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時代背景下,企業面臨著日益復雜的外部環境和激烈的市場競爭,傳統的企業戰略管理理論與教學方法已經無法滿足現代社會的需求。尤其是在數字經濟迅猛發展的今天,戰略管理不僅要求企業具備穩健的戰略和行動能力,還需要靈活應對變化、善于創新。這促使我們對《企業戰略管理》課程進行深入的反思與改革,以培養適應未來企業發展的高素質人才。
《關于新時代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明確提出,要加強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基層思想政治工作質量和水平[。《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和《關于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見》強調了培養創新能力的重要性,鼓勵高校積極引導學生參與創新創業。這些政策的實施為高校《企業戰略管理》課程教學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提出了“思創融合”理念,強調將思想政治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相結合,突出思想引領、價值導向和創新驅動,旨在引導學生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因此,本文將從“思創融合”理念出發,探討如何在《企業戰略管理》課程中深化教學改革,推動教育創新,最終實現學生素質的全面提升與發展。這一改革不僅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與創新思維,還為企業培養適應未來挑戰的人才提供了重要保障。
“思創融合”理念的內涵
“思創融合”育人模式是一種前瞻性的教育理念,也是當代教育改革的重要思想,旨在將思想政治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有機結合,從而培養具備堅定理想信念和突出創新能力的復合型人才。
(一)在“思”的維度上
“思創融合”理念強調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內容,關注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塑造。在《企業戰略管理》課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顯得尤為重要。通過分析企業的社會責任和倫理決策,學生能夠理解企業戰略決策對社會和環境的影響。有學者指出,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專業課程可以幫助學生形成健全的價值觀,使其在未來的職業生涯中更具社會責任感和道德判斷力[4]。這種價值導向將引導學生在制定和分析企業戰略時,能夠將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結合,推動可持續發展。
(二)在“創”的維度上
“思創融合”理念強調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與實踐能力。《企業戰略管理》課程的設計必須積極融入創新創業教育元素,以激勵學生開展探索性學習。通過案例教學和情境模擬等方法,學生不僅可以學習到如何分析和制定企業戰略,還能夠在實踐中鍛煉自己的創新能力。有學者提到創新教育不僅要關注知識的傳授,還應注重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與實踐能力的提升[5。這種將創新理念滲透到企業戰略管理課程中的做法,可以使學生在思考企業發展時,擁有更為全面的視角和應對復雜問題的能力。
(三)“思創融合”理念
“融合”作為“思創融合”理念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在《企業戰略管理》課程與思想政治教育和創新創業教育的有機結合上。這不僅是三者內容的疊加,更是相互促進的關系。
思想政治教育為企業戰略提供了價值引領,強化學生對企業在社會中的角色和責任的認知。有學者指出,將社會責任與戰略決策結合,可以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深刻理解企業所承擔的社會角色,從而培養學生整體的戰略思維能力[。這樣,學生在研究企業戰略時,可以更全面地考慮其對環境、社會和經濟的影響。
創新創業教育為《企業戰略管理》課程的教學注入了活力,使學生能夠適應不斷變化的商業環境。這種雙向融合不僅讓學生學會制定有效的商業戰略,還提升了其快速應變和創新的能力。有學者表示,企業戰略管理與創新創業教育的結合,有助于學生在面對不確定性時靈活應變,并[7]提出創新解決方案 。
