回報率,并購交易屬性亦構成重要影響。
當前環境下,企業需通過優化資本結構(如維持合理資產負債率)、強化信用管理(如定期披露ESG報告提升透明度)、動態匹配利率周期(如采用浮動利率與固定利率組合)等策略,系統性對沖內外部因素對并購融資成本的潛在沖擊。
三、ESG評級對企業并購融資成本的影響機制
(一)信號傳遞機制
在資本市場信息不對稱場景下,ESG評級是關鍵的信號傳遞工具。高ESG評級企業通過披露環境治理成效、社會責任履行及公司治理透明度,向市場釋放可持續發展能力強、風險水平低的積極信號,顯著緩解投資者與企業間的信息差,增強資金供給方信心,促使其以更低預期回報率提供融資,直接降低并購融資成本[3]。反之,低ESG評級企業因環境違規、治理缺陷等問題被視為高風險主體,投資者需通過提高風險溢價補償潛在損失,推高融資成本。
(二)風險管理機制
高ESG評級企業具備更完善的風險管理體系。在環境風險管控方面,其通過應用清潔能源技術、優化生產流程、強化環境監測等舉措,有效應對氣候變化與資源短缺挑戰,降低環境法規變動及事故導致的運營與財務風險。
社會風險管理層面,企業通過保障員工權益(如公平薪酬、職業發展通道)、提升產品質量、維護社區關系,規避勞工糾紛、質量危機及社區沖突對聲譽與業績的損害。完善的薪酬體系與培訓機制可提高員工忠誠度,降低人力成本風險。
公司治理領域,健全的治理結構、透明的信息披露與有效的內控機制,保障決策科學性,防范內部舞弊與信息不對稱引發的財務風險。
(三)市場認可機制
隨著ESG理念普及,投資者與金融機構普遍將ESG納入決策體系,高ESG評級企業更獲市場青睞。長期價值導向下,投資者傾向于向ESG表現優異的企業配置資金,認為其具備更強的可持續競爭力[4]。金融機構亦將ESG評級作為風險評估核心指標,對高評級企業提供利率優惠、延長貸款期限等融資便利。市場認可機制使高ESG評級企業在并購融資中占據優勢,憑借低成本資金提升并購可行性,形成“高評級—低融資成本—高并購成功率”的正向循環。
(四)研究設計
本研究采用權威機構ESG評級(如MSCI、標普全球)作為量化指標,其評級體系覆蓋環境、社會、治理三維度核心要素,市場認可度高。并購融資成本從債務與股權雙維度構建:債務融資成本取銀行貸款實際利率與債券票面利率的加權平均值,股權融資成本采用資本資產定價模型(CAPM)計算預期收益率。控制變量包括企業規模(總資產對數)、資產負債率、凈利潤率、并購交易規模(金額對數)及行業虛擬變量,以剝離非ESG因素影響。基于信息不對稱與風險定價理論,構建多元線性回歸模型融資成本=+++βββε01ESG評級控制變量2,通過檢驗ESG評級系數的符號與顯著性,量化分析其對并購融資成本的影響方向與強度。
(五)數據來源
研究數據源于Wind與CSMAR數據庫,篩選2018—2023年A股主板500家并購上市公司。剔除ST企業、數據缺失超30%樣本及異常值(如融資成本超市場利率3倍案例),最終獲得387組有效數據。ESG評級采用數據庫中權威機構原始評級(如MSCI的7級評分轉換為數值變量),財務數據經科目匹配與標準化處理。
(六)數據分析
描述性統計顯示,樣本企業ESG評級均值為BBB級(數值4),標準差1.2,企業間ESG表現差異顯著。并購融資成本均值6.8%,標準差2.1%,體現市場定價分化。相關性分析表明,ESG評級與融資成本呈顯著負相關(系數-0.32,plt;0.01),即評級越高成本越低。
多元回歸顯示,控制變量后ESG評級每提升1級,融資成本下降0.8個百分點(β=-0.8,plt;0.05)。分維度檢驗表明,公司治理對債務融資成本影響最顯著,環境維度對股權融資成本作用更突出,驗證三維度差異化影響路徑假設。
四、ESG評級影響并購融資成本的內在機制
實證顯示,ESG評級通過信號傳遞、風險管理與市場認可三重機制形成“評級提升→風險溢價下降→成本優化”傳導鏈。首先,高ESG評級釋放企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強、風險低的信號,緩解信息不對稱,吸引長期資金以更低風險溢價參與融資。其次,ESG表現優異企業在環境合規(如碳排放管理)、社會穩定(如員工關系)、治理透明(如董事會獨立性)方面風險抵御能力更強,經營波動小,金融機構因信用風險低而提供利率優惠、放寬抵押條件等融資支持。
此外,超60%的機構投資者將ESG納入決策,高評級企業優先獲綠色信貸等政策紅利,拓寬融資渠道并提升議價能力。三重機制協同作用,從理論與實證層面支撐企業通過改善ESG表現降低并購融資成本。