這一理念將學生培養成具備綜合能力的復合型人才,使他們能夠在未來的職場中平衡企業目標與社會責任,推動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二、《企業戰略管理》課程的現狀與問題分析
(一)課程內容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不足
筆者調研發現,在一些高校的課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實際占比僅為 10% 至 15% ,并且學生對課程中思政內容融合的滿意度普遍偏低。這種情況導致學生在學習企業戰略時,未能充分理解企業在社會中的作用與責任,缺乏必要的價值引導。深入分析原因發現,教師對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視程度普遍不足,且現有教學方法難以將思政內容與專業知識有機結合。例如,教師在教學中側重于理論和案例的講解,而缺乏對思政教育重要性的充分認識,導致學生無法充分體會到課程中倫理和社會責任的重要性。此外,課程中企業社會責任(CSR),相關內容的涉及程度較低,特別是在全球化背景下企業的角色與責任尚未得到深入探討。
(二)缺乏與創新創業教育的有效銜接
筆者通過對多所高校的調研發現,許多高校在課程設置上未能將創新創業理念充分融入《企業戰略管理》課程。有數據顯示,超過 60% 的高校未設置相關的創新創業模塊,導致學生在學習戰略管理時缺乏將所學理論與實際創業過程結合的機會。例如,某高校雖然開設了創業實踐課程,但與戰略管理課程之間的關聯度較低,導致學生在面對市場變化時缺乏有效的戰略思維。因此,建議加入字節跳動和滴滴出行等最新市場案例,讓學生了解在產品創新過程中如何運用戰略管理進行市場定位和用戶拓展,以及在市場競爭中如何通過戰略調整實現持續發展,進而揭示戰略管理與創新創業之間的相互促進機制。結合這些案例既提供了理論應用的實例,又能鼓勵學生理解戰略思維在創新創業過程中的重要性。
(三)教學方法缺乏互動性與實踐性
相關調研顯示,以某大學的《企業戰略管理》課程為例,課堂教學主要依賴教師的單向講授和少量案例分析。調查結果顯示,課堂提問時的學生回應率不足 30% ,這一現象顯著反映出學生參與度的不足。這種傳統的講授方式降低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難以主動思考與討論。在某些創新創業大賽中,雖然部分高校通過項目實踐加深了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但與戰略管理課程的結合依然不夠緊密。在參與大賽時,學生往往不能充分掌握戰略規劃中的關鍵環節,如市場分析、競爭策略的制定等,導致他們在實際項目中無法運用課堂上學到的戰略管理知識。
(四)評估體系的單一性限制了綜合素質的培養
單一的評價體系不僅無法有效地激勵學生在課堂外進行積極探索和深度思考,還影響了他們在思想政治素養和創新創業能力提升的積極性。通過問卷調查和訪談發現,學校管理層、教師和學生普遍認為,傳統教育觀念根深蒂固,使得評價體系尚未得到及時更新,導致多樣化評價標準的制定面臨困難。
具體來說,學生在分析企業案例時,往往因受考試形式的限制,無法深入探討相關問題,從而降低了思考的深度。而在創新創業教育中,單一的評估方式限制了學生將理論知識應用于實踐項目的動力,妨礙了教學目標中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此外,許多高校的學科競賽經驗未被納入正式評估體系,導致學生在參與競賽時的積極性受到抑制,使得實踐經驗不能有效地反饋到課程學習中,影響了學科知識的整合與應用。
三、基于“思創融合”理念的教學改革建議
(一)課程內容的整合與創新
為了提升《企業戰略管理》課程的實用性和時代性,筆者建議將思想政治教育與企業戰略管理的核心內容整合,設計出多元化的課程模塊。例如,可以設置“企業戰略與社會責任融合”模塊,內容包括社會責任理論基礎、不同行業社會責任案例分析、社會責任戰略的制定方法。
在課程中,教師可以以阿里巴巴為例設置小組討論環節,要求學生分析阿里巴巴在不同發展階段所采取的社會責任舉措對其企業戰略的影響,包括對企業聲譽和市場競爭力的提升作用。此外,組織學生進行角色扮演,模擬阿里巴巴決策層制定社會責任戰略的過程,讓學生深入理解決策背后的思考和考量。通過對比分析不同行業在社會責任實踐上的差異與共性,學生可以更全面地理解社會責任在多樣化商業環境中的重要性。
(二)教學方法的革新與互動性增強
為了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和實踐能力,筆者建議將項目式學習與案例研討相結合,以實現更高效的教學效果。具體而言,教師可以在課程開始階段通過案例研討引導學生了解企業戰略中常見的問題及解決思路,為后續的項目式學習奠定基礎。案例研討可以占課程總時長的 30% ,通過具體案例的分析,激發學生思考和討論,幫助他們認識到理論與實際之間的聯系。在項目式學習階段,則可以將案例研討占比設定為 50% ,適時引入相關案例進行對比分析,深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余下的時間專門用于總結和反饋,使學生反思和鞏固所學內容。