五、提升ESG評級以降低并購融資成本的策略
(一)加強環境管理體系建設
企業應將綠色發展理念融入戰略規劃與日常運營的全過程,構建完善的環境管理體系。首先,加大在環保技術研發與應用方面的投入,積極采用清潔生產技術、節能減排設備,優化生產流程,從源頭上降低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例如,企業可制定明確的量化目標。其次,建立健全環境監測與預警機制,實時掌握企業的環境績效狀況,及時發現并解決潛在的環境問題。建立環境監測與預警機制時,應明確監測指標、頻率和閾值。同時,加強與環保監管部門的溝通與合作,主動了解并遵守最新的環保法規政策,確保企業環境行為的合規性[5]。此外,提高環境信息披露的透明度與質量,定期向社會公眾發布企業的環境報告,詳細披露企業在環境管理方面的目標、措施、成效以及面臨的挑戰,增強社會對企業環境責任履行的監督與認可,塑造良好的綠色企業形象,為提升ESG評級奠定堅實基礎。
(二)深化社會責任實踐
企業應積極履行社會責任,構建全方位的社會責任實踐體系。在員工權益保障方面,建立公平合理的薪酬福利制度,確保員工的勞動報酬與工作價值相匹配。同時,注重員工的職業發展規劃,提供豐富的培訓與晉升機會,營造良好的工作氛圍和企業文化,增強員工的歸屬感和忠誠度。
在產品質量與安全管理方面,建立嚴格的質量管理體系,從原材料采購、生產加工、產品檢測到銷售服務的全生命周期,確保產品質量符合國家標準和消費者期望,保障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加強對供應鏈的管理,督促供應商遵守社會責任標準,共同推動產業鏈的可持續發展。在社區關系建設方面,積極參與社區公益活動,關注社區發展需求,通過捐贈、志愿服務等方式回饋社區,為社區創造經濟、社會和環境價值,促進企業與社區的和諧共生,提升企業的社會聲譽和公眾認可度,為提升ESG評級加分。
(三)完善公司治理架構
企業應持續優化公司治理結構,提升治理效能。加強董事會建設,優化董事會成員構成,提高獨立董事的比例,增強董事會決策的獨立性和專業性[6]。同時,加強信息披露制度建設,遵循真實、準確、完整、及時的原則,向投資者和利益相關者充分披露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公司治理情況以及ESG相關信息,提高企業的透明度和公信力。通過完善公司治理架構,提升企業的管理水平和運營效率,降低代理成本和治理風險,增強投資者對企業的信心,為提升ESG評級和降低并購融資成本提供制度保障。
六、結論
本研究通過理論分析與實證檢驗,揭示了ESG評級對企業并購融資成本的重要影響。結果表明,高ESG評級企業憑借信號傳遞、風險管理與市場認可三重機制,能夠有效降低并購融資成本。這一發現不僅豐富了ESG評級與融資成本關系的研究成果,也為企業優化資本運作提供了新的視角。未來,隨著ESG理念的深入普及與評級體系的不斷完善,企業應更加重視ESG表現,通過加強環境管理、深化社會責任實踐和完善公司治理架構等措施,提升ESG評級,進而降低并購融資成本,增強市場競爭力。同時,監管部門也應加強ESG信息披露監管,推動ESG評級體系的標準化與規范化,為資本市場的健康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參考文獻:
[1]楊爍,韓雯,賀曄平.企業ESG評級分歧對債務融資成本的影響研究[J].中國管理信息化,2025,28(2):58-60.
[2]趙娜,何玉.ESG表現對流通企業債務融資成本的影響——基于市場競爭的調節效應[J].商業經濟研究,2025(6):155-158.
[3]張宏,王宇婷,林慧.內外雙“管”下ESG表現對企業融資成本的影響研究[J].產業經濟評論,2024(1):41-56.
[4]徐綃涵.ESG評級分歧與權益融資成本的實證研究[J].商展經濟,2025(2):82-88.
[5]謝志明,趙潤可.ESG評級分歧對企業融資約束的影響研究——基于經濟政策不確定性的調節效應[J].商業會計,2024(18):31-37.
[6]卓自鳳,徐佳文.企業發行綠色債券對ESG評級的影響研究[J].理論數學,2025,15(1):354-374.
(作者簡介:徐娜,貝殼控股有限公司行政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