在具體實施上,學校可以組織“企業戰略設計競賽”,圍繞某一特定行業的新興市場機遇,如綠色科技、數字化服務等,或者傳統企業轉型面臨的戰略問題。競賽的組織流程可以包括:發布競賽題目,明確目標與要求;學生組隊報名,形成多樣化的團隊;中期進行匯報指導,教師提供反饋和建議;最終成果的展示和評審。在評分標準方面,可以從戰略方案的創新性、可行性、團隊協作等維度進行量化考核,以確保評估的全面性與公正性。
(三)校企合作與實踐教學的強化
為加強校企合作,筆者建議建立長期的實踐教學基地,使學生能夠直接參與企業的戰略制定與實施,為企業提供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從而反映出實踐教學的有效性。在此基礎上,學校豐富校企合作的方式,邀請企業資深管理人員參與課程設計,結合企業的實際需求優化教學內容,確保課程內容緊跟行業前沿。此外,學校可以安排教師到企業掛職鍛煉,了解行業的最新動態,從而提升教學的實用性與前瞻性。
(四)評估體系的多元化
在評價學生學習成果時,構建一個多元化的評估體系是至關重要的。該體系應重點考查學生在思想政治、創新表現及團隊合作中的綜合能力,并明確量化評估標準。具體而言,思想政治方面可以通過學生對企業案例分析的深度和正確性占總成績的20% 進行考核;創新表現方面,依據學生在項目中提出的創新戰略方案的創新性和可行性占總成績的30% ;團隊合作則通過團隊項目中成員互評和教師評價綜合占 30% 。剩余的 20% 可用于評估學生的個人反思,鼓勵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自我評估和成長。
在實施過程中,過程性評價的細節也需要完善。例如,課堂討論的參與度可以根據發言次數和發言質量進行打分,確保每個學生的貢獻都有所體現。在項目展示中,教師制定詳細的評分細則,以提升展示的專業性和有效性。同時,同行評審應制定規范的流程,允許學生分組進行互評,明確評審要點和評分標準,教師則需對評審結果進行抽查和監督,確保評審的公正性與可信度。
(五)常態化的教師培訓與發展
教師是課程改革的關鍵,學校定期組織教師培訓以提升他們的理論知識及實踐能力尤為重要。具體而言,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培訓內容可以設置為企業倫理、社會責任相關政策法規的解讀等課程模塊,確保教師能夠深入理解并傳授這些關鍵內容。在創新創業領域,學校可安排新興行業的創業案例分析、創業投資與融資等培訓內容,明確教師需掌握的核心要點,以培養他們在相關領域的專業能力。
結束語
本文基于“思創融合”理念,深入探討了《企業戰略管理》課程的教學改革方法,并提出了具體的改革建議。這一改革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實用技能和創新思維,還為企業培養符合未來發展需求的復合型人才提供了保障,為高等教育的創新與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與實踐方向。
參考文獻
[1]趙寧.論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守正創新[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9(17):3.
[2]汪基德.從教育信息化到信息化教育:學習《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之體會[Ⅲ].電化教育研究,2011,32(9):5-10.
[3]梁敏,李丹丹.解析《關于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見》.留學生,2016(5):3.
[4]劉嘉洋.革命文化融入專業課程思政教學研究:基于《戰略管理》課程分析[.教育進展,2024,14(11):4.
[5]蘇丹.以創新創業“項目制”全過程思創融合助力高職高質量人才培育探索:以重慶工商職業學院傳媒與設計學院為例Ⅲ].成才之路,2024(35):5-8.
[6]樊俊杰,張洋,寧偉東,等.“專-思-創”融合在地方醫學院校創新創業教育中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醫學教育技術,2024,38(6):805-808,832.
[7]俞薈.創業管理課程教學“思創融合\"路徑的探索Ⅲ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4,37(15):15-18.
作者簡介:梁東懿(1997—),男,漢族,廣東東莞人助教,碩士。
研究方向:工商管理。
楊自強(1967—),男,漢族,云南彌勒人講師,本科。
研究方向:企業策略,營銷策略,企業供應鏈。
基金項目:2024年度校級本科教育教學質量工程項目““思創融合’理念下企業戰略管理課程教學模式的改革探索”(項目編號:WCRHJG-202468)。